搭建学习支架,助推学生外国名著阅读由课内走向课外——以《海底两万里》为例

  高 欣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外国语学校(景秀),深圳518000]

  摘 要:学生阅读外国名著,对提升语文核心素养有重要作用。但由于中西方思想文化、语言表达存在差异等,导致教师的教和学生的读存在困难化、浅表化问题。可通过搭建有效的学习支架、最终撤离支架的过程,推动学生外国名著阅读由课内走向课外、由浅表阅读走向深入探究、由兴趣导向走向思维发展。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外国名著;学习支架

  “支架式教学”理论是心理学家杰罗姆·布鲁纳等人在皮亚杰的“建构主义认知理论”和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基础上提出的。“教学脚手架”阐释了学习发展路径,指引学习者从“实际发展区”到达“潜在发展区”,使学习者在丰富的、互动的体验中,建构新的知识体系。

  学生阅读外国名著,对提升语文核心素养有重要作用。但现实中,由于中西方思想文化、语言表达差异等原因,导致教师的教和学生的读存在困难化、浅表化问题。搭建有效的学习支架,有助于推动学生外国名著阅读由课内走向课外、由浅表阅读走向深入探究、由兴趣导向走向思维发展。下面将以外国名著《海底两万里》为例,具体阐述搭建学习支架在学生阅读外国名著过程中的实施方法。

  一、搭建计划支架,规划阅读进程

  在制订整本书阅读计划时,需考虑名著的篇幅、难度及学生的阅读速度。《海底两万里》,共两部47章,约33万字。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需指导学生进行快速阅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第四学段学生的要求是:“养成默读习惯,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海底两万里》每章约3000—4000字,快速阅读一章约需6—8分钟,每天可计划阅读4章。教师可用表格形式为学生呈现阅读任务,训练学生的阅读速度。

  二、搭建方法支架,促进能力提升

  (一)运用检视阅读,由目录获知概貌

  教育家莫提莫?J.艾德勒和查尔斯?范多伦在合著《如何阅读一本书》中,将“检视阅读”定义为阅读的重要层次。运用检视阅读,可训练学生短时间内迅速抓住一本书重点、了解全书概貌的能力。《海底两万里》目录中有不少章节与人物、地名相关,教师可先让学生从目录中分别圈画出与人物有关的篇章和相关海域,学生即能迅速了解小说主要人物及“诺第留斯号”的航行路线,把握小说情节概貌。

  (二)训练快速阅读,提升阅读速度

  《海底两万里》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扣人心弦的悬念,让读者急切想知道故事的结局。可采取快速阅读的方式,迅速将小说读完。具体方法如下:一是全神贯注地读,尽快弄清故事和人物等,对小说有大致的了解;二是以默读为主,眼睛的视域要宽,不回读、不指读,从少到多进行扩大视域的训练,不断提高默读速度;三是抓书中的关键信息和主要线索,对文中大段的景物描写、知识介绍,或暂时不能理解的内容,可先跳过去,回头根据需要补充阅读。

  (三)分专题探究,提升阅读成效

  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教师可结合教材的教学建议及学生的兴趣点,组织学生进行专题研究,让阅读更有效果。例如,可设置情节研究专题(悬念和伏笔)、人物形象分析(尼摩船长的矛盾性)、科幻元素梳理(“诺第留斯号”上的科技发明)、人文色彩和文学色彩专题等。在专题研究过程中,学生的归纳整合能力、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都能够得到深入开发。

  三、搭建情境支架,有效激发动机

  (一)创设教学情境,快速吸引学生

  阅读之初,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资源,通过展示神秘的海底世界图片和电影片段来快速吸引学生,让学生感受海底世界的奇幻与未知;在教室内布置海洋主题的宣传海报和装饰,营造沉浸式的阅读环境;课前三分钟,学生轮流讲述“海底探险故事”,带领同学进入惊心动魄的小说情节。

  (二)设置问题情境,启发积极思维

  导读课上,引入与海底探险相关的讨论话题,如“你想象中的海底世界是怎样的”或“假如你是一名海底探险家,你希望在海底发现什么”。在分析尼摩船长人物形象时,循序渐进,设置问题链,由整理尼摩船长档案表入手,进一步提问:结合情节,思考尼摩船长性格中的矛盾性体现在哪里?作者塑造尼摩船长这一核心人物,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体现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

  以上情境支架搭建,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感受和理解名著的魅力。同时,还能帮助学生建立与作品的情感联系,提升文学素养,启发积极思维。

  四、搭建任务支架,实现自主建构

  围绕外国名著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等核心内容,设计相应的任务支架,可使学生自主进行阅读思考和整合,逐步实现知识的自主建构。

  任务一:浏览目录,把握小说主要内容,绘制“诺第留斯号”航行线路图,标明时间、地点和主要事件。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检视阅读的方式,了解小说主要内容,并通过绘制航海路线图的活动,厘清情节线索。

  任务二:从小说中选择关键时间点和重要事件,以法国生物学家阿龙纳斯的视角写航海日记,并配插图。

  【设计意图】训练快速阅读,筛选重点内容进行精读,并通过改写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任务三:借助图表梳理分析人物形象,以最后返回陆地的阿龙纳斯身份,给他的朋友詹姆斯公爵写一封信,介绍尼摩船长其人。

  【设计意图】通过表格或思维导图支架,帮助学生梳理分析小说人物形象,体会科幻小说的“人文色彩”,并且通过写信的驱动任务,把探究成果通过情境任务展示出来。

  任务四:研读“诺第留斯号”相关章节,填写潜艇基本信息表,绘制“诺第留斯号”潜艇简易图;根据小说中的科幻元素,查找相关资料,比较分析“诺第留斯号”与现代潜艇的异同,得出探究结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关注科幻小说中的科学元素和幻想元素,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得出有意义的结论,进一步体会小说的“科幻色彩”。

  五、搭建同伴支架,促成合作探究

  学生在阅读外国名著时存在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知识缺失及由语言思维、情感表达差异化产生的阅读障碍,特别是长篇作品,部分学生在阅读时易产生畏难情绪而中途放弃,或者囫囵吞枣,不能获得良好的阅读体验。新课标在“整本书阅读”的教学提示中指出,应“设计、组织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建立读书共同体,交流读书心得,分享阅读经验”。搭建同伴支架,能够统筹个人与集体的阅读活动,以同伴间的互助带动阅读探究活动的达成。

  同伴支架可贯穿《海底两万里》阅读任务始终。通读阶段,阅读小组组长负责组织名著共读和讨论活动,保证通读过程的顺利进行;写航海日记任务中,小组共同学习“航海日记”范例进行创作,再根据评价量表互评,选出优秀作品;在“人物研究”专题和“科幻魅力探索”专题任务中,学生个人在短时间内很难进行大量的资料搜索整理和图文展示工作,可进行小组分工,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让小组阅读成果得以全面、完整地展现。

  六、及时撤离支架,引导应用迁移

  (一)逐步减少阅读指导

  在初期阶段,教师可通过提供计划、情境、方法和任务等支架引导学生阅读。随着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教师应逐步减少这些指导性支架的使用,让学生更多地依靠自己的理解阅读名著。

  (二)做好调控和反馈

  撤离学习支架,并不是完全放权给学生,而是要从旁观者和引导者的角度,适时监控学生的阅读进度,及时对阅读效果进行反馈,调控阅读方向,提供相应帮助,保证学生阅读顺利进行。

  (三)鼓励自主选择课外名著

  在撤离支架的过程中,教师可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以培养阅读兴趣和独立选择的能力,并将课内学到的阅读策略和方法,迁移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去。阅读完《海底两万里》后,教师可提供优秀的科幻作品书单,如刘慈欣《三体》《朝闻道》、阿瑟?克拉克《太空漫游四部曲》、弗兰克?赫伯特《沙丘》等,也可让学生相互分享自己的书单,让学生有更多选择的空间。

  (四)引导深入分析思考

  撤离支架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名著进行深入分析思考,通过组织小组讨论、撰写读后感或读书报告等方式来实现。读完《海底两万里》及学生自主选择的科幻作品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围绕“科学与人文”的主题,比较《海底两万里》与自主阅读作品在情节设置、人物塑造、科幻因素、表现主题、艺术特色等方面的异同,思考阅读科幻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形成读书报告。

  (五)迁移运用到其他学科

  阅读名著不仅能提升文学素养,还可将阅读中学到的知识、思考方式和表达能力迁移运用到其他学科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将名著的主题、人物、情节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相联系,进行跨学科的思考和实践。《海里两万里》可引起学生对海洋生物和环境保护的关注,还可以拓展到地理学、物理学、化学、历史学等领域。

  总之,及时撤离支架并引导学生进行应用迁移,是提升学生独立阅读和思考能力的重要步骤。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名著的精髓,同时也能将阅读成果应用到更广泛的学科领域和生活之中。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美]特里·汤普森.支架式教学: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M].王牧华,陈克磊,李柯洁,任巧,译.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3]胡卫平,编著.思维性教学理论操作指南[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23.

  [4]游晓岚.整本书支架式阅读教学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9.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