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认同核心素养考查路径分析

  文/ 深圳市光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 王现江 李金平

  近年来,随着教育实践目标逐渐转向为素养本位,基于“教—学—评”一致性,如何在考试评价中考查学生政治认同素养的发展水平,也愈加成为道德与法治学科学业质量评价关注的焦点。本文以2023 年广东省初中道德与法治学业水平考试第23 题(以下简称“本题”)为例,从立意方向转换、情景优化设计、学科任务设置等角度,分析政治认同素养在广东中考试题中的考查路径。

  一、立意先行,指向政治认同

  立意的明确是试题命制的首要环节,立意的完整性、科学性和方向性关系着整个题目底层逻辑的构建。本题从课程性质、时代要求和学生发展三个主要维度,树立了要考查的政治认同、道德修养和责任意识三个学科核心素养,实现了课标中所要求的关注学生全面发展,以考试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较好地指向了政治认同。

  本题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博物馆工作为时代背景,依托“博物馆热”的现象创设研学活动情景,在情景创设、呈现以及任务的设置和答案设计中都指明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发展中华文化,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试题整体串联了不间断的政治认同逻辑指向,第(1)问以博物馆热悄然兴起为背景,通过对“所传递出的信息”的概括和分析,引导学生在活泼生动的生活背景下真切感受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变化,初步认识到党领导人民取得的伟大成就。

  第(2)问通过展厅参观的形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于一个情景中,引导学生抽丝剥茧,深入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蓬勃生机,更加有利于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从而使学生充分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正确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性。

  二、情景增温,深化政治认同

  情景是实现命题立意的载体,也是学科任务设置的依据。情景的真实性、典型性、适切性和复杂性程度关系着学科任务完成的有效性。本题对政治认同素养的培育潜隐在情景材料的系统化设计中,情景设计真实性与结构性并存,开放性与封闭性得宜。

  情景一的“感悟文化现象”引导学生从身边的生活入手,感受社会文化需求的变化。“6000 多家博物馆”与“5000万人次”从视觉上给学生带来强烈冲击,以可感、可观的形式让学生深刻感悟到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以及人们获取文化知识和信息的途径转变。以时代大背景下的一个重要现象作为切口,入口共情,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研学探索”的积极性,更有利于引导学生从实际中感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正确性。

  情景二的“领悟文化力量”通过贯通古今的纵向延伸赓续起中华文脉,让学生在展厅畅游中体悟文化的力量,感受国家的强盛。真实的情景素材经过结构性的整合呈现在学生面前,具有生动的说服力。三个展厅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样貌,自然生动地呈现在学生眼前。

  情景三的“体悟文化担当”从宏大叙事落实到学生生活实践中,设计了更具开放性的活动方案,将政治认同素养的培育和测评融于具体的问题情景中,意在考查学生在真实情景中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行为”的内化程度。

  三、任务牵引,强化政治认同

  学科任务发挥着诱导学生关键行为表现的功能。学生的政治认同素养发展水平只有通过关键行为表现才能得以显现,因此,依据学业质量标准和学习内容的不同特点,综合学生面对真实问题情景来设置相应的学科任务,以测评展现学生核心素养的达成情况,是学科任务的重要使命。

  第(1)问情境简单且不需要对比,学生只需要概括出基本事实即可把握身边文化现象的变化。在完成“描述与分类”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回答了文化现象“是什么”的问题,答案以“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和“博物馆成为人们感受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平台”,作为对“是什么”的回应。在这里学生掌握的是感性层面的典型事实,而这也构成了引导学生思维发展的直观和表象的起点。

  第(2)问在第(1)问的基础上,进一步体现了思维的进阶和抽象,任务指向明确,学生需要通过分析来解释论证“参观增强了文化自信”。三个展厅分别对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三种表现形态,学生需要延长逻辑推理的步骤,最终思考如何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

  第(3)问则是在第(2)问基础上的思维跃升与实践总结,回答“怎么办”的问题。学生在第(3)问中通过对“预测与选择”任务的探究,不仅回答,而且深入理解了这些具体做法的“多样性”,这就更加有利于学生坚定政治方向,树立正确的政治价值观,坚定爱党爱国,传播中华文化的政治行动。

  责任编辑 黄博彦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