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语文作业设计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 来源:基础教育论坛
  • 关键字:核心素养,作业设计,作业优化
  • 发布时间:2024-08-10 11:19

  范君玉(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星河实验小学分校)

  摘要:优化小学阶段语文作业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作业的探究兴趣,拓宽学生的语文知识视野,提升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深度。设计高效的语文作业,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能提升语文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基于此,文章以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简单分析核心素养概念概述、作业设计注意问题,基于语文作业对学生的作用,从开放性作业、拓展性作业、趣味性作业、思辨作业等六个方面探究优化语文作业设计、提升语文素养的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作业设计;作业优化

  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承载着立德树人的职责。新时代教师要充分意识到作业对学生发展的作用和意义,积极探究优化语文作业设计的策略,提高语文作业质量,充分发挥作业对学生学习和课堂教学的作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一、语文核心素养概念概述

  语文核心素养是在学生已经掌握的语文知识和具备的综合能力基础上形成的能够适应未来发展的必备技能,分为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层面。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真实的语言情境、场景中,通过主动参与、积累、概括、总结逐渐掌握语言文字特点和运用规律的能力,即语言表达能力,形成独特的语言结构,在人际交往等具体场景中精准、严谨地表达自身观点和情感。而优化作业设计,弥补以往作业中的不足,能够发挥作业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的培养作用,使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不断发散思维,组织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在语文教学中不断发散语言思维、提升思维品质,语言建构与思维发展相互依存,相辅相成,语言建构是思维发展的外在表现,思维发展是语言建构的基础。因此,思维发展也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语文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具有巩固学生所学知识的作用,需要学生通过思考、探究来完成,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在语文教学活动中通过体验、欣赏、感悟,提升创造力和学科品质。语文教学活动是培养学生鉴赏能力、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指继承和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优秀品格等,能够鉴赏和理解不同民族文化,拓宽文化视野,树立文化自信,尊重文化多样性。优化作业设计,能够强化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帮助学生巩固语文知识,拓宽课堂内容,提高语文知识学习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在课余时间进一步发展综合能力,提升审美能力,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由此可见,优化语文作业设计的方式和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落实全面发展理念。

  二、优化语文作业方向

  1. 针对教学内容设计

  作业是对课堂语言的补充,目的是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教师在设计语文教学作业时,一方面,要根据“双减”政策要求,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负担;另一方面,要根据课堂、教学需要设计语文作业,避免本末倒置,失去作业在教学体系中的巩固、强化、拓展、培养作用。

  2. 明确作业任务目的

  教学目标是教学导向,也是作业设计导向。教师在布置语文作业时,要明确布置作业的目的,如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表达能力、语文思维、巩固所学知识等。目的不同,作业任务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所以,教师在优化作业设计时,要明确设计作业的目的,并以此为导向设计作业,发挥语文作业对学生综合发展的推动作用。

  3. 针对学生设计作业

  学生是课堂主体,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设计教学任务,同样,教师设计作业时也要重视学生主体地位,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具有针对性的作业。小学阶段是学生能力、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但学生之间也具有差异性,如部分学生朗读能力较强、部分学生鉴赏能力较强等,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作业,根据学生的不足之处和容易产生的问题设计针对性作业,弥补学生不足的同时提高作业质量,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三、优化语文作业策略

  1. 设计开放性作业,传承传统文化

  语文学科对学生成长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逻辑,对审美能力、鉴赏能力也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推动学生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但小学语文作业设计模式过于单一,往往以机械抄写、朗读为主,难以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对文化传承、学习深度等方面有消极影响,不利于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所以,教师要积极优化语文作业设计模式,立足语文教学特点优化作业设计,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设计开放性作业,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自身不足设计合适的作业,凸显学生在作业设计中的主体地位,同时,培养他们的自我评价能力、自我管理能力,提高其自主性和主动性。

  例如,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以下统称“教材”) 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一课中,围绕《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展开教学,以理解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作为教学重难点之一。课程以古诗词为主,古诗词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年级学生虽然具备一定的语文能力,但学习诗词有一定难度,同时,学生之间能力、兴趣等方面各不相同,因此,教师可以设计开放性作业,引导学生对比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和自身学习情况,进行反思,发现自身的问题和不足。例如,部分学生理解能力相对较弱,教师设计出搜集类作业,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古诗词相关信息;再如,部分学生识字能力较弱,教师设计出书写作业。而后,教师可以让学生阐明自身优势、不足,以及设计的作业内容,便于教师检查和指导。通过开放性作业,学生深度探究和学习古诗词,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2. 设计拓展性作业,拓宽知识视野

  语文是综合性学科,知识间具有较强关联性,如识字是阅读的基础,阅读是写作的基础等。核心素养的培养主要体现在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与发展上,而语文知识储备对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具有直接影响,所以夯实语文知识基础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方法,教师在教学之外,要充分发挥作业对学生的作用,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为增加学生的语文知识储备,布置大量抄写作业,导致学生学习负担较大,完成作业以应付教师为主,难以真正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新课标重视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传统作业设计模式难以满足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学习需要,所以,教师要及时优化作业设计,布置拓展性语文作业,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强化语言建构和运用素养,达到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目的。

  例如,在教学教材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时,教师将圆明园的辉煌与被破坏的凄凉展开对比,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传承历史为主要教学目标。文本蕴含丰富的情感色彩,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改变以往的抄写式、题海式作业设计模式,将作业布置为让学生搜集圆明园毁灭的背景资料,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圆明园背后的历史,拓宽语文知识视野,夯实语文基础知识,增加文字积累,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3. 设计趣味性作业,培养审美能力

  语文是文化综合程度较强的学科,涵盖天文地理等多方面内容,涉及范围较广,蕴含丰富的情感和美学元素,是构建学生生活和学习基础的重要途径。小学生受年龄限制,生活经验相对较少,理解能力相对较弱,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容易受到外界干扰而分散注意力,难以深入理解语文相关知识,且学生对娱乐性较强的事物充满好奇心,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科内容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布置趣味性作业,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语文作业,提高审美鉴赏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和知识理解深度,学生深入挖掘文本中蕴含的思想情感,基于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弘扬爱国精神,提高文章鉴赏能力。

  例如,教材三年级上册《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课文从海水、珊瑚、鱼群等方面展示西沙群岛的富饶和美丽,体现出作者对中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以培养学生爱国之情、理解写作手法为教学重、难点之一。学生通过作者的描写可以感受到西沙群岛的美,但由于学生的社会阅历较少,生活经验不足,理解能力较弱,难以真正感知西沙群岛的美丽和作者的情感,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可以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深入感受西沙群岛的美作为目标设计趣味作业,如手抄报设计、儿童画设计、导游手册制作等,并由学生和教师共同投票,选出优秀作品并将其评为优秀作业。学生通过作业在脑海中构建具体景象,激发语文学科和作业探究兴趣,提高理解能力,增加对文本的理解深度,提高语文鉴赏能力,培养语文核心素养。

  4. 设计思辨性作业,强化语文思维

  作业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受传统教学影响,有些教师对作业价值缺乏全面认识,导致作业布置方式较为单一,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设计作业时,教师多以书面作业为主,内容简单、枯燥,学生的语文思维被禁锢在作业中,难以建立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不利于学生将语文知识应用于生活,致使其写作能力、素材搜集能力发展滞后,影响学生全面发展。所以,教师要优化语文作业设计,在运用教材设计作业的基础上突破教材的束缚,为学生设计具有空间性、思维性、层次性的语文作业。

  例如,教材三年级下册“口语交际:该不该实行班干部轮流制”主题活动中,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围绕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展开,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辩证思维。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结合教材中的“口语交际”部分,以“是否实施班干部轮流制”为主题设计作业,让学生记录自己的观点,要求是有理有据,即明确记录建议实施班干部轮流制和不建议实施班干部轮流制的原因。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仅为学生设计出作业框架,具体内容由学生自主思考,培养其自主分析能力,强化学生辩证思维和批判思维,培养语文核心素养。

  5. 设计分层作业,增加作业时效

  学生的智力水平、家庭教育、理解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其语文能力、语文知识掌握程度也存在一定差异。但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统一作业设计方式、内容和难度,难以充分发挥作业的作用,不利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新时代背景下的教师要摒弃传统教学观念,及时优化语文作业设计方式,设计分层作业,根据能力、个性等因素将学生划分为不同层次,针对不同的层次水平设计不同作业内容和目标,提高作业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使能力不同的学生都能够从作业中有所收获。

  例如,教材五年级下册《从军行》这首诗突出军旅生活的艰辛和分居两地的思念之苦,诗中蕴含较为复杂的思想感情,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可以根据学生共情能力、赏析能力、理解能力等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小组内成员的能力相似或相同。教师可以设计三个层次的作业。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可以侧重于语文知识的运用,让学生根据古诗表达的情感,将诗句翻译为现代文;对于能力中等层次的学生,教师可以在学生掌握这部分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积累两首情感相似的诗词;对于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教师可以侧重于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把握,让学生搜集相关资料,深入了解古诗的基础性内容,提升学习的深度、广度。通过分层作业,能力不同的学生提升语文综合能力,获得不同方面的发展,掌握必备语文知识,发展语文核心素养。

  6. 设计生活性作业,提高运用能力

  语文是语言性学科,而语言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小学语文教材收录的文章,多以记录生活、描写生活为主,与生活具有较强的联系。但在以往的作业设计中,教师忽略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更重视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导致学生难以将语文知识用于生活,将生活融入语文。

  例如,教材五年级下册“人物描写一组”一课中,这部分内容主要围绕人物形象的刻画和描写展开,以学生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为重难点之一。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会遇到很多人物和事物,这些是写作素材的重要来源。教师可以以学生生活为切入点,设计从正面、侧面刻画生活中记忆或感悟较深刻的人物形象的作业,教师可以不限制字数,以人物刻画程度为标准,将优秀作品挂在班级内展示,增加学生的荣誉感和体验感,调动其积极性。布置生活化作业,有利于学生形成观察生活的意识,主动将生活与语文相结合,为后续提高语文写作能力奠定基础,持续性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综上所述,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围绕学生和教学内容设计作业方式和作业深度、内容等。通过优化作业模式,丰富作业内容,设计适合学生思考、探究的作业,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和语文作业的探究兴趣,培养其语文思维能力、综合学习能力,促使学生将语文知识应用于生活,逐渐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黄吉鸿. 追求简约的课堂: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新主张[J]. 小学语文教学(下旬),2022(12):4-7.

  [2] 冯静安. 借“题”发挥减负提质: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思辨性问题设计举隅[J].小学语文教学(下旬),2022(12):21-23.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