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拓展空间”栏目的运用策略

  • 来源:基础教育论坛
  • 关键字:初中道德与法治,拓展空间,运用策略
  • 发布时间:2024-08-10 11:22

  马俊

  蔡留平

  (宁夏石嘴山市第八中学)

  摘要:“拓展空间”是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道德与法治》新设的栏目,具有拓展性和实践性,助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做到知行合一。然而,在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忽视“拓展空间”栏目的价值,很少使用该栏目。基于此,教师进行研究,希望能更好地运用“拓展空间”栏目,弥补当前教学的不足,增强道德与法治教学效果。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拓展空间;运用策略

  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道德与法治》(以下统称“教材”) 注重实践性,设置了正文和六个栏目。“拓展空间”是这六个栏目中的一个,位于每个框题的最后,为学生提供知行合一的机会。从内容上看,每一框题的“拓展空间”独立存在,但前后相互联系,有机整合了道德、法治、心理和国情四方面内容,便于学生建构知识体系。从形式上看,“拓展空间”具有实践性,注重多感官协同参与,力求思维逐步进阶,便于学生在广阔的课程生活中获得良好发展。《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建议“丰富学生实践体验,促进知行合一”。为此,教师有必要探索“拓展空间”的运用策略,促使学生进行实践体验,做到知行合一。

  一、设计“拓展空间”栏目的教学环节

  道德与法治教学环节包括课前策动、课中探究和课后行动。尽管“拓展空间”栏目位于每个框题的最后,但其运用功能并不局限于每节课的结尾部分。“拓展空间”可以被应用于课前策动、课中探究和课后行动环节。

  1. 运用于课前策划环节,建构道法认知

  课前策动环节重在引导学生体验多种活动,初步建构道法认知,做好课堂学习准备。“拓展空间”的活动体验方式多种多样,如自主思考、搜集资料、撰写提案、人物采访等。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和“拓展空间”栏目,选用合适的体验方式,引导学生参与课前策动活动。

  例如,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二框题“情绪的管理”,重在引导学生探究、掌握表达情绪的方法、调节情绪的方法。“拓展空间”要求学生在不同的情绪中任选一种,提出调节方法,并和同学交流。在体验现实生活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抑郁、悲伤、憎恨等情绪,积累了调节情绪的经验。教师可以借助“拓展空间”栏目,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自主思考任务:“大家回顾生活经历,想一想自己有没有过抑郁、悲伤、憎恨等情绪?这些情绪对我们的身心发展有哪些不良影响?大家是怎样调节这些情绪的呢?选定一种情绪,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总结调节方法。”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会以自身的生活经历为基础,认真思考、总结调节情绪的方法,由此初步建立道法认知。之后,学生会自觉走进课堂,与他人交流,进一步丰富认知。

  2. 运用于课中探究环节,发展核心素养

  发展核心素养是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的目的之一。核心素养的发展离不开学生的探究。学生进行探究的方式多种多样,如情境体验、小组讨论、集体辩论等。“拓展空间”围绕不同的教学内容,展现了不同的探究方式。教师可以把握课中探究环节,借助“拓展空间”中的探究方式,组织探究活动,助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例如,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一框题“我与社会”,“拓展空间”要求学生绘制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图,展现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在课堂上,学生体验多种活动,逐步认知了“我与社会”的关系。但是这种认知是较为浅显的。对此,教师可以立足学生的认知情况,趁机展示“拓展空间”中的社会关系网络图,引导学生绘图。在绘图时,学生会开动脑筋,联想自己与老师、同学、妈妈、爸爸等人的关系,以及产生联系的方式。在此过程中,学生意识到个人与社会有着密切关系,由此深刻地认知“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增强对课堂所学内容的理解。同时,部分学生会因此产生亲社会倾向,有助于树立责任意识,有序参与社会生活。

  3. 运用于课后行动环节,做到知行合一

  道德与法治教学需要寓学于行,躬行践履。学生通过体验实践活动,将课堂认知转化为个人需要、准则和信念,继而践行良好行为,做到知行合一。“拓展空间”提供了多样的实践活动。所以,教师可以将“拓展空间”作为课堂与现实生活的“桥梁”,引导学生课后行动,做到知行合一。

  例如,在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六课第二框题“共筑生命家园”这节课上,学生受到教师的引导,逐步探究人与自然的关系、坚持绿色发展道路的具体做法,树立了绿色环保意识。“拓展空间”讲述了塞罕坝从“美丽高岭”变为“黄沙漫漫”,又从“沙漠荒原”变为“林海绿洲”的故事,重在引导学生书写环保倡议书,传播环保理念。但这个故事远离学生的生活,很难引发学生的共鸣。事实上,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学生了解了本地的环境问题。教师可以立足学生的真实生活经历,结合“拓展空间”栏目,引导学生调查本地的环境问题,书写环保倡议书。在体验活动时,学生调查、分析本地的环境问题。在此过程中,学生迁移课堂认知,总结解决环境问题的措施。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强化了环保理念。之后,学生认真书写倡议书,并开动脑筋,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宣传。部分学生投身环保活动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保护环境。如此一来,学生不仅增强了课堂认知,还做到了知行合一,为建设美丽中国作贡献。

  二、丰富“拓展空间”栏目的教学方式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要丰富“拓展空间”栏目的教学方式,组织多样化的活动,引导学生体验、探究。

  1. 应用体验式教学法

  体验式教学法是教师依据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况,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体验,并针对性地提出问题,驱动学生探寻问题解决方式的教学方法。体验是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的主要方式。学生只有进行情感体验、道德实践,才能认同特定的价值观。“拓展空间”提供了多样化的体验性活动或素材,教师可以应用体验式教学法实施教学。

  例如,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第一框题“认识自己”,重在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理性地对待他人的评价,学会悦纳自我。本框题的“拓展空间”栏目要求学生与同学、朋友、老师、家人交流,了解他们眼中的自己,并将他们的看法记录下来,制作自我认识轴线图。结合教学内容和“拓展空间”内容,教师可以先把握课前时机,鼓励学生与他人沟通,了解他人眼中的自己,并填写自我认识轴线图。学生在填写自我认识轴线图时,会自觉分析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建立自我认知。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随机选择一份自我认识轴线图,借助课件进行展示。同时,教师可以围绕这份自我认识轴线图,引导学生探究自我评价的方法,对待他人评价的做法等。在体验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学生进一步强化认知。之后,教师可以鼓励全体学生阅读自己的自我认识轴线图,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在此过程中,学生会迁移课堂认知,正确对待他人的评价,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全面地认识自我,悦纳自我。

  2. 应用合作式教学法

  合作式教学法是教师以教学内容为基础,提出学习任务,驱动小组成员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会展示自身个性,提出不同看法,由此碰撞出思维火花,逐步达成统一认知。“拓展空间”提供了丰富的探究内容,教师可以以合作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例如,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八课第二框题“公平正义的守护”,重在引导学生掌握维护公平正义的策略和方法。为达成此目的,“拓展空间”栏目设置了“向正义榜样学习”这一活动。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拓展空间”栏目组织小组讨论活动。在组织活动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任务,如“从报纸、杂志、网络等媒体中搜集正义人物的先进事迹”“与小组成员合作,利用演讲、展示课件等方式,‘讲述’正义人物的先进事迹,歌颂他们身上的高尚情怀”“向正义人物学习,合作总结培养自己正义感的方法”等。在任务的驱动下,小组成员通力合作,不断地探究正义人物身上的高尚情怀,由此总结出维护公平正义的策略和方法,掌握本节课内容。

  三、整合“拓展空间”栏目的教学资源

  1. 整合校内教学资源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以育人为主的课程,需要从“一门课”发展为“一育”。在立德树人背景下,学校广泛开展德育活动。将道德与法治学习融入学校德育活动中,既可以丰富学校德育活动,又可以检验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育人效果。对此,教师可以整合校内资源,将统编版教材“拓展空间”栏目中的实践活动融入学校德育中。

  例如,在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第三框题“青春有格”这节课上,学生参与讨论、反思、分享、辩论等活动,逐步了解了“行己有耻”“止于至善”,树立了追求“至善”的意识。本框题的“拓展空间”栏目要求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填写“青春盾牌”,了解自己的品行发展情况。在课后阶段,教师可以依据“拓展空间”栏目,组织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反思。经过一番反思,学生会增强对“至善”的追求。基于学生的实践情况,教师可以组织“我是阳光少年”演讲比赛。在组织比赛时,教师可以邀请全体七年级学生参加。在参加比赛时,全体学生以“至善”为中心,书写演讲稿,有感情地诵读,借此在青春的飞扬里见证最好的自己,坚定不移地走“止于至善”的道路。

  2. 整合校外教学资源

  校外教学资源包括家庭教育资源和社会教育资源。教师可以以“拓展空间”的内容为依据,整合相关的家庭教育资源和社会教育资源,实现家、校、社协同育人。

  (1) 整合家庭教育资源。

  家庭是学校教育的“助手”。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要与学校密切配合,携手助推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有些“拓展空间”栏目需要家庭的支撑,教师可以借助这些栏目,组织家校共育活动。

  例如,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三框题“让家更美好”中的“拓展空间”栏目,要求学生针对家庭状况及父母工作情况,和父母一起制定孝敬长辈的计划。课堂教学后,教师可以依据“拓展空间”内容,引导学生走进家庭生活,与父母合作制定计划。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家长踊跃参与。家长在参与的过程中,从不同方面介绍家庭的实际情况,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之后,家长和学生一起分析家庭情况,从孝心和孝行两方面进行思考,制订相应的计划。接着,家长和学生利用家庭生活时间实践计划。在实践计划的过程中,家长和学生可以互相监督,了解彼此的具体行为,由此发现不足,及时弥补。家长和学生不断地践行良好行为,可以让家更加美好。

  (2) 整合社会教育资源。

  社会是学校教育的助力。社会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资源举不胜举。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的目的之一是更好地体验社会生活。有些“拓展空间”栏目需要社会的支持,教师可以依据这些栏目内容整合社会教育资源,组织丰富、多样的社会活动,实现家社协同育人。例如,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三课第二框题“依法行使权利”的“拓展空间”栏目要求学校组织学生开展一次旁听庭审活动。在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利用闲暇时间,带学生进入检察院青少年普法教育基地。在基地中,工作人员开展庭审活动。学生作为旁听者,经历庭审过程,了解相关程序和法律法规。庭审活动结束后,学生与工作人员一起探讨公民的基本权利以及行使权利的做法,由此增强对课堂内容的认知,强化程序意识和法治观念。此外,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活动体验情况,鼓励其走进校园或社区,开展普法宣传活动,借此实现学以致用。

  总而言之,“拓展空间”栏目是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强大助力,便于学生在体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建立良好的道法认知,发展核心素养,提升学习效果。基于此,在实施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时,教师要立足学科特点,重视“拓展空间”栏目。尤其,教师要以日常教学为依托,在课前策划、课中探究、课后行动环节,灵活地应用“拓展空间”栏目。在应用过程中,教师要凝聚教学智慧,使用多样的教学方法,组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体验。与此同时,教师还要结合“拓展空间”内容,整合校内资源、校外资源,借此丰富实践活动。学生不断地体验实践活动,可以由浅入深地认知学习内容,将自身的认知转化为实际行动,做到知行合一,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行,提高自身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 李剑明.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拓展空间”课程开发[J]. 吉林教育(中小学党建与思政版),2022(4):18-19.

  [2] 王乐.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拓展空间”栏目教学研究[D]. 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22.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