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美术教学中的美育渗透实践

  • 来源:基础教育论坛
  • 关键字:课程标准,初中美术,美育
  • 发布时间:2024-08-10 11:34

  王波(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第十一中学)

  摘要:《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背景下,美育是“五育”并举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育人模式的最终成效。而在初中教育阶段,美术是渗透美育的绝佳途径,能完美融合美育思想和理念,教师在教学中合理开展教学活动,能在落实课程目标的同时推动育人工作的开展。文章简述美术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重要性,并围绕“情境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等多个维度,探究如何在课程标准背景下,积极渗透美育思想和理念,以构建全新的美育模式。

  关键词:课程标准;初中美术;美育

  在初中美术课堂中渗透美育,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和鉴赏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积极渗透美育思想和理念,不仅要关注学生对基础学科知识和技能的把握,还要利用美术作品来培养其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同时,考虑到学生美术素养不同,教师在教学中应多维度探究美育与教学活动融合的方式,为学生审美和鉴赏能力提升营造充足的发展空间,以便构建完善的美术课程教育体系。

  一、初中美术教学开展美育的重要性

  蔡元培先生认为,美育是陶冶学生情操,让其具备高尚、纯洁习惯的有效途径。这句话充分体现了美育在学生成长中的重要性。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标准》) 背景下,为了保证美育与学科知识的融合,应立足整体,加强对课程理念、课程目标的研读,以保证美育渗透的科学性。

  1. 美育是美术教育的灵魂

  美术作为一种视觉艺术,通过线条、色彩和构图来向人们传递美,初中阶段学科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引导学生感知美和鉴赏美。而美育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可以说美育是美术教育的“灵魂”,如果缺少了灵魂,势必会影响美术教育的意义和价值。所以,在美术教学开展中,教师要加强对美育的重视,认识到美育关乎学生教育活动,且作为一项长期、系统化的工程,美育能为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有效的支持和帮助。

  2. 美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

  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水平的发展,人们在物质富足的基础上开始追求精神上的享受,尤其是对于美的追求越来越高。为了满足这种需求,学校应将美育也融入日常教学活动之中,有效培养学生的美育,让学生逐渐具备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进而实现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同时,美育还是素质教育落实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助力学生形成健全、完善的人格,让其成为有思想、有道德的优秀人才。

  3. 美育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课堂中渗透美育,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智力和能力,还对其他方面的发展有着积极作用。在美育教育中,学生可以清晰感知到艺术之美,逐步生成审美意识和鉴赏力。但同时美育的开展也要循序渐进,将其贯穿教学的始终,如此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4. 美育满足课程改革需要

  为了满足现代化人才的培养需求,教育部门大力推进美术课程改革工作,并提出了“以美育人”的理念。教师作为课堂教育的组织者,应加强对美术教育的关注和重视,通过设计多元教学活动来提高美术教学水平,帮助学生提升综合素养。同时,当前部分家长也会让孩子从小开始学习艺术方面的知识,由此可见,美育不仅可以满足课程改革的需要,还能助力学生美术素养的发展。

  二、初中美术教学中的美育渗透策略

  1. 感受美:情境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情境教学法是教师教学中常用的手段,通过搭建真实或虚拟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能力、空间能力和感受能力。《标准》中多次提及“情境素材”,充分说明了情境的重要性,教师应高效利用情境素材并渗透美育元素,让学生在活动中激活对美术的学习兴趣。对此,在《标准》背景下,教师应从学生生活、爱好出发,通过设置任务、展示视频等方式创设情境。一方面,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让学生在情境中丰富对美的感受。

  以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美术》(以下统称“教材”) 七年级上册“在校园中健康成长”教学为例,本课主要是引导学生以速写的方式呈现校园生活,并在学习中掌握比例关系、人体重心等速写要点,教师可以借助情境来展现校园之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教师在课堂初始应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任务,要求学生以速写的方式呈现校园,再利用问题链引发学生思考:速写过程中应以谁为主体?校园中有哪些景物、人物?状态分别是怎样的?如何才能用画笔呈现出校园的美?由此,学生在任务的启发下,能发挥想象力回忆自己的校园生活,并在脑海中初步勾勒校园的画面。随后,考虑到部分学生对校园的观察不够,教师还可以借助视频引导学生深化情境,通过展示操场、图书馆、食堂、教室等场所,让学生感知校园美的同时深入观察人物的状态。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在视频的帮助下快速沉浸情境之中,强化对校园之美的感悟。最后,教师再组织学生开展创作活动,让其将情境中产生的感悟用画笔呈现出来,真正发挥情境教学的育人价值。

  2. 欣赏美:合作讨论深度感知艺术

  《标准》提出初中美术教育阶段,学生不仅要在创作中掌握造型、形式的特点和原理,还要掌握多种欣赏方法,在鉴赏中领略美术艺术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从而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同时,学生在接受多元文化的同时,还要坚定文化自信,客观看待国内外文化。教师身为课堂活动组织者,应注重提升学生欣赏美的意识和能力。具体来说,教师应在课堂中为学生营造欣赏美的环境,并积极开展小组合作讨论活动,让学生通过生生交流、师生讨论、二次总结等方式,深度欣赏艺术作品中的美,并在教师的启发下丰富欣赏美的角度。

  以教材八年级下册“了解纹样”教学为例,为了让学生了解纹样的作用,掌握纹样的类别和色彩、构图等,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素材,并组织其通过合作讨论深入感知纹样的美。首先,教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呈现一组少数民族服饰的图片,提出问题后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衣服上的图案有什么特点?图案可以分为几类?”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感悟纹样之美,并对单独式纹样、连续式纹样有初步的了解。由此,学生能在讨论和互动中,感受少数民族文化的魅力,并在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树立文化自信。随后,在生生初步讨论后,以教师为主导进一步开展师生讨论,展示“二方连续”和“四方连续”两幅图片,与学生讨论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分别是什么,并鼓励学生说一说讨论结果,学生发现“二方连续”是单位纹样朝着上下或左右反复循环排列的纹样,“四方连续”是单位纹样朝着上下左右四个方向反复循环排列的纹样。同时,教师动手设计一个单独纹样,并邀请学生结合单独纹样,延伸为“二方连续”和“四方连续”纹样,在实践中巩固学生基础。最后,教师要求学生设计一个自己喜欢的纹样,题材、形式都不设限,创作完成后教师再组织学生进行二次讨论,根据创作实情讨论纹样设计理念,并围绕纹样颜色、组合展开综合分析,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纹样特点,锻炼自身创作美、欣赏美的能力。基于此,教师在课堂中按照“生生讨论—师生讨论—生生二次讨论”的流程组织合作探究活动,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美术知识,同时不断强化自身欣赏美的能力,以达到美育的教育效果。

  3. 表现美:多元实践逐步提升能力

  以往美术教学中,教师多是以教材素材为主要依据,精心安排知识讲解顺序,这种教学模式具有两个明显的缺点:一是内容狭隘;二是教学方式单一。《标准》中提出艺术教学要通过多种实践活动,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触发情感,让其以丰富的途径认识世界、认识美,进而收获丰富的感知。基于此,教师要对教学模式做出调整和改变,针对课前、课中、课后不同教学阶段中学生的学习需求,分别设计相应的实践活动,并在活动中逐步引导学生思维,以培养其表现美的能力。

  以教材八年级下册“插花”教学为例,为了让学生在插花中陶冶情操,并在实践中强化构图,教师应在课堂中设计丰富的实践活动。首先,在课前教学环节中,教师为学生布置前置性任务:(1) 多途径收集插花作品,通过拍照、截图等方式记录作品内容;(2) 结合已掌握的美术知识,分析插花中的色彩和结构特点,并提出自己的欣赏感悟或值得优化的元素。例如,学生去花店观察店员插花的过程,对其中的图案、结构有更深刻的认识,并感受插花的艺术魅力。随后,在课堂教学环节中,教师应结合学生收集的插花作品,引导学生在赏析中加强对插花的认识,并学会运用艺术语言去分析和创作插花作品,以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为了避免学生浪费插花材料,教师可以先利用智慧教室中的希沃白板,展示多种花卉的图片和造型各异的花瓶,要求学生以点触、拖动的方式,完成模拟插花游戏。再为学生分发插花材料,让学生在实践中强化活动感悟。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巩固课堂所学,还能通过实践展示自己对美的认识和理解。最后,在课后总结环节中,教师可以组织“插花评选大赛”,让学生在比赛中展示自己的插花作品,并阐述插花作品中的构图、韵律和意境。教师则可以和其他同学共同担任评委,以评分的方式选出其中的优秀作品,并通过拍照投稿的方式让优秀作品继续参加年级比赛活动。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被充分激发,提升了表现美的能力。基于此,教师结合不同教学环节的需求,在课堂中组织多样化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寻找美、表现美,做到“情”“理”统一,“形”“神”兼具。

  4. 创造美:家校联合培养创新意识

  核心素养是当前教学中的重要目标,也是落实《标准》的关键元素,具备核心素养的学生,往往能更快融入新的教学模式,未来工作中也更容易适应社会发展节奏。创新实践素养是美术核心素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表达知识的有效途径。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能让其紧密联系生活进行艺术创作。同时,在当前教育模式下,主张家校联合,为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美术知识提供契机。对此,教师应积极寻求家长的帮助,调动家庭资源、社会资源来丰富美术教学资源,并鼓励家长与学生共同参与美术创作,为构建新型亲子关系做铺垫,充分发展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以教材八年级下册“摆件巧安排”教学为例,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能够在学习中发现摆件的摆放规律,感受摆件在家居中的作用,教师除了课堂常规教学外,还可以采取家校联合的方式培养学生。首先,教师为学生布置课后实践任务,并以线上沟通的方式寻求家长的帮助,邀请家长与学生结合居室环境共同完成摆件的设计和装饰,并给予学生家长一定的指导和建议,如在制作摆件的过程中,家长应尽量配合学生并找出家中的废旧衣物、纽扣、木块等,为其提供丰富的制作材料,辅助学生实现自己的想法。同时,考虑到部分学生动手能力较差,制作出的摆件与想象之中存在差异,家长应传授其创作技巧,以提高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达到创意实践需求。由此,在家长的配合下,学生的课后实践任务能保质保量完成,并在创作美的过程中强化美术学习自信。此外,每名学生家居环境风格不同,摆件的风格也应有所差异,但为了全面提高学生表达美的能力,家长可以在重要节日来临之前,鼓励学生动手创作符合节日特征的摆件来装饰家居环境。例如,国庆假期来临之际,学生在设计摆件时可以在图案上选择“红灯笼”“红旗”“五星”“中国结”等元素。由此,让美术创作常态化,达到美育渗透的目的。最后,在学生完成摆件设计和安排后,家长可以通过拍照等方式记录其创作成果,利用微信上的班级群,与教师、其他家长分享和交流,并向学生转述他人赞赏的语言,进一步强化学生学习美术的自信心。基于此,教师在常规教学基础上联合家长的力量,为学生创造更多学习美、感受美的机会,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美术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升其创造美的能力。

  总的来说,初中美术教师要深入研究《标准》内容,充分认识到美育的重要性,并结合学生性格特点和美术素养,精心设计多元化美术活动,将美育理念渗透到具体教学活动之中,让学生在情境中、活动中深入挖掘作品背后蕴含的艺术价值,从而借助多维度分析美术作品来提高审美素养。如此一来,美术教学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

  参考文献:

  [1] 曹莉. 初中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策略[J]. 学园,2022,15(36):40-42.

  [2] 俞小飞. 在初中美术教学中融入美育[J]. 学园,2022,15(33):84-86.

  [3] 兰文江. 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探究[J]. 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2(11):117-119.

  [4] 石文辉. 劳动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实践中的渗透[J]. 学周刊,2022(33):168-170.

  [5] 苏亮. 美育:初中美术鉴赏教学的原点诉求[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22(10):51-52.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