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现存问题与优化路径

  • 来源:基础教育论坛
  • 关键字:课堂教学,现存问题,优化路径
  • 发布时间:2024-08-10 11:31

  李飞(甘肃省古浪县城关第四小学)

  摘要:落实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对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与法治观念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还能有效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利于学生掌握基本的法律常识等。目前,一些小学对道德与法治教学重视不足、教师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脱节,并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顺利推进。基于此,学校要从提高重视程度、优化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完善教学评价等方面入手,积极优化课堂教学,切实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现存问题;优化路径

  道德与法治课程能帮助学生提升道德素养,认识法治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规则意识等。然而,目前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影响了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顺利开展。基于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要正确认识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深入剖析问题根源,积极探索优化路径,在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意义

  1. 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与法治观念

  小学阶段正是培养学生习惯和观念的重要时期,也是学生道德与法治理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青少年接收信息的途径也趋于多样化,容易受不良信息的影响。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能够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拥有法治意识,避免学生误入歧途,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可持续发展营造了更加健康、规范的校园环境。

  2.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是每一个新时代社会主义接班人必不可少的精神财富。小学生心智尚未成熟,心理情感还未稳定,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讲述历史人物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可以厚植家国情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的精神,自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3. 有利于学生掌握基本的法律常识

  法治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从小学生抓起。普及法律常识,是我国实施宪法规定,普及法治教育的重大措施。通过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自身拥有的权利与义务,对善恶美丑拥有正确的认知,能够掌握基本的法律常识,能够从法律法规以及规章制度等方面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学会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并能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4. 有效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

  目前,在考试的影响下,大多数家长只关注孩子的物质生活和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因此,不少小学生在成长与发展的过程中,家庭教育存在着严重的不足。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其他文化课程不一样,它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良好品德为目标的综合课程,发挥着课程的思想引领作用,从学生的学习习惯、思想道德观念以及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等多方面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内容和知识,正好弥补了家庭教育的不足。

  二、目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存在的问题

  1. 对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

  小学阶段是学生思想品德逐步形成的时期,也是学习法治知识的黄金时期。道德与法治课程是提升学生道德与法治素养的重要载体。但是,目前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从学校教师到学生家长普遍存在对道德与法治课程重视程度不足的现象。有不少教师和家长过分看重学生的考试成绩,片面地认为道德与法治课程对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影响不大,导致道德与法治课程始终处在边缘化位置,课堂教学流于形式。在这种大背景下,学生的学习方向也会跟着教师的节奏产生偏移,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失去了学习兴趣,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发展。

  2. 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

  小学生处在人生“拔节孕穗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尤为重要。但是,当前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不少教师疏于研究教材、学情、教法,依旧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灌输式”教学,学生只能机械地接受知识,学习效果可想而知。有的教师在教学中以口头讲解为主,拿着教材对学生照本宣科,忽视挖掘生活资源。教学方法缺乏灵活性和开放性,教学内容枯燥无趣,削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很难融入课堂教学中,难以深入理解教材知识,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佳。不少教师未能根据学科特性与学生需求创新课堂,师生角色定位不准,学生主体位置不凸显,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不高,不利于学生道德与法治意识的培养。

  3. 教学目标模糊,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脱节

  小学阶段开设道德与法治课程,其教学目标在于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具有基本的规则意识和安全意识,遵守社会规则和社会公德,勇于担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升道德与法治观念水平。但是,当前不少教师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培养目标不明确,未能深入挖掘课程教学的目标和内涵,降低了教学活动的实效性。同时,不少教师对教材内容理解不透彻,很难发现教材知识同学生生活实际的结合点,往往只是依据教材内容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学任务,未能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开展学习活动,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脱节,学生学习效果不佳,直接影响了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开展。

  4. 缺乏科学评价体系

  评价具有导向、激励与矫正的功能,是学生认识自我并完善自我的有效途径。当前,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不少教师依然采用比较传统的考试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检测与判断,评价主体和方式单一,评价机制不够科学合理,忽视了评价的激励和诊断功能,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顺利推进。

  三、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优化路径

  1. 转变观念,提高重视程度

  首先,转变思想认识。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法治兴则国兴,法治强则国强。因此,从学校层面而言,要重视道德与法治教学,将道德与法治课程纳入考核范围,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思想引领作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作为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主动地转变观念,增强对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认识,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引领学生学习和掌握教材知识,培育学生的政治认同、法治观念、健全人格和责任意识。家长作为学生的第一监护人,有责任和义务对孩子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家长的重视程度会决定学生的高度。教师应与学生家长沟通交流,帮助家长认识道德与法治教育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转变家长唯分数论的观念,支持与配合学校,共同做好道德与法治教育工作。教师可利用微信群,定期推送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相关内容,倡导家长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提升学生的道德和法治素养。其次,加强教师培训。培训是转变教师观念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为了切实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学校要加强教师培训,开展教研活动,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学校可以邀请道德与法治课程专家、名师作报告,或者上示范课等,通过案例示范、专家引领等方式,增强培训的实效性,引导教师深入领会新时代对道德与法治课程铸魂育人的新要求,促进教师专业水平提高,课程实施能力水平提升。

  2. 大胆创新,优化教学方法

  首先,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当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生活,灵活运用信息技术创设学习情境,使学生在具体、特定的情境中理解和运用道德与法治知识,形成正确认知。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道德与法治》(以下统称“教材”) 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8课“安全记心上”相关内容时,教师利用网络搜集、整理了和中小学生安全有关的图片,将其制作成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展示。学生看了“交通事故”“溺水事故”“食物中毒”“煤气中毒”的照片后,教师顺势导入新课:“同学们,这些惨不忍睹的安全事故就发生在我们中小学生身边,触目惊心的血腥场面给我们敲响了安全的警钟,如何预防这些事故的发生?让我们一起走进‘安全记心上’这一课,相信大家会有所收获。”这样创设情境,为“安全记心上”注入了强心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会被充分调动起来,学生不仅能牢记相关安全知识,而且能受到很好的安全教育,课堂效果不言而喻。

  其次,开展生活化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小学生受年龄和认知水平的限制,思想单纯,对道德的认知都是在真实的生活环境中形成的。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引入生活实例,开展生活化教学,让学生深入理解、内化吸收道德与法治知识,让德育真正根植于学生心中。例如,在教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生活离不开规则”这一课内容时,教师根据教材内容提问:“同学们,生活处处有规则,校园生活离不开规则,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能否结合自己的经历,说说你所知道的校园生活和社会生活规则?”“校园里有很多的楼梯、走廊,我们要遵守轻声慢步、礼让右行、禁止打闹、禁止推搡等规则,这样我们的校园生活就会更加安全、有序。”“学校食堂有规则,要节约粮食,吃多少打多少,不挑食不剩饭菜,吃饭时不大声喧哗。”“学校阅览室有规则,合理借阅,保护书籍,不乱涂乱画,文明诚信借阅,安静阅读不打扰他人。”“公共出行有规则,乘坐公交、地铁要排队等候,先下后上;到公园、景区游玩时,要认真阅读标志牌、指示牌,遵守游览规则,做文明游客,保护公共财产。”教师这样设置生活化问题,有助于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畅谈规则,不仅让学生认识到规则的重要性,还能增强学生的规则意识。

  3. 明确目标,丰富教学内容

  首先,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上好道德与法治课,关键在教师。教师应将核心素养的培育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课程的育人价值。例如,在教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三、四单元,教材内容分别为“我们的国土,我们的家园”“骄人祖先,灿烂文化”。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将单元学习目标确定为:“了解我国辽阔的国土,明白祖国的每一寸土地都神圣不可侵犯,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热爱并尊重自然,自觉保护环境、爱护动物,初步了解可持续发展理念。”这样,教学目标得到进一步明晰,课堂教学就有了方向。

  其次,丰富和充实教学内容。为了充分彰显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育价值,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要围绕课程内容体系,将国内外影响较大的时事融入课堂教学中,不断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同时,要深入挖掘富有时代气息的鲜活内容,实现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相配合,让道德与法治课成为有现实关怀和人文温度的课堂。例如,在教学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2课“富起来到强起来”这一课时,“中国精神一直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灵魂。”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精神,可以播放近几年中央电视台录制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盛典”视频,让学生观看和学习这些人物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等精神品质,让学生明白正是这些平凡而伟大的人,用爱心和善良给我们温暖,用责任和担当给我们力量,用奉献和坚强守护着我们,我们要懂得珍惜,严格要求自己,向榜样学习。这样,不但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而且较好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最后,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熏陶。例如,教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我是中国公民”这一节内容,教材介绍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各项经济指标高速增长,农业、交通、教育、科技、体育等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通过学习,学生激发了爱国热情。课后教师让学生搜集整理相关素材,举办以“我骄傲,我是中国人”为主题的手抄报比赛、演讲比赛等实践活动,使枯燥乏味的说教式思想教育变成有滋有味的精神享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愉悦地感受、体会、思考和认识,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另外,学校还可以通过参观访问、研学旅行等方式,让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丰富学生的实践体验,促进学生知行合一,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4. 建立和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学校要建立和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充分发挥以评促教、以评促学、以评育人的评价功能。要坚持素养导向、以评促学、以评促教等评价原则,关注学生真实发生的进步,引导学生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使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并及时调整教学进度,改进教学方式,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另外,坚持多主体评价和综合评价相结合,打破传统的以教师评价为主的单一评价方式,将学生自评、互评、家长评价、教师评价结合在一起,形成多方共同激励的机制,令评价体系更趋完善,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助力。

  总之,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一门启蒙小学生思想和观念的重要课程,在小学教育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学校要转变观念,提高重视程度,教师要大胆创新,优化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建立和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全面优化课堂教学,切实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效率,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顾心怡.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现状及其应对[J]. 新课程研究,2022(22):48-50.

  [2] 潘晓亮.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 安徽教育科研,2022(16):54-56.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