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研究

  • 来源:知识文库
  • 关键字:新课标,语文,研究
  • 发布时间:2024-08-17 10:37

  崔自强

  在21世纪的教育改革浪潮中,我国教育部门推出了新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希望以此来应对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和技术发展对于学生能力培养的新要求。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单纯的知识传授已经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沟通协作和自主学习等能力。新课标的制定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试图通过改变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对于语文学科,强调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阅读与有意义的写作,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和读写能力的全面提高。读写结合应运而生,满足了新课标的发展要求,也满足了当代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需求。

  1 高中语文读写结合的意义

  1.1 明确学习目标

  对于初中生来说,高中生的规划能力明显增强。因此,教师对学生的约束性不需要太强,高中生对自身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想法,但是普遍存在学习目标不明确的现象。通过观察高中语文阅读与写作的教学过程,可以发现,很多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必要地指导,才能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然而,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很多教师会将阅读与写作进行分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语言积累和语言建构出现了脱节。在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目标会更加明确,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方法以及学习内容更加清晰,学生对每一个环节的兴趣就会被激发出来,从而使得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断被激发。

  1.2 利于教学资源整合

  在高中阶段,由于对学生综合素养的要求不断增强,教师需要给予学生充分的阅读材料供其阅读。但是,对于学生来说,其学习经验是有限的,会在阅读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缺点,通过读写结合,教师可以对阅读资料进行重新整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有效学习。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以课内读物为主,课外读物为辅,从而让学生进行阅读材料的仿写、扩写以及群文阅读等学习活动,在读与写的相互结合过程中,实现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

  1.3 实现个性化学习体验

  每个学生的学习背景、学习能力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其在认识能力方面也具有显著的不同。以阅读为例,对于文章中的主旨,每个学生都会从不同角度分析文章的主旨,从而得到不同的阅读感受。因此,在这样的学习现状下,除了要对学生进行共性的统一指导之外,还需要具有个性化的教学行为。而读写结合的出现,就可以实现个性化地指导,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实现个性化的学习体验,进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比如,在写作过程中,可能某一个主题的出现,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想法,立意方面也会存在不同。那么,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完成写作,在交流的过程中做到取长补短,使得写作完成得更加顺畅。

  2 新课标对于读写结合的要求

  2.1 阅读与写作教学的要求

  在新课标中,对于阅读教学的要求已经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变为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审美情趣的培养。阅读不再仅仅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而是要求学生能够深入地解读文本,从中获得启示,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新课标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尤其是经典文献和现代文学作品,通过对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下的文本的解读,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历史观念。此外,新课标还强调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性,认为阅读不仅是知识的获取,更是审美体验的过程。学生应该学会欣赏文本中的美,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思想,从而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和人文情怀。因此,新课标对于阅读教学的要求已经从知识层面转向能力和情感层面,强调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写作教学在新课标中被赋予了更为重要的地位。不同于传统的应试写作,新课标强调的是学生的真实写作和创意写作。写作不再是单纯的知识输出,而是学生思想和情感的真实表达。新课标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和技能,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对所读的文本进行反思和批评,或者创作自己的文本。这样的写作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还能够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此外,新课标还鼓励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写作,如散文、小说、诗歌、剧本等,以此来拓宽学生的写作视野,培养他们的创意和想象力。

  2.2 读写结合的课标解读

  新课标对于读写结合给予了高度的重视,认为这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读写结合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还可以促进他们的思维活跃和语言创新。在阅读中,学生可以接触到丰富的文本和文化,从中获得启示和灵感;而在写作中,学生可以将这些启示和灵感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和文本,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这样的过程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审美情趣。新课标鼓励教师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各种读写结合的策略,如读后写、写后读、读写互评等,以此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3 读写结合的主要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被动地从教师那里传递到学生那里,而是由学生在与环境的互动中主动构建出来的。这一理论观点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使我们重新思考教学的本质和目标。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教学过程就是知识从教师到学生的传递过程。然而,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外在的、固定的事物,而是由学生在与外部世界的交互中不断构建出来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接受新的知识,还要与自己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整合,形成一个完整的、有内在逻辑的知识体系。在阅读中,学生可以接触到丰富的文本和文化,从中获得新的知识和启示;而在写作中,学生可以将这些知识和启示与自己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整合,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这样的过程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还能够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2)语言交互与认知发展

  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互工具,在认知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早在20世纪,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就提出了语言与思维的关系理论,认为语言不仅仅是思维的外部表达,更是思维发展的媒介和工具。维果茨基认为,人的认知发展是在与他人的交互中完成的。最初,儿童是通过与外部世界的直接交互来获得经验的,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开始越来越多地依赖于语言来进行交互和学习。语言使儿童能够超越直接的感知经验,进行抽象的思考和推理。通过与他人的语言交互,儿童可以不断地对自己的知识和观点进行检验和修正,从而达到更高层次的认知发展。阅读和写作都是语言交互的过程,通过这两种活动,学生可以与文本、与文化、与他人进行深入的交流和对话。在阅读中,学生可以借助于语言来理解和解读文本,从中获得新的知识和见解;而在写作中,学生可以运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与他人进行交互和交流。这样的过程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还能够促进他们的认知发展和思维深化。

  3 高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3.1 高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师方面

  ①重视阅读,轻视写作

  对于高中语文教学来说,在日常的教学课堂上,阅读与写作常常处于不同的地位。我们可以发现,教师往往认为阅读更为重要,会将对文本的解读作为教学的重点。因此,不管是教学时间,还是教学精力,教师都会对阅读更加重视。而对于写作技巧的把握、写作主旨的掌握都常常需要学生自己去琢磨,或者是稍加指导,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很难写出漂亮的文章。因此,重视阅读、轻视写作是高中语文读写结合过程中的首要问题,需要教师不断转变教学观念,对阅读与写作进行合理地安排,从而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

  ②读写结合方式不合理

  众所周知,阅读与写作一直都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发现教师会将阅读与写作分开来讲解,阅读是阅读、写作是写作,每一个都是独立的系统,不对其进行任何相关联的解读,从而使得阅读与写作融合的有效性受到影响。而且,会发现在这种模式下,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会更加直接,只讲解作者在说什么,至于为什么这样说,教师对其的关心度不高,从而使得阅读材料的利用不高。除此之外,有部分教师会为了结合而结合,生硬结合会给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带来影响。

  (2)学生方面

  ①被动学习

  高中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处于被动的位置,自知不自知、自愿不自愿都是被教师所安排的。在这样的学习状态下,如果教师仍然不教授学习方法,学生除了能写出“今夫”“且夫”“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的文章外,关乎实际的应用文章则很难写出。通过对学生的了解,很多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要进行阅读,认为阅读毫无用处。且很多学生不知道什么样的文章可以阅读,应该进行怎样的阅读形式,写作应该如何创新等,这些问题都是由于学生的被动学习地位,使得学生的写作激情不能被激发出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读写结合的效率。

  ②兴趣不高

  在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下,由于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得到满足,使得学生的学习地位一直在被动的阶段。长期下去,学生的兴趣就会被泯灭。在阅读课堂上,会昏昏欲睡,读得枯燥无味,丝毫感受不到阅读的乐趣。在写作课堂上,不知从何下笔,写作技巧不能被消化,写作能力得不到提高。当学生在阅读中学习到的知识不能被很好地转化时,就会出现好词好句直接套用的现象。此时,学生并不关心词句是否准确,或者是否会出现衔接不当的情况,更不关心主旨是否符合,这样的写作无疑不能称之为一篇好文章。

  3.2 高中语文读写结合问题的原因

  (1)教师与家长的关注点有误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题海战术”一直是很多学生的噩梦。但教师和家长似乎并没意识到题海战术的缺陷,认为将过多的精力放在阅读和写作上是一种浪费,而海量做题才是王道,可以在题目中找到提升成绩的技巧。除此之外,家长认为语文阅读和写作是提分最慢的题型,不如多做几道数学题。这样的学习环境,会让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大大减少,认为研读提分技巧才是教学的主旋律。

  (2)教学模式的局限性

  繁重的学业压力迫使中学生过着“三点一线”的生活,他们的大量时间花费在了课堂学习中,在学校这种“囚笼式”的狭小天地里管窥大千世界,无异于坐井观天,加之受到升学压力的影响,学生普遍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致使他们进行间接感受的路径也大受阻挠。因此,在直接和间接感知周围世界均受阻的情况下,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真正做到“读写结合”,无异于天方夜谭。

  (3)教师对读写结合的认知有误

  当下语文教学的现状是大多教师仍然偏爱阅读教学而忽视写作教学,在阅读教学中一贯坚持知人论世——解题会意——梳理层次——训练习题这种按部就班的套路,尚未产生“大”结合的认知。在考试压力下,急功近利,投机取巧;以总结经验、提炼模板、传授技巧、猜题押宝、审时度势的方法进行教学。换言之,他们扣准考纲,唯考是读,缘考求写。在这种畸形的教学模式之下,教师对于学生读写能力的测评与反馈必然是不够充分的。

  4 高中语文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

  4.1 重新认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

  阅读与写作虽然是两个不同的能力领域,但在教学过程中,二者存在相互启发的机会。尤其在阅读中,隐藏着无数写作的技巧和启示。通过深入的文本分析和解读,学生可以从中挖掘出写作的灵感和策略。阅读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写作素材。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非文学文本,每一篇文章都是一个独特的写作实例。学生可以从中学到如何设置情节,如何塑造人物,如何运用修辞手法等等。当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令其印象深刻的文字时,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分析这些文字的写作技巧,从而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和灵感。

  写作不是孤立的过程。在构思、组织和表达思想的过程中,有效的阅读策略对于提升写作的品质至关重要。当学生进行写作时,他们实际上也在进行一种深度的、与自身文本的阅读活动。写作的初期阶段需要强烈的阅读意识。在选材、搜集资料时,学生需要具备筛选、鉴别信息的能力,确定何种内容与他们的写作主题最为相关。这就需要他们具备对文本的深度阅读和分析能力,识别关键信息,提取核心观点。

  4.2 完成阅读到写作的过渡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不应仅停留在理解文本的表面意义,更应深入探究作者的观点和立场,与之进行对话和辩证。这样的批判性阅读可以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使他们在写作时能够有自己独特的声音和观点。而在写作中,当学生完成初稿后,他们需要对自己的文本进行反复阅读,对照写作目标进行修改和完善。这一过程实际上是对自己写作的批判性阅读,发现其中的逻辑漏洞、语言问题或结构不当,并进行相应的调整,这充分说明了阅读与写作结合的意义。在实际的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读促写,结合阅读材料提炼出写作的方法,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感受到文本所传递出来的深情厚谊。

  例如,在学习《变形记》时,该文主要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描绘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异化”现象。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主人公的心理与家人态度等要素,从而完成独立地思考。在读写小说中,让学生的读写兴趣被激发。而在学习《想北平》时,该文主要表达了老舍先生对北平深深的热爱与思念。在阅读之后,教师可以开展以物写情的创作,从熟悉的事物入手,从而传递自己对家乡的情感。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阅读的升华,两者的完美融合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关键。

  4.3 精选文本,提高结合效率

  在读写结合的教学过程中,文本的选择至关重要。合适的文本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更能激发他们的思考和创造。太简单的文本可能不足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而太难的文本则可能导致学生的挫败感。因此,选择的文本应在难易适中的水平,既能够满足学生的认知需求,又能够挑战他们的思维边界。除此之外,好的文本往往能够触动人心,引起读者的共鸣。这样的文本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还能激发他们的情感和创造力。选择具有情感深度和艺术魅力的文本,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对文学和艺术的深厚感情,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在文本选择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设计教学情境,如文本解读、角色扮演、情节重组等,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深入探讨和理解文本。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内容,还可以体验到文本的魅力,感受到文学和艺术的价值。

  例如,在学习《祝福》时,该文以人物“祥林嫂”为线索,记叙了“祥林嫂的过去—现在—将来—原因”,学生在进行相关的阅读学习时,可以将自己的感情融入文章的阅读中,尽情地感受在鲁迅先生笔下祥林嫂的人物形象描写。从《祝福》中,学生在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的同时,从而认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体会环境与人物命运的必然联系。教师让学生以《祝福》为原型,以叙事为写作手法,对某件事情进行详细描写。读写结合的写作方式,使得学生在愉快的写作氛围中完成自己对于每天生活日记的记载,从而实现写作能力的快速提高,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阅读体系,为学生在今后的写作能力培养上打下良好的阅读基础。

  4.4 丰富评价方式,增强学生自信

  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它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和学习成果。在读写结合的教学中,评价标准应该综合、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发展。在读写结合的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评价交流尤为重要。当学生完成一项阅读或写作任务后,教师应及时对其进行评价,指出其优点和不足,提供改进建议。这样学生可以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知道自己在哪里做得好,哪里需要改进。除此之外,同学之间也可以进行评价。通过小组讨论、同伴评价等方式,学生可以听取同学的意见和建议,从中获得启示,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同时,这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增强他们的团队意识。另外,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寻求反馈。学生不应仅仅等待教师的评价,还应主动向教师和同学请教,寻求帮助,这样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求知欲望。

  例如,在学习《大战中的插曲》时,该文主要体现了中国人民在残酷的战争中坚守革命人道主义的精神。教师可以以此为基础,让学生完成一篇微写作。要求可以是这样的,“有人认为,战争中救助敌国平民或平民子女是养虎为患。这种观点为什么不对?请写一段一百字左右的短文加以批驳”。当学生完成写作后,可以让学生之间进行互评,从而了解不同学生的不同想法。

  总而言之,阅读与写作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教师在进行读写结合时,要重视阅读的基础作用,明确阅读可以为写作积累素材、写作是阅读积累的释放。在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完善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从而推动高中语文教学的有序进行。本文在分析了读写结合的意义以及高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存在的问题基础上,分析了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从而具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策略,旨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写作能力。

  (作者单位:甘肃省靖远县第一中学)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