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幼儿艺术教育生活化的思考

  • 来源:知识文库
  • 关键字:游戏化,生活化,思考
  • 发布时间:2024-08-17 10:38

  李 瑛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同理,幼儿艺术教育来源于生活,也作用于生活。幼儿艺术课程的实施必须与幼儿生活相关联,需要紧紧依靠幼儿的一日生活活动进行选择与创设。那么在课程游戏化的背景之下创设贴近幼儿生活的艺术课程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本文从立足当前幼儿园艺术教育生活化存在的缺陷出发,剖析幼儿园艺术教育生活化的价值,进一步阐明幼儿园艺术教育生活化的方法,将艺术教育融入生活中,使得教育更加自然,以求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艺术构成了人类追求和展现美感的核心方式之一,它不仅体现了人类对周遭世界的深刻理解,还是展示个人情感和观点的特别手段。在幼儿教育的课程设置中,艺术活动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多年以来,全球各地都极为重视对幼儿艺术教学方法的探索与研究。幼儿园教学考虑到孩子们的年龄属性和学习习惯的独特性,因此幼儿艺术教育的实施必然要与日常生活紧紧融合。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发现艺术教育的契机,在一日生活中展示“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智慧,充分激发幼儿对美的认知。挖掘他们对美的感受能力,提高他们的艺术素养,让他们的各方面能力得到和谐全面地发展。所以必须紧紧联系生活教育理论思想才能让幼儿园的艺术教育生活化。

  1 当前幼儿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1.1 教育形式单一

  随着课程游戏化理念的日益深入人心,很多一线教师开始逐渐转变了观念。但在进行幼儿园艺术教育时,不少教师偏好利用示范和模仿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儿童学习。在进行绘画等美术活动时,大多数情况下,孩子们会模仿教师的创作为主要活动内容,急于按照既定计划完成任务,抱着二十分钟内必须结束活动的想法。教育形式单一不利于开发幼儿的创新思维,反而会忽略幼儿自身的创造性。在幼儿园的音乐课程中,教师通常会逐字逐句地指导孩子们学唱儿歌,并反复示范动作,往往没有留给孩子们足够的时间去思考或创造自己的动作,很少给予孩子们自由表达的机会。此种形式的艺术活动,虽然表面上宣扬以游戏化的方式进行课程,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尊重孩子们的需求,无法促进幼儿的思维与创新能力的提升。

  1.2 活动场所固定

  幼儿与艺术天生相连,他们热爱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自由地唱歌、轻松地跳舞。只有置身于这样充满艺术的环境中,他们才能充分体验到童年的乐趣,才能享受到那些充满欢笑和惊奇的瞬间。然而,当前的儿童艺术活动往往仅局限于幼儿园的室内空间内。风的轻吟、四季的落叶、花朵的绽放之美,这些自然界的奇妙现象由于各种原因,成为室内幼儿无法直接体验和探寻的美景。自然界是一座宝库,充满了待发掘的艺术教育资源,它静静地等待着孩子们去探索。然而,我们往往未能充分利用这一最佳的教育环境,甚至有时候会忽视它的价值。幼儿园的艺术课程应该鼓励孩子们摆脱枯燥乏味的教室,拥抱壮阔的自然世界,让他们去探索和发现,聆听大自然中那些令人沉醉的真实之声。

  1.3 艺术表演重复

  如今各大园公众号宣传是一波接一波,园内跟岗、接待、表演等活动层出不穷。对幼儿园来说,这是一个展现孩子们才艺的重要机遇,节目的水平直接关系到幼儿园的声誉和形象,家长则认为自家孩子获得了机会,得到了锻炼,增长了见识。殊不知,在这一切看似平常的背后,真正承受压力的属于教师与幼儿。以儿童节为例,一个本应充满欢笑的日子,却变成了孩子们感到疲惫和困扰的时刻。如今,每位教师都对“六一儿童节”的到来感到忧虑。准备到最终呈现节目,既耗费大量时间也耗费精力,而幼儿们对此更是怨声载道。为了确保演出的品质与效率,教师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进行节目排练,这常常以牺牲孩子们宝贵的游戏时间为代价。反复的训练过程令孩子们感到极度烦恼。一开始,他们可能对跳舞充满兴趣,但每天的重复练习只会激发他们的抵触情绪,有的孩子甚至会抱怨说:“我不想跳舞了,我不想去幼儿园……”重复的艺术训练,丧失了幼儿对艺术的兴趣,过多艺术技巧的培养则摧毁了幼儿对艺术的憧憬。

  2 幼儿艺术教育生活化的理论依据

  近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创设乡村幼稚园宣言书》中说,人格教育,端赖六岁以前之培养。人的性格、态度和习惯等方面的基础都可以在儿童时期建立起来的。要是幼儿能够在该阶段享受到优质的教育环境,以后只需顺着他继续地培养,就会成为对社会发展有益的人才,对自身的发展有巨大的好处。反之要是在该阶段受到的教育较为劣质,会养成许多不良的习惯,将会对幼儿今后的成长造成不良的影响。

  而目前幼儿绝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受到父母溺爱和不恰当的教育方法的影响,加之家庭环境缺乏促进合作的因素,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不少儿童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尚不具备独立能力与合作意识。鉴于人们关注的焦点已逐步转向幼儿艺术教育对幼儿发展的影响,世界各地的教育体系为小学至大学各级别的艺术课程设定了明确的标准,这些标准的核心在于艺术教育应面向所有学生,提倡艺术与教学的整合,强调艺术学习应与人文学科交融,并确保其内容能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提出了艺术与日常生活在促进幼儿全面人格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设定了三大教育目标。首先,鼓励幼儿开始感受并欣赏来自环境、生活以及艺术之美;其次,激发幼儿参与艺术活动的兴趣,并鼓励他们大胆将自身的情感与体验进行分享,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体验;最后,支持幼儿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创作。意味着艺术活动不仅源自幼儿的实际生活体验,而且反过来也积极影响和促进幼儿的成长。

  3 幼儿艺术教育生活化的价值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越来越多的教育学者注意到了“艺术教育生活化”的重要性,但是在中国人口基数大、教育资源相对较为稀缺的背景下,推行“生活化艺术教育”就势在必行。为此,谨以此三方面对艺术教育生活化的重要性加以阐述。

  3.1 激发幼儿的生活情趣

  一方面,在幼儿园中,艺术教育的实施应该充分挖掘并利用孩子们日常生活中丰富的资源。通过有计划、有意识地将这些资源融入教学之中,可以有效地将孩子们的生活环境转化为促进其艺术能力提升的关键平台。重视孩子们的兴趣点至关重要,应通过观察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关注的内容,来指导和培养他们的兴趣发展。这一过程中应避免对孩子们施加压力,而是应更多地鼓励他们按照自己的兴趣前进。

  另一方面,通过艺术活动,孩子们能够体验到一种成就感,可以通过舞蹈、绘画、语言等多种途径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维。当艺术活动与儿童的兴趣相结合时,幼儿不仅能够学习到对自身发展有帮助的技能,同时对提升自信心有巨大的帮助。随着幼儿取得成功的经历越来越多,对自身的信心也会相应增强。此时,教师能够根据儿童在各个成长阶段的能力进展,采取个体差异的教学方法,策划合适的艺术教育方案。让儿童在参与的过程中,通过自我努力体验到更多成功的快乐,逐步培养起更强的自信心。

  3.2 让幼儿更加热爱艺术

  “让儿童的日常生活充满艺术”,通过将艺术融入儿童的每日生活中,使得儿童的生活变得充满艺术色彩,建立儿童生活与艺术之间的密切联系。对部分幼儿来说,通过轻松自然的跳跃活动能更好地激发自身的情感。然而,如果将艺术活动变为一项必须遵守的规则,可能会让幼儿感到被束缚和疲惫,甚至可能导致他们试图逃避这类活动,让幼儿在开放纯真的艺术氛围里尽情地享受艺术的魅力。

  当儿童发现自己身处一个未知的环境中时,往往会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新奇感,这种感觉促使他们对周遭的事物和环境做出反应。通过这种方式,儿童能够感知并认识世界,这一过程是他们培养审美能力的关键路径,对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3.3 使艺术教育更有意义

  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教育源于生活,并且只有融入生活,它才能发挥影响并真正成为教育的一部分。在日常生活中寻找艺术教育的机会,可以为幼儿提供更加深刻的艺术体验。自然界中的教育资源对儿童的心理和生理成长极为有益,艺术不仅根植于生活,也最终归于生活之中。在此过程中,协助幼儿领会艺术所传达的深层含义,也能增强幼儿的艺术鉴赏力。

  另外,艺术教育也有助于在心灵层面启发儿童,提高其艺术才能。艺术创作并非仅为了作品本身,其深层次蕴含着生活的体验、思维的深度、哲学以及人生的真谛。通过实施艺术教育,可以使儿童变得更为阳光、乐观和包容,增强他们的心理韧性,并且帮助他们迅速应对和管理消极情绪。

  4 幼儿艺术教育生活化的途径

  4.1 艺术题材生活化

  著名的教育思想家陶行知提出了以生活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强调教育应与儿童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

  在一日活动中,幼儿接触到的信息、资源是有局限的,因此对于幼儿艺术课程内容的选择就显得至关重要,脱离幼儿生活实际的内容,往往会让幼儿觉得无聊,也失去了探索的兴趣。只有来源于生活基础上的艺术素材,才能更好地激发幼儿的艺术灵感。例如,在父亲节那天,让孩子唱一首送给爸爸的歌、画一画我的爸爸、给爸爸跳一支舞,这些都是生活化艺术教育中幼儿力所能及的有意义的事情。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幼儿既能表达对爸爸的爱,又能理解相关歌曲所表达的内容,发展了幼儿的审美素养。

  同时,幼儿艺术教育的内容需紧扣儿童的日常生活,能有效激发他们潜在的艺术创造力。在美术活动《春天》中,教师摒弃掉一贯的照搬照画的教学模式,选择让幼儿在园内、在放学的路上亲自去找一找、看一看、闻一闻,感受春天植物的变化,探索、发现春姑娘的“足迹”。幼儿通过直面环境的改变,再结合一些视频、图片的对比,他们很快自己就能发现春天来了植物形态的变化。这时候,幼儿的兴趣无形之中就已经被激发出来了,教师稍加以引导,这些潜移默化地积累在幼儿印象中的经验就变成一幅幅充满童趣的作品。在音乐活动《小熊过桥》中,教师带领幼儿走出活动室,来到小桥边。很多幼儿唱着、唱着就舞动起来,跟着歌词作出相关的动作。这时候的幼儿尽情地、快乐地在音乐中表达着,充分表现出属于他们这个年龄段的童真童趣。一次活动场所的转变就让幼儿在活动中展示个性,增强信心,实现艺术教育的真正价值。

  4.2 一日常规艺术化

  一日生活活动艺术化是指在幼儿生活中加入艺术元素,将艺术融于生活。皮亚杰曾指出,“儿童的学习应充满生活的气息,主要通过日常生活或与之相似的环境进行,而非仅限于艺术环境中。”日常生活自身就是艺术教育的丰富资源库,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就富含巨大的教育机会。所以,艺术教育不应仅仅局限于理论讲授或机械性操作,而是应该避免与现实生活脱节。教师应当依托于贴近生活的情境,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使幼儿艺术教育的模式变得更具多样性,以此来提升课程教学的效果。

  由于幼儿的年龄较小,艺术教育不能受到传统教育方法的束缚,过早接触理性方面的知识反而不利于幼儿的全面性发展,因此必须适时适地地对幼儿进行艺术的熏陶。例如,播放悦耳的音乐伴随幼儿游戏;餐前的这段时间,适当地给幼儿欣赏符合他们年龄阶段的艺术作品;午饭后的休息时间,教师可以带领孩子们参观幼儿园,让孩子们感受幼儿园一年四季的不同风景;在离园活动前安排音乐小游戏,比如说丢手绢、音乐问答游戏等等,在游戏活动中,幼儿的想象力与创新思维均能够得到实质性地提升。

  在幼儿的一日常规活动中,艺术教育应无处不在,而非仅限于特定的艺术课时或领域内,避免受到过多的束缚和限制。更重要的是要让日常生活与艺术教育相辅相成,使幼儿的园内生活更具多样性。幼儿艺术教育不仅仅是让孩子们掌握唱歌、绘画或制作手工艺品的技能,而是在一日活动中对美的感知,引导他们去探索和发现生活中所存在的美的元素,目的是让幼儿从内心去感受美,同时运用艺术的思维模式去解决实际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

  4.3 环境创设场景化

  环境对于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幼儿更是如此。由于幼儿的经验还不够丰富,要想在艺术创作中获得更多的灵感,加入更多的个性化元素,班级环境的创设就要求更加贴近自然。熟悉的场景和环境,使幼儿拥有更多的感性认识,从而有助于引发更加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例如,在班级角色区域中,就有“火锅一条街”小吃店。每次区域游戏时间一到,幼儿跟着墙面上的就餐指引、食材选择等积极投入游戏。那在进行《火锅大餐》这样的生活场景化的美术绘画活动里,幼儿先前就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话题一抛出,他们脑海中就已经开始构建丰富的画面了。生活化的场景对提高儿童的绘画创作积极性大有裨益,使幼儿具备持续的艺术创作热情和良好的艺术欣赏习惯。再如,幼儿园中圆圆的灰色石墩,不太符合幼儿园朝气蓬勃的特点,用点颜料在上面进行创造性的绘画,让幼儿一进入幼儿园就沉浸于艺术的氛围中。艺术教育来源于生活中的每一面墙,让每一面墙成为让幼儿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媒介。

  幼儿的艺术发展与其周围环境的氛围紧密相连,这表明幼儿艺术教育活动的成功依赖于教师的细致规划和周到安排。教师可以利用收集实物、图片及应用现代多媒体技术的方式,创造一个既贴近生活又充满趣味的美的环境,以此激发幼儿对生活之美的热爱和丰富想象。比如在举办“喜气洋洋迎新春”的活动时,教师通过打造一个充满喜庆和活泼的环境,采用中国传统手工艺如剪纸和年画来装饰教室和走廊。此种布置让孩子们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美好元素,并体验到新年时互赠祝福的温馨情感。不仅增强了孩子们的审美鉴赏力,也帮助他们培养了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同时,教师应时刻记住,在活动中孩子们才是真正的主角。在艺术教育活动中,鼓励孩子们自由地、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大胆地表达自己的快乐。而不应以我们成年人的观念和做法,粗浅地代替儿童的亲身体验。应当鼓励幼儿积极参与每项活动,提升课堂教学的互动性,幼儿在活动中能够体验成功所带来的喜悦,经过多次的参与之后,个人的交际与语言表达能力均得到提升,不仅能激发幼儿的探索欲与思维能力,也能提高幼儿的自信心,多数幼儿在面对未知事物时表现出怯弱的心理,害怕失败,担心被其他人所嘲笑,这是所有幼儿的一个共性。因此,幼儿艺术教育除了能提升幼儿发现美的能力以外,也能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对其今后的成长发展具有巨大的帮助。

  4.4 艺术材料自然化

  幼儿艺术创作的材料不单单只是蜡笔、彩铅、油画棒等,还包括生活中常见的食物、生活用品、废旧物品等,例如,秋天的银杏落叶、沙滩的贝壳、废弃的饮料瓶盖,通过再次利用与创造,就能成为艺术活动的材料。幼儿利用这些艺术材料创作出风格独特的作品,美观且又有趣味。所以,教师要懂得从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去寻找有助于提高艺术教学质量的资源,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具生动形象,幼儿在学习过程中也能更易于理解相关知识点,能够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也可以在幼儿的活动区创立一个“小小艺术活动角”,在这个美术区里放置各类画画工具、废旧物品和泥塑等器材,以便让孩子们自由地探索和创造艺术作品。教师还需定期更新角落中的材料和工具,以维持孩子们创作时的兴趣和新奇感,同时也要引导幼儿如何进行创作。教师和家长更要积极培养幼儿善于从生活中发现并获取艺术材料的能力。鼓励幼儿观察、使用生活化的艺术材料,不仅可以拓展幼儿对艺术的认知,拓宽视野,还可以通过运用不同的材料,让幼儿尝试不同的创作风格和创作内容。可见,从生活中汲取创作素材,有助于培养幼儿的思考能力和观察能力,在艺术创作中提升手脑协调能力的同时,也有助于使幼儿环保意识的形成。

  4.5 组织方式开放化

  开放式组织教学活动主要是指教师与幼儿共同参与活动的设计。在此种活动方式下,幼儿的发展和学习并不是简单地通过模仿成人行为来实现的。相反,他们能够积极地参与、体验和探究各项活动,通过与伙伴们的互动,他们的感知与探索能力均能得到增强和提升。当教师开展开放式学习活动,首先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从机械的填鸭式教学转向更为耐心地指导学生。其次需要创设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构建一个既轻松又自由,充满活力的氛围。最后是激发幼儿从简单地接受知识转向积极地进行创造。

  在幼儿教育中,面对的是一群充满天真无邪和活力,同时又各具特色的孩子们。幼儿在某些方面拥有相似之处,但也有着自己独一无二的个性和差异。面对这样的幼儿群体,在艺术教育的实践中,应当采取因材施教的策略,以耐心和细致的引导,逐步吸引和激励他们,以此来提升艺术教育的顺畅性与成效。

  在当前的幼儿创造力教育中,孩子们的创作往往因为受到传统思维模式和教师示范的影响,而陷入了“雷同”的困境。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孩子们的创作其实是一种表达他们个性的方式,它不仅展现了每个孩子的独特性,同时也是他们自我表达和自我确认的过程。此种独特性是无法通过遵循一套普遍适用的规则来进行定义的。我们应摒弃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避免过度介入儿童的创作过程,让幼儿能够自由地进行发挥。每个儿童都具有不可复制的独特性,他们的创作应被全面接受和欣赏,应当学习如何去解读幼儿所创作的作品。幼儿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中,往往会将对他们而言比较重要的事物进行放大或置于核心位置,尽管这可能看似不符合常理,但它反映了孩子们内心世界的丰富性。避免用成人的标准来评价孩子所创作的作品,不能将侧重点集中在作品的整洁度、美观性、尺寸的合理性或图像的逼真度上,成人应该致力于维护并培养孩子的想象力与创新能力。

  重视孩子们的个人情感和经历,将幼儿艺术教育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逐渐寻找到合乎自然规律且行之有效的新方法用于促进幼儿艺术教育的发展,使幼儿能在艺术教育过程中综合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随着艺术教育的发展,幼儿的艺术教育生活化也得到了越来越多地关注。总而言之,在幼儿的全部成长过程中,他们的艺术感受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对生活环境的体验,是他们心灵最初的反应,艺术教育与幼儿的生活实践紧密结合,幼儿在艺术创作中把自己对生活的所感所受用作品表达出来,充满了童真童趣。同时,教师一方面要努力创设宽松、友好的艺术欣赏和创作环境;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和激励幼儿主动发现美,用审美的眼睛去看待身边的事物,关注幼儿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促进幼儿在艺术方面的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洞庭湖路幼儿园)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