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历史的学案教学研究

  • 来源:知识文库
  • 关键字:核心素养,视域,学科
  • 发布时间:2024-09-14 17:03

  范兴卫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价值信念打破了传统的“师生”关系,高中历史教学中“双有效”教学越来越受重视。学案教学与新课改相伴而生,体现了新课改理念,是一种有效的课程资源,具有高效教学的潜质。高中历史教学中使用学案教学对转变教师教学模式和提升教学质量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视角,对学案教学的内涵、学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提升学案教学水平的可行性路径进行探索,以期为今后的教学提供一些借鉴。

  当前,我国的课程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在此背景下,历史教育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将学生培育成具有自信心与创造力的公民。高中历史教师担负着很重要的教学任务,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应在传授史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增强学生对民族和国家的自豪感、认同感,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然而,核心素养的培养并非一日之功,而是在师生长期的教与学的互动中形成与逐渐提升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严重制约了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实现双有效学习,早已成为学界和一线教师热议的话题。为迎合高中历史课改的需求,近年来,学案教学实践也基本覆盖了中小学的大多数课程,取得了明显成效,同时也存在一些制约其推广的因素。本文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视角,拟从学案教学的内涵,历史学科应用学案教学的必要性以及如何提升历史学科学案教学水平的可行性路径进行探讨。

  1 学案教学的内涵

  学案教学是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实践中萌生的,其发源可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当下,学案教学是我国中小学正在探索的一种教学模式。目前,关于“学案教学”的定义颇多,如王明友认为:“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由师生共同编写完成的由一系列活动、思维方式等组成的学习方案。”张荣华认为:“学案是基于新课程面向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理念,由师生共同参与并设计的学习活动方案或一系列学习事件的总和。”步进则认为,“学案教学就是教师指导学生凭借学案开展学习活动的教学模式,是一种有效的课程资源,学案教学是师生共用学案的教学活动,具有高效教学的潜质。”由此可见,研究者对学案教学的定义大同小异,多偏重学案教学的功能性视角进行阐释,而且都强调了“以学生为本”“学生自主学习”等主体性原则及其效果的外显。

  综上所述,笔者赞同从功能性视角对“学案教学”进行阐释,学案教学就是以学案为载体,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能够通过学案,开展自由预习和阅读、自由讨论,突出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力求做到把学习权还给学生,把知识主动权交给学生,以达到掌握知识的最高价值,最大限度地为师生“互动+探究”提供课堂时空,彻底打破以往教师只借助教案一讲到底的传统思维教学模式。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学案不同于教案,教案是以“课堂、师资、教材”为中心,重视教师的主体地位,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习能力的养成,体现了中国传统的教育模式;而通过学案,可以形成一个“自主、合作、探究”的开放而又高效的课堂,能更好地落实“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生本理论。学案重学习的过程,而教案重课堂的结果。

  总而言之,从教案到学案的转向是立足于常态教学实践中的改革成果,也是教师与学生在“双赢”的视角下探索出的一种有效教学模式,并在教学改革的实践中不断与时俱进。既遵循了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又有利于建立学习型的师生关系,打造团队精神,实现资源共享。

  2 历史学科应用学案教学的必要性

  2.1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现状

  中学历史学科重在讲述中外文明的纵向演进与横向交流的历程,旨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对学生的人文素养与家国情怀的培养具有得天独厚的课程资源优势。然而,长期以来重理轻文的中学教学传统,历史学科一直被边缘化。虽然我省已在2021年下半年全面推行“3+1+2”的课改模式,历史学科成为高中文科必选科目,学科地位大幅提升,但是受学科性质和传统教学模式影响,现阶段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并不高,学生学习兴趣低迷,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2.2 教师教育观念仍然落后

  随着《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实施,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也组织教师参加相应的学习和培训。然而,深受传统思维的影响,大部分教师一时难以转变旧有的教育观念,没有深入体会和理解新课程改革中“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学中依然坚持传统的“师生”关系,以至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和被动学习。长此以往,历史教学就变成了教师在唱独角戏,学生缺乏参与性,不利于师生的互动交流,更不利于学科核心素养目标的培育。

  2.3 教师教学方法缺乏创新

  新课程改革需要教师革新方法、创新教学思想,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和自主实践的能力。但是,现阶段的部分高中历史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仍然没有对历史进行教学革新,教学方法没有得到有效发挥,更不利于促进高中学生探究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新课标改革的精神相悖。由于高中历史课时少、教学任务重的现状,未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部分高中历史老师所教授的高中历史课程,仍然停留在“照本宣科”的层面,“填鸭式教学”“灌输式教学”现象依然存在。虽然,有些地方也采用“互联网+教学”的模式,但又过度依赖信息技术手段,而忽视了历史教学的根本价值和意义,导致了课堂热闹,但课下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不深不透的结果。要实现有效的历史教学就必须遵循“重理解”和“精解释”,创新教法和积极运用科学合理和兼具创新性的教学手段实施教学是大势所趋。

  2.4 其他因素

  在“3+1+2”的模式下,历史和物理成为必选科目之一,历史的学科地位看似提高了,但受高校招生和就业影响,许多家长和学生对历史学科的认知存在偏差,选择历史学科的学生较少,且大部分学生的历史知识比较薄弱,这为打造高质和有效的历史课堂教学增加了难度。当前的教育改革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着力点。然而,各种复杂的因素潜在地制约着教学改革的前进步伐。

  综上,要改变当前高中历史教学的现状,不仅要求教师改变旧的教育观念和提升自身的素养和教学技能,更要协同学校、家庭和社会形成合力,改变对历史学科认知上的偏差。当然这也并非一蹴而就,理念的改变有待于长期地学习和积累,但就创新教学方法,实现有效教学而言,是当下立竿见影的做法。有效的历史教学就是要树立“教”是为“学”服务的教学理念,以学定教,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自我的探究精神,不断丰富自我认知,最终达成理解历史和认识自我的目的。研究者和高中一线教师亟须探索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

  3 学案教学的现实意义

  学案教学顺应教育改革的时代要求和发展趋势,其价值主要体现为:一是可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培育和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水平既是对新课标的遵循,也是在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学生运用学案进行预习学习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二是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教师需深入钻研课标、合理整合教材内容、准确分析学情,设置适当的学习目标及重难点,还要精心挑选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史料、习题,基于此来设计和编写学案,这在一定程度上锻炼和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水平。在运用学案进行教学时,其专业技能和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同样也得到了很好的发挥。三是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近年来,众多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思考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致力于找到实现有效教学的策略,学案教学能够关照到这一问题。学案教学变传统教师的“满堂灌”为“精讲多练”,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此外,学案教学使得教师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更加适应和符合学生的学习需要,从而有效提高历史课堂效率。四是实现学习“增效”和师生“减负”。当前,教学改革以培养学生素质意识为中心,以不增加教师、学生的负担为前提。教师精备“学案”,工作量减少;学生使用“学案”,知识的盲目性降低,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减轻了师生的负担。学生掌握了归纳方法,能够简化所学知识,改善认知技能结构,提升教学效能,实际减轻了学生读书压力。

  由此可以看出,学案教学无论在当前的教学改革实践中,促进教师的转型,还是在具体的历史教学活动中,打造高效课堂,都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3.1 学案教学存在的不足

  自新课标实施后,学案教学受到高中学校的普遍重视,在各学科中的应用也较为普遍,一些学校专门编制本校的学案校本教材。目前,在历史教学中把学案当作启发性讲解方案的还为数不少,但在使用的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具体体现为以下:

  (1)学案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融入度不高

  新课改立足于培育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则主要依托于历史课堂和相关的教学技能来达成目标培育。当前,大多历史学案的设计依据课标制定和编写,但往往忽略了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有效融入,甚至有的教师认为完成了教学目标就是完成了素养目标的培育,以至于出现完成了教学任务,而核心素养的目标并未落实的现象。

  (2)学案设计分层不明显,利用效率不高

  目前,很多高中存在以学生成绩高低为标准,进行校内分班的现象。作为学校,这样分班是为了分层教学,以便更好地实行因材施教,但往往在学案的设计上,区分层次这一点却不够突出。同一年级的不同班级,如果参照统一要求来制定学案,没有顾及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导致那些基础稍差的学生很难达到学案的高度,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就会受挫。长此以往,甚至产生厌学现象,等于说学案根本就没有发挥出应有的助学功能,学案助学,收益不大,尚未完全地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主体性。

  (3)未能兼顾学案和教材,存在“两张皮”现象

  学案要依据课标,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情等诸多因素来制定和编写。笔者在实际教学观摩中发现,部分历史教师上课只是按照学案流程,围绕学案内容展开教学,未能兼顾教材和学案。一节课结束后,大多数学生的历史书上基本没有任何笔记痕迹,学生只是按照教师的节奏,在学案上进行勾画和做笔记,学生逐渐形成过度依赖学案,而忽视了对教材上知识点的深度理解与把握,这样不利于学生后期的复习和巩固。

  此外,学案习题也存在普遍的高考化现象,随意性大,没有取舍。高中教师对学案的容量以及学案难易程度的把握,也是困扰着广大一线教师的难题,常常会出现学案容量过大、难度过高的现象,甚至“学案”最后变成了“题案”。不仅让学生耗时过多,对学案产生抵触,制约学生自主性学习,而且会让学生对课前学案预习任务敷衍了事,缺乏独立和自主的思考,从而达不到良好的预习效果。久而久之,对历史学习的兴趣会逐渐减弱。

  4 提升历史学案教学水平的可行性路径

  4.1 学案与学科核心素养二者巧妙融合,增强学案的操作性和指向性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可见,学科核心素养是依托于历史教学的,学生从“学”到“悟”,是一个持续提升的过程,具有延续性和延展性,并非立竿见影,教师切勿认为完成教学就是实现了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

  教师在制定和编写学案时,要将学科核心素养与学案二者有机结合,基于对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积极探寻二者之间的耦合机理。尤其是在设计学案时,要充分考量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五个方面(即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如何在学案中巧妙嵌入,而非生硬地拼接。在进行学案设计时,教师应将关键问题的解决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建立联系,再围绕关键问题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最后制定出符合学生水平的学案,避免将核心素养与学案机械地分离。

  4.2 学案设计突出层次性和梯度性,最大限度发挥学案的教学功能

  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存在差异,在教学中要防止“一刀切”现象,学案教学中要分层次使用学案。在编制学案时,教师要精准掌握学情,对学案进行分层设计,既能让基础好、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吃饱”,又能让基础相对较差、接受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跟得上”。虽然历史教师能在不同的班级使用不同层次的学案设计,但是对于层次较低的班级学生,由于学案设计的学习栏目没有固定性,内容也比较繁杂。因此,他们往往建立不起连贯性的历史知识体系,知识断片,所以看不到学习的效果。教师在设计学案时,要合理设置栏目,尤其是对于课题研究与技能培养的教学,一定要从各个阶段的能力入手,准备充分的学习内容,把学案应有的教育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此外,在学案中问题的设置要严格遵循由易到难、环环相扣的递进性,对史料的选择也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使学案能具有可操作性。

  4.3 整合学案与教材,促进教学效益的提升

  教师在整合学案与教材时,应遵循整体性原则。教师不仅要整体把握教材的编写原则和知识体系,而且要对教材和教参资料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等进行认真分析研究,更要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合理处理教材,尽量做到从整体上体现教材的知识结构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和整体化,使学生明确目标,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当前高中使用的是统编版历史教材,分为必修和选择性必修,既有通史也有专题。因此,在设计学案时要深入分析课程结构,合理整合教学内容。另外,统编版历史教材内容涉及面广,包含的史事多,教师可利用大单元的教学模式,围绕重难点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尤其是突出核心要点,利用学案,突破重难点,推动教学效益的提升。

  教师在整合学案与教材时,应遵循互补性原则。一是在内容上要互补,教师在制作学案时,为突破重难点,可依据教材适当增删学案中的学习内容,使学案尽量提供具体的学习指导。例如,在统编版教材中,每章节中的“历史纵横”和“史料阅读”板块就提供了丰富的史料,教师可以充分运用,教师也可在学案中增加当前史学前沿成果的史料,多渠道、多类型的史料既能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又能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历史意识。二是在问题设置上要互补,统编版历史教材的每章节中都设置了关键性问题,如在“思考点”“学思之窗”“问题探究”等板块均有问题设置。教师在编写学案时,应当兼顾教材的关键性问题,尽可能充分利用教材,整合学案与教材的问题,力求做到问题设置精练、灵活。习题的选择要围绕学生易错、易混淆的知识点来设计,难易有梯度,数量要适当。只有这样,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既能兼顾教材,又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学案学习内容,避免学生过度依赖学案而忽视了教材的根本性作用。

  由此可见,学案与教材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学案的编写是以教材为基础,为突破教材上的重难点知识,由教师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重新整合内容而设计的,其内容较为灵活,主要体现将知识问题化和问题层次化;而教材则是依据课程标准进行编写的,内容、结构、体例较为严谨,体现了国家意志。因此,在学案的编写和使用过程中,教师须明确教材是根本,学案是辅助的理念,学案源于教材、根植于教材,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只有将学案与教材二者进行有效整合,才能促进教学效益的提升。

  5 结论

  时下新一轮的课改对高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在新课标、新教材、新理念和新评价的“四新”背景之下,教师亟须树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笔者认为学案教学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促进教师有效教学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将课程标准、教材知识、核心素养、学生学情等多因素有机结合,设计编写出具有层次性、逻辑性、生动性和可操作性的学案。通过在教学中不断优化和改进,从而可以实现教师的有效教学和学生的有效学习。此外,学案教学的诸多问题,更有赖于广大一线教师在教学中不断积累、总结,进行理论性的丰富。

  (作者单位:贵州民族大学)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