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研究
- 来源:基础教育论坛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核心素养,小学语文,古诗教学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4-09-16 11:30
李小玉(福建省政和县第二实验小学)
摘要:小学语文开展古诗教学,旨在通过让学生理解古诗的深层内涵,体会古诗在各方面的美感,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培养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对此,文章从核心素养培养的视角出发,通过开展古诗内涵讨论、古诗美感体会、古诗对比研究、古诗拓展感悟等活动,提高学生古诗学习质量,高效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古诗教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针对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教师应当通过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内涵,使其体会传统文化的美感,在分析、比较中提高思维能力,同时结合课外资料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讨论古诗内涵,培养语言运用能力
古诗是我国古代文人创作的文学作品。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在表达方面有很大的区别,特别是在古诗中,诗人通常用短小精悍的词句,表达更为深刻的思想或浓厚的情感。对此,在语言运用能力培养过程中,教师可以围绕古诗开展内涵讨论活动,引导学生深入解读古诗中的关键词句,让他们结合特定情境进行深度交流,分析词句背后蕴含的深刻思想,进而深化对古诗内涵的感悟,借此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促进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以下统称“教材”)《从军行》这首诗时,教师先让学生阅读,结合教材释义,自行理解诗句的表层含义。以“黄沙百战穿金甲”一句中的“穿金甲”为例,其中“穿”是磨破的意思,而不是穿衣的意思;“金甲”指的是战衣,古时的战衣是金属制的铠甲,所以“穿金甲”的意思是磨破了作战时穿的铠甲。随后,教师让学生结合此首诗描绘的画面进行讨论,引导他们分析诗句背后的深层含义。诗的前两句用“青海、乌云、雪山、孤城”四个意象,描绘了西北边陲地区的景象,展现了乌云密布、寒冷黯淡的环境,而透过现实环境能够体会到悲壮的情感和孤寂的氛围;诗的后两句用“黄沙、金甲、楼兰”三个意象描绘了古代将士驻守边关、身经百战的画面。此处运用了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诗人从描写环境转为情感表达,表现了将士们更为坚定的报国壮志。
教师针对古诗内涵开展阅读讨论活动,既能让学生真正理解诗句背后的深层含义,提高古诗学习的质量,又能提高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清楚表达看法、观点的能力。
二、体会古诗美感,培养审美创造能力
古诗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学价值和美学价值。对此,在培养学生审美创造能力时,教师可以围绕古诗开展美感感知活动,借此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表达美的能力。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押韵是古代文学作品中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押韵的手法处理诗句,不仅便于吟诵,还能为作品赋予节奏、声调等元素的和谐之美。对此,教师可以利用古诗开展韵律美感知活动,让学生诵读古诗,体会诗句中每个字的平仄变化,引导他们分析诗句的押韵规律和押韵特点等。另外,教师需要指导学生根据古诗的含义声情并茂地诵读,使其通过变化语速、语调等,展现出诗句的画面美和韵律美。
例如,教材中《稚子弄冰》这首诗由宋代诗人杨万里所作,全诗共四句,每句有七个字,描绘了孩童在冰上玩耍的场景。教师先带领学生朗读,帮助他们解决生字词问题,使其掌握“稚、钲、磬”的读法,理解“金盆、银钲、玉磬”的意思。随后,教师诵读古诗,让学生仔细聆听,引导他们讨论此首诗的韵律结构和平仄发声。《稚子弄冰》一诗是平仄交替的韵律结构,指的是平声韵与仄声韵在诗句中交替出现,此种平仄交替的发声结构让诗句展现出较强的韵律美。教师让学生根据此首诗的韵律结构,结合诗句含义声情并茂地诵读。在诵读过程中,教师让学生注意断句、声调变化、语速等,使其表现出诗句的韵律美。教师开展古诗诵读活动,能够有效培养学生发现美、表达美的能力。
三、分析、比较古诗,培养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的分析、联想、比较等认知能力。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教师若想高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结合多首古诗开展群文阅读活动,引导学生比较古诗的语言表达、情感表达,分析古诗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异同点,使其通过分析、比较,更加深刻地理解古诗,扎实地掌握重点和难点知识。同时,教师可以借此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和深刻性,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教材“古诗三首”这节课时,教师结合《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稚子弄冰》《村晚》三首古诗开展分析、比较阅读活动。首先,教师让学生自行阅读三首古诗,结合释义理解诗句含义,使其初步了解诗人描述的内容。其次,教师让学生提炼每首诗的关键信息,结合现实生活讨论诗中描绘的景象。《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一诗用“田、麻、桑、瓜”描绘了一幅乡村农家夏忙时的热闹劳作景象;《稚子弄冰》一诗用“冰、丝”两种实际物体和“钲、磬、玻璃”三种比喻物体,描绘了一幅孩童“脱冰作戏”的景象;《村晚》一诗用“草、池塘、山、落日、牧童、牛、短笛”描绘了一幅富有生活情趣的乡村晚景图。最后,教师让学生比较诗句描绘的画面,引导他们讨论每首诗表达的不同情感,分析诗人的不同表达方式。《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一诗用昼夜对比、大人与孩童对比的方式,展现辛勤劳作的情形,表达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稚子弄冰》一诗从孩童的贪玩心理切入,通过表现孩童的顽皮,表达对孩童的喜爱之情;《村晚》一诗通过描写农村晚景和牧童悠闲自在的状态,表达对悠然恬静生活的向往之情。教师指导学生用对比方法分析多首古诗,既能开阔学生的学习思路,又能有效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其在比较、思考、分析的过程中,逐渐提升思维能力。
四、拓展探究古诗,培养文化自信
为了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和爱国主义情感,提高学生弘扬传统文化的意识,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教师可以结合课外资料开展古诗拓展探究活动,让学生结合古诗创作背景、诗人生平等信息,深入分析古诗内容,使学生进一步感悟诗句中蕴含的深厚情感。
例如,在教学教材中《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时,教师先让学生阅读拓展资料,了解“安史之乱”和杜甫八年的逃难生活。随后,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写作背景解读此首古诗,感悟诗人浓厚的爱国情感。“涕泪满衣裳”“喜欲狂”“放歌”“纵酒”等表现了诗人在听到失地收复喜讯后的狂喜之情,其中的“满”字不仅表露了诗人泪如泉涌的状态,还展现了一个因受战乱影响而饱经沧桑、苦苦挣扎的人喜不自禁的情感,同时也表现了诗人浓厚、真挚的爱国之情。教师利用拓展资料引导学生深入感悟古诗情感,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使其充分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综上所述,教师若想提升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有效性,提高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效果,需要优化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解读古诗语言,感悟古诗内涵和古诗美感,体会古诗魅力,使学生在提高古诗学习质量的同时,发展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彭宝珍. 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策略[J]. 亚太教育,2024(5):67-69.
[2] 张丽萍. 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探究[J]. 小学生作文辅导(语文园地),2021(8):5-6.
[3] 陈晓玲.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设计研究[J]. 课外语文,2021(30):105-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