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师课程思政育人能力的强化路径

  • 来源:基础教育论坛
  • 关键字:初中语文,课程思政,育人能力
  • 发布时间:2024-09-16 11:36

  羌燕(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实验中学)

  摘要:近年来,教育部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课程思政研究范围由高等教育领域下移到基础教育阶段并与各学科有机结合。语文是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学科,蕴含丰富的思政资源。文章立足课程思政内涵,通过分析初中语文课程思政育人现状,提出强化教师课程思政育人能力的针对性措施,进而增强初中语文课程思政育人实效。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程思政;育人能力

  课程思政顺应立德树人教育发展理念,要求教师积极挖掘思政元素,与教学内容相结合,达成育人目标。然而,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在实际教学中,初中语文教师的课程思政育人能力往往无法支撑思政体系建设目标,弱化语文课程思政育人效果。因此,如何强化教师课程思政育人能力是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

  一、课程思政内涵

  课程思政指的是一种育人理念和思维方式,而不是特定的一类课程。课程思政的具体含义是立足立德树人教育目标,对学校设置的课程中蕴含的隐性、显性的思政元素进行充分挖掘,通过深入探索思政资源,使课程不仅具有专业知识教育的特点,还具备思想政治教育特质,从而让所有课程都与思政理论课同向同行,达到协同发展的目的,进而建立完善的“大思政”教学体系。需要注意的是,课程思政建设不是为了改变课程设置的初衷,也不是改变课程的固有属性,而是将其纳入思政教育教学体系中的一个特定科目。课程思政建设的根本目标是挖掘学科中深藏的文化基因,筛选有利于教育学生的精神品质,提炼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思维理念和价值范式,通过发挥思政教育元素的德育功能,让学生在具体、形象、生动的思政教学载体中提升知识技能,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政教育,规范自己的内在思想和外在行为。

  二、初中语文课程思政育人现状

  1. 学校管理阻碍思政进步

  作为立德树人的主阵地,部分学校虽然已经意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性,但缺少系统的教学指导方案,未能为教师搭建学习平台、创造学习机会。久而久之,导致思政教育工作的方向和结果相背离。具体而言,一是这些学校的教研结构没有突出时代特征。进入21世纪后,信息技术逐渐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的学习方式开始向线上转移。学习者利用碎片化时间观看视频、下载资料、积累学习素材,便捷、高效。但是,学校依然采取线下教研方式,组织教师学习讨论,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指导教师实践,但是线下资源不足,教学思想和理念有一定延迟性,无法及时提供有效信息。即使学校下载网络资料,在没有专业平台监督管理的情况下,信息的准确性和专业性很难得到保证,教师开展语文课程思政实践活动依然缺少理论依据。二是学校未能充分重视教师间的互动交流。教师是独立的个体,对于同一信息会有不同的理解,输出方式自然也可能呈现出鲜明的个人特征。通过交流互动,能够推动信息传递、经验分享,强化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然而,学校忽视教师间的互动,没有提供足够的课例展示、课例评价的机会,导致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理解较为局限,甚至出现偏差。

  2. 教师对思政素材挖掘不足

  通过观看教师的教学视频发现,部分教师对文本理解不透彻,文学素养不足,即使具有一定的思政意识也没有可供支撑的素材。其一,对教材素材挖掘不够深入。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需要教师对课文内容进行提炼和总结,转化成可利用的教学资源,从而引导学生重点关注。然而,大部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仅关注显性的知识点,很少体现隐性的思政教育。活动结束后,教师没有定位思政元素的主题,更没有针对思政主题进行阐述,导致课程思政衔接不到位。其二,教师思政视野狭窄。部分教师对教材的依赖性较大,虽然在教材基础上挖掘思政素材很重要,但是思政是动态发展的教育资源,教师仅把目标聚焦在教材上会窄化思政教育视野,无法结合学生生活经验进行契合学生实际的思政教育。

  3. 教师思政渗透意识薄弱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重视语文知识的讲解,而忽视了渗透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具体表现在三个层面。一是目标层面。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基础和前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安排明确方向。教师设计语文教学目标时仅围绕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展开,如掌握字词、阅读方法、表达技巧、创作意图等,而没有指向思政的目标,知识传输与价值塑造的相互割裂,弱化了课程思政效果。二是方法层面。方法是课堂教学的支架,科学的教学方法能够让课堂活动有效开展。聚焦语文课程思政,教师应该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原则。然而,部分教师更倾向于采用显性方法,如利用教学语言直接向学生灌输课程思政内容,与学生交流革命文化故事、传统文化故事等,虽然学生能够了解故事大意,但是并没有将故事中蕴含的精神价值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导致思政素材没有发挥应有的价值。三是评价层面。评价是渗透课程思政的重要手段,能够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结果,从而指导教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服务,最终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但是,目前教学评价以纸笔测试为主,虽然好操作、易量化,但是存在片面性,无法适应课程思政隐蔽性、实践性的特点。教学目标与教学评价无法有效衔接,导致学生对课程思政教育形成敷衍、不重视的心理,进一步弱化了课程思政育人效果。

  三、初中语文教师课程思政育人能力强化路径

  初中语文课程思政育人发展琐遇瓶颈,指向教师课程思政育人能力不足的问题。对此,应该内外结合,加强对教师课程思政育人能力的培养。

  1. 发挥学校引领作用

  (1) 搭建学习平台。

  信息技术时代,学校应该搭建数字化资源共享平台,为语文教师课程思政育人能力的培养提供便利条件。学校可以定期在共享平台上分享高质量课程思政教学资源、教学示范视频,以便教师利用碎片化时间观看视频,进行个性化学习。同时,平台还可以拓宽交流渠道,让教师可以随时进入聊天页面分享课程思政经验,提出课程思政问题,学校则根据教师的反馈整理报告,进行针对性调整。例如,学校以“革命文化”为主题开发专题教育校本课程,课程目标设计为:① 以家国情怀彰显主流价值;② 以责任担当外化主体行为;③ 以无私奉献引领思想觉悟。课程内容以类型为划分依据,包括三个模块。模块1是基础课程,也是理论课程,课程内容包括家国情怀、责任担当、无私奉献的内涵和价值。模块2是拓展课程,属于实践性活动。课程设置朗诵、小短剧、演讲、知识竞赛等活动的组织流程和注意事项,主题与家国情怀、责任担当、无私奉献有关,教师根据班级学生学情自由选择。模块3是探究课程,属于志愿者活动。学校定期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践行家国情怀、责任担当、无私奉献等精神,教师结合教学现状设计对应任务,为学生创造思政学习的契机。教师在课余时间学习课程,将理论成果运用到实践中,在实践中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评估学生的学习结果,及时上传实践经验,分析不足和闪光点。学校汇总教师提交的学习报告,总结课程实施经验,为后续其他主题课程的开发奠定基础。

  通过搭建学习平台,教师从常规教学中走出来,进入不断发现、探索、创造的研究层面,有效获取系统性教学指导方案,全面提高课程思政育人能力。

  (2) 组织培训活动。

  教学不是闭门造车的活动,需要教师之间相互观摩切磋,共同提高工作实效。对此,学校要积极组织培训活动,通过课例展示、听课评课、交流解惑等促进教师交流与反思。例如,语文组开展课程思政教研培训活动,初中各年级选派教师开设思政公开示范课。培训后,教师相互评价,围绕课程思政育人问题展开讨论。通过专业培训,帮助教师强弱项、补短板,提高课程思政育人能力。

  2. 充分挖掘思政素材

  (1) 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思政元素。

  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以下统称“统编版教材”) 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指引,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导向,精心编排文章内容。统编版教材内容重视经典性的同时也兼顾时代性,大致可以分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类。对此,教师要立足统编版教材内容挖掘思政元素。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传统文化知识体系庞大,内容丰富,既包括人文精神、文化典籍,又广泛地表现在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心理特征、审美情趣、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非理论形态方面。实际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对非理论形态内容的挖掘。针对革命文化内容:统编版教材中有关革命文化内容的课文包括指向延安精神的《回延安》《老山界》,也有指向“两弹一星”精神的《邓稼先》,还有指向奥运精神的《“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等。这些内容源于不同时代、不同主题的革命文学作品,可以看出“革命”泛指革新,不限于政治变革,也指社会、思想、科技、文化等形态的深刻质变。教师应该重视对不同时期革命精神内涵的挖掘,引导学生关注革命历史和革命新样态。针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统编版教材选文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主要反映国家建设事业中取得的重大成就、涌现出的模范人物和先进事迹。因此,教师要重点挖掘能体现和谐互助、共同富裕、劳动创造的思政素材,突出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

  (2) 联系生活实际,拓展思政资源。

  价值塑造如果仅停留在课堂上,无法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统编版教材包含革命历史题材、国家发展题材、家国情怀题材的篇目,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价值塑造的优质素材,能够帮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精神品质。教师需要做的是为学生搭建价值观对接实际生活的桥梁,即将“教材中所教”和“生活中所有”结合起来,助推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念。具体做法是:教师要重视日常积累,多关注《中国诗词大会》《典籍里的中国》《我在故宫修文物》等电视节目,寻找课外思政资源。以上电视节目指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政内容,教师讲述教材内容时可以适当拓展背景信息,向学生播放节目片段,帮助学生强化情感体验。教师要每天观看时政新闻,积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素材,继而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思想、科技、文化等革命形态的新变化。

  初中语文课程思政素材主要来源于教材和课外资源,教师需要深入钻研教材,积极拓展课外学习渠道,从而完善思政教学内容,提高自身课程思政育人能力。

  3. 提升课程思政渗透意识

  为了强化学生对课程思政的认识,教师需要让学生理解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感受到课程思政的存在。对此,教师要在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层面加强课程思政渗透意识,进而提高课程思政育人能力。一是目标定位。语文课程以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为目的,而语言文字中包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着中华民族团结、奉献、谦逊、诚实、坚毅的美好品质,讲述着革命先辈为人民服务的感人故事。语文学习的本质是通过语言文字体验、感悟、内化其中彰显的文化、品格、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教学目标是透过汉语言的字面内容感悟其背后的价值。教师要在原有目标的基础上增设价值导向内容。二是方法指导。通过分析语文课程思政的目标,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思政素材的深层含义,鼓励学生利用思政精神指导实践。这需要依靠隐性方法提供支撑,如问题设置、评价语言等,在学生阅读课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实践运用环节融入思政元素,引导学生自我体验、揣摩和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是评价反馈。课程思政落实效果需要从日常行为、言论等角度进行评价,以纸笔测试为主要形式的结果性评价显然不符合要求。表现性评价重视目标和结果的对应关系,能够有效弥补结果性评价的不足。教师可以采取表现性评价方式为学生建立成长档案袋,记录学生的日常言行,观察学生的成长轨迹,适时提供帮助。通过在目标、方法、评价中有意识地渗透思政元素,教师的课程思政育人能力将得到锻炼和提高。

  综上所述,课程思政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满足精神文化建设需求。作为学科育人的主要参与者,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强化课程思政育人能力,增强初中语文课程思政育人实效。

  参考文献:

  [1] 顾艳红. 中学语文教师的课程思政育人能力提升策略[J]. 语文教学与研究,2022(5):30-32.

  [2] 程靖涵,王玮. 中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策略探究[J]. 今古文创,2021(21):125-126.

  [3] 伍梅,尹莹. 提升教师课程思政的思政意识和育人能力研究:以教师职业道德与教育政策法规课为例[J].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21(3):93-97.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