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作文教学中如何开展词语训练
- 来源:《少男少女》月未版(教育管理)杂志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词语训练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4-10-05 19:34
谭 艳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铁一小学,广州510000)
摘 要:作文教学中的词语训练,是通过修辞帮助学生认识词语,分辨同义词和反义词,是口语和书面语等能力的养成训练。在日常教学中通过日记结合课文里的片段,帮助学生学会使用动词和形容词。通过词语的反向练习、扩充练习,学会使用比喻句。通过名人作品分析,学习区别口语和书面语。通过修改作文,形成语感,提升作文水平,完成字通句顺的能力要求。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词语训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里提出,小学生作文的总目标是“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具体明确是对写作内容的把握,文从字顺是对语言的要求。从顺,是指文章的通顺,字和文,分别是从语言表达和句法结构上对学生的作文提出的要求。作文强调感悟,而字词训练,则是扎实的语文基本功的训练。
但是,作文教学中在语言方面有要求而无训练,造成学生写作出现眼高手低,无法落实作文教学目标。
一、作文教学的问题及分析
(一)主要问题
问题一:言之无物。学生讲的时候能滔滔不绝,但是一到写作,就不知如何下笔。即使生编硬造,也是逻辑混乱,言之无物。
问题二:枯燥无味。很多教师是给了字数要求,学生为了凑字数而写,但是写了什么,自己都不一定清楚。
问题三:词不达意。学生对于给定的命题,无话可说,不懂得如何表达,如果一定要写,那就想到什么写什么。“我手写我心”,心里出现的是口语或俚语,也就都会写在纸上。
(二)策略分析
以上问题的出现,症结都在语言能力不够扎实。但是,我们在以往的教学环境下,却用一些不恰当的方法来解决。方法如下:
1. 词语积累。让学生关注日常阅读,许多教师以为阅读能形成语感。
2. 复习旧知。作文教学之前,带着学生复习一下词语,让学生找喜欢的使用。
3. 范文模仿。学生读范文,找优美的句子,试着生搬硬套,至于能套用多少,套用什么,那就靠自己的感悟。
这几种方法,对作文教学来说,没有落到实处。词语积累法,没有目的地读,学生难以得到语言的提升。复习旧知,这样的复习只是识字训练,关于如何使用语言,则起不到作用。模仿范文,依然是和语言无关的教学方法,属于写作的空中楼阁。以上三种方法,使用最多,但是学生写作时对词语还是无感。
二、作文教学中的词语训练
让学生进行词语训练,才能让习作教学落到实处,学生腹有词语,才能表达准确、生动,写出富有感情的习作。
(一)词语积累,形成语言库
让学生准备一个本子,随时摘抄自己喜欢的词语。可以在书上、同学的作业中、语文书上摘抄。还可以分类摘,把词语分成人物篇、动物篇、植物篇。或者是把词语按照词性摘抄,可以按照动作类、色彩词语类、名称类、关系类进行摘抄。这样学生在以后的词语学习中,就能很清晰自己遇到的词语类型。然后通过词语接龙、击鼓传花、飞花令等形式检查词语。这种训练会增加学生的词语库。
(二)词语归类训练,形成语感
由词语的积累到词语的使用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学会词语分类并会运用,是我们研究的第一步。词语连动,是动词训练。词语的加减法,是对形容词的使用,为增加文章的色彩。为词语找朋友,是近义词和反义词的运用。为完成语言训练,我们进行分项训练。
1. 连续动作
动词是关于人的动作表达的词语,动词的使用,能让文章细致、生动,学习使用动词,也就是学习细节写作。
例如,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23课《诺曼底号遇难记》,这篇课文多次出现了连续动作“人们半裸着身子,奔跑着,尖叫着,哭泣着”,这是平行的连续动作。“船长喊了一声—船长问到—哈尔威船长屹立—船长又叫道—随着轮船一起沉入—”这里是有逻辑关系,表示先后顺序的动作。这些动作的出现,让文章的语言有了层次。让学生模仿,写连续的动作,这是第一步的要求。
因此,学生的作业就是学习写一段话,里面需要连续的动作。设置了场景,给学生一个支架“晚上我走在漆黑的街上,听到后面传来一个陌生的声音,于是,我——”学生从这里写下去,形成作文片段。
学生可以写一段话,但如何融入作文中,也就是说,作文中哪里需要连续动作,这也是许多学生的难题。我们的方法是课间拍一段学生的游戏视频,让学生练习写作。并要求加上连续动作。这个连续动词可以是一个学生的连续动作,也可以是群组的不同动作。
2. 加一加和减一减
小学生作文中经常出现语句单薄的现象,这是什么原因?如果学生只能写“谁在干什么”“谁是什么”“什么是什么”等六大句型,句子就会单薄,没有情感色彩,或者是句子不够详细,缺少细节。让修饰性的词语加入其中,作文可以做到语言丰富,表达更加具体。这个在中低年级的训练中,尤其常见。
例如,给学生一个单句“我吃早餐”,让学生先做一个扩句练习,学生在不同的位置增加时间和地点、怎样吃早餐等词语,句子就丰满起来。当我们给学生一组句子的时候,让学生扩充,就形成一个丰富的段落。
有时候,做一些去掉形容词的练习,这样的训练会让文本干净利索,例如,学生读课文《诺曼底号遇难记》,文章中使用了大量的形容词、动词,来渲染场景。“突然,沉沉夜舞中冒出一枚黑点,它好似一个幽灵,又仿佛一座山峰。只见一个阴森森的往前翘起的船头,突破黑暗,在一片浪花中飞驶过来。”这一段中“沉沉阴森森、往前、飞”等形容词,让学生去掉这些词语,再谈谈自己的体会,学生会体会到没有形容词的文章,也同样可以有更加广阔的想象空间。
我们在训练中特意安排了一次用其他语言代替形容词的训练。“描写一个老人,必须让他们通过人物的外貌来具体描写”。例如有个学生写老人的头发白了,如果用形容词,他们会这样写,“老人家白发苍苍,说话声音气息微弱”。而去掉形容词,学生只能这样写,“老人头发白了,远远看上去,好像是顶着一团白云。他的嗓门也小了,我要凑近他,才听得到他说话的声音。”通过这种形容词的描写,学生体会到写作的修辞之美。
3. 句子的反向练习
我们在训练写作的时候,不仅要教会学生尝试换相近的词语,还要训练换上相反的词语。例如,品析词义的时候,我们常常会问学生,这里换一个词语好不好。同样,运用到作文中,我们也有这样的练习。
让学生读一个作文片段,“那是渔民极为普通的一天,通往渔场的青石板路像往常一样人来人往,海水偶尔从颠簸的箩筐里荡漾,将人们的笑声留在巷子里。一个愉快的早晨开始了。”要求学生把“普通,往常,颠簸,愉快,清晨”这些词语换成另外的词语。学生经过修改以后,呈现出这样的作文“那是渔民极为平凡的一天,通往渔场的青石板路像平常一样川流不息,海水偶然从晃动的箩筐里荡漾,将人们的笑声留在巷子里。一个美好的清晨开始了。”不改变原意,但是扩大了学生的思维和词语的使用能力。
但是也有相反的情况,用相反的词说话,可以有意想不到的效果。还以这段话为例,让学生用反义词写作,学生这样写“那是渔民极为不凡的一天,通往渔场的青石板路罕见地人烟稀少,海水经常从平静的箩筐里荡漾,将人们的叹息声留在巷子里。一个悲伤的早晨开始了。”用了反义词,作文表现的就是另外一个场景。用这种方法扩大到整篇文章的写作,笔者布置学生写两个同学,然后用反义词修改,这样就出现了另外的效果。这种做法,开阔了学生的眼界。
(三)区分书面语与口语,形成语言模型
有些学生在写作时无话可说,造成这种现象,多数是因为学生不懂得使用书面语。在文言文中,区分书面语和口语比较容易,然而在生活中,区别口语与书面语比较困难。
例如,作家老舍的语言体系里有很多北京方言,如何把方言区分开来,我们先是在课本里找。以《母鸡》为例,学生找到了“一向”“顶”等词语。找到这些还不够,学生还需要掌握哪些词语不是口语,这就要求把这些词语换掉。如“一向”可以换成“历来”,“顶”换成“特别”。
作文里最容易混淆的就是口语,口语也是学生存在的最大的问题。为解决这个问题,笔者先让学生抄写日常的书面语,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会形成积累,这样就不至于对所有的词语都存疑。
在具体的作文教学中,我们发现了学生的口语,会先帮学生找出来,然后课堂讨论和修改。例如:有的学生写下这样一段话“昨晚下雨了,路好滑。我们赤脚跑,一会儿身上湿了”。这两句话,引导学生找出口语“下雨了,好滑,湿了”,然后确定如何修改。学生可以这样改“昨晚天下小雨,淅淅沥沥的,把路面打湿,一不小心就会滑倒。我们赤着脚,在雨里奔跑,一会儿,身上的衣服全湿透了。”经过反复训练,学生慢慢就找到区别。当然,在所有的训练中,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别是最难的。
三、结论
好的语言结构,会成为文章的亮点。在作文教学中从学生的内心出发,从词语积累到学会使用,再到区别口语与书面语,在方法上,符合语文教学的要求,在逻辑上能起到提升学生对文章的认识,在能力上能使学生获得思维的判断和反思能力。词的分类训练,提升学生对词语的认识能力,获得写作技能。对于口语、书面语、相反词语的训练,能让学生获得语言知识,了解语言的多种方法,获得语言素养。以上几种方法的使用,是达到新课标的要求的具体细致的方法。这个过程本身也体现出认知心理学的特点,学生的语言发展得到循序渐进和技术上的支持。这是语文核心素养的体现,更是人文性的表达。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兰宾汉,王欣彦.修辞知识和运用[M].北京:商务印书馆,2023.
[3]耿占春.失去象征法世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4]隗雪燕.从摹仿到结构[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