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型中小学校园规划设计方法研究——以大连金普新区金牌教育园规划设计为例

  • 来源:建筑与文化
  • 关键字:整体设计,环境教育,绿色校园
  • 发布时间:2024-10-13 14:47

  文/杨 怡 大连理工大学土木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刘传耀 大连理工大学土木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和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我国众多城市开始实施小、初、高全阶段一体化选址策略,建设十二年一贯制的复合型学校。文章从当前中小学教育发展的宏观背景切入,分析该类复合型中小学校园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同时提出通过适度复合、整体设计、绿色生态等规划设计方法,构建新型的校园空间框架。进而,从校园整体功能布局、校园环境教育、可持续更新等层面对传统中小学校园进行重构,在满足中小学校当前使用要求的同时,更好地适应未来不断变革升级的教育发展需求。

  关键词:复合型中小学校园;紧凑集约;整体设计;环境教育;绿色校园

  引言

  以大连市近几年城市新区和大规模城市更新片区中新建的若干中小学校为基础,本文研究的对象是当前广泛建设的十二年全阶段复合型中小学校园规划。

  在我国,中小学教育分为九年义务教育和三年高中教育两个阶段,他们共同形成未成年阶段基础教育的主体形式,即本文所指十二年全阶段覆盖的中小学教育。截至2021年,辽宁全省共有小学2601所,小学招生33万人;初中1528所,招生32.2万人;高中阶段教育各类学校799所,招生32.5万人[1]。中心城市日益增长的在校学生人数,对校园环境、整体布局等方面提出新的诉求,同时城市高密度发展,对目前我国聚焦存量的城市更新改造提出新的考验,贯穿小、初、高全阶段的复合型一体化校园建设模式应运而生。

  由于十二年全阶段学校学生的年龄跨度大,小学与中学的教育设施要求也各有侧重,传统的独立选址、校园分别建设模式因其用地指标高、从选址到建设周期长,生源与师资力量不均衡等原因与城市快速发展变化的要求不匹配。所以,综合考虑建设时序、用地条件、运营模式等因素,目前大中城市大量出现了贯穿小、初、高全阶段的复合型学校,这类学校满足了当前中小学同步“增加密度”的需求,更加集约高效地利用空间资源,更有利于教育设施资源、师资力量配置的整合与优化。与此同时,规模庞大、功能多样的复合型校园模式也对规划设计提出了新要求,需要设计者思考“如何集约紧凑地使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并保证不同年龄学生的不同需求”“如何有效解决各功能用地集中和分散的不同要求”“如何满足当前基本教学功能的同时,又满足教育改革的新要求,提升校园环境教育品质,适应未来教育理念和需求”等诸多问题。

  1大连新区若干新建中小学校现状和规划建设问题

  1.1中小学校建设发展概况

  笔者研究《大连市市内五区中小学校布局规划(2020—2035)》发现,当前大连市内各区学校布点不均匀,如中山、西岗老城区内学校布点密度大,小学、初中、高中多为独立建设,但每个学校用地规模小、设施老旧、活动空间不足;而快速发展的金普、高新、甘井子等城市新区,则出现中小学布点少、密度低的大校现象,即因其处于教育快速提升阶段,建设条件不成熟,所以近几年为缓解入学压力,出现了若干十二年制整体选址、统一建设的复合型中小学校园模式。

  1.2新型校园建设模式引发的新问题

  因用地等条件制约,多数十二年全阶段复合型中小学校在城市新区或开发区广泛建设,是近年出现的校园建设新模式,因此缺少成熟的规划设计要求和有针对性的规范。该类校园规模大、人员集中,不同年龄儿童身体特征差异大,同时大多校园所在区域城市建设用地紧张,如何在紧凑用地环境下保证多年龄段学生各自的学习、生活和娱乐要求,并充分发挥全龄教育的优势,提供可以适应未来发展更优质的校园环境,成为该类中小学校园规划建设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院参与并主导了若干复合型校园规划设计工作,在前期整体规划、功能布局、交通组织、绿化景观等方面均有若干经验与教训,因此本文以当前大连市新建的全阶段复合型中小学校园建设实例出发,对照《中小学校设计规范》及地方规范和中小学校教育发展新要求,对复合型中小学校规划策略进行探讨,使其满足当前建设的要求,同时优化布局,提升校园的环境品质,促进不同年级之间师生的交流与合作,满足未来教育发展的整体要求,对未来构建互动、高效的现代化课程创建适宜的空间环境。

  2复合型中小学校建设规划策略

  国际上,当前仍以直接教学和记忆为主的被动学习方式占据主导地位,而不是采用促进个人思维的互动式教学,但后者正是当今创新驱动经济所需要的。因此各国都在探讨未来教育模式,在校园规划方面也在进行积极的尝试,包括打破单个传统意义的教室概念,创建提供无限可能性的互动式空间,把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环境相融合,打造便于社交、研讨与分享的面向未来的校园。

  我国传统中小学规划以满足功能空间要求作为规划建设的要点,包括:校舍建设、功能布局,及体育运动场地等控制要求。在实际建设中,因用地紧张,并且需要满足日照、朝向指标等强制要求,形成了一批在标准的排列组合模式中产生的工厂式中小学校园,其常见的规划布局包括单栋核心建筑式、鱼骨状、网格状等方式,其特点是功能分区明确,但其公共空间缺少活力,缺少对学生交流互动的有效促进。因此面向未来教育的发展,我国需要创造高质量、多样化的学校形态,需要不断探讨创建新型的规划布局方式。

  在此背景下,本文探讨十二年全阶段复合型中小学校园规划策略,既研究如何通过小学、初中、高中一校、整体化建设来达到1+1>2的效果,提升整体使用效率,同时又研究如何通过适度复合和绿色校园的建构,达成全校园环境教育的目标,进而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为合作学习、混合式学习、深度式学习等方式创建理想的空间环境,为未来教育理念的发展创造条件。据此,将在下文中详细阐述三个方面的具体校园规划策略。

  2.1适度复合,集约高效策略

  空间复合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是通过整体设计方法,优化校园布局和功能配置,既保证不同使用群体、不同的教学功能可以设置相对独立的组群空间,来满足其相对独立的使用要求,同时又充分利用复合型校园的整体建设优势,适度复合若干为全校使用的功能,将公共教学、综合办公、阅览活动、餐饮会议等空间整合在一起,创建既有分区,又集约地解决学生的学习、交往需求,形成紧凑、利用率高的校园空间。

  此外,将建筑、交通、景观等空间要素进行统一配置,通过创建多元公共空间,提高空间利用效率,有效缩短学生的走班距离,形成更多的相互交流机会,同时提升整体用地效率,为未来发展留有余地。

  2.2持续发展,资源优化策略

  中小学校园的规划建设基本原则之一是优化配置教育资源,教育资源主要是指相关人力和物力资源,是为一定人口服务的。受生育政策调整等诸多因素影响,我国基础教育学龄人口的规模和分布一直在变化中,中小学校建设也因此存在很多不确定性。而十二年全阶段复合学校的建设因其自身容量大,具有更好的弹性和应变能力,可以很好地解决这种不确定问题,有利于引导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有利于内部优化各项教育资源的配置,进而实现学校的可持续更新和发展。

  适应这一发展要求,提出复合型中小学校规划设计时应具有良好的功能布局发展弹性,保证未来校园的更新可以及时随入学生源的数量的不断变化而进行持续调整,以实现教育发展和学校资源的良好匹配。

  2.3绿色生态,环境教育策略

  《管子·乘马》提及“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校园规划布局亦应如此,以尊重自然为前提,以对自然地形、地貌、地物的分析为基础,充分体现校区的环境特色,利用有限的用地条件,充分挖掘校址自然生态空间的潜力,科学建设绿色环境。

  校园本身就是教书育人的场所,是积极向上、充满知识和趣味的室外环境。在这个拥有自然生态的环境中,一草一木都孕育着自然法则的规律,对青少年的品格修养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校园规划时应从环境教育角度出发,立足于学生的行为习惯,从生态学、生物学以及社会学中汲取知识,为推进参与式、合作式的教学模式提供更好的校园环境。

  3建设实例——大连金普新区金牌教育园规划设计

  金牌教育园位于大连金普新区国际商务区用地东北部,区域核心主轴边缘,其周边交通条件良好,建设方要求在一个完整地块中,根据发展需求布局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四个主体功能模块。本文希望通过该案例具体阐述上述复合型中小学校规划策略的实施建设情况。

  3.1适度复合的整体功能布局

  在规划设计之初,依据用地规模和建设要求确定了本项目的规划目标,即在校园规划布局中,将各功能进行适度复合后,采用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方式,贯彻整体布局、适度互融的规划策略,创建一所集约高效的中小校园。

  在具体分析其功能模块后,依据其年龄差异和教学差异,首先将幼儿园独立划分,形成单独用地。然后将小学、初中、高中的功能体系划分为:教学建筑功能、辅助支撑功能、运动和游戏场地三个主要功能板块。功能布局中,在用地中部创建一个中央学习组团,该建筑呈环状围合布置,该建筑组团以自由灵活的中央广场空间为核心,该核心同时成为各功能板块交流和互通的一级公共空间,将服务全校的行政办公、公共教学、展览会议等功能均布置在该中央组团中。然后,围绕中央组团,在其南、西北、东北三面分别布置高中、初中和小学组团的教学建筑组群,在各自的建筑组群外临近设置各自配套的食堂和体育运动设施。同时,依据本校园的规模和布局模式,交通体系采用了中环主路网结构,即在用地中部形成交通主环线,既方便就近到达每个功能组团,又尽量减少主路交通与学生日常动线的交叉。

  通过采用以上布局方式,一方面在使用上可以保证形成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相对独立的功能和活动片区,减少各片区之间的相互干扰;另一方面又围绕核心,自内而外形成圈层式支持体系,为未来教学方式的变革提供更好的弹性空间,组团布局与中央扩散布局相辅相成,共同构建清晰又高效集约的校园空间。

  3.2绿色生态的校园教育环境

  本项目规划设计中关注绿色生态校园的构建,具体体现以下几个特征:一是注重校园自然生态环境的建设,尽量使用自然设计元素,减少只能观看不能进入的绿化景观;二是注重自由运动和创意空间相融合,创建满足学生不同年龄段和身体发育情况的空间尺度,将运动、游戏、绿化和交流空间灵活布局,为学生提供可以进行多层次创意活动的智力场所和设施[2];三是采用立体绿化布局方式。该校园现状用地高差较大,最大高差达到约25米,因此本次设计化不利为特色,因地制宜,利用有限的地面空间,将植物向竖向空间拓展,达到增加有效绿化面积的目标。

  总之,本次规划通过综合绿色校园理念的引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可亲近自然的环境空间与设施,可以结合课程开展更多对自然、生态环境的认知和探索等环境教育内容,培养学生从内心对周围环境的感知、关心和喜爱,实现全天候、全空间的开发教育策略。

  3.3可持续更新的教育空间

  本次校园规划设计中采取了一种较为开放的结构和场地布置方式,从建筑布局到室外环境布置,都希望建成一个处处可学的环境、灵活多元的空间、分层次多中心的人性交往场所,进而达到既满足当前的要求,又为未来的发展变化提供变更的可能。

  例如,校园中布局了多层次的类广场空间,进而提升室外空间的可参与性、场地使用的多样性和主要户外场所的可更新性。这些中央广场、内庭等类广场空间[3],其场所特征更倾向于一处有自我领域感的空间,而不是仅仅作为路过空间,具有一定归属感,而且其相对独立的环境界面也便于后续不断独立更新和发展变化。

  结语

  中小学校园规划既要立足现在,还要着眼于未来。城市人口的变化和城市空间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小校园的空间布局。十二年统一建校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方向,这种集约高效的整体校园建设能够更灵活地处理中小学建设发展中所遇见的若干问题,使得建成的校园更具有弹性和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有鉴于此,本文从规划层面上提出:适度功能复合、提升整体用地效率,创建绿色生态绿色校园,实现全校园教育环境,进而保证学校适应未来教育理念和教育资源的不断变化可实现同步持续更新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辽宁省教育厅.2021年辽宁省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23-08-21].https://jyt.ln.gov.cn/uiFramework/js/pdfjs/web/viewer.html?file=/jyt/attachDir/2022/09/2022091417104720179.pdf.

  [2]姚亚萍.中小学环境教育[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马库斯,弗朗西斯.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M].俞孔坚,孙鹏,王志芳,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4]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未来学校实验室.中国未来学校创新计划3.0[R].深圳,2022.

  [5]梁炜莹.建构易于交流和激发创新的未来校园——浅析适应未来教育现代化理念的中小学校园建筑空间规划布局设计[J].建设科技,2023(02):72-74.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