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历史文化街区的研究——以南关厢历史文化街区为例
- 来源:建筑与文化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非物质文化遗产,硖石灯彩,海宁皮影戏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4-10-13 14:53
文/罗 倩 浙江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硕士研究生
摘要:历史街区是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地方重要文化,在开发历史街区的同时融入地方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景观化、娱乐化,使其成为独具一格的历史街区,这是相互成就的结合。海宁南关厢历史文化街区就融入了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硖石灯彩和海宁皮影戏,将灯彩融入整个街区的景观布置中,将皮影戏融入街区的休闲娱乐中,建设出了具有海宁独特韵味的历史街区。
关键词:历史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硖石灯彩;海宁皮影戏
引言
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早已经被纳入城乡规划范围,逐渐受到重视。历史文化街区是地区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当地人民生活的缩影,承载着当地独特的历史痕迹,蕴含着丰富的信息。与此同时,自21世纪我国开展非遗保护工作以来,已经形成了一种文化保护运动,各地对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根据《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所述,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指的是群体、团体或者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1]。从最初非遗的抢救性保护工作,到大范围开展非遗的有序传承和开发利用,非遗的保护历程已进入第三阶段,即非遗的创新性转化发展阶段。非遗彰显着独特的地域色彩,承载着地方文化特色,具有重要的作用。非遗作为独特的文化形式,正需要适应性的载体用以生存和发展,而历史文化街区的独特优势正好能够承载非遗。
因此,将非遗融入历史文化街区的建设既可以实现历史街区的创新与繁荣,也可以将非遗带入大众的生活,实现非遗的活态保护,达成“双赢”的局面。浙江省海宁市的南关厢历史文化街区就在保存江南明清时期街道风貌的基础上,经过新手段的修复,并融入了海宁两项非遗技术——硖石灯彩和海宁皮影戏,形成了如今“两轴三片区一节点”的街巷景观。
1南关厢街区的历史文化
南关厢历史文化街区属于浙江省海宁市硖石镇,位于硖石镇的东南部,长约350米,宽约60~120米,总占地面积约300平方千米。南关厢的历史悠久,始建于明末时期,最初分为永秀和锦秀两坊。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将两坊合并为一坊,称作锦秀坊。1949年10月,经废除保甲制改名为南关厢。2006年,正式被列为省级的历史文化街区。南关厢街区现有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文物保护点,以及20多座院落式建筑。南关厢街区人杰地灵,先后涌现出一批名人,例如史学家吴其昌、红学家吴世昌、眼科专家吴厚章、电影艺术教育家沈嵩生等。
在陆路交通尚不发达的时期,现南关厢街区旁的水渠成为主要的交通要道,从西面而来的水流经该区域分流,往东通向平湖与海盐,往北通向嘉兴和王店,彼时成为水上交通的交会点,带动了当地的兴盛,也使得南关厢街区初具雏形。直到明代设立关厢,商业经营得到保障,治安问题也得到了重视,街区才快速地发展起来。清代中叶,南关厢北面的米市街是当时米市的主要销售点,加上杂货店、餐饮店等商铺的开设,南关厢的繁荣兴盛在彼时达到鼎盛。据记载显示,南关厢东面的洛塘河每日有近百艘商船来往运送米货,足可以见当时南关厢的繁荣景象。随着抗战时期的到来,南关厢所在地区被日军占领,米市便进入了衰落期,南关厢的繁荣也不复存在了,直到2008年南关厢开始全面修缮才逐渐恢复其盛况。
2南关厢街区现状
南关厢历史文化街区沿洛塘河而建,呈南北走向,因其建设年代为明末时期,个别院落甚至可以追溯到明朝,且保存较为完整,故其建筑仍保持江南明清时期街道风貌特征,正如吴冠中老师画笔下所描绘的那样,“小桥、流水、人家”,呈现的是一种河流与楼屋融为一体的状态。南关厢历史街区分二坊二街,二街为南关厢街和会源街,分别位于洛塘河两侧,呈两街夹一河的样式。街道路面皆由青石板铺设而成,每块石板长1.68米、宽0.55米,青石板下有完备的排水系统,足以应对暴雨洪涝,还能处理污水,将水资源利用起来。南关厢历史街区的路面宽度较小,街道也是狭窄悠长,正是明清时期江南市集的典型街道格局,路两侧的店铺和住房也都是明清时期的格局(图1)。
南关厢街的东侧为洛塘河,因此,街区东侧的房屋一面临街,一面靠河,呈临河而建,枕河而居的样式(图2)。沿街的店铺基本为两层的楼屋,檐口高度约为5.3米,明间墙面起券,券上开三个望孔,中为木结构楼面。靠河面的房屋大多为二进或三进的院落,房屋之间有连廊贯通,基本每户都有自家的河埠连至洛塘河。街区西侧的房屋则较为考究,房屋建筑主要为多进院落,最深的院落甚至可达七进,由于立于街道侧旁,故第一进一般为沿街的铺面,布局结构较为简单。深入后几进则为作坊、仓库以及住宅,结构布局则复杂。步入厅堂,就可发现其用材考究了,一般厅堂和楼屋较为宽广舒适,用材也讲究,门窗、牛腿等构件,精雕细琢,造型精美,常饰以吉祥喜庆的装饰图案。各进之间隔以高大风火围墙,每进之间都通过造型独特的砖雕门楼相贯通,一些大院落甚至还建有陪弄。这种建筑风格和建造手法与江南其他地区的历史遗迹略有不同,因此在江南地区并不常见,所体现的是当地人民“富不外显”的社会文化形态。
为激发老街活力,经过修建的南关厢历史文化街区还融入了特色商贸,该街区定位时尚创意,吸引了一大批年轻人创业,例如南关厢素食面馆、写意咖啡馆、花时间、心境画廊等店铺都成为当地闻名的特色商店。与此同时,为了宣传特色文化,南关厢历史文化街区还开了一大批文创产品店,例如书法、油画、古筝培训店铺,书店、传统服饰店、手工艺品店等。南关厢街东侧靠河面建有一整条沿河的茶室,所有的茶室都在原建筑的基础上进行修缮,仍保留了原先的建筑结构,因此茶室之间仍有连廊相通,并且由河埠可下至洛塘河。在南关厢街最北侧还建有一排清吧,与茶室一样,也是在原建筑的基础上进行修建的。与其他地区的清吧有所不同,南关厢街区的清吧蕴含当地文化氛围,青砖、灰瓦、门、石台阶配上清吧内的轻唱,体现的是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
3非遗与南关厢历史街区的深度融合
江南地区的古街和古镇不少,但景观相似,街区的整体风貌也大同小异,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那么南关厢历史街区是如何呈现其独特性,使之区别于其他历史街区的呢?非常关键的一点便是融入当地特有的非遗,即将非遗景观化与历史街区进行深度融合。海宁有两项重点非遗——硖石灯彩和海宁皮影戏,通过探索,成功地把两项非遗融入了南关厢历史文化街区的建设中。
3.1硖石灯彩与街区的融合
海宁素来缺乏夜间活动,除了商场和广场地段,重要的文化场所几乎没有夜间活动,加之南关厢历史文化街区位于海宁市中心,而硖石灯彩正好在夜间辉煌,因此,在修缮南关厢街区时,当地政府决定将硖石灯彩融入南关厢街区之中,打造夜间时光。
3.1.1硖石灯彩与景观融合
硖石灯彩主要流行于浙江省海宁市,在唐僖宗乾符年间已誉满江南。硖石灯彩集书法、诗词、篆刻、绘画、刺绣,以及金石于一体,其针刺纹精美绝伦[2](图3)。灯体常以宣纸、铅丝或是竹篾为原料,制作完成之后以灯印画,形象逼真、惟妙惟肖。其灯彩以数以万计的针刺点构成,孔内透出的光线熠熠生辉。硖石灯彩大多是三维立体的图案,静态图案有花草树木、梅兰竹菊、日月星辰、十二生肖等。除了烘托氛围的小型灯外,还有大型灯,一般以舟、楼、亭子等为造型。南关厢历史文化街区内的灯彩文化体现在5个功能块,分别是前景区、集聚区、主街区、遗迹景观区以及河灯区。
(1)前景区:在南关厢历史街区的入口处有一个记忆广场,记忆广场中心立有一座大型灯彩雕塑,采用的是“天覆地载”的造型,并且会根据生肖年份进行更新,例如在兔年就展出卯兔的造型。灯彩雕塑外围一圈通常搭配小型灯彩,主要的造型围绕主体造型的样式,以及中国风格的特色造型例如元宝、灯笼等,营造出喜庆的气氛。
(2)集聚区:南关厢历史文化街区内设有“中国灯彩之窗”,是灯彩艺术的集聚区,除了展示当地特色的灯彩,还包含全国各地的特色灯彩,用于展示非遗文化(图4)。该区域包括8个灯彩艺术馆用于展示各种样式的灯彩,还设有灯彩研究传习中心、灯彩做法驻扎地以及灯彩工作室。
(3)主街区:主街区也就是南关厢街区的街道上,街道的景物装饰采用灯彩,以“线型连续”的形式展出(图5)。其灯彩的光影也在主街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将灯彩外形做成有规律的平凹,形成阴阳纹饰,再嵌入光线,会呈现幻动的感觉,使得南关厢街道的白天和晚上呈现两种全然不同的景象。
(4)遗迹景观区:南关厢街区内还有多处遗迹景观,遗迹景观区的灯彩装饰与景点相得益彰,体现每个景观区的特点,例如关帝庙景观处的灯彩造型多与关帝文化相关,用彩绘玻璃做主体造型,再调整光线的方向、强弱,在灯彩的映射下即可呈现缤纷多彩的形状。
(5)河灯区:河灯区位于洛塘河上,在河上摆放了几座舟和船造型的灯彩,采用的仍是“天覆地载”的造型,以舟、船为底托,主体廓子上方加盖,其体型的庞大、造型的复杂,俨然是一座建筑的微观缩影(图6)。
南关厢历史文化街区灯彩的丰富度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整体造型主题突出、层次分明,大型灯彩位于人群闹区,小型灯彩则遍布街区,可仔细欣赏,通过与场景的不同搭配,成功地将灯彩文化融入了历史街区的景观之中。
3.1.2硖石灯彩与活动融合
硖石灯彩的艺术氛围除了体现在各种景观布置之中,还策划了许多活动,旨在保护非遗的同时,让当地居民和游客能更密切地接触硖石灯彩,更大范围地发展和传承硖石灯彩,将硖石灯彩还原到完整的生态环境中。其活动主要可以分为常规活动和节日活动。
(1)常规活动:“中国灯彩之窗”内含有灯彩研究传习中心、灯彩做法驻扎地以及灯彩工作室,除了展示来自全国的各样灯彩,还可以观赏师傅们制作灯彩的过程,亲身感受每一个制作环节。也可以在师傅的教学下学习制作灯彩,体验制作的乐趣。南关厢历史文化街区每年都会举办扎灯比赛,鼓励更多人参与进保护和传承非遗中来,制作完成的作品会展出在南关厢街区以供欣赏和装饰街区。
(2)节日活动:每年的节日,例如中秋节、春节、元宵节等,南关厢历史文化街区都会举办大型灯会活动。灯会,也称迎灯,是一种动态的迎灯,没有固定的位置,届时灯彩会被扛、提、抬着游走在南关厢的每个街道,街边两侧的店铺会挂上相呼应的灯以迎灯。各式各样的灯彩经过表演者的舞动,仿佛都“活”了起来。
3.2海宁皮影戏与街区的融合
海宁皮影戏的表演改用海宁方言,将海宁民间曲调“阿拉腔”化入戏中,形成了具有海宁地方特色的皮影戏表演[3]。海宁皮影戏最初常采用“请戏”的形式,“请戏”指的是某户人家邀请皮影戏班子来表演,并且邀请街坊邻居一同观看。随着时代变迁,人们的娱乐方式逐渐多元化,“请戏”也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特别是“破四旧”以后,传统习俗逐渐没落,失去了市场。直到改革开放,皮影戏才恢复演出,海宁也逐渐加大对皮影戏的保护工作,先后投入了250余万元用于皮影戏的抢救、保护和传承工作。由于南关厢位于海宁市区核心位置,是本地区市民最常去的休闲娱乐场所,因此海宁皮影戏进入了南关厢历史文化街区。
在南关厢街区建造了一座海宁皮影戏演艺中心,其建筑风格与南关厢街区整体风格一致,内部使用木制品与石制品装饰(图7)。南关厢皮影戏演艺中心可以分为三个区域,分别是静态展示区域、动态展示区域和活态展示区域。
3.2.1静态展示区域
采用展馆中最常见的展示方式,利用图文展板介绍海宁皮影戏的故事。另外,在展示区还摆放了皮影制作所需的材料、工具,以及皮影影偶。
3.2.2动态展示区域
动态的皮影戏是对静态的升华,将皮影戏与现代技术结合,使游客身临其境地感受皮影戏,营造趣味空间。在演艺中心使用裸眼3D、VR、LED屏等技术,将人与展示空间融为一体,沉浸式体验皮影。将皮影融入虚拟成像技术可以带来视觉上的冲击,同时提供视觉、触觉和听觉的感官体验,给人强烈的震撼感。
3.2.3活态展示区域
在活态展示区,为游客提供了皮影戏小剧场以及手工艺皮影戏体验区。演艺中心会定期邀请非遗传承人和表演团来演出,可以近距离欣赏皮影戏表演。在体验区,游客可以体验制作皮影,所使用的材料都是环保素皮。
在皮影戏演艺中心,每周五和周六会有不同的剧目上演,表演由上手和下手两位演员合作完成,每人需操控一个或多个影偶。其影偶以“少雕镂、重彩绘、单线平涂”为特点,整体造型一般是侧身单手的[4]。影偶表演时非常灵活,由一位或两位演员可以完成格斗、持枪等高难度动作。
南关厢历史街区还将皮影戏融入街区的装饰之中,例如将影偶绘画至路标、警示牌等指示图标之中,在白墙上绘画皮影(图8)。其街区的灯彩上还绣上了各式各样的皮影,透过光线可以看到影偶仿佛动了起来。洛塘河旁一栋建筑的二层被修建成公开式的皮影戏演艺舞台,将观众席延伸至街道。
4南关厢历史文化街区发展启示
从南关厢街区的发展来看,经历了繁荣到衰败又到繁荣的过程,其重新繁荣的历程离不开合适的规划。在江浙地带,与南关厢街区相似的历史街区有许多,那么南关厢街区是如何与其他历史街区区别开来,形成独具风格的历史街区的?主要的经验有以下几点:
首先,考虑当地的传统特色,并融入街区的建设中。由于江浙地带的古建筑风貌相似,首先要发掘当地特色的建筑风格,例如南关厢街区的多进院落在江浙地带并不常见,因此着重体现其多进院落的建设风格。在保护原建筑的基础上,融入了两项非遗,即硖石灯彩和海宁皮影戏。因此,要发掘当地的文化特色,并且合理地融入街区,使其景观化、娱乐化。当文化遗产被引入旅游业中,可以拓展文化遗产的内涵,还可以以此为特色,吸引游客。
其次,谨慎选择引入历史街区的店铺。现存的大多数历史街区都泛滥各种与景观不适配的店铺,当这些店铺多了以后会降低历史街区整体的文化氛围。因此,在店铺的选择上要选择与整体氛围相契合的店铺,例如与当地特色相关的手工艺品店、文创产品店,以及当地的百年老店等,南关厢街区就引入了百年老店“锦霞馆”。历史文化街区顾名思义要体现当地的历史文化,历史文化也包含当地的民俗、饮食等,应该合理地开设店铺,添加进历史街区内,切不可只为了盈利而忘记初心。
最后,避免对历史街区的过度开发。历史街区体现的是一个地区的历史痕迹,如若过度开放,建筑看起来太新反而失去原本的韵味。《威尼斯宪章》里有一句话说道:“合理地使用其实是一种有效的保护措施。”可见保护才是根本。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不少历史街区过度看重开发利用,使得原本的形态样貌遭到严重破坏,建造出的建筑也不符合街区的整体氛围,遗产的整体价值反而降低了。因此,要注重开发保护的力度,寻求既能体现原汁原味,又能提供休闲娱乐的平衡点。
结语
海宁南关厢历史文化街区经过保护性的修建,融入了硖石灯彩和海宁皮影戏两项非遗,使之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景观。从南关厢街区的建设经验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历史街区的探索十分成功,为我国非遗的保护传承工作提出了一个可供参考的方案。
参考文献:
[1]马建华.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及其价值意义[J].福建艺术,2007(04):8-14.
[2]程思佳.浅谈硖石灯彩艺术文化传承与传播创新[J].大众文艺,2020(11):83-84.
[3]叶玲,沈虹秀,李敏.光影传奇——海宁“皮影戏”调研报告[J].神州:上月刊,2012(10):22-23.
[4]费梦婷.浙江海宁皮影戏与集体记忆的建构[D].浙江:浙江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