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元素提炼及展示中心设计——以桂林银子岩景区民族文化展示中心设计为例
- 来源:建筑与文化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设计,文化,元素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4-10-13 14:59
文/吴紫薇 中国美术学院 硕士研究生
吴小华 中国美术学院 教 授 博士生导师(通讯作者)
摘要:为了对民族文化资源进行抢救性保护和展示,文章以桂林银子岩景区民族文化展示中心设计为例,提炼民族文化元素,通过空间布局、营造策略、环境设计和展品陈列设计,立足本源,将民族文化元素融入民族文化展示中心的设计,使民族文化展示中心整体风貌与环境相融合,内部装饰与展品风格相吻合,使民族文化展示中心成为地标性景观。一个好的民族文化展示中心能使展品呈现出超越时空的人文素养,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中,使游客充分感受到民族文化所表达的深远意义。
引言
民族文化是各个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创造和约定俗成的具有地域性和历史性的民族特征[1]。在意识形态斗争和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我国民族文化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2],而与之相关的民族精神重塑也出现了很多令人担忧的问题,促使我们反思和对民族文化的多样性进行审核与思考[3]。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了文化自信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倡议,并发表了重要讲话[4]。各地的民族文化景点和民族文化展示中心应运而生。民族文化展示中心是城市文明、人文历史、民族内涵等的重要展示窗口。一个优秀的民族文化展示中心不仅需要与周围环境相融合,更应该在设计中融入民族元素,借助科技手段,展现超越时空的民族文化内涵以及展品无法充分表达的语义。通过对展厅的装饰与布局,使周围环境与展厅遥相呼应,给参观者以身临其境的感受。广西是一个旅游资源极其丰富的多民族地区,每年都吸引着大量游客,银子岩园林景区位于桂林荔浦市马岭镇,处于南岭山系的西南部,以及湘桂走廊的南端,坐落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桂林市北部与湖南省交界,东南部又与贺州接壤,南部则与梧州及来宾相接,西部与柳州毗邻。景区距桂林市中心约85公里,距阳朔县界约3公里,地处文化旅游中心,周围辐射面广泛。本设计选址于银子岩园林景区内,四周具有天然喀斯特地貌和自然山脉,道路四通八达,便利的交通带来了大量的人流。项目总建筑面积约6369平方米,场地周围风景如画,三面环山,一面环湖。银子岩景区民族文化展示中心是一个综合性的民族文化交流平台,它不仅集中展示了丰富多样的民族风俗、服饰、工艺、生活生产用具以及独特的民居和奇山异石,还兼具宣传、教育功能。此外,该中心还承担着民族文化工艺品的展示和交易任务,为游客提供了一个休息、学习和欣赏民族文化的理想场所。其最主要的功能是展品的陈列和展示,因此在设计时不仅需要考虑展示中心与景区环境的融合,更需要考虑其功能性和可持续发展的前瞻性。
1民族文化元素提炼及普适性规则
1.1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多民族特点
在广西的常住人口中,除了汉族之外,还生活着11个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这些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相互交融、碰撞,共同孕育出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形式。提炼民族文化元素并应用于展示中心的设计,使古今融合,以今鉴古,探寻民族之美与时代潮流之间的平衡,推动社会效益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民族文化元素具备显性和隐性特征[5],其中显性特征具有物质形态的视觉观,以广西多民族文化为例,有铜鼓、纹饰、服饰、生活器皿、生产用具、祭祀用品、文字、岩画、色彩、造型、民居、民族舞蹈和民族歌曲等;隐性特征则是由民族文化带给人们的思想感受,是土著居民的一种崇拜方式和生活习俗,更是一种意识形态。隐性特征往往是抒发民族文化意境的创作理念,抓住了各个地方民族文化的隐性特征,也就抓住了民族文化的精髓。
1.2民族文化元素提取方法
民族文化元素的提取方法涵盖了造型提取法、色彩提取法,以及拟声和象形等多样化手法。显性特征提取主要通过模仿民族文化的形式来实现,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必须密切关注与之相辅相成的民族文化隐性特征,以确保能够全面而精准地呈现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例如壮族的蜘蛛纹、太阳花纹、太阳纹等表示避祸消灾的寓意,而葫芦纹、榕树纹、蛙、翔鹭纹等则象征着生命的繁衍。民族文化元素的提炼以及在设计中的应用,需要深入理解和掌握民族文化的隐性特征与象征意义。通过将显性民族文化元素与隐性民族文化元素有机结合,并运用创新的设计手法,我们可以将民族文化展示中心与民族文化元素融为一体,实现深层次的融合,而非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机械复制。这样的设计能够真正展现出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度,为用户带来更加丰富和深刻的体验。
2民族文化展示中心环境设计
2.1环境设计的目的
环境设计的目的是达到视觉表达上的和谐以及浏览过程中的人文关怀,其首要步骤是根据建筑的功能以及所处的环境确定主题;其次是根据主题确定材料,不同的材料能够表达不同的建筑风格,如怀旧、现代、典雅或古朴,传统砖、木、瓦等材料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怀旧的建筑符号[6,7];再次是找准民族文化展馆永久藏品的特点,规划与同类型展馆有所区别的陈列,使展厅和展品展现出既与众不同,又能与主题契合的文化元素,避免观众对民族文化展示中心产生千篇一律的心理感受以及由此带来的审美疲劳。
2.2环境设计中的人文关怀
游客中不乏老、弱、病、残、孕、幼,因此,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展示中心的人文关怀,比如恰到好处的无障碍通道设计;为聋哑人和盲人提供文字和语言解说等的基本服务;在必要的地方设置仿真展品,以便盲人通过触摸获得对展品的客观感受。通过环境设计,民族文化展示中心的功能和人文关怀进一步得到完善和体现。
2.3环境设计中的文化元素
文化元素融入建筑的过程其实是从外观设计和材质选择就已经开始了,但建筑的入口门楣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地方,一个好的屏风墙能带给游客更好的体验,昭示着本次文化之旅将如一幅画卷徐徐展开,本民族文化展示中心匾额纹样和装饰图案根据展厅主题采用了水纹和回字纹,表达了厚重的历史感以及“富贵不回头”的寓意。
2.4环境设计的整体与局部
建筑需要根据功能和所处环境确定色调,本展厅采用高级灰为主色调,在材料上主要采用了云纹样的大理石石材,服务台采用假山石浑然天成,与景区山水环境达到和谐统一。展厅的各个功能区域根据“云山雾水、山川日月”的主题动线呈逐步递进的流线型设计,如同一部放映的电影,围绕少数民族区域文化特色缓缓播放。通过廊道设计,将不同的故事情节串联起来。空间布局、展品陈列、模型设置等与参观路线相互关联、相互协调,形成了有机的交通系统。为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部分小空间增加了迂回曲折和文化互动设计,提升游览的趣味性,并设置了少许休闲场所以及具有苗、瑶、侗、壮族等少数民族文化元素的文创商店。“云山雾水”展厅巧妙融合了苗族与壮族的布艺文化,同时融入桂林独特的山水地貌特色。展厅地面上的展示内容可依据不同展品的需求进行灵活撤换。该展厅通过元宇宙技术的运用,实现了“人在景中”的沉浸式体验,使观众仿佛置身于云山雾水的奇幻世界。具体模型效果如图1所示。
3展示中心营造策略
3.1营造策略中的灯光布局
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王澍认为“营造”是一种身心一致的谋划与建造活动。本民族文化展示中心位于山水间,在材质选用中多体现出了历史的厚重感,但本民族文化展示中心并不是完全以冷色调为主,部分展厅选用了暖色为基调,运用柔和的暖光营造温馨、舒适的文化氛围。体验互动区域用不同的色彩装饰搭配渲染不同的气氛,对人的感官状态产生相应的引导作用。不同功能区域的色彩和灯光按需进行不同的设置,对民俗展示区、手工体验区、绘画观赏区采用明亮的护目光,小部分装饰采取暖光。为与桂林山水遥相呼应,在展馆行人走道上设置桂林奇石走廊,由于石头色彩过于沉闷、硬朗,因此在吊顶上选用了当地特有的彩石并用暖色光进行灯光布局,而手工体验区则以多彩的民族色彩吸引人气。图2为桂林奇石灯光效果图。
3.2营造策略中的色彩搭配
在色彩搭配上,以不破坏自然景色并契合周围环境的色调为主。在民族文化展厅中,运用虚拟现实与元宇宙的先进技术,营造出民族文化真实场景再现的氛围;在休闲区域主要运用柔和的暖色调来营造温馨、舒适的怡人氛围;农具展厅的光照主要模拟解放初期白炽灯发出的橘黄色灯光效果,让参观者仿佛回到了那个热火朝天的年代;而民间工艺展区灯光配置主要是为了契合不同展品的材质,比如墙壁展柜展示的少数民族银饰,打的是白色光,目的是给人一种低调奢华的感觉,而中间部分打的是五彩光,目的也是为了在契合展品材质的同时,营造一种真实的效果。农具展厅灯光布局如图3所示。
3.3营造策略中的虚实陈列
民间工艺品展区分地下和地上两个部分。地下部分用透明玻璃作为地板,不妨碍参观者浏览,在下方采用了光影效果,用虚拟现实技术重现了文物挖掘场景以及民间工艺品锻造场景。陈列设计作为民族文化展示中心最重要的环节,展厅的整个氛围需要与陈列的展品交相辉映。为了使陈列设计更趋合理,在设计之前需要对展品有足够的了解和充分的规划,同时在展馆和展品设计中需要注重创新和个性,避免流于形式而与别的民族文化展示中心雷同。不论是长期陈列还是临时展览,如果在陈列设计之前缺乏对地域文化足够的研究与了解,民族文化展示中心设计和展品陈列设计就会受到思维僵化的限制,使设计趋于平庸。展示中心设计需要紧紧围绕展品主题,定位准确,同时民族文化色彩提取和应用也承担了展示民族文化内涵和外延的作用。
结语
“云山雾水、山川日月”,世间胜景不外乎如此,少数民族的文化历史,就是山水所养育的人的故事,深远而富有哲理,内敛而不失张扬。本文以小见大,以银子岩景区民族文化展示中心设计为例,期望探寻出一种具有普适性的民族文化元素提炼和应用方法,也就是通过分析标的物所在地的园林景观、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提取民族纹样、图案、工艺等可视化元素,结合现代审美以及民族文化元素的隐性特征,采取或还原或抽象的方式,将民族文化元素作为有机整体融入民族文化展示中心的设计中,以此赋予民族文化展示中心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图片来源:
文章中的图片均由作者自绘或自摄
参考文献:
[1]李卉青,何山河,黎岩.要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凝聚力[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01):21-27.
[2]张在钊,靳松.全球化语境下中华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管理探究——评《文化产业管理学》[J].科技管理研究,2020,40(06):273.
[3]孙佼佼,谢彦君.“塔布空间”:一种宗教遗产地的体验营造与文化保护机制——以西藏若干寺庙及其宗教文化景观为例[J].旅游学刊,2020,35(11):90-100.
[4]新华社.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21-05-15]http://www.chinatoday.com.cn/chinese/sz/news/201605/t20160519_800057144.html.
[5]韩炳越,马浩然,牛铜刚,等.清清云水谣——北川羌族自治县新县城永昌河景观带规划设计[J].中国园林,2011(07):1-6.
[6]方晓风.美丽乡村与乡建伦理贵州贵安车田村文化中心评论[J].时代建筑,2017(01):94-101.
[7]施润.散杂居民族传统民居形成演化机制研究——以云南省通海县兴蒙乡为例[J].华中建筑,2022, 40(03):179-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