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在地性”理念下的乡村度假酒店设计研究——以南京“水一方”度假酒店为例
- 来源:建筑与文化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乡村,度假酒店,空间设计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4-10-13 14:48
文/张 慧 三江学院环境艺术系 主 任 副教授 高级室内建筑师
摘要:随着旅游度假变得日益普适与寻常,高品质、个性化的度假酒店成为行业发展新趋势。文章首先通过对度假酒店的相关理论展开研究,了解其设计内涵,然后以南京“水一方”度假酒店为例,分析其设计理念和空间设计手法,从“在地性”表达的视角研究乡村度假酒店的设计逻辑,以期为今后类似的设计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在地性;乡村;度假酒店;空间设计
1研究背景
在后疫情时代的背景下,全球各传统行业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衰退,度假酒店成为一支逆势崛起的力量,在酒店细分领域中独树一帜。在传统意义里,度假酒店是相对于商务酒店而言,为旅行者带来休闲体验的独特住宿品类,但随着“度假”变得日益普适与寻常,探索更为宽泛且深远的时代新内涵正成为度假酒店的未来研究方向。在以往的旅游中,度假酒店大多是在提供基本的住宿之外,结合当地风景,附加餐饮、娱乐设施、会议等功能。但如今普适的综合度假酒店已不能满足新的消费需求。在多元“度假观”的推动下,度假酒店被赋予了更加广阔的视野,不再局限于在有限空间中利用有限资源,而是放眼酒店之外,整合酒店周边文旅资源,创造出开放性的旅游体验。此时,度假酒店不再仅仅是“一家酒店”,而是逐渐成为一个“旅行目的地”。
2相关理论研究
2.1乡村度假酒店的概念
根据酒店行业分析和市场研究报告显示,目前学界将度假酒店根据其依附的旅游资源可以分为自然景观度假酒店和人文景观度假酒店两大类。本文所探讨的乡村度假酒店属于自然景观度假酒店的细分。此类度假酒店往往依靠风貌独特的原生态村庄或田园景观,运用“在地性”设计理念,打造环境独特的建筑空间,使人体验轻松愉悦的田园生活方式。乡村度假酒店的定位介于民宿和城市度假酒店之间,既注重质朴自然的田园生活方式体验,又强调高品质的酒店设施和服务。酒店的优势是标准化、配套设施齐全、服务周到;民宿的优势是有情怀、有温度、有体验。乡村度假酒店就是将二者结合,取长补短,再加上独特的在地文化引入,形成独具魅力的酒店业态,深受旅行者的青睐。
2.2“在地性”设计理论
“在地性”原本是Locality的译文,直译为:地方性。就建筑领域而言,是指建筑物所在的地理位置、空间特点、人文风貌等地域性特点,由这些因素形成了特定的文化、风貌、形态等。如果放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语境当中有自然天成、天人合一、因地制宜的意思[1]。“在地性”的设计理念主张设计应从当下的土地环境出发,挖掘与利用场地环境中存在的微小设计要素,创造符合当地特征的建筑。它是针对当下具体的场地、人、文化及社会等多要素的,附加了设计内涵的回应,是乡村所在地的特色产业、自然环境、风土人情、民俗文化等共存的状态。
3案例分析
3.1项目背景
“水一方”度假酒店位于南京市溧水区和凤镇骆山村,基地北侧紧临石臼湖,南侧面朝万亩圩田,东西两侧连接村庄民房。基地北高南低,视野开阔,自然环境优美,石臼湖风光一览无余。“天空之境”“龙猫草海”等众多网红景点距离项目地十公里以内,车程二十分钟可达。“湖与元气连,风波浩难止。天外贾客归,云间片帆起。龟游莲叶上,鸟宿芦花里。少女棹归舟,歌声逐流水”[2],诗仙李白笔下的“石臼渔歌”,写就了它的风景美如画。如今的石臼湖,更像大海一样的,无甚莲叶,却缥缈灵动。酒店所在的骆山村是典型的江南渔村风貌,依山傍水,建筑白墙红瓦,高低错落。当地渔业和农业资源丰富,主产螃蟹和稻米等农产品。这里民风淳朴,民俗文化丰富,被称为“江南第一大龙”的骆山龙舞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3.2设计理念
项目设计充分利用周边良好的自然风光和文化资源,从环境、文化、生态等多角度出发,打造集住宿、餐饮、娱乐、会议、品茶、团建、手作、农业体验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空间,充分运用“在地性”设计理念来打造独具特色的乡村度假酒店。
3.2.1引入外部景观,提升内部品质
独特的景观资源是度假酒店的核心要素,所谓“外部无景内部造景,外部有景借景框景,用户体验一步一景”。在建筑布局时,将主要空间朝向湖景和田园风光,让建筑与自然产生联系,使人在室内空间就能感受到心旷神怡的景观。同时,通过穿插院落和植被,模糊建筑室内外界限,让空间向室外无限地蔓延。在建设过程中保留了场地内的部分树木,并将南面的农业景观引入庭院,低矮的围墙削弱了景观边界,让酒店融入乡村环境。
3.2.2延续村庄肌理,顺应自然地形
村庄环湖而建,布局自然,东倚骆山,北面石臼湖。该酒店在建筑形态设计上既要表达对乡村风貌的尊重,又要实现建筑与自然环境的紧密相融。首先,在建筑形态上应该是松散的、小体量的群组式布局,这样既能更好地延续村庄肌理,又能减少对石臼湖天际线的破坏(图1)。其次,建筑的高低应随坡就势,依据地形的坡度进行设计,将部分建筑空间藏在坡地之下,形成高低错落的变化,也保证了南北方向的景观视野通透(图2)。
3.2.3运用乡土材料,凸显在地文化
在度假酒店的设计中,乡土材料的运用具有重要意义,不仅能增加空间的表情和温度,同时又可以凸显乡土文化。首先,乡土材料可以体现当地的风貌特色。骆山村紧靠湖面,湿度较大,因此村内有许多石头老屋,建筑外墙主要采用过去建造码头时所开采的当地铁锈石,独具特色。在酒店建筑的外墙、围墙、台阶等部位大量运用了这种褐色毛石,不仅可以让建筑和村庄风貌融为一体,而且让建筑呈现出强烈的休闲度假感。其次,乡土材料可以提高建筑的环保性和可持续性。建筑空间中大量使用了毛石、夯土、瓦片、旧木板等材料(图3),这些都是当地自然资源的产物,不仅可以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同时也降低了建筑材料的运输成本。此外,乡土材料的使用寿命长,耐候性好,可以减少建筑的维护成本,提高建筑的可持续性。再次,乡土材料的运用可以提高酒店的在地性。酒店中使用的竹编、灰泥、红砖等材料具有天然的美感和纹理,可以为酒店增加乡土氛围,配合现代的工艺做法,营造出一种“野奢”的感觉。
3.2.4引入田园生活方式,提升住宿体验
乡村度假酒店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可以体验当地的田园生活方式。在度假酒店设计中,不仅要注重空间设计的创新,还要打造多元化的体验场景,能够更好地吸引和留住客人。酒店位于环湖大坝之上,且周边网红景点众多,骑行就成为住客的重要户外活动之一。酒店南侧有蟹田和荷塘,西边有菜地和果园,运营者可以利用这些资源开展亲子采摘,稻田捕蟹,荷塘采莲等农事活动。酒店的院落里还设计了一处柴火大灶,可以让客人亲自烹饪田里采摘的新鲜蔬菜。通过这些户外拓展活动,让住客在不知不觉中融入了乡村生活,提升了入住体验感。
3.3空间分析
3.3.1入口空间
入口空间作为度假酒店的第一印象空间,其根本功能是完成室内外的自然过渡,设计上不需要宏大的手笔,而是利用建筑景观要素,构建一个情绪转换空间,让住客从日常的熟悉感转换到陌生的酒店环境里,身心得到放松。项目中采用了毛石和旧瓦铺装入口区路面,利用下沉的地形设计了一片水池,入口的石板桥穿水而过,形成小桥流水的意境。酒店的入口通过瓦片墙和竹木钢构雨棚穿插咬合形成曲折的廊道,将空间由虚到实逐渐转换,营造仪式感空间(图4)。
3.3.2公共空间
公共空间是度假酒店中客人活动较多的地方,也是体现文旅氛围的重要场所。项目试图将公共空间打造成集文化、艺术、娱乐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场所,提供丰富的度假场景体验。该酒店作为石臼湖环线的重要旅游节点,其公共空间不仅要满足自有住客的使用,还要实现区域旅游资源的共享。酒店临湖的一层大堂设置了一个乡村小酒吧(图5)和一处非遗文创产品展销区(图6),室外设置了一处16米高的观景塔和休息区,环湖骑行的游客可以进入休息停留,对骆山村的非遗文化也起到宣传作用。下沉院落四周设置了多功能餐厅和活动室,可以提供用餐、团建、会议等活动空间。在公共空间的设计中,朝向景观的立面都设置了木制折叠门窗,模糊了室内外空间边界,让住客最大化地感受室外风景。客人在湖边的小酒吧里一边享受着美食,一边感受石臼湖风光,微风拂面,蝉鸣悦耳,看过往行人,赏夕阳西下。
3.3.3客房空间
度假酒店客房设计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提供完备的功能和良好的设施;二是营造差异化的主题风格和空间体验感。酒店设计了15间客房,根据不同的景观资源和空间形态,将客房分为湖景房、田园房、亲子房等不同主题。每个房型的内部格局和室内装修都别具一格。为了让住客更好地欣赏景观,建筑开窗一反常态,没有采用大片的落地窗,而是根据不同的景观视野,设计了横向长窗,利用框景的手法,将近处杂乱的室外环境进行过滤,让人的视野集中在远方,形成纯粹而美好的心理感受(图7)。
室内装修材质上选用了暖色的灰泥与原木搭配,让酒店空间呈现出温暖自然的格调(图8)。身处的空间变得纯粹、宁静,能够让人瞬间忘掉一切烦恼,尽情欣赏眼前的田园风光。酒店楼梯间的设计也极具巧思,楼梯面朝湖景,外墙采用了镂空花砖,随着楼梯缓缓地上升可以动态地欣赏湖景,顶部开出一个玻璃天窗,阳光穿过间隙映射出移动的光影,仿佛拥有生命力,为空间增加了温度与表情。客房内靠窗的位置都设有榻榻米,可以在这里边品茶边写下一天的感悟,看云卷云舒,赏清风明月。
手工打造的老物件,充满情怀与匠心,彰显出整个空间的气质与品位。设计师结合船,以及桥洞的概念,将拱形元素拆解到走廊中、顶部以及嵌入墙中,空间仿佛拥有了重重仪式感,在这里住客能够自由穿梭,变得充满趣味与新鲜感。房间保留了原始的味道,没有过多的装饰,简单的造型便让空间变得宁静自然。
3.3.4庭院空间
乡村度假酒店的庭院设计需要充分考虑其在地性,在空间塑造、材料使用、植物配置上体现出乡土特色,并满足都市休闲人群的户外活动需求。酒店庭院因为地形高差的原因,分为上下两个部分,每个部分又被建筑群组分为若干个小院落,这就为不同主题的小场景塑造提供了有利条件(图9)。场地中原有的果树、南侧的稻田、西侧的菜地成了庭院设计的逻辑起点,它们不仅可以成为特色景观要素,而且可以烘托田园诗歌的场景感(图10)。上下庭院采用条石台阶连接,去往茶室、餐厅、厨房、小酒吧需经过室外,这种做法延续了传统乡村民居的布局,用适度的“不方便”来回应乡村与城市的差异,形成一些游走的路径。台阶、石板路、廊道、院落等空间的不断转换,宛如走在村庄里,有种熟悉的陌生感。
结语
随着后疫情时代的旅游市场井喷,乡村度假酒店设计逐渐呈现出高品质、差异化的新趋势。其空间设计从同质化的乡土感,逐渐演变到现在的注重空间综合体验,营造在地性特色。因此,本文通过对乡村度假酒店的相关理论研究,从在地性的视角来分析“水一方”乡村度假酒店设计方案。从项目背景出发,分析其周边自然景观资源和人文要素,从外部景观资源引入,延续村庄肌理,运用乡土材料,引入田园生活方式等方面提出适用性设计理念。并针对重要建筑空间进行深度剖析,表达体验性空间建构手法和设计思想。笔者希望通过本项目的研究对今后的设计实践产生启迪,以期为同类型的乡村度假酒店设计积累经验。
参考文献:
[1]曾博宇.乡村振兴背景下在地文化建设研究[D].苏州:苏州科技大学,2020.
[2]孙瑞娟,任黎秀.石臼湖区乡村旅游资源分析与发展模式[J].安徽农业科学,2007(08):2362-2363.
[3]甘珊,孙启豹.小型度假酒店入口空间设计[J].四川建材,2020,46(01):37-38+49.
[4]张慧.新地域主义认知下的城市街区环境改造设计研究[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8(06):151-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