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探讨
- 来源:现代商业研究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事业单位,财政专项资金,管理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4-10-19 12:51
张雪琴(镇平县水利局)
摘要: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入,专项资金管理的重要性更加凸显,通过科学的管理,可以保证资金使用的合理性,避免出现资金浪费、挪用等情况,对促进单位的长远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和重要价值。基于此,本文阐述了事业单位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概念,分析了事业单位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价值与作用,并提出了相应的管理优化措施。这些措施包括规范管理流程、深化人才队伍建设、强化风险防范管理、提升预算编制水平、保证专款专用、建设完善管理体系、注重审计等,希望能够为我国事业单位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提供些许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事业单位;财政专项资金;管理
中图分类号:F406.71 文献标识码:A
专项资金是财政拨款的主要内容,事业单位作为具有公益属性的职能部门,其日常运行所需资金主要依赖财政拨款,而通过加强专项资金管理,能够提升其应用价值和利用效率,避免出现资金浪费等行为。因此,事业单位要充分认识专项资金管理的重要性,结合单位实际情况,采取科学措施对专项资金管理进行合理优化,从而促进单位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1]。
一、事业单位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概述
事业单位作为重要的社会职能部门,既承担着管理公共事务的职责,又有着为民众提供公共服务的义务,还具有维护社会稳定、民众利益和公共利益的作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事业单位改革的逐步深化,事业单位想要实现稳定发展,就要对专项资金管理予以高度重视,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避免资金占用、滥用以及浪费等行为的出现 。
专项资金与公务经费不同,其主要是指财政预算中专门用于生产活动或者事业发展的资金,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特殊性。专项资金主要用于经济活动、生产活动以及民生服务等方面,其中部分资金数额较大,对维护公共利益、促进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国事业单位体系庞大,覆盖各个行业和领域,新时期,如何合理应用专项资金,保证其用途正确、使用规范,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需要思考的关键问题[2]。
二、事业单位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价值与作用
(一)提升资金利用效率
资金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指定项目中,通过加强专项资金管理,可以显著提升其利用效率,避免资金出现浪费的情况。例如用于民生项目或者民生工程的专项资金,体现了政府对民生事业的关注,也是事业单位发挥自身职能作用的重要体现。通过对专项资金进行管理,能够优化资金使用,为民众提供优质的服务,实现社会与经济建设的全面推进。
(二)提升综合管理水平
事业单位作为具有公益属性和服务属性的政府组织机构,其管理水平关系到单位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涉及的程序、范围较多,需要单位领导及所有人员参与,通过加强专项资金管理,既可显著提升单位的综合管理水平,促使员工认识专项资金管理的重要性,又可在内部创设全员参与管理的良好局面,便于各项工作的有序推进[3]。
(三)更好地服务群众
事业单位属于职能服务部门,其根本目的是服务群众、服务社会,推动当地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专项资金是服务社会的重要资源支撑,通过开展资金管理,能够规范资金的分配、用途和支出,避免出现浪费资金、资金占用等问题,进而为群众提供优质服务,提升群众的幸福感。
三、事业单位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优化措施
(一)规范管理流程
专项资金管理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复杂性和责任性,规范专项资金管理流程是提升专项资金管理水平的基础和前提,因此,事业单位要注重加强专项资金管理流程体系建设,确保管理体系的与时俱进,并结合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不断调整,实现专项资金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首先,需要根据工作流程和管理流程设计、制定会计控制体系,对可能存在的违规、违法行为定期进行查处,对资金的支出情况进行严格把控,确保专项资金监管工作的全面落实。其次,需要建立完善的专项资金监察体系,并要求所有人员共同参与,尤其是内控人员和财务人员,要定期接受单位领导和上级部门的考核和管理,避免由于违规操作而导致专项资金浪费。再次,需要从顶层优化资金的管理和支出流程,确保整个流程的规范化。最后,需要建立完善的权力制衡体系,定期组织开展内部监察和内控工作,确保专项资金管理的全面落实,避免内部出现“一言堂”的情况[4]。
(二)深化人才队伍建设
在知识经济时代下,人才是事业单位稳定发展的宝贵资源,基于专项资金管理的重要性,其对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岗位能力、职业素养以及专业背景提出了新要求。因此,在深化专项资金管理中,需要注重加强财务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各种途径提升队伍的战斗力、专业水平以及职业素养。首先,需要高度重视财务人才队伍的建设工作,充实完善管理队伍。可以通过适当提升工资待遇和入职门槛等方式,吸引更多的现代化人才加入,也可以通过外部招聘的方式优化队伍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和能力结构,还可以在内部创造良性竞争氛围。其次,财务人员需要充分认识到当前专项资金管理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在工作中规范自身习惯和行为,按照既定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开展专项资金管理工作。再次,需要注重加强岗位培训,制定完善的培训考核制度,并要求所有人员都参与培训并通过考核。最后,财务人员需要树立正确的责任意识,促使自己逐步形成较强的管理意识和风险防范能力,并在工作中以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品质要求自己[5]。
(三)强化风险防范管理
在专项资金使用中,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事业单位在开展专项资金管理中,需要科学管理,强化风险防范意识,对风险进行准确识别和防控,避免专项资金浪费,有效规避和防范其风险。首先,需要强化风险防范意识,建立完善的风险识别体系。要认识到资金使用风险对单位运行可能产生的影响,并形成常见风险清单,再按照影响程度对风险进行分类管理。要定期对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全面评价和分析,如果发现管理漏洞要及时补救。将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尤其要注重防范资金挤占、资金挪用、徇私舞弊等违法行为。其次,需要建立完善的风险处理体系,当专项资金使用出现风险时,能及时对风险进行处理和控制,避免风险进一步扩大而影响单位的正常运行。单位领导和财务人员要共同参与制定风险处理体系,明确风险处理的流程和要求,对资金挪用、占用等危害性较大的风险,要提高重视程度。最后,需要建立风险监控机制。风险伴随着专项资金使用的整个过程,任何管理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风险发生,因此,事业单位要建立风险监控机制,并在整个资金支出中加强监控,促使其准确识别风险、分析风险并及时化解风险,实现风险管理的动态化与常态化。
(四)提升预算编制水平
预算编制是保证专项资金合理、合法、合规使用的基础和前提,从资金的申请到支出过程,都需要预算作为指导和规范,因此,事业单位在开展专项资金管理中,要注重提升预算编制水平,保证预算的合理性和科学性。首先,预算编制具有复杂性、专业性的特点,财务人员要按照既定的要求和标准进行预算编制,保证各个项目内容的清晰明确,掌握预算编制的规则、知识以及政策。可以邀请预算编制方面的专家,对财务人员进行培训和指导,并对专项资金的使用开展全面分析,确保其预算编制的规范和指导作用的发挥。其次,在编制预算中要做好项目论证工作,组成单位领导和财务人员在内的论证小组,对申报项目的可行性进行分析,通过论证后明确专项资金的数量以及使用途径,避免出现资金使用的盲目性、随意性等问题。最后,预算编制的内容要做到规范化和精细化,要提升预算编制的透明度和编制水平,并建立完善的全流程监管体系,保证预算编制的合理性和严谨性。
(五)保证专款专用
专项资金的用途具有特殊性,与公务经费不同,其需要用在指定的项目中,因此,事业单位在资金管理中,需要对公务经费和专项资金分开进行核算,防止出现专项资金被挪用、被挤占而影响其使用效率。首先,需要重视资金的划分与管理,公务经费和专项资金要划清界限,领导要从思想层面提升认识,形成责任意识和岗位意识,保证专款专用。其次,需要定期组织财务人员对专项资金的使用路径进行分析,并结合预算检查其使用情况,如果发现账目不清、用途模糊等问题,要立即分析其原因,及时对资金支出流程进行规范和优化。最后,在使用专项资金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发票管理,将发票作为管理的重要切入点,如果发现虚假发票或者没有发票等问题,要对相关人员给予严肃处理。可以在报销办公用品时,要求在发票上注明具体的采购细节,在采购物品时要求两人进行,充分发挥其相互管理和相互监督的职能,确保专款专用。
(六)建设管理信息体系
随着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其已经在各个领域和行业中实现了深度应用,尤其是在我国政府提出“互联网+”战略后,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核心技术支撑,因此,事业单位在专项资金管理中需要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便于信息和数据的传递和共享,为管理工作提供便捷。首先,需要将信息化建设作为专项资金管理的重要举措,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打破以往各部门之间存在信息孤岛的现象,并建立信息反馈和沟通机制,实现所有专项资金的使用信息都可以在信息化平台中得到监控。其次,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过程,需要给予专项资金的信息化管理工作以物力、财力和人力的支持,提供采购管理所需的硬件设备,例如计算机、打印机、复印机等,并做好设备维护保养工作。再次,在软件建设方面,需要保证子系统数据口径的一致,促进数据信息的有效衔接和快速传递。最后,要充分利用信息化管理系统对专项资金进行全过程监管,例如在资金分配中,可通过信息化平台确保资金的合理配置,又例如在绩效考核中,利用信息化平台收集相关数据和信息,通过应用大数据技术对采集的信息进行汇总分析,从而实现对专项资金的强化管理。
(七)完善管理评价体系
对专项资金管理进行绩效评价,能够掌握资金的管理成果以及使用情况,判断资金使用的途径是否合理、正确,判断资金使用是否实现预期目标。因此,事业单位要注重完善管理评价体系,促使资金管理更加科学合理。首先,合理应用专项资金使用评价方法,结合项目的特点采用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对专项资金的使用途径进行系统性评价,需要注意的是在设计评价指标时,要综合考虑相关因素,指标体系建设要科学合理。其次,评价结果要客观公正,尤其是在选择评价指标和评价内容时,指标和内容要充分体现资金的使用情况。最后,专项资金管理评价方法要呈现多元化,要鼓励内控人员和财务人员进行工作创新,利用信息技术或者互联网优势,结合评价对象的特点,采取科学的评价方法,可以采用当前主要的评价方法如平衡计分卡、成分分析法等。
(八)重视事中和事后审计
事中和事后审计是规范专项资金管理的重要举措,也是规避风险的关键途径,因此,事业单位要高度重视事中和事后审计工作,促进专项资金用途的合理与规范。首先,要进行事中审计。财务人员和内控人员要对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动态监督,做好事前沟通工作,准确掌握资金安排、付款计划,充分利用信息化管理平台及时掌握第一手资料,在管理中做到心中有数。其次,在事中审计中,要对重点环节进行检查和监督。例如在首付款业务中,要核查合同条款,保证合同条款与支付金额相一致。又例如对于重点工程,要做好工程的实地勘察工作,准确掌握工程进度和资金使用情况。最后,进行事后审计。可以建立事后审计常态化机制,对专项资金的使用过程进行联合审计,充分发挥财务部门、内控部门的管理优势,对资金管理形成规模效应,做好专项资金的信息共享,促使所有部门都积极参与专项资金的事后审计工作。
四、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快速发展,事业单位在社会建设中扮演的角色更加关键,专项资金管理作为事业单位日常管理的核心工作,需要结合时代发展和管理需求,对管理体系进行优化和完善,规避专项资金使用风险,提升资金利用效率,维护好单位内部的廉洁氛围。
参考文献
[1]侯宝蝉.加强事业单位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路径分析[J].品牌研究,2020(35):274-275.
[2]郭丽芳.事业单位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J].发展改革理论与实践,2023(4):104-106.
[3]姚燕南.林业事业单位财政专项资金绩效管理问题研究:以某林业财政专项资金项目为例[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7.
[4]徐红磊.事业单位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研究[J].财会学习,2023(18):13-15.
[5]税小华,敖行菊,宋文兰,等.科学事业单位财政专项资金管理若干问题研究[J].中国农业会计,2010(8):46-48.
作者简介:张雪琴(1977—),女,专科,会计师,研究方向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