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遇与进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使命担当
- 来源:《广东教育》(职教)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机遇,进路,教师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4-11-05 15:24
文/广东理工学院何娟
在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承担着为党和国家培养人才的职责,不仅面对着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新要求与新理念的挑战,更迎来了国家政策支持、各种项目扶持、高校人才培养的发展机遇。通过文献资料、对比分析等方法,探究加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使命担当建设的战略意义与发展机遇,提出增强政治意识、强化政治担当;加强职业认同、明确职业定位;提高职业素养、担当职业责任三个方面的实践进路,旨在为加强高校思政教师队伍建设提供思路。
一、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师使命担当建设的战略意义
高校思政课教师肩负着培养新时代国家建设者和中华民族优秀接班人的重要职责,肩负着为新时代大学生指路明理的时代责任。在新时期,不断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师使命担当建设,对深入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持续推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堪当时代重任的新人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基础保障
国内外形势发生着深刻复杂变化,伴随着国与国之间不同文化的交融与碰撞,我国高校所面对的形形色色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的冲击与挑战不容忽视。这就要求必须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特别是对高校意识形态的领导,使之确保我国高校始终为社会主义发展服务、培养社会发展所需的高素质人才。这关系着我国的高等教育能否坚定地抵御不良社会思潮的侵袭,使自身的办学方向继续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关系着高校能否坚定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脚踏实地地将党的教育方针贯彻到底;关系着高校培养的时代新人是否具备坚定的爱国主义信念,矢志不渝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
高校思政课教师是思政教育教学工作的主要承担与实施者,做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传播工作,承担传播主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一政治职责使命,对于高校贯彻中国共产党的教育方针至关重要。促进教育公平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思政课教师通过关注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发展潜能,采取差异化教学策略,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思政课上获得必要的指导和帮助,从而促进教育机会的均等化,有助于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
(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
高校思政课是实现育人和育才相结合的关键课程,其教师的使命担当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加强思政课教师的使命担当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领者,其教学理念、课程设计和教学情感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学习成效。具有强烈使命感的教师会更加注重教学内容的深化与扩展来提高教学能力,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实际来完善课程设计,以更充沛饱满的情感倾注到教学中来提高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而且具有强烈使命感的教师也会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通过因材施教,帮助学生能够在思政课上得到充分的发展。
加强思政课教师的使命担当建设是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的关键,教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是其专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加强使命担当建设,可以促进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和道德修养,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
在新时代背景下,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加强思政课教师的使命担当建设是推动教育改革和创新的重要动力。教师作为教育改革的实践者和推动者,需要具备前瞻性的思维和创新精神,积极探索适应时代发展的教育模式和方法,具有强烈使命感的教师会更加主动地参与到教育改革中,为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培养堪当时代重任的新人的关键举措
信息化社会对于人才的标准不断提高,高校思政课作为铸魂育人的重要载体,其教师的使命担当建设显得尤为关键。思政课教师的使命担当是引领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核心。
思政课教师通过专业基础知识讲授、通过自身的一言一行,逐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教师的使命担当体现在他们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和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关注上,这种责任感和担当精神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起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追求。
加强思政课教师的使命担当建设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课堂上教师通过介绍国家的发展成就、社会的进步变迁以及个人的社会责任,激发学生对国家和社会的深厚情感,让学生感悟到自身肩负的时代责任,这种教育方式有助于学生认识到自己作为时代新人的角色和责任,从而更加积极地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
加强思政课教师的使命担当建设对于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具有积极作用。教师是校园文化的塑造者和传播者,其言行对学生有着春风化雨的影响,通过加强使命担当建设,思政课教师能够更好地发挥示范作用,推动形成积极向上、和谐包容的校园文化,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
二、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发展机遇
我国的发展进入新时代以来,国家立足于培养什么人,全面揭示教育本质,要求把立德树人和铸魂育人作为思政课的重大使命,通过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坚定科学的理想信念,并且党和国家在促进“大思政课”建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发展上不断加强政策支持和资源投入,为课程建设和教师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机遇。
(一)国家政策支持
2019年8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进入新时代,国家非常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针对课程与教材体系建设与完善提出意见与实践指南,为了进一步提升思政课育人的实效性,打造具备重视思想引领、理论深度、问题导向和人文亲和的课程体系,注重对思政课教学主力军的政治认同,爱国情怀,思维结构,教学视野,道德品质等方面的建设。
为深入落实“三全育人”理念,教育部在2020年5月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全面启动课程思政建设,深挖细掘各学科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构建科学有效的课程思政体系。
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课程思政建设等方面的政策引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与教学工作,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践行使命奠定坚实的政策基础。
(二)各种项目扶持
进入新时代,为了进一步落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党和国家给予各种项目扶持。例如: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纳入各类高层次人才培养项目以提高教师地位、提升人才归属与认同;开展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项目以有力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学院示范性建设;实施全国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建设项目以加强思政课教师的交流互鉴、提高教师获得感;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人才培养的专项支持计划”[1]以厚植思政人才根基;开展高校思想政治课骨干教师示范培训班以促进思政课教师学习、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开设“周末理论大讲堂”以提升教师专业知识与教学能力;开展各类思政课教师国内外交流研修项目以帮助教师丰富教学素材、提高思政课教师育人能力;善于运用新媒体传播优秀思政课教师的形象以促进教师扩大知名度、提高思政课教师的职业荣誉感;建设一批思想政治类重点学术期刊以支持思政课教师发表学术成果、激励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这些项目的开展,为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素养提升、队伍建设、职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
(三)高校人才培养
党和国家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摆在重要位置,为了充分发挥思政课铸魂育人的功能,要求高校在教师人才培养上做出一系列的具体安排。各高校要落实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支持满足条件的高校设置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这有助于提高学科地位和加强学科建设以形成马克思主义人才培养阵地。各高校要按照1∶350的师生比来配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一方面从教师的数量上来保证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具备充足的教育资源;另一方面为高校思政教师减轻教学工作量来确保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科研中以促进教学和科研的良性互动。推动高校建立思政课特聘专家制度,邀请各级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党校高级讲师、社会科学项目研究专家、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各类先进模范等人员到马克思主义学院兼职讲课,一方面有助于最大化地运用社会资源来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从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际育人效果;另一方面有助于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师与校外资源的融合,促进教师自身反思与提升。要求在高校专业技术职称评审中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单独设立马克思主义专业类别,并且要丰富教师的科研成果认定形式,为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专业发展保驾护航,这有利于教师专业成长和队伍建设。要求高校因地制宜地推动思政课教师岗位津贴的实施,在保证思政课教师人员充足的情况下不损害教师的利益,这无疑为教师安心育人服下一颗定心丸。
三、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使命担当的实践进路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生逢其时,重任在肩。在党和国家提供的良好发展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师应时刻铭记铸魂育人重大使命,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加强职业认同、提高职业素养,不失时机地抓住发展机遇期,脚踏实地彰显个人价值。
(一)增强政治意识,强化政治担当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为党和国家发展而服务的,是向青年学生传递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价值体系的学科,具有政治性。因此,增强政治引领意识,强化政治责任担当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将理论知识、价值体系内化于行的必然要求。这就需要思政课教师做到:
一是要真正学习、真正弄懂、真正信仰马克思主义,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认同,并通过实践将其内化为自身坚定的政治信仰,才能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通过研读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成果[2],用新思想坚定政治信仰。
二是要明确思政课程政治属性的价值引领,推动马克思主义入心入脑,教会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现实生活去解决困惑,引导学生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严防不良社会思潮的侵蚀。
三是要坚守政治立场,对国内外敌对势力、敌对言行敢于亮剑发声,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里为学生解惑,帮助学生牢固树立政治思想防线,发挥好思政教师的政治引领作用。
四是真正做到自觉维护党和国家的庄严形象,做到爱党爱国,坚守“四线”,即兜牢职业底线,禁越法律红线,严守思想防线,厚植道德高线。[3]
(二)加强职业认同,明确职业定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肩负铸魂育人的神圣使命,使命的践行效果如何与教师对自身职业的认同有着莫大的关系。因此,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加强职业认同,明确职业定位,才能更好地主动担当起使命。这就需要思政课教师做到:
一是要明确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学生成人成才的灵魂导师的职业定位。[4]不能只注重岗位的薪资待遇,而是应该在岗位上发挥出自己应有的育人价值。思政教师要认真学习、熟练了解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满足学生多样化的知识需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师应为学生正身示范,在身心上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健康成才。
二是要加强思政课教师的职业认同,只有高度认识到自身的职业定位与所肩负的使命,才能唤醒内心深处对职业的热忱,才能激发起教师的职业荣誉感和职业幸福感,才能达到思政课教育应有的铸魂育人效果。思政课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授业解惑,为社会主义培养时代新人,这是教师彰显个人职业价值的重要表现,能够增强教师的职业自信和职业荣誉感。教师是高尚的灵魂导师,社会认可度高,能够增强教师的职业自豪感和职业幸福感。教师还能够在教育教学中加强反思,在反思中不断提高自我,能够增强教师的职业获得感。
(三)提高职业素养,担当职业责任
全面提高职业素养与能力,不仅是对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师的现实要求,也是面对新时代承担铸魂育人神圣使命的统一要求。因此,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要不断提高职业素养,担当起职业责任,上好每一堂让学生满意的课。这就需要思政课教师做到:
一是要提高学科专业知识理论水平,思政课的本质就是讲道理,如何能够发挥以理服人的作用,还要从教师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根基上下功夫。思政课教师要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从经典作品中汲取伟人的智慧、把握客观事物的真理;要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丰富理论成果,仔细体会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发展实际、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结合的精神内涵;还要坚持做科学研究,在育人的过程中勇于发现教与学两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深入研究、多方面努力来解决问题,促进科研与教学的良性互动关系,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发展进程。[5]
二是要加强思政课教师的师德修养,思政课教师要对育人事业有高涨而饱满的热情,并且能够在日常注重自身修养的提高,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感悟学生,成为学生健康成才的镜子。
三是重视教育教学创新,运用新科技手段改善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增添思政理论课的趣味性、感召力,增加学生学习的获得感、幸福感,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共教育部党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优行动”工作方案[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2019-09-03.
[2]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5(2).
[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159.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EB/OL].中国政府网,2018-01-31.
[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333.
[基金项目:2021年度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课题编号:2021GXSZ114);2021年度广东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开放课题(课题编号:SCNUKFZC047);2023年度广东理工学院“质量工程”高等教育改革项目(课题编号:JXGG202358)。]
责任编辑何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