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圈层背景下开展大学生新媒体思政的效度提升研究
- 来源:《广东教育》(职教)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大学生,研究,效度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4-11-05 15:27
文/广州航海学院张家靖
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邱秀芳
一、引言
思想政治教育是具有极端重要性和高度复杂性的时代课题。提升思政效度的前提是对大学生受众的精准定位,要求我们了解其生存和发展状态、面临的困难,并深刻洞察心理。网络圈层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且影响广泛,具有人际隔阂、茧房效应等负面影响。
近年来主流传统媒体积极开辟舆论导向的新媒体战场,在“破圈共融”上取得一系列成绩,然而我们仍然面临着如何不断提升新媒体思政的效度问题。例如:我们要以何种心态看待高校大学生普遍存在社交网络圈层化;圈层化是一种“问题”还是一种“事实”;“萌”化思政语言的效度如何从表面且短暂的“燃”情绪内化至圈内共鸣和持久前行动力;面对佛性的消极善文化影响下大学生通过圈内保护寻找心灵慰藉,我们应如何把握开展思政教育的边界性问题和“破圈共融”的力度问题,以及在此过程中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如何积极适应新环境、开拓新视野并掌握新技能的问题。
二、网络圈层化中的大学生接受新媒体思政的现状
1.探索和趣味:圈层化的驱动因素
离开了高中阶段规律、繁重且指向性单一的学习,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们“突然”有了充沛和自由的时间以及各种可能的发展方式和生活模式,“探索”成了其核心特征[1],探索的驱动因素从前期单纯的趣味性逐渐转向生命体验的意义感。
随着互联网的深度渗透,网络早已突破“可以选择使用”的工具范畴,而成为一种令人无法循形的背景环境,圈层的存在形式、可能的规模和聚集类型都得到空前拓展。[2]因此,或深或浅地以某种形式融入特定圈层是大学生们的普遍状态。
在学业上,面临紧凑的课时和专业的知识,通过新媒体在线式、互动式学习能共享更多的优质资源。越来越多的高校教师走出象牙塔,在大学生聚集的网络平台开展知识普及和传播。[3]
在生活中,因共同喜爱的足球、音乐、电影的大学生在线上聚集讨论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并构筑起圈层壁垒以实现内部一致性。新成员在加入时并非简单注册即可,而是需要回答与该话题相关的一系列问题并达到一定的分数,以此验证是否为“同类”。
可见,网络圈层的形成和融入基于大学生学习、娱乐及分享等实际诉求,具有较强的拉力和黏性的同时构筑起壁垒屏障,对“异类”产生推力,这是我们在开展新媒体思政教育时应考虑的重要因素。
2.集中且蔓延:新媒体的显著特征
相对于传统媒体的单向式传播,受传播政治经济学奠基人达拉斯·司麦思的“受众劳动”理念影响,通常认为新媒体网络价值主要来源于用户而并非平台本身,即用户的生产性创造过程带来了网络文化的繁荣,因而把网络空间的信息传播视为“多向交互式”。[4]而在新媒体时代我们不能忽视大学生网络圈层中“沉默螺旋”和“信息茧房”所带来的负面影响。[5]
一是外部渗透下网络话语权的集中。尽管从表面上看个体都能在网络上发声,但其影响力度和范围均有限,只能在“熟人社交”模式中泛起些许涟漪。而部分互联网“大V”深谙新媒体传播规律,善用“引燃”辞藻,在政治或商业利益驱使下通过“上热搜”“水军转发”等手段具有很强的舆论造势能力,特别在大学生群体中产生较大影响。一个显著例子是在“流量变现”的运作驱使下,资本以情感动员助推经济消费进而实现“小众出圈,火爆全网”的营销目的,让大学生深陷消费主义和虚无主义的迷惘中。[6]
二是内部发酵下错误认知的蔓延。在网络新媒体传播中客观、理性和克制的声音往往难以引发群体关注,而圈层内少数声音的非理性表达和情绪化宣泄对理性认知形成压制态势。大学生由于社会经验不足、辨别能力不强,更容易受到圈层内不良舆论发酵影响进而产生偏差甚至错误的认知。
3.内卷与躺平:大学生的心态转变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困难、使命和担当。在这个最好的也是最有挑战性的时代、这个充满着无限发展可能也是跃层上升通道拥堵加剧的时代、这个高等教育蓬勃发展也是学历贬值的时代,大学生面临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信息,生存在张力之下,他们的状态并非“既要”和“又要”的奢侈,而是充满既“卷不动”又“躺不平”的酸楚。[7]这种“佛系”的心态,并非“犬儒”,亦并非“丧”,而是一种“人畜无害”的消极的善,具有合理的道德结构。[8]新媒体思政教育工作不易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于新时代大学生变化的心态。
一是基于宏大叙事的灌输主义和理想关切无法有效触动大学生的“小我”并解决其最关心、最直接的现实利益问题,因而带来的并非昂扬斗志而更多是无感,导致说不上去,说不进去,被顶回去。
二是大学生真实意愿的公开和表达、行为举动的表现与变化会偏离其日常的真实状态,网络情绪表达受“人设”塑造的顾虑和社交网络交往对象结构的影响,导致“离线情绪”往往更为真实且可靠,进而增加了新媒体思政精准实施的难度。[9]
三是与初期的“锦上添花”“漫不经心”心态相比,当前的新媒体思政细致地区分了表层“燃情绪”与内在“情共鸣”,然而这是一个渐进式的思想认识深化与转化的过程,过分急于求成容易带来揠苗助长的负面影响。
三、面向圈层化的大学生新媒体思政效度提升路径
1.深化网络圈层认知,夯实思政教育基础
提升新时代大学生新媒体思政效度,要充分认识和利用网络圈层的特点,做到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善假于物。
一是要正视网络圈层。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大学生网络圈层并非洪水猛兽,其形成立足于学习和生活的实际需求,是一种具有黏性和较强推拉力的客观存在,伴随大学生的成长过程而新生、变化和消退。因此,传统的无差别、灌输式思政教育式微,而基于圈层群体特点的新媒体思政展现生机活力。同时,新媒体圈层提供了基于归属共鸣的情感支持和基于指导建议的信息支持[10],对于大学生的探索和成长至关重要。
二是要融入网络圈层。“网”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圈”要躬行。思政工作者要积极触圈、融圈,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了解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疑惑、问题和困难,用圈内的语言为大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以此拉进与大学生之间的距离。应特别关注圈层内意见领袖,充分发挥“关键少数”的示范引导作用,进而把控网络圈层的立场和观点。[11]
三是要创造网络圈层。思政工作者要深刻把握网络圈层发展变化的规律,结合大学生所关注的热点适时创造新的网络圈层,引导大学生把个人的成长与国家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相结合,巩固发展“红色地带”、争取引导“灰色地带”、依法整治“黑色地带”,从而不断网聚人心,提升新媒体思政效度。
2.锚定目标多措并举,抓牢新媒体思政话语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正面优质的网络内容跟不上,错误虚假甚至有害的东西就会传播蔓延,要充分发挥主流媒体和新兴媒体作用,正面引导网上舆论,注意防止“低级红”“高级黑”。因此,在面向大学生开展新媒体思政时,要多措并举、牢牢抓住话语权。
一是从表达形式上,“萌”只是表象,“燃”才是关键。面对网络圈层带来的隔阂,我们应该寻求与大学生受众对象的“话语共识”与框架内的“最大公约数”,而不应该一味地“卖萌取宠”。过往我们高估了“萌”的效果,尽管取得了一些成功案例,伴随“萌”红利的消退如今面临着更多“不感冒”“不买账”的困境,甚至带来哗众取宠的感受。“萌”元素吸引受众的眼球和共鸣的难度在加大,能否有效“点燃”受众情愫成为推文表达的关键要素。哔哩哔哩网站UP主“共青团中央”高点赞密集地分布集中在外交、军事、国际时政等领域,一个重要原因是能迅速取得共“燃”的效果。
二是从内容选取上,关注身边事,关心切身利益。唤起公众参与热情的并非简单的可爱萌物或萌化言辞,而是触及人心的切身利益以及产生共鸣的同类经历。[12]大学生并非固有印象中的天马行空和不着边际,尽管他们的部分兴趣爱好可能与传统认知有所差别,但对于身边事、切身利益相关事保持关注则毫不含糊。容易吸引大学生关注的地址标签包括校园、饭堂、宿舍、图书馆和课室等,事件标签包括就业、考试、兼职、情感等。学生之事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新媒体平台考虑宣传素材时,应多从学生的身边事入手,充分挖掘关心事的“燃”点,坚持正向引导。在一些重大节日、重要纪念日、重大活动时点援引权威的精彩视频或者充分挖掘、合理“蹭”关联热点,容易促进大学生们的转发分享行为,增进情感认同并提升新媒体账号的影响力。
三是从时间尺度上,与时俱进,紧跟成长。高等教育阶段对大学生而言是心智迅速成长、心态显著变化的阶段,这就提醒我们开展新媒体思政时要紧跟成长步伐,覆盖不同环境下不同的身心诉求。例如,对本科新生而言,校园环境、学生社团都是受关注的话题,而高年级学生对于专业发展、考研就业等话题更感兴趣,初入职场的年轻人则普遍关注城市区域、薪资待遇、职业成长等话题。
3.深入了解所思所想,固本培元渐进转化
百战不殆需要知己知彼,积善成德方能神明自得。提升新媒体思政效度急不得也急不来,不能依靠大水漫灌式照本宣科,而应深入了解学生、循序渐进开展。
一是深入学生群体了解其所思所想。春江水暖鸭先知,面向大学生的新媒体内容具有“校本”属性,必须切合受众的精神诉求。要避免“阳春白雪”式的曲高和寡,充分发挥一线学生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掌握的信息优势,聚焦学生们最关心的现实问题和话题,同时发挥好学生运营团队的主观能动性和聪明才智,从日常学习到宿舍生活,从社团活动到体育比赛,着力以大学生们自主的视角让校园新媒体成为陪伴成长的良师益友。
二是脚踏实地不骄不躁渐进转化。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思政教育是一件需要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入脑入心的工作,需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其中的道理学理哲理讲得令人信服,把鲜活的思想讲鲜活,把彻底的理论讲彻底。[13]当前,受各项指标和排名影响,各新媒体运营单位普遍将推文的阅读、点赞和转发量作为衡量“成功”与否的标准,这本是一件以有序竞争促进提升新媒体运营质量的好事,然而也容易导致以卖萌取宠吸引眼球的舍本逐末做法,不利于新媒体思政的健康持续发展。应坚持网络平台的思政育人属性,紧密围绕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重点,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
三是善于倾听三省吾身吸收反馈。及时倾听大学生对于公众号运营过程中的反馈,吸收有益的意见建议并及时修正。值得警惕的是:在加速的数字化时代,交流仿佛被压缩为可以量化的数字,原先基于话语叙述和倾听理解的说理过程简化为点击动作。例如:我们使用“点赞数”表达“同意”,使用“好友数”表达“友谊”,使用“粉丝数”表达“钦佩”。[14]因此,仅依赖大数据信息不利于新媒体臻于至善的发展,而应注重将新媒体平台的运营深度融合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在日常的使用和交流中通过一线学生工作者和学生运营团队及时掌握学生群体对于公众号的真实诉求,让新媒体平台发展为成长的陪伴者、烦恼的倾听者和“治愈”的活源泉。
参考文献:
[1]赵希.解读“成人初显期”:理论创见性与本土适用性[J].青年探索,2020(06):90-101.
[2]刘望秀,王歆玫.党史学习教育如何“破壁”青年圈层文化[J].思想教育研究,2021(09):80-85.
[3]杨飒.高校教师当up主,让知识变得更加可爱[N].光明日报,2021-10-12(13).
[4]张跣.算法社会的受众劳动及其创造性破坏[J].探索与争鸣,2021(03):19-21.
[5]王文艳.网络圈层如何赋能青年[J].人民论坛,2020(26):120-121.
[6]蒋明敏,吴爽.网络圈层视域下青年价值选择的困顿与纾解[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12):42-44+62.
[7]邢婷婷.占卜术与时间焦虑——当代青年的自然节律时间与社会时间之间的张力[J].中国青年研究,2019(01):78-86+63.
[8]汪行福.佛系是一种消极的善[J].探索与争鸣,2018(04):29-33.
[9]宫长瑞,轩宣.从大数据到小数据: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发展的新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21(01):26-31.
[10]Gottlieb B H,Bergen A E.Social support concepts and measures[J].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2010,69(05):511-520.
[11]胡梅花,郭琼.“圈层化”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提升的困境与对策[J].理论导刊,2022(12):103-107.
[12]张灿灿.官方账号不必努力卖萌释放讨好型人格[J].青年记者,2022(15):111.
[13]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90周年庆祝大会暨202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EB/OL].(2023-03-01)[2023-03-31].https://www.gov.cn/yaowen/2023-03/31/content_5749446.htm.
[14]赵修义,李佃来,程乐松,等.讲理:日常生活的逻辑与理性[J].探索与争鸣,2023(01):39+177-17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度广东省高等学校党建研究课题“新时代高校党建引领内部治理效能提升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22GZ008)、2023年度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等教育专项)“圈层化背景下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构建研究”(项目编号:2023GXJK447)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何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