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视域下“绘本+”阅读的教学实践

  文/ 中山市坦洲镇合胜小学 郭榆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要注意幼小衔接,减缓坡度,降低难度,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幼小衔接是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过渡期,是儿童从以游戏为主的学龄前生活转向系统知识学习的小学生活的关键阶段。在此阶段,教师可以利用绘本这种图文并茂、内容丰富、寓教于乐的教育资源,设计“绘本+”阅读活动,降低学习难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教学效果。

  一、观察细节,拓展想象空间

  绘本具有图文并茂的特点,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观察并且描述绘本的细节,提升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增强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小猴子下山》时,教师可以结合绘本,让学生重点观察两个方面的细节:一是场景的变化,看它们分别种植了什么植物;二是猴子的动作和表情,看它在特定的场景中做了什么动作,流露出怎样的神情。在观察的基础上,让学生展开想象,补充一些绘本中没有的内容,例如“小猴子下山的原因是什么呢”“小猴子的性格是怎样的呢”,鼓励学生将观察和想象结合在一起进行思考,自主表达。有学生猜测了小猴子下山的原因,认为是“小猴子下山寻找食物”,并讲述了自己观察到的几个细节:“小猴子看到了一片玉米地,兴高采烈、手舞足蹈。它收获了很多玉米,所以很开心。”

  二、分析寓意,启发批判思维

  批判性思维指通过一定的标准评价思维,进而改善思维,是合理的、反思性的思维。小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较弱,教师可以让他们结合具体的绘本画面,分析某个意象的寓意,对比交流各自的想法,然后自我反思,进而提升批判思维。

  为了让学生理解《静夜思》中的“明月”象征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教师可以引入绘本《中秋节的故事》。通过绘本,学生看到古人在中秋节仰望天上的明月、思念家中的亲人的画面。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讲述《静夜思》里的“明月”的寓意。有学生认为:“作者也和其他的古人一样,在节日思念着亲人。”之后,引导学生反思:“当你一开始读到《静夜思》的时候,脑海中出现的画面是什么呢?和《中秋节的故事》中的画面有什么不同呢?现在再读这首诗歌,有哪些词句能让你立刻想到‘思乡’的主题呢?”这样引导学生回忆分析过程,评价自己的解读过程,有利于启发思维。

  三、角色扮演,厚植美善观念

  在幼儿园中,幼儿会参与角色扮演等有趣的游戏。在幼小衔接的课堂中,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参加角色扮演活动,在实践中增强体验,理解绘本中角色的言行,体会人性善恶,从而让学生端正言行,增强善恶观念。

  在学习《小公鸡和小鸭子》时,教师可以先提出问题:“小公鸡和小鸭子分别为对方做了什么呢?你能感受到它们对彼此的关爱吗?”然后组织学生阅读绘本《我的十个好朋友》并进行角色扮演,表演故事中的内容。通过演绎,学生还原了盖朵和好朋友一起过生日的场景,体会到盖朵助人为乐的美好品德。接着让学生回忆自己的日常生活,想想自己是否也是一个乐于助人的人。例如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盖朵想到用雨伞帮助鸡妈妈,送它的宝宝回家,你是否也做过类似的事情呢?”这一活动将角色扮演、生活体验和反思践行有机结合,符合幼小衔接阶段学情,有助于学生深刻体验善恶美丑。

  四、家校联动,养成良好习惯

  学生成长的过程需要一个开放自主的学习环境。教师可以采用家校联动的方法,和家长密切合作,开展互动式阅读教学。学生可以结合课堂所学的课文,在家中阅读同主题的绘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教学《端午粽》后,可组织开展家校联动的“传统节日绘本品鉴大会”阅读活动。教师联系家长,推荐传统节日主题的绘本,如《中国传统节日绘本故事系列》,让学生阅读《七夕节》《元宵节》《清明节》等篇章,然后指导家长正确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要“有计划地阅读”,家长陪伴孩子制定阅读计划,包括每天阅读多长时间,阅读多少内容等。二是要“有条理地阅读”,家长进行示范,让孩子养成先看封面、封底、目录,再阅读图文内容的好习惯。三是要“有收获地阅读”,家长和孩子互动讨论,分享绘本讲述了什么内容,介绍了哪些传统习俗或生活知识,给了自己怎样的启迪。

  综上所述,“绘本+”阅读可以将绘本阅读与多种活动结合起来,增加阅读的趣味性与实践性,让学生更积极地进入小学语文学习的状态中。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绘本,切实提升小学生的语文阅读素养。

  注:本文系中山市教育科研课题“基于幼小衔接的‘绘本+’阅读实践研究”(课题编号:B2023083)的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 罗 峰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