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韩山师范学院潮州师范分院 曾 雯
潮州市金山中学 陈一榆
潮州市教育研究与教师发展中心 黄海花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国古诗的源头,也有不少篇目被选入现行的部编版语文教材,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重要的价值。然而,由于时代的久远,学生往往觉得《诗经》枯燥难懂,无法唤起他们对诗篇的亲切的情感。
有鉴于此,我们课题组成员尝试在《诗经》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20 多首诗歌进行谱曲,通过音乐的二次创作,完整再现《诗经》的意境美,重构诗乐舞三者合一的诗教传统。
一、二次创作,让《诗经》活起来
《诗经》的音乐体制以“单篇歌诗”的形式为主,主要采用“同一曲调反复”的多段体结构,同时也有“多曲调组合”的情况。句式以四言为主,分段以三段体为主,曲式大致分为同一曲调反复、主附结构、主副歌体、联缀体四大类,这些特点为我们谱曲提供了基本的音乐框架。为《诗经》谱曲时,作品的用韵风格、音乐节奏、旋律格调等都是需要考虑的重要音乐元素。重构《诗经》意境美的过程中,不仅要传达文字的情感,还要不断努力探索音乐与诗歌之间的新关系,尝试打破传统界限,结合现代音乐创作技术,将诗歌的意象、情感与音乐的结构、旋律相结合。如教授《齐风·猗嗟》,我们用清雅如诉的古筝或古琴为歌曲伴奏,用委婉、流动的女声来演唱,曲子清扬婉转,琴声如河流回肠荡气。
《诗经》的早期形态是诗乐舞合
一,曾活泼泼地存在于先民的生活中。只是由于时间久远,《诗经》音乐早已失传。在中学语文课堂,对《诗经》的学习往往停留在文本分析上。我们在创作《诗经》音乐时,着力再现了这些课文的诗乐舞合一的原生态,融入了时代特色,使《诗经》活起来。
二、有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理解《诗经》的特殊美质
1. 感受、理解音乐之美。《诗经》的不少表现手法,如重章叠唱、叠词、双声叠韵词等,都与《诗经》诗乐舞合一的原生态息息相关。通过《诗经》原创音乐以及相关的教学方法,可让学生有更直观、更深刻的体会。
2. 领略意境之美。所谓意境,不仅是词的特殊美质,也是中国诗词的特殊美质。这种情景交融、物我合一、虚实相生的特殊美质,始于《诗经》。《诗经》里有很多对自然的生动描摹,展示了大自然激起人们美好情感的历程。《诗经》还善于模拟自然之声,展现自然之美,触动人的心灵,兴发起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寻。
《诗经》原创音乐融于语文课堂,能扣动心弦,体验《诗经》美好情感的表达。如执教《芣苢》时,可挑选有声乐基础的学生跟着配乐多声部合唱,让学生感受田园秀野、妇女采摘芣苢的意境氛围,进而引导学生根据诗句中的动作描写设计舞蹈动作,领略采摘芣苢的喜悦之情。
三、深入人心,更好发挥《诗经》的育人功能
1. 继承《诗经》乐教传统,坚定文化自信。《诗经》作为五经之首,其教化意义与其诗乐舞合一、易于传播有关。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诗经》在智育、美育、德育上都有重要价值。重新为《诗经》谱曲,以喜闻乐见的方式走进中学语文课堂,能让学生对它产生亲切的情感,涵养家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
2. 融入时代精神,实现文化创新。习近平总书记说:“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诗经》音乐融入语文课堂,既是对传统乐教的继承,也是一种创新。我们在尊重原作、创作、演绎的过程中,也融入了很多新时期的音乐手段,融入大国盛世的时代精神。这都体现了《诗经》跨越时空的文化价值,也实现了《诗经》的创造性转化。
四、实践与成果
1. 开设专题课、公开课。以潮州市金山中学教师陈一榆执教的一节校级公开课为例,该课例围绕着“演绎《芣苢》乐章,领略劳动创造之美”的教学重点,设计了三个学习任务:吟唱《芣苢》,感受《诗经》音律美;依义舞动,把握诗歌的内涵和情感美;镕今铸古,品味劳动创造之美。这三个任务层层深入,让学生体验《诗经》之美,引导学生镕今铸古,传承劳动创造幸福生活的精神。学生普遍认可这种跨学科的学习方式,产生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共鸣。
2.《诗经》音乐融入课堂的其他途径。包括:创设情境,引入诗歌学习;配乐朗诵,帮助学生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诵课文;线上线下相结合,通过跨媒体形式演绎、传播作品,实现传承和创造性转化;开展研究性学习、项目式学习等。
注: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2022 年度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提升计划项目课题“诗经原创音乐创作及实践研究”(课题立项编号:2022YQJK566)的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 魏文琦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