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生活事件培养小学生法治意识

  文/ 广州市海珠区鹤鸣五巷小学 何雅皓

  小学生是国家的未来,他们的法治意识将影响未来社会的法治水平。培养小学生的法治意识,就是为未来社会培养具有良好法治素养的公民。当他们长大成人后,能够自觉遵守法律,积极参与社会治理,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一、在家庭生活中培养法治意识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关注生活中的每件小事,利用好日常小事一步一步培养小学生的习惯和法治意识。例如,有家长向教师反映孩子每天放学回家后无视家长的存在,不与家人打招呼,一放下书包就开始看电视、刷手机,无论家长怎样劝告和斥责都无效。对于上述情况,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制定家庭规则,规则内容应清晰明确,避免模糊不清,让孩子能够准确理解。规则也要符合孩子的年龄和发展阶段,既不过于严格也不过于宽松,并鼓励孩子参与规则的制定过程,增强他们对规则的认同感和遵守的自觉性。如在日常生活方面要按时起床、睡觉和完成作业;尊重长辈,礼貌待人;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如整理书包、房间等。在行为规范方面,要遵守交通规则,过马路走人行横道;在公共场所保持安静,不喧哗打闹;不随意拿取他人财物。在家要分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如扫地、洗碗、倒垃圾等。与此同时,家长要明确违反规则的后果,如减少娱乐时间、进行适当的家务惩罚等;同时对遵守规则的行为给予奖励,如口头表扬、奖励小礼物等。

  为了更好地落实执行与监督,家长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家长要定期回顾规则的执行情况,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在孩子违反规则时,要以平和的态度进行沟通和教育,让他们明白错误所在及原因。通过制定并严格执行合理的家庭规则,可以帮助小学生逐步树立法治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二、在学校生活中培养法治意识

  对于小学生来说,每天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学校里活动,所以在学校开展的各种活动中融入法治教育元素,有利于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法治意识。如在运动会上强调比赛规则的重要性,违反规则将被取消比赛资格;在文艺表演活动中,教育学生要尊重知识产权,不得抄袭他人作品。组织学生参与班级规章制度的制定过程,明确班级中的行为准则和奖惩制度。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严格执行这些规章制度,让学生体验规则的权威性和公正性。 当学生之间发生矛盾或冲突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和平、合法的方式解决问题。例如,组织学生进行调解,让他们陈述自己的观点和需求,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教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遵守法律法规和学校的规章制度,从而增强他们的法治意识。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融入生活小事件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在课堂活动中,教师可以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与本课主题相关的小事件,如在超市购物时遇到的诚信问题、在公共场合看到的文明行为等,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然后通过提出与生活小事件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分组讨论,如“在学校里有没有遇到同学之间互相帮助的事情”,从而自然地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引入主题后可以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生活小事件,如校园欺凌、垃圾分类、遵守交通规则等,与学生一起分析其中涉及的道德与法律问题,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接着,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活动,模拟生活中的场景,如在商店购物、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道德与法治的重要性,并学会正确的行为方式。

  三、在社会生活中培养法治意识

  引导家长利用每天接送孩子上学和放学的机会,言传身教,教育孩子过马路时要走人行横道、看红绿灯,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要排队上车、主动给有需要的人让座等。通过观察和实践,让孩子明白遵守交通规则是保障自己和他人生命安全的重要方式。平日与孩子一起购物时,家长要有意识地向孩子介绍消费者的权益和维权途径。如购买商品时,要注意查看商品的厂家、保质期、价格等信息,如果发现商品有质量问题,可以联系商家,要求退换货或赔偿损失。让孩子了解自己作为消费者的权利,培养他们的维权意识。建议家长每天与孩子一起观看社会新闻,引导他们思考事件中涉及的法律问题。对于违法犯罪的新闻报道,可以和孩子讨论犯罪行为的后果以及法律对犯罪分子的制裁。通过对社会新闻事件的讨论,让孩子了解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增强他们的法治观念。

  总之,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不断更新和完善,多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法律知识,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求。提高小学生的法治意识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通过在生活小事中渗透法治教育,让小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遵守法律、尊重规则的好习惯。

  责任编辑 黄博彦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