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的场所营造——海康威视杭州总部四期设计
- 来源:建筑与文化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总部办公,模数化,BIM正向设计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4-12-22 21:29
文/黄廷东 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正高级工程师
杨易栋 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高级工程师
摘要:总部建筑在树立企业形象和提升城市空间价值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文章以海康威视杭州总部四期项目为例,阐述了方案在城市空间互动、建筑个性表达、园区活力激发等方面的设计考虑。同时,探讨了地域性和企业文化在设计中的具体体现。通过绿色建筑、模数化和BIM正向设计等技术手段,总结了“以人为本”的总部园区设计思路。
键词:总部办公;模数化;BIM正向设计
引言
总部建筑与一般的办公建筑不同,设计上需要突出企业的身份识别并彰显企业精神。此外,作为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总部建筑不仅需要在形式和功能上有所突破,更是作为一个窗口,对外展示着城市的经济发展、历史文脉以及科技的进步[1]。在内部设计方面,总部建筑更加关注功能的适用性,注重员工的使用体验以及运营维护的成本。
本项目业主——海康威视集团作为一家专注于技术创新的科技公司,要求建筑设计需符合公司的经营理念,而工作环境应体现舒适性和灵活性,以达到员工身心健康与工作效率的平衡。此外,建筑的外观形象和可持续性同样是该项目需着重考虑的因素。在此背景下,设计团队在本项目的实践中旨在探索总部园区与城市空间的和谐共生关系,从“以人为本”的视角重新思考大型总部园区设计的核心意义,努力创造一个融合人文关怀和科技创新的总部园区,为企业发展提供具有独特魅力的工作场所(图1)。
1建筑与城市的互动
1.1城市环境
杭州作为长三角区域的重要城市,自古繁华。它既有国际大都市的现代特质,又有江南水乡的传统韵味。项目所在的杭州高新区(滨江)作为全国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一,集聚了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领军企业,致力于成为世界级科技园区。城市主管部门始终坚守“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使命,提出了构建“天堂硅谷”的城市发展目标。在这一宏伟愿景的指引下,建筑与城市的互动成为设计的重要关注点,而持续创新则成为项目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图2)。
从具体的区域板块来看,项目西侧依托现状河道和沿河生态绿廊,享有丰富的景观资源和慢行优势。项目北侧为规划公园绿地,景观视野良好。项目南侧紧临高层住宅区,空间相对局促,东南侧为大型商业综合体,西南侧距离地铁站点不到300米,有着完善的商业配套设施和通达效率(图3)。
1.2空间互动
整体建筑布局呈现出对城市开放的形象,空间上引入一条南北轴线,形成对称的园区布局。北面高、南面低的建筑处理方式,定义出庄重典雅的南向主入口氛围(图4)。
主楼尽量靠北,拉开了和南侧高层住宅的距离,减小相互的影响。除了南北轴线外,还设置了一条东西向的轴线,形成东侧入口、中心花园和西侧沿河绿化景观的紧密联系,打造出城市、建筑、景观有机结合的视觉通廊(图5、图6)。这两条轴线的设置不仅增强了园区内部空间的联系,还构建了园区与城市之间的对应关系,创造出一个既开放又和谐的空间。
两栋板式高层的主要功能为研发办公,其北侧和南侧均享有优美的景观视野。北侧裙房主要为餐厅、门厅、健身房等配套服务功能,与上部塔楼紧密结合,实现功能的高效联动。南侧裙房分别为会议楼和实验楼,通过连廊和主楼进行联系,避免了相互的干扰。整体布局上形成了大围合和大尺度的处理方式,这种手法为城市景观创造出开阔大气的建筑形象,而错落有致的高低组合则丰富了城市的天际线,赋予了整体建筑群独特的空间韵律。
2建筑个性表达
2.1地域性
项目外观设计以“流动”为理念,巧妙呼应了杭州文化中独有的“水”元素,展现了江南建筑的灵动和轻盈。裙房的水平线条流畅而动感,底层收进,上层层层悬挑,营造出如漂浮于水面的感觉。极富动感的曲线,模拟水面波动,使整个建筑在城市中独具一格。主入口处水平线条收拢抬高,形成一种引导性的结构美感。这种设计不仅是对建筑整体形象的点睛之笔,同时为访客提供了视觉引导,引领他们进入建筑的核心区域。
主楼为折线形态,通过10层和17层的水平变化和圆角处理,给人流畅、连贯的美学体验。主楼立面采用交错的肌理和竖向线条,形成垂直方向上的“流动”感。这种设计手法使整体建筑在不同视角和光线条件下都呈现出让人印象深刻的外观,光影交错中产生丰富的层次,成功地将当地文化的独特之美注入现代建筑中。
2.2企业文化
设计以尽量少的元素来作为立面语言,采用模数化的概念营造出与周边建筑的差异性,体现了企业低调却又个性鲜明的特质。建筑风格简洁现代,完美契合科技型企业的形象。主楼外立面由凹窗和凸窗的肌理搭配竖向金属装饰条组合而成,其中凸窗为固定扇,为室内带来通透无遮挡的景观视野。凹窗两侧设置内开启扇,既解决了通风和排烟问题,又相对隐蔽,不破坏立面的整体感。裙楼立面外侧设置水平铝板线条,使连廊和裙房的“基座”部分融为一体,呈现出视觉上的连贯性和整体性。
由于业主目前在本城市区域已经建成了一、二、三期大楼。因此,本次四期大楼项目首先采用了延续性的手法来进一步凸显企业文化特征。但延续不等于简单复制,最终的设计方案提取了双塔对称布局、中心景观庭院、浅灰色铝板、蓝灰色玻璃等设计元素,分别从形态、空间、材质、色彩等几个维度与业主现有的总部大楼相呼应,突显了企业独特的形象。这些设计手法的综合运用,既营造了建筑外观的创新发展,又体现了企业形象的一脉相承,通过视觉上的相似性,使不同时期的总部园区相互关联,共同展现企业的特色和品牌力。
3激活园区活力
3.1中心景观
从激发员工活力的目标出发,引入自然元素,充分利用自然光线和绿植,创造一个有生机和活力的环境,这有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心理健康。因此,尽管项目用地十分有限,设计团队仍然在场地中尽最大可能植入了一个尺度宜人的中心花园,为员工以及来访者营造出一个位于繁华都市中的独特自然体验。建筑尽量靠外,从而让围合出的中心庭院更具场所感。花园以建筑为背景,在这个场所中可作为企业庆典的活动场地,极大地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和品牌力。
裙房建筑形体上下错动,层层退台,形成室外交流空间由地面中心景观向空中的“渗透”与“抬升”,再结合屋顶平台及运动场地,让使用者自由穿梭,形成高、低围合的生态漫步圈。这种多层次和多维度的员工互动,将激发出园区的活力,建立起一个和谐的环境(图7)。
3.2功能特点
为贯彻企业倡导的“以人为本”的文化,建筑内不仅设置了办公室、会议室和实验室等常规功能,还包括一系列员工福利设施,如健身中心、屋顶球场、淋浴室、图书馆、员工餐厅、茶水间、超市以及母婴室,可满足员工多样化的需求。
在建筑首层,打破传统办公空间的固定式格式,预设了灵活多样的使用场景。两层通高的门厅空间除了作为日常接待的使用功能外,也可兼做企业新产品的展览区域。门厅两侧的人员休憩区,可以作为新员工面试的场地,也为后期引入个性化商业服务设施预留了空间。园区内还设置了多样化的会议和休息空间,包括小组会议室、室内电话亭、休闲角落、沙发区等。这些空间可以满足不同工作需求,同时创造出轻松、舒适的氛围。
在运动方面,提供器械健身房、瑜伽室、舞蹈室等健身设施,以及台球室、乒乓球室、游戏室等娱乐设施,关心员工的身体健康,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能。此外,一个充满活力的慢行系统被植入于大楼之中。所有的疏散楼梯均为全明设计,目标在于鼓励步行,减少电梯使用,强化健康办公的理念。裙房屋面全部联通,提供一个员工社交和与自然环境亲近的机会,进一步激发企业的凝聚力和员工的创造力。裙房屋顶设备尽量集中布置,减小了占用的屋顶面积。原设计采用穿孔铝板对屋顶设备摆放区进行遮挡,然而由于造价原因,这一设想未能实现,对屋顶景观造成了一定影响,留下了一些遗憾。
3.3平面的适用性和灵活性
针对业主扁平化和团队化的管理模式,在大空间办公区采用了标准化的工位布局,以灵活的弹性适应企业未来发展的变化。标准层长度约76米,宽度约25米。大面宽、短进深的布局让所有工位都能获得良好的对流通风和自然采光。平面设计中把作为服务功能的核心筒位于两端,被服务的大开间办公室和会议室位于中部,形成了明确的动静分区。这种方式使得整体空间更加有序,为员工提供了舒适的工作环境和便捷的服务区域,提高了工作效率。折线形平面设计的引入不仅扩大了采光面,还为室内空间效果增添了层次和丰富度,打破了传统办公空间的单一性,使得员工在工作中能够感受到更加开放和多样化的氛围。
核心筒位于建筑两端靠外墙位置,使得电梯厅、楼梯间、卫生间等辅助功能也都享有自然采光和通风,这不仅提高了办公环境的质量,也体现了对员工健康和舒适度的关注。同时,为了减少高峰期电梯使用等候时间,单个塔楼共设置8台客梯和1台消防电梯,每台电梯的载重量为1.6T,速度为3米/秒,通过分区控制的智能化手段,满足了3000人的正常使用。从实际运行效果来看,适当提高电梯配置的数量和运力,不仅提高了办公楼的整体运行效率,也为员工提供了更加便捷的垂直交通体验。
4技术创造价值
4.1绿色建筑策略
绿色建筑的设计与建造并不依赖于高科技或限于传统低技,而主要依赖于设计者的自觉意识[2]。在本项目中,设计团队将绿色基因融入设计之中。园区大量种植的绿色植物以及景观水系成为园区的“绿肺”,极大改善了局部微气候。立面以玻璃幕墙为主,最大程度利用自然光线,减少对人工照明的依赖。玻璃幕墙选用LOW-E中空双银玻璃,并将反射率控制在0.16,从而降低了光污染和室内能耗。主楼一半的窗户采用内凹窗,带来天然的遮阳效果,而裙房外侧的水平线条则起到一定的外遮阳作用,有效避免眩光。此外,主楼幕墙大量设置可90°开启的内开启窗,极大增强了项目的自然通风效果。
传统的屋面处理往往导致大面积硬质材料裸露,既不利于视觉景观,又会增加建筑物的热岛效应。在本项目中,屋面大面积设置架空地板,有效避免了阳光的直射。屋顶绿化和运动场地也成为天然的保温隔热层,进一步降低能耗。此外,本项目还采用了智能化办公、装配式结构、雨水回收以及高效机房等一系列技术措施,使其成为绿色与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4.2模数化策略
标准化和模数化是工业化生产的典型标志,只有建立标准化设计为基础的设计体系,才能发挥工业化大生产的优势[3]。项目以最大化停车数量为出发点,整体采用了8700毫米×8400毫米的轴网尺寸,体现了标准化设计的理念。立面的模数直接源自大轴网尺寸,将主楼幕墙在8700毫米的柱跨内进行5等分,凸窗和凹窗的宽度均为1740毫米。立面上两者交替排列,既形成丰富的肌理,又维持了秩序感。裙楼幕墙在一个柱跨范围内进行6等分,X方向板块尺寸为1450毫米,Y方向为1400毫米。这样的好处是幕墙板块均和柱网尺寸相对应,两个方向上微小的尺寸差异也并不明显。裙楼共4层,层高为5.7米,通过在垂直方向进行5等分的划分,设置垂直间距为1.14米,外挑0.3米的水平铝板线条。这一设计元素和每层的上悬窗模数一致,实现了对其遮蔽的效果。
模数设计的应用,不仅使得建筑整体更为协调,同时在施工过程中也体现了高度的可控性。最终的完成效果表明,模数化设计原则在降低造价和提升项目完成度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简化施工过程,降低了人工和材料成本,同时也确保了最终建筑效果的整体美感。
4.3 BIM正向设计
BIM正向设计的采用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展现了显著的创新性和优势。该方法基于Revit软件平台,构建了完整的三维模型,并最终直接从模型导出施工图图纸。这一工作方法的引入,与传统的“逆向翻模”相比,为整个设计和施工过程带来了一系列的改进和便利。
首先,采用BIM正向设计,设计团队能够更为仔细地优化建筑细节设计。通过构建完整的三维模型,设计人员可以更全面地考虑建筑的各个方面,从而提高设计的精准度和质量。这使得项目的整体美观度和功能性都有着显著的提升。其次,传统的设计方法是设计完成后再进行逆向翻模,而BIM正向设计使得设计可以在施工图阶段继续演进,及时应对各种可能的问题和变化,从而提高了设计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最后,在施工阶段,通过BIM模型生成的二维图纸有助于更清晰地传达设计意图,这让施工单位能更好地理解设计的想法,防止了误解的发生,提高了施工过程的效率。此外,采用Revit软件对本项目的复杂的幕墙曲面和转角可进行准确控制,为项目的高效落地提供了保障。这一创新性的实践对于未来类似项目的设计和施工都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结语
我国总部经济的蓬勃发展,驱使总部建筑设计朝着更为差异化和多元化的方向迈进。这种设计变革不仅对设计团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使得对总部建筑设计理念的深刻总结和反思显得尤为迫切。本项目从对城市环境的深入剖析出发,深度挖掘城市文化与企业个性特质,关注员工的舒适度和满意度,通过采用一系列技术手段,成功打造了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工作空间,为企业文化的培育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后,设计方案中预期的场景基本得以实现。良好的总部环境不仅显著提升了员工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也赢得了业主的充分认可。这次实践是设计团队对总部办公园区模式的一次深度探索和积极尝试,虽然过程中充满了各种挑战,也有一些遗憾,但最终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参考文献:
[1]孟凡浩.开放的围城——杭州西溪首座办公园区营造记录[J].建筑技艺,2019(04):54-63.
[2]胡友陪,陈晓云.绿色建筑建造初探[J].建筑学报,2010(11):96-100.
[3]莫洲瑾,蒋亚静,蔡钢伟.技艺平衡——装配式建筑一体化设计思维初探[J].建筑与文化,2021(05):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