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木里县普米藏族传统村落特征的保护与更新研究——以苦巴店为例
- 来源:建筑与文化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普米藏族,保护策略,藏族传统民居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4-12-22 21:35
文/柳欣雨 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 硕士研究生
傅 红 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 副教授(通讯作者)
摘要:文章以木里县普米藏族传统村落——宣洼村苦巴店为例,探讨了基于其特征的保护与更新策略。苦巴店目前面临着城市化、现代化的冲击以及人口流失等挑战,因此保护与更新策略的制定至关重要。文章通过对苦巴店村的生态环境、聚落形态和建筑结构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系列保护与更新的措施,通过综合运用这些策略,可以实现传统村落保护与更新,并为其他传统村落的保护提供思考框架。
关键词:传统村落;普米藏族;保护策略;藏族传统民居
引言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许多传统村落受到影响,出现空间萎缩、功能减弱、向心力丧失等问题[1],因此保护与更新策略的制定至关重要[2]。从2012年12月到2023年10月,住建部等部门共评审并公布了6批,共8171个中国传统村落名单,比2019年公布名单的传统村落总数同比增加近20%,由此可见国家对传统村落保护的重视。与此同时,城市的建设也越来越重视“以人为本”的原则[3-4],注重生态、文化、经济的多方面和谐发展,开始规避单纯为了经济利益而盲目开发破坏资源,开始思考地域特色文化的保护[5-6]。有学者认为,新型城镇化应优先利用区域和传统文化资源[7],充分体现当地独特的文化特色[8]。因此,对于传统村落特征的研究与保护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以木里县克尔乡宣洼村苦巴店为例,探寻普米藏族传统村落特征,为木里县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更新提供理论支持。
1普米藏族传统聚落形态
普米藏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四川省的木里、盐源、九龙等县,普米藏族主要的居住地以山地为主,河流深切,岭谷相对高差很大,气候冬暖干燥,夏凉润湿,属处亚热带温润季风气候。
本文研究对象是木里县宣洼村,是第五批国家级传统村落。宣洼村的自然条件较好,建筑周围土地肥沃,森林资源丰富。宣洼村苦巴店组由于辖区面积大,山地地貌环境复杂,整个聚落呈现分散型布局。聚居生活依赖自然环境,聚落规模小,几户或十几户聚集成团,没有经过人为规划,自然生长发展。建筑多随地形变化自由展开,间距较大,建筑掩映于自然山水之中,保持着原有的地形地貌的自然风貌。小聚居、大分散是宣洼村苦巴店组建筑分布的一大特点(图1)。聚居点多选址于背山面水、向阳避风的相对平缓的地势,规模依地形而定,大小不等。各户建筑相互独立或者几户相邻而建,分散于田间,高低错落保持一定距离,布局自由;陡峻之处房屋密集聚集,依山就势、相邻倚靠。大多宅前屋后种植花果林木,较开阔的坡地开垦耕地农作物。居住生活和农业生产相结合,没有规整巷道,宅边小道皆为自然形成。
村落的选址布局考虑到了宗教信仰。村落建筑选址,几乎都有朝向“神山”的传统。同时,佛塔、寺院、转经筒等藏传佛教的经典要素也为村落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影响着村落布局形式(图2),例如苦巴店组中仅苦巴店寺为金黄色的屋顶,体现了苦巴店寺在村中至高无上的地位。苦巴店寺周围的建筑多为琉璃瓦铺面,随着与苦巴店寺距离的增加,建筑逐渐多为小青瓦铺面,或是传统薄松木板铺面,可以从建筑风貌的改变看出建筑与信仰的关系。
2普米藏族传统建筑
苦巴店传统建筑众多,主要分为明代建筑、清代建筑、民国建筑、新中国成立以后建筑四类,结构则以木结构为主。本文从研究对象范围内选取其内部保存较为完好、最具典型性的民居建筑,粗略绘制其平面图与立面图,以辅助分析木里县普米藏族民居建筑空间形态。
藏区特殊的气候条件需要藏民们在建设建筑时要注重蓄热、保温、防风性能,而定居生活又需要足够的耕地,由此促成了建筑朝向背风向阳、宅田相间的分散布局,以及布局紧凑、封闭性强、墙体坚实的集中式形体。加之历史上部族交错杂居、不断的民族纷争,封闭、厚墙、下圈上居等带有明显防御特色的形式成为该地区的共性特点,由此形成了藏式建筑的外显特征:下部封闭厚重,上层开敞轻巧,建筑层层退台,形体错落,虚实有致。
藏族传统建筑基本为带小天井的合院,中开天井,侧面顺应地形修建吊脚楼,吊脚楼下为家禽的活动空间。建筑为井干式建筑,四周以石头砌墙围合为院,在主体建筑外单独修建木楞小屋用作库房。建筑共三层,其中第一层为家畜层,第二层为人活动的场所,第三层为小阁楼,用以堆放杂物。在一层和二层之间留有架空隔气层,木地板防潮夹层,一为过滤底层牲畜上溢的气味,二为防潮。第二层建筑内部功能空间主要分为锅庄、小仓房、卧室、经堂四个部分。筛选的样本建筑中选取样本朗机扎西藏族民居进行结构图绘制,为当地最为典型的木质结构,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图3)。
宗教建筑最具代表性的为明代建筑苦巴店寺,全称苦尔店土登达吉林(图4),1805年由第六世木里香根活佛昂翁降别·德勒嘉措和扎嘎喇嘛创建,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整个建筑雕柱画梁,圣台佛座华丽庄严,四壁都彩画有各种坛城曼荼罗。殿内供奉有世尊释迦牟尼佛、强巴佛、宗喀巴三师徒、十六罗汉、金刚菩萨、护法神等塑像,藏有用黄金、白银、玛瑙粉碎后,再兑特制胶水成汁书写而成的大藏经《甘珠尔》等,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寺内建有塔供奉八世木里香根活佛肉身“古冬”,塔高2米多,铜制、鎏金、包银、镶嵌有无数珍珠宝石,造型精美光彩夺目。此外,佛像唐卡、金银宝物之法器供品不计其数。苦巴店寺位于木里大寺与康坞大寺之间的克尔乡境内,由木里、康坞两大寺共同管理。
3普米藏族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更新
3.1普米藏族传统村落的保护价值
苦巴店传统村落的保护价值极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3.1.1聚落完整性
由于木里县山路崎岖,交通相对不便,因此其山水格局非常完整,其保存有我国仅存不多的成片原始林区,苦巴店的选址极具藏区特色,是研究木里县普米藏族村落环境、生态的重要样本。村落的选址条件优越,位于依岗山与瓦岗山所环绕的山水格局当中,整体山水格局形态优美,进村或者出村都给人以豁然开朗的视觉冲击。苦巴店的空间布局与自然环境互利共生,体现了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古老智慧。
3.1.2重要历史例证
苦巴店村是木里藏族普米族群形成演化的重要研究样本,背后承载着重要的历史渊源,苦巴店村的存在对于理解和研究藏族文化、历史和社会演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它也是普米藏族人民自我认同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对于保护和传承普米藏族的文化遗产具有重要价值。
3.1.3文化旅游资源
目前,苦巴店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对其进行保护规划可以有效保存其历史文化和生态环境,对其现有资源进行高效利用。此外,可以合理引进旅游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从而推动村落整体建设。转变单一的农业产业向农旅互动发展,使苦巴店成为宣洼村旅游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村民生活品质和人均收入。此外,木里县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将其保护和传承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
3.2普米藏族传统村落的保护原则
在对传统村落进行保护的时候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3.2.1原真性
在进行保护规划的时候要重视其最真实的历史面貌,重视村落空间的历史文脉传承和整体格局风貌,对传统建筑进行维护和修缮的时候要遵循其原有的建筑风格和技艺,运用传统建筑材料工艺,避免强行运用新材料产生不和谐的场景。应将其传承的历史信息承载的历史文脉尽可能地保存下来,合理利用整体保护、分层次保护、分类保护等方法,将村落原有的传统风貌完整保留,避免片面追求经济发展[9]。
3.2.2以人为本
尊重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与需求,及时维护修缮因历史原因产生破损的传统建筑,不能一味地只考虑保护而忽略其使用功能,可以适当地引用新材料、新技术,让传统建筑更好地发挥其价值,并制定分级分类的保护政策,定时对传统村落进行检查,及时修补。建立村民参与机制,在对村落制定保护计划及改造的时候,及时与居民沟通跟进,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村民意愿。
3.2.3生态平衡
在对传统村落文化进行保护的同时也要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木里县原始风貌保存良好,是不可多得的珍贵自然资源,在进行保护规划的时候要重视生态本底的保护,将传统聚落、传统文化和周围的整体山水格局综合考虑。
3.3普米藏族传统村落更新策略
3.3.1庭院功能优化
藏族传统建筑内部中庭往往用来堆放木柴、晾晒粮食、洗涤衣物,还有部分住户饲养家畜,庭院偏向实用功能,但灰尘较大且保暖性不足,应考虑在保存原实用功能的基础上进行优化,例如在风口种植植物,减少寒风对住户的影响;将住户生活活动空间和家畜分离开,人畜分离,避免疾病传播,提高卫生条件。
3.3.2推广厕所建设
呷咪藏族碉房因构造原因内部不设厕所,并且由于部分地方的水需要人力取用,因此将厕所设在室内会导致取水不便。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藏民们对如厕的要求也逐步提高,开始摒弃露天如厕,有不少家庭受到“厕所革命”的影响[10]已经在院内搭设小房构建旱厕或抽水厕所。然而仍有部分家庭依旧使用简易搭建的木棚作为厕所,卫生状况差,容易滋生蚊蝇、病菌。应全面推广改善厕所的建设,提高卫生质量。
3.3.3木制房屋优化
木里藏居多为木质结构,杉木为其主要建材,杉木质地优良,防腐、防水的能力佳,并且在建设前会进行充分的防虫和干燥处理。但是由于建设年代久远,许多传统建筑的木材并未进行任何防火处理,而经堂往往又需要不间断地点燃火烛,因此防火问题应首要考虑,一旦发生火灾后果不堪设想。建议在木质结构的建筑外刷一层透明防火漆,这种方法操作方便,易推广,不会影响传统建筑的整体外观。还可以给居民分发简易灭火装置并做好使用教学,以备不时之需。针对房屋的结构优化可以延长建材使用时间,提高传统建筑的使用年限。
结语
古老的木里藏族民居的珍贵的传统特色有不可小觑的研究价值,深入地探求当地的民居文化,为保护它的发展找到更优途径对于藏族传统村落的保护有着重要意义。本研究主要通过实地调研走访对木里县普米藏族传统聚落进行分析研究,对中国传统聚落保护与更新进行探讨。在此基础上总结以下几点,以期在今后传统村落保护实践中提供经验借鉴。
(1)因地制宜地规划。从普米藏族传统聚落的分布形势和建筑构造可以看出,中国传统少数民族的聚落形成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地理环境和历史因素的影响,在保护规划过程中,需要考虑到自然环境的变化和人文因素的演变,而不是简单地复制。因地制宜的变化才能更好地保护传统聚落。
(2)文化脉络的构建。应对原住民进行教育宣传,提高原住民自身文化水平,使其更好地理解传统村落保护的重要性。除了保护传统村落的物质遗产,还应该注重发掘和保护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传统技艺、民俗节日、服装传统等。通过激活和发展这些独特的文化资源,可以增强传统村落的文化特色,使其更具吸引力和独特性。同时,建立文化脉络,将各处文化节点相互关联起来,可以展现传统村落的完整文化面貌。在规划旅游用途的区域,增设“可识别性”强的文化节点,可以让游客更好地感受和体验传统村落的文化魅力。这样的举措有助于增强传统村落的文化感,促进可持续的旅游发展。
(3)潜在价值的发掘。应在保护村落完整性的同时,挖掘潜在价值,发展实体经济,多数村落目前经济来源仍以农业、畜牧业为主,居民的年收入低,发展经济显得尤为迫切。可以结合周围村落进行协同发展,利用当地优美的自然资源发展康养和文创等新兴产业,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当地经济收入,还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者,进一步促进对传统村落的保护。例如,可以开发康养度假村、文创产业园等,结合当地的自然景观和文化特色,打造独特的旅游体验和产品。这样的发展模式不仅可以提升传统村落的知名度和吸引力,还可以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从而增强他们对传统村落保护的认同和参与度。
参考文献:
[1]王嘉,白韵溪,宋聚生.我国城市更新演进历程、挑战与建议[J].规划师,2021,37(24):21-27.
[2]吴琳,余建忠.浙江传统村落空间特征与保护利用探索[J].城市发展研究,2021,28(03):32-39.
[3]张蔚文,麻玉琦,李学文,等.现代化视野下的中国新型城镇化[J].城市发展研究,2021,28(07):8-13+26.
[4]沈雄,晏舒婷.基于土家族传统建筑特征的地方居住区建筑设计研究——以宣恩县贡水滨河居住区建筑设计为例[J].建筑与文化,2023(03):205-207.
[5]杨小柳.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探略:基于新发展理念的分析[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1(01):102-108.
[6]张梦瑶.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探析——基于新发展理念视角[J].当代经济管理,2021,43(09):75-80.
[7]李小建,胡雪瑶,史焱文,等.乡村振兴下的聚落研究——来自经济地理学视角[J].地理科学进展,2021,40(01):3-14.
[8]杨亚妮.我国乡村建设实践的价值反思与路径优化[J].城市规划学刊,2021(04):112-118.
[9]李伯华,张浩,窦银娣,等.景观修复与文化塑造:传统村落的空间生产与符号构建——以湖南省通道县皇都侗文化村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23,42(08):1609-1622.
[10]周静,胡孟婷,丁琼,等.四川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厕所革命”现状调研[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32(01):232-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