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闽南,山水相依——漳州奥林匹克体育中心设计解读
- 来源:建筑与文化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建筑设计,地域特征,闽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4-12-22 21:31
文/苑雪飞 嘉兴大学 高级工程师 专业负责人
张井岩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高级工程师
魏治平 黑龙江科技大学 高级建筑师(通讯作者)
摘要:文章立足于我国闽南地区独有的地域环境特征,围绕“同心结”“山水态势”的创作灵感来源,从延续文脉的总体布局、回应自然特征的单体生成、平赛结合的功能组织,以及提升建成完成度的细节处理四个方面,解读了漳州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的设计过程,表达了体育建筑应该回归地域本源的创作思想理念,为我国体育建筑设计发展提供了参照和思路。
关键词:体育中心;建筑设计;地域特征;闽南
引言
“闽南”区域,涵盖泉州、厦门、漳州三地,历史上既与中原、吴楚地区紧密相连,又与台湾、东南亚等地有着深远的文化经济交流。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之一,闽南地区自古便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与文化磨合,及依山傍海的自然环境演进,形成特色鲜明的地域环境。在自然环境层面,地貌属于江南丘陵的一部分,气候则属于亚热带气候环境,气温高、阳光充足、多雨潮湿。在文化层面,由于长时间的移民和海洋运输,形成了开放包容的文化特征,风土文化多元交融,人们敢于开拓冒险。漳州奥林匹克体育公园作为城市的重要标志点,是城市“跨江南扩”发展战略的引爆点。体育公园建设往往规模及耗资巨大,对城市空间影响深远[1]。我们在设计中摒弃了我国过去体育中心建设过度重视建筑标志性和场馆规模的做法,通过深入解读建筑所处的地域环境,用时代性的语言诠释地域环境特征,为多维交织的地域文化自然片段找到合适的载体[2],形成“生于斯长于斯”的城市体育建筑,体现体育公园的地域性、生态性和开放性。
1延续地域文脉的总体布局
项目整体规划用地约371亩,一期建设项目包括游泳馆、网球馆,二期建设项目为体育场、体育大厦、重竞技馆、棒球场。基地位于漳州市中心城区九龙江西溪南岸,龙江大桥西侧,北侧与漳州市行政中心区隔江相望,处于城市南北景观轴线上的重要节点。因此,漳州奥林匹克体育公园整体空间布局注重与北侧城市格局的呼应,并对南城区城市空间起到引领的作用。本项目的功能定位为:集体育比赛场馆及市民休憩健身设施于一体的城市运动公园,是2014年省运会的游泳及网球项目的重要比赛场地,带动整体圆山新区的建设。
在创作的初始阶段,团队通过对当地人文、风貌的考察,深入了解当地独特的闽南地域文化。我们感到如果模拟当地建筑风格,如大屋檐、深遮阳或者土楼的形式,这样未免落于俗套,应该深入思索本次创作的源点,找到立足于时代和当地地域文脉的出发点。因此,我们从更加宏观的角度来思考:闽南作为联系海峡两岸的重要地域节点,具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以及地理意义,这是任何其他省份和地区都没有的独有文化及情感要素。团队最后将设计的灵感锁定于中华民族所特有的吉祥符号——“同心结”,并形成了整体的布局设计,一气呵成,寓意海峡两岸同根、同源、同心,血脉相连,表达了人们对两岸同心的期盼与向往(图1)。
总体布局以一期、二期整体空间规划为出发点,以“沿江展示、南北相连、景观相协”为策略进行设计。首先,我们通过分析城市空间格局,并结合当地政府对游泳馆的独特预期地位,将游泳馆和体育大厦布置在南滨江路北侧,即九龙江滨水南岸,二者通过江堤与平台相连,利用体量的高低起伏形成错落的沿江天际线,成为南岸优美的景观,与九龙江北岸形成对景,成为新政府办公区与碧湖公园景观轴线上独具特色的标志点。其次,我们考虑到体育场的体量较大,将其布置在九龙江大桥的西侧,便于人们从桥上对体育场进行视线观望,网球馆则通过人工水面景观与体育场相望布置,二者通过二层平台相连通。第三,重竞技馆则根据当地业主要求,设置在经二十二路以西,便于单独建设和使用。连接南北地块的跨南江滨路平台则考虑到各场馆之间的有机联系,同时塑造城市街景与沿江景观的立体景观营造。各个单体之间延展的平台飘逸流畅、极具动感,好似一条编织的线条,并结合绿化公园体系,形成了“同心结”的形式,形成凝聚人心的整体形象,使大尺度的城市体育建筑与传统地域文化联系起来(图1)。
在总体交通组织考虑上,根据用地规模,结合功能布局,对路网体系、公共交通、静态交通、人行系统进行了合理安排,提出了合理的交通道路系统规划策略。
我们将相对车流量较小并且联系各场馆便利的南江滨路作为体育公园的主要交通节点,形成的规划主要交通流线沿南江滨路展开,赛时与二层交通平台形成人车分流的立体交通体系。游泳馆主要停车区域在南江滨路北侧,一层可形成交通环路,沿环路设置新闻媒体入口、运动员入口、贵宾入口及竞赛管理入口。室内网球馆及室外网球场的入口由规划经二十二路及规划南江滨二路进入,在网球馆一层可形成环路,沿路分别设置运动员入口、贵宾入口、赛事组织入口和媒体入口。靠近经二十二路一侧设置停车场。
总体布局充分考虑了一期先期建设后的空间效果,以及未来一期与二期的衔接。一期建设完成游泳馆、网球馆及平台交通体系的架构,未来二期进行建设时,交通平台部分只需简单地对接即可实现,而且并不影响游泳馆及网球馆的正常使用(图1)。在二期建筑没有建设之前,体育场建设用地建设为湿地公园,并将泄洪渠局部断面放大,形成大面积的水体景观,水景交融并结合网球场地、羽毛球场地、篮球场地、运动跑道等各种体育运动场地,为市民打造休闲、放松的良好环境。
2回应自然特征的单体生成
在当地调研的过程中,我们被闽南独有的起伏波澜的丘陵地貌环境所打动,山水相依,流动温婉,层层迭起的梯田山地和流动水体,结合当地温润的气候特征,赋予人们丰富多彩的生存环境,经过千万年的演化,沉积出美丽的画卷。建筑单体形体设计为圆润形态,回应当地流动、温婉的地形态势。立面设计则从当地地貌环境提取创作灵感,模拟流动的态势,并表达“上善若水”的传统文化内涵,使建筑摒弃狭义的文化符号的复制,从更广阔的自然要素中衍生出来,将“有形”的建筑融入“无形”的自然意蕴中。
一期的游泳馆表皮设计采用了流动的水纹形态,隐喻翻卷的水波,又如舞动的山脉。水纹表皮没有采用均匀的尺寸,经过多次模型推敲,形成上宽下窄的渐变形式,并在白色条带中央穿插玻璃条带,使整个立面丰富、灵动。白色飘带在主入口区域逐渐收窄,抬高入口玻璃幕墙的高度,使整个建筑表皮富有张力。从远处看,游泳馆与整体平台融合为一体,呼应建筑所处环境——九龙江的隐含脉络,将城市级的公共建筑与温婉的自然联系起来,引发公众的联想(图2)。
同时,游泳馆立面设计还回应了当地的自然气候环境。建筑多层次的表皮回应了当地气候环境。由于闽南地区炎热多雨,当地建筑多出挑大、飘逸自然,营造阴凉、通风、避雨的空间形式。游泳馆多层次出挑的表皮形式用当代建筑的语言呼应了当地传统建筑,减少阳光的直接照射,提升夏季游泳馆室内的阴凉度。游泳馆外部平台下空间被设计为复合利用功能区域,形成具有室外水面和绿化的阴凉微气候空间,给人们提供了安静的半室外休息区。
一期的网球馆同样采用圆润的椭圆形造型,表皮采用具有动感态势的水纹,白色金属铝板与玻璃幕墙互相穿插,整体上形成上宽下窄的渐变,既与游泳馆的立面表皮相互呼应,形成建筑形式上的统一,同时也反映了体育运动的精神和力量(图3)。
3平赛结合的功能组织
中国的体育建筑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从服务大型体育赛事的城市区域地标性建筑逐步增加了为民众服务的属性[3],逐步着眼于对城市居民生活品质的提升。游泳馆内部功能组织在空间合理的基础上,注重平赛结合及可持续利用。游泳馆一层主要为比赛场地、运动员区、新闻媒体区、竞赛办公区及贵宾休息区,同时配有热身训练池。热身池平时可供市民休憩、娱乐使用,并直通二层温泉娱乐大厅。在二层,可直视九龙江及北岸景观,形成良好的视觉空间环境。二层主要为观众入口层,观众通过休息厅直接进入座席区位。三层为座席层,共设2000余个座席。屋面设计了采光天窗,使游泳馆在白天可以利用自然光线运营,有效地节约了运营成本。
网球馆一层主要设置了一块比赛场地、运动员区、新闻媒体区、竞赛办公区及贵宾休息区;二层主要为观众入口层和观众席,共设置将近1000个座席,座席面向体育场地的同时,也能够透过玻璃幕墙观赏园区内大面积的水体景观,经过大面积的水体景观,使人感受到身心的放松,满足当今人们赋予体育建筑的新要求,使市民能够参与到体育运动中。网球馆二层观众入口区平时可为市民提供羽毛球健身区,同时网球馆南侧地面设置的6块训练场地,结合体育公园为市民提供的多种休闲健身的活力区域,如羽毛球场地、篮球场地、漫步跑道、湿地公园等,使体育建筑转变为具备体育功能并服务城市居民的综合性建筑,促进体育场馆内部与体育公园空间的人气汇聚,提升区域城市活力[4],构建健康、和谐的社会氛围。
4提升建成完成度的细节处理
本项目设计从初期阶段就对建筑的实际建成效果进行了不断地深入研究,包括外部表皮的分割、选材、节点,以及钢结构体系的合理、美观等,尽可能保证建筑建成后的实际效果,还原方案设计的初衷。
如游泳馆建筑表皮采用铝板和穿孔板交替形成的条状波纹,使建筑近人尺度更加丰富,特别是夜晚结合灯光设计,使建筑从外观看能够呈现出明暗不同的带状表皮,给城市增加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图4、图5)。穿孔板能够适度增加建筑内部通风,使建筑更加适应当地气候环境。游泳馆和网球馆表皮的板材组合大小通过了计算机多次模拟设计和调整,使板材大小适中,并使建筑从入口处玻璃幕墙穿孔板、金属板都采用了统一的宽度划分,保证建筑建成后更加精致。
建筑钢结构体系也通过计算机模拟进行了多次计算和优化设计,使钢结构能够美观地支撑建筑,特别是建筑二层玻璃幕墙包裹区域的室内V型柱,就经过了多次对比与推敲,使空间给人以轻盈之感。
结语
漳州奥林匹克体育公园设计始于2011年3月,经历了多次推敲、修改及审批,并历时3年多的建造过程,于2014年11月建成一期工程并投入使用,成功举办了包括福建省第十五届运动会游泳、跳水、网球比赛在内的多种类型比赛及社会活动。二期用地的体育公园自建设以来一直得到良好维护,现已成为福建省内一流的体育中心和市民休闲娱乐的生态广场。
体育中心借用“同心结”的隐喻,寓意吉祥,也将两岸人心的美好愿望寄托于建筑,山水相依、同泽同袍。在整个设计过程中,我们经过不断地思考,意识到我国的体育建筑从过度崇尚标志性到回归地域本源,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大型体育建筑只有从神坛走下来,逐渐融入当地的文脉、自然,以开放的方式给市民提供一种回归自然、产生精神共鸣的生活场所,并吸引市民更多地参与到赛后活动空间中,才能有更长远的延续性(图6)。
参考文献:
[1]范兆祥,刘梦萱,汤朔宁.互动·共生——基于场所精神的体育公园外部空间建筑景观“交互”设计策略[J].新建筑,2022,201(02):76-81.
[2]连旭.大跨体育建筑有效地域文本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
[3]莫羚卉子,陈波.体用为常——化解“宏大”秩序的上海青浦区体育文化活动中心[J].时代建筑,2020(06):132-139.
[4]BRADBURY J C.The Impact of Sports Stadiums on Localized Commercial Activity: Evidence from a Business Improvement District[J].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2022,62(01):194–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