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新型产业模式下民俗展览空间智慧再生研究——以蒙古族地区博物馆为例

  • 来源:建筑与文化
  • 关键字:研究,智慧,博物馆
  • 发布时间:2024-12-22 21:46

  文/牛显慧 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硕士研究生

  叶洪图 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副教授(通讯作者)

  摘要:“AI+”即“AI+各个行业”,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和互联网平台,让人工智能与传统和新兴行业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文章以蒙古族地区博物馆为研究对象,探讨AI在民俗展览空间再生中的应用。AI技术的引入为传统博物馆带来全新的可能性,提高了创意性和个性化。生成式AI不仅为艺术创作提供新维度,也为文化展示带来更生动、创新的表现形式。在促进蒙古族地区博物馆的特殊性和文化价值方面,有助于提升文化的价值观,促进社会和谐与文化多样性的共生。

  引言

  在当今“AI+”新型产业模式下,展览空间与博物馆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AI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传统文化的展示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成为推动文化再生与传承的关键引擎。本文以蒙古族地区博物馆为研究对象,旨在深入探讨AI时代下如何利用生成式AI技术实现民俗展览空间的智慧再生,以及在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融汇中赋予其新的生命。民族地区的博物馆作为少数民族文化的守护者与传播者,承担着传承该民族叙事话语的历史责任。蒙古族地区因其对万物生灵的尊重以及对原始力量的崇尚使得该文化与众不同且备受关注,如何更好地向世界传递蒙古族文化的丰富内涵,使之得以传承并融入当代生活,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AI+”新型产业模式下,生成式AI技术作为AI领域的前沿,以其创造性、互动性和个性化的特点,为博物馆展览设计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深入研究在新型产业模式下的蒙古族地区民俗展览空间,为该地区博物馆及其他类似场景提供可行的展览空间设计的智能转化,同时为全球范围内的展陈空间在数字化与智能化转型方面提供思考。在这一科技与文化的融合中,我们有望见证传统文化的新生,并对日后文化传承工作提供可靠的探索路径。

  1“AI+”新型产业模式下生成式AI与民俗展览空间

  1.1 AI与生成式AI

  “AI+”新型产业模式是指将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入各个传统行业和新兴产业,以实现智能化转型、提升生产效率、优化管理流程和创新产品服务。自2017年起,中国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持续强调人工智能的重要性,并通过政策支持和技术推动,助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加速各行业的智能化进程,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人工智能是一门涵盖计算机科学、数学、工程学等多个领域的学科,旨在创建能够模拟和执行人类智能任务的智能体[1]。AI系统能够学习、推理、感知环境,并作出适应性的决策。传统的AI方法包括规则基础系统、专家系统等,而近年来,随着深度学习等新兴技术的迭代,推动了AI技术的快速发展。生成式AI是人工智能领域的一个分支,其目的是利用算法生成新的内容,如图像、音乐、文本等。生成式模型中最为知名的是生成对抗网络(GAN)和变分自编码器(VAE)等[2],这些模型使用深度学习技术,通过学习大量数据的潜在分布,能够生成具有高度逼真性的衍生数据。生成式AI在艺术创作、图像处理、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展示出强大的创造性和应用潜力。

  民俗展览空间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面临着如何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挑战。AI技术在这一背景下提供了一种创新手段,可以用于改善展览空间的设计、提升观众体验、保护文物、实现多语言解说等方面的内容。“AI+”新型产业模式则为展览内容的创作和呈现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使得展览更具个性化和创意性。

  1.2民俗展览空间的特殊性和文化价值

  民俗展览空间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涵盖了所有展示民俗文化的场所,包括但不限于博物馆、美术馆、民俗村落等。而博物馆作为民俗展览空间的一种特定传播途径,其特征是专业化、机构化、系统化地展示和保存文物的场所。蒙古族地区博物馆以民族生存活动空间为区域划分,致力于蒙古族文化的展示和保存。因此,地区性博物馆是民俗展览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俗展览空间作为文化传承、传播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艺术和民俗文化。随着社会发展,民俗展览空间面临着观众群体多样化、个体需求差异化等问题,从而反映出现有展览方式单一化、文化内涵传递空心化的困境。

  在博物馆领域,AI技术通过数字化、虚拟化和智能化手段,为传统的文化持续提供着新的机遇。2018年5月18日,在“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中,启动了“AI博物馆计划”。AI博物馆计划的启动表明了在当代数字化潮流中,博物馆行业对于引入人工智能技术以推动博物馆空间再生的重视。具体到蒙古族地区博物馆,这一计划推动了蒙古族地区展览空间对于文化传承和展示的发展。其承载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包含着传统的生活生产方式、宗教信仰、艺术样式等。这些独树一帜的文化元素使蒙古族地区博物馆在全球范围内具有鲜明的特殊性和吸引力。

  1.3博物馆及蒙古族地区博物馆面临的挑战与新机

  博物馆,尤其是承载少数民族文化的博物馆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首先,由于社会的持续变迁和现代大众文化的价值偏好,传统文化在逐渐远离社会关注,导致博物馆的吸引力受到不同程度影响。参观人数的减少,群体热情的消减,使得传统文化传承面临断层的风险。其次,展陈手段和展览方式相对滞后,呈现形式相对单一,无法满足青年观众观展需求的多样性与直观性。此外,受制于地理空间和经济建设的制约,致使地区文化资源开发技术相对匮乏,文化传播影响辐射面较窄,难以走出区域限制,无法展现出少数民族地区丰富而多元的文化内涵。

  在面对这些挑战和问题时,引入AI技术成为一种创新的解决方案。AI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应用可以为传统博物馆注入新的生机和潜力。首先,AI技术可以提供个性化的文化体验,通过深度学习分析观众兴趣,实现定制化的博物馆解说和互动体验,吸引更广泛的观众群体。其次,通过虚拟化和数字化手段,AI技术可以突破博物馆的物理限制,实现在线观展和全球范围内的文化传播,增强文化传播受众体验的同频共振。此外,AI技术还能够帮助优化展览设计,提高博物馆的吸引力和教育性,充分发挥博物馆社会公益属性,促进观众更深入地理解和体验民俗文化。

  2 AI时代下的民俗展览空间智慧再生

  2.1民俗展览空间再生研究的历史

  在AI时代,民俗展览空间再生研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字化和人工智能技术逐渐渗透到博物馆和展览领域的初期。关键时期和发展阶段包括数字化时代的开始(20世纪90年代末)、初步的数字化博物馆和美术馆(21世纪初)、数字化美术馆的崛起(21世纪10年代中期以后)、AI时代的崛起(近年来)。

  数字化时代的开始,最早出现于出版系统,电子媒介替代纸媒成为信息传播载体,标志着信息技术的开始。初步的数字化展览空间,最早应用于公立博物馆和美术馆系统对藏品进行数字化展示的需要,出于对宣传推广的便捷性考虑,一些美术馆尝试将线下展览通过线上3D虚拟实景进行转化,探讨了数字技术在展览领域的潜力。数字化美术馆的崛起,即虚拟美术馆,成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技术不只是展览的补充,而是成为独立的展览形式。虚拟美术馆的普及逐渐覆盖实体美术馆,并引发了对数字化建设和真实互动需求的探讨。

  现今,民俗展览空间智慧再生研究逐渐深入,结合数字技术在传统文化中寻求更具创造性的展示方式。在这个演进过程中,数字技术的应用逐渐由初步的数字化发展到数字化展览空间的崛起,并引入了人工智能技术,为展览空间带来了更丰富的互动性交流和个性化体验。技术的进步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着民俗展览空间的发展,从数字化的开端到数字化美术馆的兴起,再到近年来AI技术应用的普及,生成式技术的不断迭代为展览空间带来了更为生动和丰富的展示手段。随着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引入,展览空间的体验逐渐从传统的单向观赏模式转变为双向互动和追求个性化的独特体验。这一过程中,观众不再是马尔库塞口中被动接受的“单向度的人”,而是能够积极参与到展览中,并由此获得更具感召力的文化体验[3]。

  研究者和策展人逐渐意识到AI技术对提升民俗展览观众体验、促进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因此他们不断探索创新的展示方式,旨在通过AI技术使民俗展览空间实现智慧再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呈现开辟新的机遇。

  2.2生成式AI在博物馆中的应用

  生成式AI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创建交互式的沉浸式体验。观众不仅可以观看重建的历史场景,还能够参与其中,与虚拟环境互动,深化对历史文化的感知。广东省博物馆以及西安博物院、成都博物馆、武汉自然博物馆等博物馆早已陆续推出AR导览服务。利用增强现实技术,游客在进入博物馆后可以戴上AR眼镜,通过眼镜对准文物,眼镜中的系统便能够智能识别文物并实时呈现出多感官的体验,包括展品的虚拟以及展品背后故事的讲述,甚至对破损文物进行修复,以及触摸珍贵文物的仿真体验。这一技术的应用使得博物馆参观不再是单纯地观看,而是一次充满互动性和沉浸感的文化体验。2017年“世界博物馆日”当天,互联网搜索平台开启秦始皇兵马俑200亿像素矩阵全景+AI的复原工程。这些高像素矩阵全景使观众能够以前所未有的细节和广度观看兵马俑。观众可以通过智能设备进行虚拟漫游,仿佛身临其境地探索历史遗址,增强沉浸式体验。AI复原工程不仅展示了兵马俑的当前状态,还通过智能算法复原其历史原貌。观众可以通过交互界面了解文物的历史背景、制作工艺和修复过程,增加了互动性和趣味性。借助搜索引擎平台,更多的观众即使不能亲临现场,也能通过线上平台便捷地接触到高质量的文化遗产资源,从而获得深度的文化体验,有助于文化教育的普及和传播以及能够更全面地传达文化的独特魅力。

  运用生成式AI技术设计虚拟展柜,展示数

  字化的文物,观众可以通过触屏或手势控制与文物互动,获取详细信息,使文物展示更加生动。生成式AI模型对文物进行三维重建,使观众可以360度全方位地查看文物,这种高度还原的展示方式增加了观众对文物的整体感知。在巴黎圣母院失火后的修复工作中,法国国家古迹中心结合数字化和AI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对巴黎圣母院的精准修复,并尝试逐步还原到百年前的风貌。这表明了AI技术在文物修复中的广泛应用和潜在的实现可能性,使得文物修复更加高效、科学,同时增强了文化遗产的教育价值和公众参与度,促进了全球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3 AI时代下的蒙古族展览空间的优化设计与呈现

  AI技术的广泛应用,拓展了展陈空间的叙事语境,使得内在文化在各文物载体中的传递更为生动且准确。通过生成式AI技术,还原蒙古族历史时期不同阶段的民族生活场景,从古代游牧时期到近现代的族群迁移,以数字形式呈现移风易俗的多维面貌。提供直观而生动的历史场景,使观众能够直观体会到蒙古族人民在各时期的生产方式、社会结构和文化特色(图1、图2)。通过情景模拟,认识蒙古族文化的演变过程:从游牧时代到民族文化统一的元代,再到明清时期的转变,以及近现代城市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影响。这种虚拟还原不仅使得历史更具有触感和参与感,而且通过生成式AI的智能算法,我们能够更真实地还原各个历史时期的细节,包括建筑风格、衣着习俗(图3)、社会交往等方面。这样的虚拟还原不仅是学术研究的工具,也是提供社会性教育的载体,为人们提供了深入了解蒙古族历史与文化的新途径,促进公众对文化演变的深入思考和多方面理解。

  针对少数民族博物馆,生成式AI通过对图像信息的深度学习分析,及时发现并修复文物的损伤,同时制定数字化的文物保护计划,保障文物的长期留存。这些应用的延展使得虚拟展览和文物数字化呈现更具创新性。这样的展览设计既能够保护文物实体,又能够为观众提供更为生动的文化体验。通过这些互动性和沉浸式的观展体验,观众能够深刻理解蒙古族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观。这不仅提升了博物馆的教育功能,还激发了观众对文化遗产的兴趣和尊重,进而引发社会的正面反响。这种积极的文化传播方式有助于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观众在体验过程中所获得的文化认同和自豪感,不仅促进了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也为构建多元文化共存的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对于艺术品生成而言,可以通过生成式AI算法创建协同创作平台,邀请观众与AI共同参与艺术品生成,体现了积极的社会参与性和创意的多元融合。生成式AI使不同文化元素融合,展示了少数民族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交融之美。通过分析观众情感来定制互动展品,从而呈现更贴近观众情感诉求的展示效果。设计虚拟互动角色,提供个性化文化解说,增加观众的观展体验。这种个性化创意不仅让观众感受到独特的文化氛围,还让他们成为文化创意的共同创作者,同时,这种充满创造力和参与性的文化体验与蒙古族文化的多元特色也十分契合。

  蒙古族拥有丰富的传统艺术、音乐(图4)、舞蹈等文化元素,生成式AI的协同创作平台不仅可以反映这些多元的文化特征,而且还能通过跨文化融合的方式展示蒙古族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交融,呈现出蒙古族文化的包容性与开放性。虚拟角色互动则体现蒙古族丰富的传统故事和传说,为观众提供深度的文化解说体验。社交互动展品则符合蒙古族社群性和友好的文化氛围,让观众通过社交媒体分享个性化的展览体验,加强了文化传承的共通体验。这样的文化活动契合了蒙古族博物馆注重群体互动和传统价值认同的初衷,是对蒙古族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是一种富有创造性、互动性和包容性的文化展示方式。

  4蒙古族文化传承与文化价值观

  4.1蒙古族文化传承

  在文化传承方面,通过数字化档案的建设和管理,利用AI技术将传统的蒙古族文化遗产以数字形式保存。智能化的文化管理系统有助于高效地管理和保护文化资产,避免文化信息的遗失,从而实现蒙古族文化传承的可持续性。保存蒙古族的知识遗产、艺术形式等,为后代提供深入了解和学习的机会。通过虚拟展览平台,观众可以参与文化共建,分享对蒙古族文化的认识、见解和认同,这种社区参与形式有助于形成更加多元化和包容性的文化传承模式,促使文化传承从被动向主动转变,推动了蒙古族文化的传承进程。

  4.2蒙古族文化价值观

  在“AI+”新型产业模式下,通过生成式AI技术创新文化表达手段。这种创新不仅拓展了文化的表达形式,也吸引了广大的青年群体,更多年轻人愿意了解体验蒙古族文化,为蒙古族文化注入新鲜血液最终实现蒙古族文化源远流长。通过数字化展品、虚拟体验等手段,展现蒙古族文化的独特之美,有助于提升文化的价值观,让更多人认识、尊重和珍视蒙古族传统文化。

  蒙古族文化的传承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对文化价值观的传播。观众通过参与式的虚拟展览和互动体验,不仅感知到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还能够在创造性的过程中深入理解和体验蒙古族文化的价值观。这种方式使得文化传承不再是单向的传递,而是通过多元化、互动化的手段,将文化的价值观深度植入观众的心灵,实现了文化传承与传播的有机结合。

  结语

  在当今数字化、智能化的浪潮中,展览空间作为文化传承的主要空间载体,在传承文化价值观的过程中,民俗展览空间的设计者强调了AI+在展览空间设计、互动体验、文物修复等方面的创新应用。通过深度挖掘蒙古族文化的独特内涵,我们提出了一系列展览设计策略,旨在通过智能技术将文化传承变得更为有趣、贴近人心。这种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使得文化价值观的传承不再是单向的,而是通过观众与展览的互动,共同创造出更为丰富的文化体验。通过观众在展览中的积极参与和深刻体验,这些文化参与活动不仅可以引发社会的正面反映,还能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增强文化自信。观众在互动中加深对蒙古族文化的理解和认同,不仅仅是文化传承的受众,更成为文化传播的主动参与者和创造者。这种积极参与的模式有助于在社会层面形成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尊重和欣赏,促进社会和谐与文化多样性的共生。

  综上,本研究不仅为蒙古族地区博物馆在AI时代的展览空间智慧再生提供了创新的思路,更从传承文化价值观的角度为博物馆界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思考。通过AI技术的广泛应用,博物馆不仅能为文化传承和创新注入新的活力,还能促进以蒙古族为代表的少数民族文化更深层次、更全面的传承,推动社会整体文化素养的提升和文化自信的增强。

  参考文献:

  [1]韦妙,何舟洋.本体、认识与价值:智能教育的技术伦理风险隐忧与治理进路[J].现代远距离教育,2022 (01):75-82.

  [2]陈冬梅.人工智能时代深度合成技术应用的风险及治理[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20(05):76-79.

  [3]薛鹏.论马尔库塞“虚假需求”理论——读《单向度的人》[J].改革与开放,2011(16):195+121.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