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
- 来源:《广东教育》(职教)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电商,培养,模式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5-01-14 14:29
文/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刘红燕楼洁邓灵昭倪坤
中国数字贸易、跨境电商行业的迅速发展和优化转型对院校人才培养的适配性提出了新要求。2016年以后跨境电商行业发展进入成熟阶段并开始常态化发展,专业人才需求旺盛。自跨境电子商务专业于2019年在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中出现后,关于高职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的相关研究日渐丰富。我们在列举几所金平果跨境电商专业排行榜前列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做了一些对比分析,提出几点思考和建议,希望能更清晰地把握好高职专科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的定位和规划。
一、高职跨境电商专业典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根据教育部文件,我国高职院校于2020年开始设立跨境电商专业。全国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管理与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公布的专业设置备案结果数据显示,2020年高职高专院校新增备案专业中跨境电子商务专业有179所高职院校新设,位居高职新增专业榜第一名。作为高职院校的一个新兴专业,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紧跟行业高速发展步伐,积极探索以“产教融合”“1+X证书”“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等为特色,以培养跨境电商行业实战型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
我们选取了几所具有代表性且官网信息较为齐全的高职院校进行比较分析,如浙江金融职业学院,该校连续几年在金平果财经商贸大类中排行榜位居第一,在2024年的金平果跨境电子商务专业排名中,该校位列第一,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位居第二,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位居第三。
1.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一维两型五岗”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跨境电商专业被誉为全国高职跨境电商专业建设的领航者。据了解,该校跨境电商专业主持完成的课程、教材资源丰富,将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具有互联网思维的新型外贸人才,并沿着“课程标准——课程(教育部资源库课程)——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方向,创立了“一维两型五岗”人才培养模式——互联网思维+实战型/创业型+基础岗位(跨境电商营销、跨境电商运营、跨境电商客服、跨境电商技术、跨境电商物流)。根据岗位需求,该学院以跨境电商专业课程为核心,以传统外贸类课程为基础,分设公共课、专业课、社会实践三大类别,结合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形式,构建了课程国际化、教学项目化、资源网络化、组织小班化的“四化”课程体系。该校还打造“三双”教师培养模式,即:双元(专任教师+兼职教师)、双优(教学名师+行业优秀)、双创(创新创业导师:商业贸促会高级跨境电商培训师、敦煌网创业培训导师、速卖通大学认证创业导师)。通过考试、证书和竞赛建立学生成长载体。构建“校行区企”跨境电商协同创新中心(专业+行业协会+跨境电商园区+会员企业),形成合订培养方案、合组双师团队、合建教学资源、合教实践课程、合推就业创业、合作社会服务的育人模式。
2.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三随动”理念+“一人一案”+特色产业学院
据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官网介绍,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跨境电商专业于2019年在全国高职院校首批开设,于2020年获评苏州市品牌专业。该校跨境电商专业按照“专业建设随动产业、培养方案随动企业、课程体系随动岗位”的理念,聚焦典型合作企业,就业方向首岗定位为跨境电子商务运营岗,也可从事跨境电商产品采购、产品和网站视觉设计、运营数据分析等相关岗位。依据首岗的职业工作过程,梳理职业技能要求,重构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以服务学生素养提升为目标,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聚焦培养方案内容体系和实施体系,探索制定电子商务“一人一案”的个性化培养方案。其专业特色之一是打造了集资源共享、实践教学、社会培训、企业真实运营和社会技术服务为一体的跨境电商产业学院。[1]为苏州市跨境电子商务产业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同时依托产业学院获批了跨境电子商务应用研究与人才培养协同创新中心等项目。
3.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三维度递进、三生态聚合”
据官网显示,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的跨境电商专业于2019年设立,目前已至少拥有7个国家级省级培训基地和19个校外实习培训基地。该校通过多方面创新构建起“三维度递进、三生态聚合”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首先是创新“动态能力集”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全程调研、分析,动态形成年度长三角地区电商领域相关岗位“能力全集”;再抽取适应本专业雄厚办学条件的年级“能力子集”,动态构建出人才培养方案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任务化、项目化对应的能力元素,动态形成“三维度”模块化课程体系。其次是创新“课训孪生、三维度递进”课程体系与实训基地同步建设模式。校企同步共建“引入企业真任务的校内实训室、科技园双岗训练营、热淘网‘双创’教学工厂”三维递进实训基地,构建了课程体系与实训基地同步建设模式。此外,还创新构建电商谷(ECV)基地,通过直接管理的柬埔寨、泰国海外基地向东南亚国家培养输出既懂汉语又具备电子商务综合技术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2]
4.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底层打通、中间独立、顶层共享”
深圳职业技术大学跨境电商专业于2021年正式设立,2022年秋季招生,专业建设是以原有的建设于1996年的国际商务专业团队为基础。2019年1月国际商务专业携手阿里巴巴(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率先成立特色产业学院——阿里巴巴数字贸易学院,实现“双主体”育人模式的落地。通过与阿里巴巴、通拓等跨境电商头部企业签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议,将阿里巴巴引进校园,或让学生到通拓等跨境电商企业顶岗实习或参加真实跨境电商项目,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跨境电商企业平台操作和售后客服练习机会。目前,专业面向大湾区跨境数字贸易产业发展和企业数字化转型重大需求,携手深圳市商务局电子商务中心、京东科技、深圳跨境电子商务协会等部门全面开展“政校企行”四方联动,深化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类型特色。与合作的企业、协会等机构共同打造专业课程体系。通过分析跨境电商就业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和典型工作流程,开发“BOLD”课程体系密切对接岗位需求的四大核心职业能力:国际贸易策划与执行能力(Business skill)、跨境电商平台综合运营能力(Operational skill)、数字供应链管理能力(Logistics skill)、大数据分析与数字营销能力(Digital skill)。
以上从课程体系、岗位对接、产教融合、能力素质培养等方面,对选取的四所高职院校的跨境电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简要分析和总结。我们认为高职跨境电商专业的人才培养有几点共性值得总结和进一步探讨。
二、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度思考
1.岗课对接
课程体系精准对接行业基础岗位所需能力。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的“三随动”理念、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的“三生态聚合”以及深圳职业技术大学的“底层打通”三者本质上接近。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更是将人才培养模式细化到具体课程和课程标准,其对岗位的参照则是直接表明为基础岗位,仔细观察另三所院校的模式,也都是定位在基础岗位。在四所高职院校中,该校也是唯一一所把“互联网思维”作为明确培养标准与要求的,相对而言,其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更为清晰和精准,框架和内容更为细致和深入。
2.积极开发系列教学资源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从岗位需求出发确定课程标准和课程体系后,系统性开发教学资源库。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国际商务和跨境电子商务教师团队联合企业专家团队共同建设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承担教育部国际商务专业教学资源库子项目等。系列教学资源的建成既有利于专业自身培养人才,也可与其他院校相关专业共享。
3.以实训基地和产业学院为技能训练载体
以校内外实训基地和特色产业学院等机构作为技能培养和实战操作的平台与载体。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通过“校行区企”合建教学资源、合教实践课程、合推就业创业等途径搭建的跨境电商协同创新中心是学生学习技术技能的载体。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建立打造的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企业真实运营等为一体的跨境电商产业学院更具明显特色。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构建的“课训孪生”模式和校企同步共建“引入企业真任务的校内实训室、科技园双岗训练营、热淘网‘双创’教学工厂”三维递进实训基地,对促进实践教学与培养目标精准匹配起到重要促进作用。深职大国际商务专业和跨境电商专业前后建设的阿里巴巴数字贸易产业学院和京东数字贸易产业学院以及多个市级和校级实习实训基地,都是学生技能学习和实战操作的优良平台与载体。
4.“赛证融通”促进教师与学生能力培养
鼓励教师参加或带学生参加各项比赛、技能证书考试。从我们查阅到的有限资料来看,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的“三双”教师培养模式较为典型。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鼓励学生考取的技能证书种类多样。“以赛促教、以赛促学、赛证融通”的培养模式在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国际商务和跨境电商专业也是颇受认可。
以上列举了四所具有一定代表性的高职院校跨境电商专业人才培养经验的几点共性经验。我们认为,每所院校都会有源于自身和区域长期发展所形成的专业特色,比如,浙江、江苏和深圳的电商起步较早且发展较快,所在地区的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所能对接的企业资源也丰富,对所培养出的输往当地企业的人才要求也更高,所在地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标准需要紧跟行业和产业动态,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和方案等方面须要不断更新和精进才能保持优势。再比如,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的“一人一案”和首岗定位须是建立在苏州乃至长三角地区电商产业和行业的良好发展以及充沛企业资源基础上。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的电子商务相关专业长期以来能在行业内排名前列并广受认可与浙江地区的电商起步早、发展快、水平高等优势息息相关。
三、对于高职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的建议
高职院校跨境电商专业的设立为解决行业人才需求问题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我们也应该意识到,从宏观角度看,高职跨境电商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与所在地区经济发展、电商产业发展都息息相关。从微观角度看,与对专业发展的路径和规划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
结合前文的梳理和分析,我们对未来高职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提出几点建议。
1.深入研究当地产业和企业,专业培养目标和定位要适应当地需求
高职院校通常定位于区域性院校,生源大多来自本市或本省,所培养人才绝大多数也是输往当地企业,这种人才“自产自销”的本质属性决定了高职院校专业的建设和发展需要与区域产业资源充分结合并深度合作。未来,随着全球科技创新和进步以及跨境电商行业发展进一步优化升级,院校和专业须持续加深对当地产业和企业的研究与合作,让专业培养目标和定位更加适应当地人才需求,唯有如此才能保持专业与时俱进,所培养的人才与区域相关产业和企业保持良好的适配性。
2.人才培养方案要具有弹性和一定超前性,适应信息技术的变化
一方面,多年来随着全球科技迅猛发展,教育信息化、数字化也一直是所有国家政府重点工作和高校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跨境电商本身是一种平台经济,其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更是一个信息技术应用性很强的行业,该专业的发展也是一直跟随产业在变化。专业的建设和人才培养是高校发展的核心,而人才培养方案可以说是专业建设的“立业之本”。如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需要有一定的弹性和超前性,其中超前性是为了让专业发展能跟上时代发展的节奏和步伐,弹性是为了能随时补充、修改或完善方案的细节内容,保持专业与产业同频、与企业共振。
3.提升教师胜任力,打造一支双师型教师团队,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时代的跨境电商人才
依据教育部明文要求,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需具备“双师”资格,即要同时具备理论和实践教学能力。高职院校的教师胜任力不仅要体现在上文所分析的数字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还要具备一定水平的教学实践能力、科研实践能力和产教融合能力。结合前文分析,跨境电商专业建设更是需要打造一支不仅能做好理论教学、科研实践也要能开展或促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教师团队。如此专业教师才能紧密结合行业动态、产业技术以及企业岗位的具体真实需求开展理论和实践教学,在此基础上做好人才培养模式的持续创新,培养出适应新质生产力时代的跨境电商人才。
4.注重课程思政的深度挖掘,培养爱国爱岗、德才兼备的国际化人才
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课程思政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工程。高校教师应注重教书与育人的同步性和价值意义的同构,而课程思政直接关系到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重要问题。对高职学生的培养不能局限于或偏向于实践教学,在理论层面更应重视熏陶、引导并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与职业素养,培养出综合素养高并能充分适配新质生产力的现代化跨境电商人才,这对加快构建中国现代化产业体系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刘曼璐,刘婷.跨境电子商务新型产业学院建设与发展研究——以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商场现代化,2021(10):33-35.
[2]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网.紧握创新之笔培养电子商务优秀人才——聚焦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三维度递进、三生态聚合”电子商务专业建设发展[EB/OL].https://www.chinazy.org/info/1009/10510.htm.
[课题项目:广东省2023年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等教育专项)“职业本科教育专业教师胜任力模型研究与应用实践”(项目编号:2023GXJK896)。深圳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课题“关于推进深圳职业教育智能生态系统建设研究”(DWZZ22167)。此文受到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博士后出站后期资助项目“深圳高新技术产业政策演进历程研究(1980-2022)”(项目编号:6023271023S)支持。倪坤为本文通讯作者。]
责任编辑何丽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