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思政融入中职护理学教育的探索

  文/湛江中医学校余秋玲叶秋慧劳斯骅罗佩张广博

  中等职业卫生学校是中医药文化继承和创新以及展示和传播的重要场所,但目前培养的护理学专业人才缺乏对本土中医药的认知以及技能掌握,缺乏中医药文化自信。如何将中医药文化渗入中职护理学教育中是本专业教育者面临的问题,新的教育理念“课程思政”为此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思路。将中医药文化课程思政全面融入中职护理学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构建起基于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与思政教育背景之下的中职护理学教育模式,以此提高护理专业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认知与认同程度,增强文化自信,从而为中职卫生学校护理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有益借鉴。

  一、研究背景

  中共中央与国务院共同发布的《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在新时代,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关键内容,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大事。另外,《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6—2020年)》指明,要“大力推进中医护理,彰显中医护理的特色与优势,推动中医护理实现可持续发展”。故而,传承和发扬中医药文化既是医疗事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护理事业发展的重要指向。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要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吴娅,2021)。将中医药文化课程思政融入中职护理学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在传播护理专业知识和思政思想的同时增强学生对传统中医药文化的认同感,丰富中医药文化知识内涵,可增强学生文化自信,为中职护理教育的改革提供借鉴。

  二、中医思政融入中职护理学教育的实施路径

  1.中医药文化渗透到专业课程中,提高学生对中医药的认知

  将中医药文化融入传统的护理教学中,就要对授课教师开展中医药系列培训,扩大教师的中医药知识库,传播中医药护理思想。开展集体备课和相互学习,深入挖掘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中医药文化教育素材,力求将中医药文化与护理知识融会贯通,并融入护理教学中(杨支兰、李润、吴君,等,2023)。

  (1)中医的整体观、辨证论治与护理学融合的整体护理

  在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中,人体被视作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器官、组织以及经络彼此关联且相互影响,共同维系着人的生命活动。同时,强调人体与自然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外界环境的变化会对人体健康产生重大影响。而现代护理学所提倡的整体护理观念,不再单纯聚焦于患者的疾病,而是涵盖了人的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精神等多个方面的整体需求。由此可见,两者在健康观念方面均着重强调人体的整体性。

  中医的辨证论治是一种诊疗方法,应根据患者的症状、体质、环境等综合分析,辨明疾病的特点、病机,然后制定相应的个性化治疗方案,注重病人的个体性诊疗。护理学的整体护理是一种工作模式,要求护士根据人的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精神等多方面的特性,运用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等系统步骤为病人提供最佳的护理。两者在方法论上都注重病人的个体性,在观念与方法论上相统一。

  护理学专业教师可利用中医的整体观加强学生对护理学的整体护理观念的认知,利用中医的辨证论治方法论结合各专科疾病护理的特点对患者进行辨证施护,融合两者的理论并应用在护理程序的每一个环节中,发挥中医药的思想理念在护理实施中的作用,转换传统护理模式(刘新春、李丙荣、张玉珍,2022)。

  (2)中医的情志理论拓宽心理护理的视角

  中医学所提及的情志,乃是机体针对外界环境刺激所产生的不同情绪反应,包含喜、怒、忧、思、悲、惊、恐,合称为“七情”。中医学认为,人的情绪、情感发生变化会对人的健康产生影响。中医情志疗法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特色治疗手段,它高度强调精神情绪因素对身体的作用,并在实践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的方法。其治疗躯体和精神疾病的途径是通过调整人体的精神状态,消除不良的情志刺激,恢复平衡脏腑、气血(刘新春、李丙荣、张玉珍,2022;包丰源、招辉,2022)。相关研究显示,将中医情志理论运用到临床患者的心理护理干预中,不仅能够缓解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而且还可以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刘新春、李丙荣、张玉珍,2022;陈永玲、陈志高、林雪香,2022)。

  传统的护理学教材中关于专科疾病的心理护理内容较为笼统,极少涉及中医的心理保健知识,专业教师授课时对此内容通常一带而过。因此,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缺少心理护理的知识支撑,容易忽视对临床病人进行心理护理。护理学专业教师应收集各种应用中医学情志理论干预临床患者心理护理的案例,融入课程中,既丰富教材的内容,又可拓宽学生的学习视角。

  (3)中医的药食同源思想为饮食护理注入新能源

  “药食同源”乃是现代中医界学者在总结历史经验及相关理论后提出的全新概念,其由20世纪30年代出现的“医食同源”概念延伸发展而来,指的是食物与药物具备同源性。“药食同源”理论在现代中医食养食疗以及预防保健领域中常常被运用,在中医看来,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食物与药物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食物和药物都能够用来预防疾病、治疗疾病、促进疾病康复以及维持健康状态(王旭东,2023)。近年来,多项研究表明,将中医的药食同源理论应用于临床患者饮食护理中,能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由此可见,以中医的辨证施护为原则,根据患者病症和食物性质选用相宜的食物配膳,提供个性化饮食护理可以促进患者康复和提高患者预后生活质量(包丰源、招辉,2022;朱瑞芳、张珺、韩世范,等,2022)。因此,专业课教师讲授疾病饮食护理时可结合中医的食疗,让饮食护理内容兼具中医特色,为饮食护理注入新能源(陈锋华、刘凤艳,2016)。

  (4)促进中医适宜技术与临床护理接轨

  中医适宜技术包括灸法治疗、针法治疗、手法治疗等。目前,拔罐、敷贴、艾灸等中医技术逐渐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常攀、王晓庆,2024)。研究表明,中医适宜技术在临床护理中对患者的康复和预后呈现整体向好的趋势。例如,鲁平平等关于中医适宜技术在骨外科术后气虚血瘀证患者快速康复的应用研究中发现,中医适宜技术干预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缩短,疼痛、睡眠质量及情绪状态有了更好的改善,术后恢复加快,并发症也相应减少(鲁平平、高云霞、韩亚妹,等,2024)。此外,在小儿口疮的中医护理中,穴位贴敷、耳针和灸法等中医护理适宜技术能够舒缓口疮患儿溃疡疼痛、延长发作间歇期及控制溃疡复发(孔湘蓉、钱桂梅、曾细秋,2024)。

  由此可见,中医适宜技术在临床中的研究与应用愈来愈广泛,教学应与临床实际接轨,在中职卫生学校护理学专业开设中医护理课程,可为本专业学生普及中医适宜技术。

  2.让学生感悟中医药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中医药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升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对中医药文化认知水平的基础上,引领学生体悟中医药文化的独特魅力,进而激发学生对中医药的浓厚兴趣与深沉热爱,不断增强文化自信。

  首先,举办校园中医药文化讲座,邀请中医药专家走进校园,向学生传授日常中医养生保健及护理小常识,使学生能够在生活中加以运用,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开展相关主题班会,组织以学生为主体的多种形式的“中医药自信”主题研讨班会,如看图辨识中草药、分享中医药典故等活动,让学生体会中医药文化所蕴含的哲学思想以及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观。最后,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使其在实际中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实践中激发对中医药文化的兴趣,领悟中医药文化。比如,举办中医适宜技术技能大赛;为学生营造中医药文化氛围,鼓励成立中医药文化协会以传播中医药文化;培养社区服务意识,组织学生志愿者服务队深入街道、社区等开展义诊活动,传播中医“治未病”的理念,为居民进行中医药养生保健、疾病防控和康复治疗等知识的健康宣教,让群众感受中医药的独特优势与医疗价值,同时增强学生的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去诠释和感受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进而增强中医药文化自信(杨支兰、李润、吴君,等,2023)。

  3.用中医药深厚的文化底蕴滋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高素质职业人才

  近年来,医院的医患纠纷层出不穷。对于护士而言,提升人文素养,恪守职业道德,是解决医患纠纷的关键所在。此外,中职护理专业学生主要是青少年群体,正是思想意识培养与成长的关键时期,若无正确的思想引导,则难以担任起护士这一守护生命健康的职责。中医药传统文化历经五千年的沉淀,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影响着数代医学工作者,是医学生在理论学习与临床实际工作中培养道德素养与职业修养的基石与支撑(杨支兰、李润、吴君,等,2023;郭倩、李宝琴、于钦明,等,2023)。学校应当大力加强中医药人文环境的建设,深入发掘中医药文化的精髓所在。将对人文素养的培育从课本知识的学习拓展至校园文化的熏陶之中。可以通过建设中医药博物馆、医德馆等实践基地,展示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历史以及历代名医的光辉事迹。强化中医药文化所蕴含的自然观、生命观等价值体系,增强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坚定信仰(杨支兰、李润、吴君,等,2023;郭倩、李宝琴、于钦明,等,2023)。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和多媒体平台开展德育讲堂,用人文思想滋养学生,以中国古代医学人物的生平事迹为切入点,让学生感受先辈们的高尚品格,潜移默化地为学生提供积极向上的影响。

  三、中医思政融入中职护理学教育的意义

  1.有助于传承发扬中医药优秀文化

  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智慧和经验。传承发扬中医药优秀文化,不仅能够为人们的健康提供更多选择和保障,还能在世界文化之林中彰显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响应国家号召,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和责任。中等职业卫生学校承担着培养未来医疗卫生人才的重任,可以为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护理学专业作为学校的重要专业类别之一,有着特殊的使命担当,应针对护理学专业学生开设中医护理课程,普及中医适宜技术,以及将中医药文化融入相关专业课程中。同时,学校加强中医药文化的建设,例如,开设中医药博物馆、中医药图书馆等,营造中医药文化的学习氛围,对护理学专业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积极响应国家促进中医药传承和创新发展的伟大号召。

  2.有助于增强中医药文化自信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生产、生活以及医疗实践过程中,积累的认识生命、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珍贵经验。它为中华民族的蓬勃昌盛贡献了巨大力量(孙广仁、郑洪新,2012)。当中医药文化融入生产生活之中,不但能增强人民群众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还能够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以及国际影响力,为国家的发展战略以及人民的文化自信给予强有力的支撑(陈定,2024)。但随着现代医学的迅速发展和传播,越来越多人开始倾向于选择西方医学而忽视传统中医药。我国当今护理学专业主要受到西方医学与护理的影响,学校传统的专业课程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理论为基础,学生极少接触中医药文化,因此,将中医思政融入护理学教育中,建立起中医药文化与护理学的沟通桥梁,可以增强学生对于中医药的文化自信。

  3.有助于提升学生人文职业素养

  中医药文化犹如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它蕴含着极为丰厚的人文科学知识底蕴,在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与形成过程中至关重要,对培养和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谢波、孙晓生,2009)。实践研究表明,中医药文化融入思政教育可以有效提升护理学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章淑萍、龚大伟,2016)。由此可见,挖掘中医药文化的人文科学知识底蕴并注入护理学教育中,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职业素养。

  四、结语

  随着中医药的发展,当下,中医药在临床的使用频率持续攀升,中医的辩证治疗在临床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医护理为优质护理服务提供了有力支撑,对促进患者疾病康复大有裨益。在中医护理的过程中,护理人员的自身知识水平和对中医护理文化自信是发挥中医护理效果的关键因素。本次探索将中医药文化课程思政融入中职护理学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构建基于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与思政教育背景下的中职护理学教育模式,旨在培养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护理专业人才,增强文化自信。

  [项目: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2023年度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提升计划项目“基于岗课对接的中医养生保健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研究”(2023ZQJK124)。]

  责任编辑陈春阳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