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通·启发·创新:语文阅读引领下的思维发展

  • 来源:基础教育论坛
  • 关键字:小学语文,阅读引领,思维发展
  • 发布时间:2025-02-22 11:07

  杨春叶(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海边街道银龙小学)

  摘要:文章旨在探讨语文阅读在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深入分析语文阅读对学生思维融通、启发和创新的影响,揭示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详细分析了语文阅读是如何引导学生拓展知识领域、启发创新思维的,并通过多样化的文本表达形式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引领;思维发展

  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对学生的思维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关注如何通过语文阅读引领学生的思维发展,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下面主要探讨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运用融通、启发和创新的教学方法,引领学生的思维发展,培养其语文核心素养。通过对相关理论和教学实践的分析、探讨,旨在为小学语文教师提供一些可行的教学策略,促使其对学生思维发展做到深入理解,从而为语文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融通教材,以一课带一篇

  1. 情感融通:以情感共鸣拓展内涵

  阅读,不仅是简单地阅读文字的过程,更是一次情感共鸣的体验、一个内涵拓展的过程。融通教材,以一课带一篇这一教学策略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文本的核心思想,还有助于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深入品读文本,挖掘文本中的情感元素,让学生对文本产生情感共鸣。例如,在教学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以下统称“统编版教材”) 三年级上册《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然后提出“你们认为这个小女孩可怜吗?为什么?”这一问题,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描写小女孩悲惨遭遇的语句,感受她的孤独和无助。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不仅能理解课文的表层意思,还能深刻体会到作者通过描写小女孩的悲惨命运所传递的深层情感。情感融通的教学策略不能只停留在对文本内容的分析上,还需要教师设计丰富的情感体验活动。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忆自己曾经看到过的类似场景,分享一些相关的影视片段或文学作品,进一步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情感内涵,同时可以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情感表达能力。情感融通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情感体验的引导和表达。

  2. 文化融通:以跨文化体验开阔视野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文化融通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超越文化和国家的界限,使学生感受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的跨文化意识。文化融通这一策略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还能够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和包容心,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为了实施文化融通教学策略,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选择蕴含跨文化元素的阅读材料,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体验不同文化的魅力。例如,在教学统编版教材二年级上册《难忘的泼水节》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校园泼水节活动,让学生穿上傣族服饰,相互泼水祝福。这种亲身体验的活动不仅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傣族文化的独特魅力,还能够培养他们的跨文化意识。通过这种模拟活动,学生不仅可以直观了解傣族泼水节的习俗,还能体会到节日中蕴含的文化和情感。泼水节期间,泼水象征着对幸福和好运的祈求,教师可以借此机会引导学生讨论其他民族和国家文化中类似的节日习俗和象征意义。通过比较,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不同文化的共性和个性,增强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认同。此外,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学,展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图片、音频和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不同文化的氛围和特色;可以搜集网络资源,播放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庆祝节日的视频,让学生了解世界各地的节日习俗和庆祝方式。通过这些直观的资料,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不同文化的独特之处,激发对不同文化内涵的探究欲望。

  3. 技巧融通:以阅读策略提高解读能力

  通过教授和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阅读技巧,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解读文本,提高阅读效率和深度。首先,教师可以教授学生运用“预测—验证”的策略阅读文本。技巧融通这一策略要求学生在阅读前对文本内容进行预测,并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验证自己猜想的准确性。例如,在教学统编版教材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根据标题和插图预测课文内容,再引导他们仔细阅读课文,验证自己的猜想。这样的阅读过程不仅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还培养了他们的推理能力和判断能力。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提问—解答”策略解读文本,这样可以鼓励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主动提出问题,并通过寻找答案来深入理解文本。通过上述教学案例,能够看出技巧融通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教师通过教授学生有效的阅读策略,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技巧融通的教学,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阅读技巧,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启发思维,以一题带一界

  1. 深度思维:以探究问题引发深度思考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启发学生的思维是培养其高阶思维能力的核心。教师可以设计富有深度和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超越对文本的表面理解,深入探究文本的深层含义,从而培养学生的深度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度解读和多层次思考。例如,在教学统编版教材三年级上册《司马光》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设计以下问题来引导学生展开深度思考:“司马光为什么要砸缸?如果你是司马光,你会怎么做?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什么道理?”这些问题要求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不仅要理解课文中司马光的行为,还要思考其行为背后的价值观和人生哲理。通过回答这些问题,学生不仅能够理解司马光在紧急情况下的应变能力,还能领悟到勇气、机智和负责等品质的重要性。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类似情境,思考在面对突发事件时应该如何应对,这种类比思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还能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围绕“司马光如果选择其他方式会怎样?”这一话题展开讨论,通过假设和推理,学生能够认识到每种选择背后的多重可能性和复杂性,从而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总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问题的设计,使问题具有启发性和深度,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本背后的价值观念和深层内涵。同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让他们在交流和讨论中不断拓宽学习视野,提高思维能力。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探究式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本,还能在思维和人格上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升。

  2. 创新思维:以跨界联系激发创新灵感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至关重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文本内容与其他领域的知识进行跨界联系,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拓宽他们的思维边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跨界联系。例如,在教学统编版教材二年级上册《曹冲称象》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课文中曹冲称象的方法与数学中的质量计算方法相联系。教师可以提问:“如果没有船和石头,你还能想到其他方法来称出大象有多重吗?”鼓励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进行创新思考,寻求不同的解决方案。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能够意识到语文与数学之间的联系,学会用创新的思维方式来解决问题。由此可知,以跨界联系激发创新灵感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将文本内容与其他领域的知识进行联系,帮助他们拓宽思维边界,激发创新灵感。同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勇于尝试新的思路和方法,让他们在创新中不断成长。

  3. 批判性思维:以辩证思考提升思维品质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是提升思维品质的关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辩证思考的方式,助力学生形成独立、客观、全面的分析能力,从而在面对各种文本和信息时能够作出理性的判断和决策。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提出具有争议性和开放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例如,统编版教材四年级下册“习作:故事新编”中提及了《龟兔赛跑》的故事,在新编故事时,为了引导学生想象新的故事情节,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你认为乌龟赢得比赛的原因是什么?如果兔子没有睡觉,结果会如何?这个故事是否只是为了告诉我们‘骄傲使人落后’的道理?”这些问题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故事,挑战传统的解读方式,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的信息来源和论证过程。例如,在阅读一篇介绍某个历史事件的文本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探究文本的写作背景,分析其中的史实描述是否真实、信息来源是否可靠、论证过程是否合理等。这样,学生能够学会质疑和判断信息,提高他们的信息判断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创新表达,以一篇带一类

  1. 感悟创作:以深入阅读启发创新表达

  阅读不仅是获取知识的渠道,更是激发学生创作灵感、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感悟文本,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帮助他们从阅读中汲取养分,实现以一篇带一类的创新表达。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感悟式阅读,让他们从文本中挖掘创作的灵感和素材。例如,在教学统编版教材一年级下册《静夜思》这首古诗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深入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然后引导他们思考:“如果你也身处这样的夜晚,会有怎样的感受?你会如何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能够将古诗中的情感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创作出具有个人特色的作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先通过诵读和解读,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创作背景、意象和情感,从而初步建立对古诗的认识。随后,教师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诗中的情境,尝试将自己置身于那个寂静的夜晚,感受思乡之情。在这种沉浸式的体验中,学生可以更加真切地感受到远离家乡时的孤独和思念。随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分享他们的想象和感受,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感受。通过这样的分享,学生不仅能够相互启发,还能从他人的表达中获得新的灵感。

  2. 合作共建:以学生互动促进创作交流

  创新表达不仅是个体思维的体现,更是集体智慧的结晶。通过鼓励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教师可以打造一个积极、开放的创作环境,促进学生之间的创作交流,从而实现以一篇带一类的集体创新。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引导学生共同阅读和讨论文本,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例如,在教学统编版教材一年级下册《狐狸和乌鸦》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围绕课文主题进行创作,以不同的角度和方式来呈现故事,如编写续集、绘制连环画、表演剧本等。在创作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需要相互协作、相互启发,共同完成作品。通过小组合作,学生不仅能够从他人身上学习到不同的创作思路和方法,还能够通过交流碰撞思维,实现创新。这种集体创作的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 多元表达:以多元文本拓展表达方式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表达能力,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跳出单一的文本表达形式,尝试运用多样化的文本拓展表达方式,这样不仅能丰富学生的语文实践体验,还能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入不同形式的文本,为学生提供多元表达的素材和灵感。例如,在教学统编版教材二年级上册《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情节,鼓励他们通过绘画、手工制作等方式来呈现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学生可以将小蝌蚪、青蛙妈妈、鲤鱼、乌龟等角色制作成纸偶,并用这些纸偶来表演故事,或者将故事中的关键场景绘制成连环画。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让他们在创作过程中发挥了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学生不仅能够接触到多样化的文本形式,还能够在尝试不同表达方式的过程中锻炼创新思维,发展语文核心素养。

  综上所述,本文深入探讨了小学语文阅读对学生思维发展的深远影响。通过融通不同领域的知识,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见证了学生思维能力的显著提高。语文阅读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库,还为学生提供了思考、探索和创新的重要平台。展望未来,期待语文阅读继续发挥其独特作用,引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不断拓宽思维的边界,发展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张婷. 撬动思维发展促进深度学习: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提升学生思维力的教学策略[J]. 考试周刊,2020(28):58-59.

  [2] 梁水娘. 以核心问题为导向促进高阶思维的发展:以小学语文中高学段阅读教学为例[J].名师在线,2021(36):10-11.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