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数字化转型视域下小学语文阅读课堂的新样态
- 来源:《广东教育》(综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教育,数字化,新样态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5-03-08 10:56
文/ 广州市番禺区市桥横江民生小学 麦 波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当前,各种数字化技术大量地涌入课堂,教育数字化转型为教育教学模式的变革和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数字化技术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包括不同类型的教材、视频、个性化的互动式课程等,也推动了教育评估方式的创新。随着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推进,小学语文课堂也呈现了新的样态。
一、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支持下的“语文+”阅读融合课堂
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大背景下,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内容要突出时代性,在语文课堂中要关注数字时代语言生活的新发展和学习资源的新变化。因此,阅读学习资源的制作和应用也成了小学语文课堂亟需解决的问题,而教师要开发合理的、规范的、科学的学习资源供学生使用,难度大,时间长,效果微。因此,在信息时代,借助国家开发的高质量学习资源充实语文课堂,是教育教学提质增效的良策。
1. 借助国家开发学习资源充实语文阅读课堂
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由教育部主办,汇集了海量的优质教学资源,为“五育”并举提供了有力支持。这些资源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学生的差异性问题,为课堂提供了有力的个性化学习的线上支持。这既是学生落实课前预习、课后巩固的有效途径,也是打造线下“语文+”跨学科融合课堂的有力支撑。
例如在教学《十六年前的回忆》一课时,由于故事的年代较为久远,学生对故事较为陌生,为了让他们更好地理解革命文化,教师可将语文课和道德与法治课融合起来,组织学生观看来自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党史微视频《“八一”的由来》,然后让他们结合在道德与法治课程里《和平》一课中的收获,体会革命先烈的理想信念和爱国情怀。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李大钊宁死不屈的精神和深切的爱国之情。
2. 依托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丰富阅读文本
统编版教材的编写突出了语文学科以文化人的育人方式,要求引导学生通过语文学习,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因年代久远,学生对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知之甚少,要拉近因时间产生的距离,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丰富阅读文本,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
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阅读文本和视频资源。如在“课后服务”栏目中,“经典阅读”“影视教育”两个专题资源中有大量相关主题的经典影片、纪录片、数字图书等。这些资源经过教育部的严格审核,既减轻了教师在网络平台中搜索、选择的负担,又保证了资源的规范性、真实性与科学性。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合适的资源进行补充阅读。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时,教师可推荐学生观看“影视教育”中《周恩来》这一影片,让学生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领会周恩来以国家为己任的远大志向,这就解决了“革命主题课文理解难”的问题。
二、数据支持下的“教—学—评”一体化阅读生本课堂
新课标提出学业质量标准,“教—学—评”一体化的落实能有力地推动生本课堂的建设,而科学的数据分析工具与方法则为“教—学—评”一体化的实施提供了有效支撑。
1.“教—学—评”一体化的阅读生本课堂教学样态
生本课堂是以学生为本的课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应是课堂的主导者,课堂上的所有教学活动都应以学生的“学”为导向,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则需要教师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标准,这一标准既是对学习效果的检测,也是教学质量的体现。新课标要求教师树立“教—学—评”一体化意识,科学选择评价方式,合理使用评价工具,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新课标重视评价的导向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新课标对学生不同阶段的教学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实现多种评价方式的综合运用,从而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进步。
2.“教—学—评”一体化的阅读生态课堂教学实践样态
在组织教学前,教师可以结合单元语文要素与本文的学习要点,确定学习目标后,运用智慧学习卡、智能学伴等工具,引导学生在明确本课学习目标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学习能力与基础,寻找个性化的学习内容,教师通过数据分析,精准地把握本班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在教学过程中逐步达成教学目标。
数据的收集与分析可以用在上课前,同样可以用于课堂教学结束前。教师运用智慧学习卡或智能学伴的数据分析功能,引导学生回顾学习目标,参照自己在本节课中的习得,对本节课未能达成的目标进行梳理与反思,更好地为下节课的学习做计划,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打造“以生为本,以学为本”的高质量课堂。
三、AI 技术支持下的“大语文”阅读拓展课堂
“大语文教育”是一种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教育模式,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拓展与延伸,把传授语文知识同发展语文能力、提高学科素养有机结合起来。而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AI 技术的支持在更大程度上实现了“大语文教育”的阅读拓展课堂。
1.“大语文”阅读拓展课堂教学应然样态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经常向学生提出“把书读薄”或“把书读厚”的要求。所谓“把书读薄”,是要求学生有强大的理解、概括、内化等能力,从厚厚的书籍中提炼精华。所谓“把书读厚”,则是要求学生能对教材中的“例子”举一反三,拓展学习的内容和内涵。
统编版教材从三年级开始有意识地考查学生的资料搜集查阅能力,到了六年级,资料的搜查以学生的自查为主,目的性更强,范围更广,已不局限于课文本身,还包括与主旨相关的时事资料等。随着数字化转型,学生查找资料的工具和途径越来越多,学习愈发全面。
2.“大语文”阅读拓展课堂教学实践样态
以《十六年前的回忆》一课为例,为了落实该单元的语文要素,教师除了在课前让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初步了解李大钊外,还可以在课堂上指导学生抓住理解的难点提出疑问,查找相关资料,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品质。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使用讯飞星火或文心一言等软件进行咨询,咨询时所提的问题是否精准决定着软件所提供的答案是否符合需求,而且软件中提供的资料容量大,内容较多且广,这就更好地训练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信息筛选和提取的能力。
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教会学生根据已有资料进行追问,指引学生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深度学习,构造“大语文”阅读拓展课堂。
综上所述,教育数字化转型势在必行,教师应积极探索形式多样、适应时代发展的语文新课堂。
责任编辑 罗 峰
实习编辑 梁弘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