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中山市坦洲镇金斗湾小学 陈燕惠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四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要求学生认识四边形后结合高、底的概念掌握不同位置高的画法。本文运用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整体作业设计,促进有关联、有结构、有延伸的自主分层练习,说明数学学习需要从数学本质出发,把自身感知与实践相结合,进而突破思维障碍,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一、作业分析,发现问题
笔者运用随机抽样法对某班40 名学生有关“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学情诊断作业调查分析,得出学生对单一概念的理解较好,但缺乏对多种概念间相关联的建构逻辑,比如对平行、垂直概念的理解掌握得较好,学生能正确判断垂直,也知道垂线、高的正确画法。
但从整个作业设计分析来看,学完了整个单元的知识后,学生对于“以平行四边线的已知线段为底画高,到底是画1 条、2 条还是无数条”这个问题的回答仍然犹豫不决。究其根本原因是学生对于“画垂线”和“画高”的本质理解不到位,做题的过程只是生搬硬套、机械模仿。从线到面,知识跨度比较大,学生不容易找到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自然无法融会贯通。所以这也引起了笔者的反思,只有帮助学生有效理解“画垂线”和“画高”的本质,才能帮助学生正确地画出平行四边或梯形的高,并正确知道高的数量。
二、对症下药,解决问题
如何帮助学生突破“画垂线”和“画高”的本质联系?
(一)重基础,抓本质
1. 运用“运动变化”联结知识点为了正确画出高,必须让学生先建立起“距离”的概念。让学生理解“距离”的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意识,就要梳理本单元学习知识,先学习“垂直”概念,再逐步进行“画垂线——认识距离——画高”的系统教学,不断加强垂直感知学习,减少平行这一个知识的干扰。这样有利于学生把学习内容学深、学透,突出学习之间联系,构建整体的知识结构,提升空间概念。
学习“图形与几何”时,利用物体“运动变化”能有效发挥学生的动态想象、沟通知识点,这是画高教学的有效手段。在教学中通过平移、旋转等运动变化方法,有效地把画高的本质原理与画垂线、距离这两个知识联系起来,促进学生自主迁移。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图形与几何”知识的教学目标之一,教师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通过引导学生在脑海中根据教学素材进行有序、创新的“动态”想象,激活学生空间想象力,发展空间观念及抽象能力。
2. 问题驱动构建知识框架
“画垂线——认识距离——画高”看似是三个知识点,本质上都包含了“垂直”的概念知识, 教材将这三个知识分散在单元里,不利于学生把“画垂线”与“画高”的方法联系起来。于是在教学完平行四边形的高时,可以组织学生观察对比、沟通平行线之间的距离与高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把“画垂线”与“画高”联系起来。通过问题驱动,让学生把这两个和高有关的问题与两条平行线之间能画多少条垂线、这些垂线的特点以及与两条平行线的关系联系起来。教师给予学生想象的空间,并在交流中不断梳理、总结平行与垂直的关系,再将垂线和高关联起来,引导学生不断构建系统性的知识框架。
运用“运动变化”的思想来指导教学,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问题驱动既促进了学生对整体知识框架的把握,又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使他们可以深刻地理解知识的本质,为画高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二)重体验,深理解
儿童对几何的认识与成人有着显著区别,成人用公理体系作为起点认识几何,而儿童以直接经验为起点来认识几何。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学图形的高时,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认知结构来设计教学,从实际操作中对各类图形的高进行探索,而不应从概念、定义着手教学。重体验的教学不仅可以积累学习经验,还能帮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完整的表象,更好地理解平面图形中高的本质与内涵。
(三)重操作,获技能
技能的学习比知识的学习更复杂。学习技能要认识动作,还要熟悉动作的操作要领等核心内容。画高是作图技能,所以比学习知识更难。一方面,要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训练,即实践与知识相结合的训练。例如,在学生用尺子画高时,可以让学生先说一说、指一指图形中高的位置,从认知上准确地知道高的概念,再画高,可提高正确率。另一方面,注重对操作的技能训练。在画高操作中,主要体现在如何正确摆放三角板上。当学生对画高的原理及方法有深刻的认识后,适当的练习可强化学生画高的操作技能。
只有从问题的本质出发,系统地看待并处理问题,通过自身感知与体验,掌握画高的技能,才能从真正意义上理解知识,发展空间观念,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责任编辑 罗 峰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