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荠榆共话春滋味

  • 来源:美食
  • 关键字:北京,滋味,烹饪
  • 发布时间:2025-03-22 20:27

  走遍黔川江浙,尝尽山野新绿,各地的春芽野菜无不沾染着故土的灵气。行至北京,这座汇聚八方的都城却显得不同——胡同深处飘荡的野菜香,多是随南风北上的客味。但若以为北京只是野菜的集散地,便错过了一抹独属燕赵大地的春痕。当荠菜钻出解冻的冻土,榆钱缀满虬曲的枝头,老北京人便知道:这是城墙根下长出来的春信,是无需南货北输的本味天真。

  物以稀为贵,食以野为奇。春寒未褪,野趣先萌。在北京,早春时节适合吃的野菜是荠菜。荠菜也叫“报春菜”,春寒料峭之时,别的野菜还不见踪影,它就已经在田间地头出现了。每年的三四月间,带着锯齿的翠绿荠菜叶最为鲜嫩。

  我国自古就有采集食用野生荠菜的习惯。《诗经・邶风・谷风》有云:“谁谓荼苦,其甘如荠。”这是关于荠菜较早的文字记载,将荼菜的苦和荠菜的甘作对比,侧面反映出当时人们已知荠菜味道甘美可食,可见荠菜自古便为人们所钟爱。《尔雅》中也记载:“荠菜甘,人取其叶作菹及羹亦佳。”

  北宋诗人李时在《十二月立春》中提到 “盘装荠菜迎春饼,瓶插梅花带雪枝”,写出用荠菜搭配春饼的吃法。苏轼在《与徐十二书》中写道 “今日食荠极美”,还向患疮的朋友徐十二推荐吃好消化的荠菜羹,并给出了东坡羹的制作方法,“取荠一二升许,净择,入淘了米三合,冷水三升,生姜不去皮,捶两指大,同入釜中”。南宋诗人陆游在诗《食荠十韵》中详细描述了荠菜从采摘,到处理、烹饪整个过程。清代书画家郑板桥则在其画作中题诗:“三春荠菜饶有味,九熟樱桃最有名。”

  荠菜从南至北分布很广,田间、路边、山坡随处可见。相传在楚地,人们因为风吹雨打,头痛病很常见。农历三月初三,神农路过云梦泽(今湖北孝感),见乡民头痛难耐,便找来野鸡蛋和荠菜,煮给人充饥。当地人吃了以后,头不痛了。“三月三,吃荠菜煮鸡蛋,一年不头疼”的习俗也就延续至今,也有了“三月三,荠菜当灵丹”的说法。《本草纲目》释名为护生草。荠菜花荠菜梗煮鸡蛋,明目清火。清代作家薛宝辰在《素食说略》中说:“荠菜为野蔌上品,煮粥作齑,特为清永。以油炒之颇清腴,再加水煨尤佳。”

  北京一到春天,天刚暖和,就能见到很多老年人,拿着小锄头去山里或者公园挖荠菜。这个时候的荠菜最为鲜嫩,其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微量元素,能够增加大脑中氧的含量,同时激发大脑对氧的利用,因此多吃荠菜有助于提神醒脑。腌制以后的荠菜有一种特殊的鲜味和香味,它能够促进胃肠的消化功能,增进食欲。另外,荠菜的组织里面有很多的纤维素,所以它还有明目宽肠通便的作用。

  初春,除了荠菜,可以吃的嫩芽还有榆钱。榆钱就是榆树的果实。北周庾信于《燕歌行》中说道:“桃花颜色好如马,榆荚新开巧似钱。”榆钱,味道可口,营养丰富,又因其外形与古代铜钱相似,且读音相同“余钱”,被赋予了吉祥富足、年年有余的美好寓意。摘榆钱一定要趁鲜嫩饱满的时候,赏味期限只有两三天。榆钱可以用来熬粥,用榆钱熬出来的粥,青中带黄,味道香甜。欧阳修吃罢榆钱粥后,留下了“杯盘粉粥春光冷,池馆榆钱夜雨新”的诗句。

  榆钱还可以做榆钱窝窝头、榆钱饼。榆钱窝窝头是北方地区特有的一种小吃,由榆钱和面粉或玉米面蒸制而成,形状如传统馒头,口感甜绵爽滑。由于榆钱只在3月才有,所以榆钱窝窝头是初春的限定美味,错过便要再等一年。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