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穷水尽是何处——关于人工智能(AI)的多元之问

  • 来源:书屋
  • 关键字:人工智能,机器,物理学
  • 发布时间:2025-03-29 14:37

  陈彩虹

  2024年的国庆假期,七日之长。读哲学,读宗教,读历史,读数学,读科学方法论,听线上人工智能专家的讲座。读出了一大堆思考,听出了一大堆问题。最核心的问题,还是那个既陈旧,又新鲜,还令人忧虑的说法,人造的“机器”未来会主宰人类吗?这个问题,因为“人工智能之父”辛顿获得20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越发令人浮想联翩。今天的“机器”,自然是指人工智能。

  一般来说,现代科技是人类知识和技能的总和。现代科技的具体存在形态,则是专业板块式的结构体系。形象地描述现代科技,既可以用一棵大树,也可以用一片森林。前者体现出科技系统的大统一性,整体完备,有核心主干来连通分叉枝节;后者表明科技系统结构的平行态,树木之间有关联但相互独立,大系统并非一个完全整体。相比而论,一片森林的说法更符合现代科技的存在状态。人工智能,也就是这片森林里的一棵树,时下的成长态势格外出众,木秀于林而引人注目。

  人类的科技知识和技能,大致可分为“确定的”和“不确定的”两大类。通常情况下,“确定的”部分,才可称为知识和技能;“不确定的”部分,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将其划归到信仰的层面——要么在现实经验里“看不见,摸不着”,要么在抽象形式系统(如数学、形式逻辑等)中无法自洽,无法加以推理、运算和证明,只能是想象式猜测或猜测式想象,但笃信其会在未来转化成“确定的”存在。在这里,我们简化用“知识”和“信仰”来思考讨论科技中“确定的”和“不确定的”两块内容。

  人工智能“确定的”知识和技能,正在深刻地影响人类的社会生活。按照专业人士的理解和判断,人工智能虽然当下还处于“人机互动”或“人机对话”阶段,“机器”尚未能脱离人来独立行事;但它超越人类智能的某些特征十分明显,如语言运用、计算,一些推理和预测等,并且还在扩展努力转化大量“不确定的”知识和技能为“确定的”形态,机器深度学习的大模型就是典型的例子。这意味着什么?

  在专业人士看来,这意味人工智能取代人类智能,始终朝着既定的终极目标在前行。“人工智能之父”辛顿就认定,机器深度学习再向前走一步,人工智能很可能实现并超越人类“思考”的功能。如此,“人机互动”就将由“机器”独立自控所替代,人类智能就会完全落后而不得不让位,人类被“机器”控制的时代就这样到来了。如同当年居里夫人发现镭,忧虑其可能造祸而不是造福人类一样,人工智能的前景,人类的造物将成为人类的主宰,令人无法不忧心忡忡——辛顿毫不含糊地说出了这样的忧虑,现在整个世界都在传递这种情绪。

  然而,这样的未来有无可能只是另一种“乌托邦”?乌托邦是人类用于描述理想社会的专用词。因为它完美至极,乌托邦又是人类社会的终结。在一定意义上讲,乌托邦是用来向往的,不是用来实现的,也是实现不了的。它从属于明了无误的人类信仰。我们说,人工智能主宰人类的未来可能为“乌托邦”,并非指人工智能作为工具,或协助人类实现理想社会的梦想,或终结人类社会的存在;而是指人工智能替代人类智能的未来,不过是专业人士源自本专业的想象,或者说是根本转化不成“确定的”知识和技能的信仰。换言之,人工智能如同历史上已经有过的“机器”一样,一定会替代人类的某些功能,但它完全彻底地取代人类智能,控制甚至主宰人类,只是虚无缥缈的人类幻觉。

  在这个问题上,人工智能的专业性,是首先要面对的障碍。人工智能的底层逻辑,是用计算机技术替代人类的智能。通俗地说,就是用“计算机器”替代人的脑力劳动。无论计算机技术如何地先进,它的“智能”,包括语言、逻辑推理甚至于可能的“意识”和“思考”,都是依托计算能量而来的。而人类智能,是否可以简单归结为计算能量,是一个天大的未知问题。人类的历史和直觉告诉我们,人类智能无疑远远超过人造“机器”智能。时下,专业人士大多将两种智能进行计算能量的直接对比,存在的漏洞是致命性的,忧虑的基础极不牢靠。说人工智能完全取代人类智能是乌托邦想象,基本道理就在这里。

  其实,机器如何深度学习人类智能,并产生种种替代效应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认定人类智能仅有单一的计算能量,因而必被人工智能超越而不堪一击——人类不是真正由自己的造物智能所征服,而是由人类自有智能的“误判”所打败,那才是人类的真正悲哀。

  20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颁布颇值得玩味,它隐约地证明了上面的说法。得主辛顿从生物学的“神经网络”获得灵感,构建了计算机的“模拟神经网络”,为机器深度学习“准”人类化开辟了新路。但将生物神经和物理网络,归于计算能量对比,不过是以人工智能的“专业强项”,对比人类智能的“某种弱项”而已;得出的“机器胜于人”的判断,当且仅当人类智能只有计算能量时,才是成立的。这就是一种来自专业“孤岛”之内的说法,“客观性”严重不足。更何况,辛顿的突破,就是走出原有“孤岛”带来的。他的创造性思维,表明了人类智能的多元、丰富和复杂,非“机器”专业计算能量可相比。不错,辛顿走出“孤岛”意义非凡,但证明的不是人工智能的优势,恰恰是人类智能的无界。这一点,专业之内的人士,绝大多数是看不到也想不到的。

  或许有人会说,如果人工智能的专业人士,不断地往“孤岛”外走,不断地增加新的能量,人工智能越来越复杂、多向、强大,是不是某一天,它将彻底地替代人类智能,将那个乌托邦转化为现实呢?答案是否定的。必须看到,作为知识和技能总和的现代科技,都是人类智能的产物。基于科技系统的专业结构特征,人工智能从本专业内往外突破,只有将全部科技系统都收归于自己的麾下时,才可能完成对人类智能的取代。这时,人工智能也就是人类全部科技系统的别称,所有的知识和技能都集合在人工智能的版图内。这是不可能出现的事情。现代科技系统的专业结构,是无法逾越的存在。人工智能这棵专业之树再大,也不可能将整片森林覆盖而独自存在。

  问题还有另外一面。在专业人士对人工智能未来的猜测式想象中,一方面,人工智能在专业内部是没有缺陷的,唯有完美地向前发展;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在专业之外是没有“天敌”的,行进总是坦途无阻。这样两个方面的叠加,人工智能对于人类智能的取代,便只是时间长短的事,不存在能否实现的问题。正是如此“内无缺陷”和“外无对手”的隐性假设,将人工智能的乌托邦未来揭示得淋漓尽致。必须看到,任何的专业系统,不论是自然存在的,还是科技划分的,抑或社会构建的,无不内有缺陷和外有“天敌”。这些缺陷和“天敌”,使得各种专业系统存在着和发展着,却总有无法超越的专业边界。不能想象,人工智能是这样完美全能的系统,它既无缺陷,又无对手,那不是超级想象的乌托邦,又还能是什么?

  无须讳言,现实的人类社会,既普遍将科技作为知识认可,又普遍将科技作为信仰对待。毕竟,“确定的”知识和技能是实际存在着的;“不确定的”知识和技能,还需要人类去创造,而创造之前必依托于某种信念下的“想象”。对于科技专业人士而言,科技进步的历程,就是想象中创造或创造中想象的过程。因此,缺乏科技信仰是科技不能突破式前行的别名。但是,如果这种信仰绝对化和极端化,科技被置于完美无缺和无所不能的圣位,科技进步的历程就不仅会因为“过于相信”而遭遇困境,人类社会更会因如此的未来预设而陷入迷途和恐慌之中。人工智能的现状,大有“过于相信”的种种迹象,它正在被完美化和全能化。对此,我们应当有起码的警觉。

  决定人类未来命运的,不是人类发现和发明的各种技术,不是各种技术之上这样或那样的人工智能和人造器物,而是人类的思维。它将与时俱进地生成新的思想意识,贯通古今并触及未来地构建新的文化形态,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奠定自身基础的能量。试想一下,人类能够认知人工智能的缺陷和天敌,当意识到人工智能对于人类的巨大危害之时,人类会如何应对?难道会无可奈何地坐以待毙?我想,一定是问题导向的积极自救,以人类智能的强大优势,有效地消解人工智能可能的加害。

  需要指出,既然出现了种种对于人工智能的莫名忧虑和悲观预测,这也预示着人类目前在思维方面存在较大的误区。尽管人类历史的进程,不会因此误区而发生方向性改变,却可能造成历史前行中过多的折腾和破坏。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人类思维走出这样的误区,需要一场持久而深刻的人类文化大重构,需要对人,对世界,特别是对人和世界关系(包括人和人造世界的关系)的理解,形成相对确切的系统性全新认知。有迹象表明,这种文化大重构的时代正在到来。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