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有刚
茅盾先生是从翻译儿童文学开始他漫长的文学道路的,如《大槐国》等童话作品,在五四运动之前就很有影响力;茅盾先生对儿童文学也很有研究,撰写了大量关于儿童文学的文章,一直关心重视儿童的精神食粮问题。直到去世前两个月的1981年1月26日,他还和著名作家夏衍、曹禺等一起,联名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想想孩子们吧》一文,呼吁“为孩子们做件好事,也是为祖国的未来做好事”。但是,茅盾写的儿童长篇小说《少年印刷工》1936年发表后,一直没有出版单行本,一直到茅盾去世后的1982年4月,才由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前后整整相隔了四十六年!其中的故事也很有意思。
1936年1月,开明书店创办了《新少年》半月刊,当时杂志社社长是夏丏尊,总编辑是叶圣陶,夏先生和叶先生都是茅盾的老朋友。在筹备过程中,夏丏尊找到茅盾,希望茅盾为这个新创办的刊物写一部适合青少年阅读的连载小说,作为支持。当时茅盾回答道:“我虽然写过一些儿童文学的评论,但是从来没有写过儿童文学,你找错人了。”坚决推辞。可是,夏丏尊不让步,对茅盾说:“你提出了理论,何不亲自实践一番?”又说:“最好你写这样一个连载小说,通过故事让小读者得到一些科学知识。”茅盾笑道:“你的要求太高了。”后来,夏先生又给茅盾写信,茅盾终于被说动。其实,茅盾答应此事,估计与当时杂志主编叶圣陶有一定关系,因为茅盾的许多作品都是经叶圣陶的手发表的,如茅盾一鸣惊人的处女作长篇小说“蚀”三部曲。据说,茅盾颇费思量,最后决定写一个失学少年通过劳动成长为一个印刷工人的故事,因为印刷工人的故事,茅盾非常熟悉,他写了二十多年的书,对印刷工的工作早已了然于心。《少年印刷工》书名很朴实,主要写“一·二八事变”后赵元生一家从小康之家变为赤贫,赵元生的父亲因为付不起养育费,连在战争中丢失的女儿都不敢认领。所以赵元生从中学退学,到造纸厂当学徒,因不满足造纸厂的单调工作,离开了造纸厂,但又拒绝去酒吧当boy,最后去了一家小印刷厂当学徒。在那里,赵元生勤奋好学,很快掌握了检字、排版的技术,得到了老板的青睐,却遭到同伴的白眼。后来他在印刷厂遇到一位经过革命洗礼的老工人,从老工人身上学到了许多新的知识,对人生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明白了自己应该走的道路。最后他跟着老工人“老角”离开了印刷厂。茅盾虽然没有写明去哪里,其实读者一看就知道,是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对于这部小说,茅盾自己很不满意,因为匆忙写作,茅盾脑海里常常想着夏丏尊的要求,因此没有放开去写。比如夏先生要求茅盾在小说中介绍一些科学的东西,结果茅盾觉得,写是写了,但是不成功。茅盾自己曾经说过:“在小说中我又遵照夏丏尊的要求,向小读者绍介了印刷技术的知识。这是一种新尝试,即在儿童文学中把文学和传授科学技术结合起来。然而我的尝试失败了,从而也影响到整篇小说的失败。”加上茅盾当时还有其他的事情,小说正常连载了半年之后,便断断续续,最后匆忙收尾,结束了事。正因为这样,茅盾生前一直不愿这部长篇小说出版单行本。而绝大多数读者自然就不能看到这部小说的全貌了。
1946年夏天,魏绍昌先生曾经给茅盾写信,询问匆忙结尾的原因。当时茅盾回信告诉他:“《少年印刷工》硬收束,原因如此:写到后来,我因忙于他事,实在不能再写下去了。(他事者,文学以外之社会活动及当时之救亡运动也。)但开明老板又苦苦拉我,说倘若搁笔,也得来个结束——因此只好抽工夫写一段,硬为结束。此书我极不满意,故不印单本,亦未收入别的集子里。”至于茅盾讲的文学之外的活动,主要是抗日活动和鲁迅先生去世之后茅盾需要料理的一些社会活动。这些活动占用了茅盾大量时间,以致影响了小说的创作。但是,许多读过这部连载小说的读者并没有忘记它。1953年10月,儿童文学作家张天翼先生在中国文学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会上的发言中,把《少年印刷工》与《稻草人》《寄小读者》等相提并论,给予这部作品很高评价。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魏绍昌先生又给茅盾写信,建议茅盾出版《少年印刷工》这部儿童文学作品,茅盾当时回信说,“目前不必浪费人力物力”,“十年以后,或许又当别论”。可惜,当时国家经济困难,日子难过,自然无法去印这些作品;而且,茅盾这“十年以后”的可能性,也因为“文化大革命”的开展而夭折。粉碎“四人帮”以后,茅盾已经是耄耋之年,已然无暇顾及这部儿童文学作品了。所以,直到茅盾1981年3月去世,《少年印刷工》这部曾经浸淫茅盾创作新想法的作品也没有能够出版单行本。
茅盾去世以后,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就关心茅盾这部儿童文学作品的魏绍昌先生经过收集、编辑,将其于1982年4月交由上海的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第一次印刷,就印了三万三千册。叶圣陶先生为茅盾这部作品题写了书名,王申生做了封面和插图。封面的主题色彩非常突出,一个少年追寻和求索的形象镌刻在封面上,让人印象深刻。书前有陈沂的序,说明当时上海出版界和文化界还是很重视这部儿童文学作品的。序前的扉页上,有一页茅盾1946年8月1日写给魏绍昌先生的信的手迹。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