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场景里才有真需求:场景营销的分析与界定

  • 来源:销售与市场
  • 关键字:场景,需求,营销
  • 发布时间:2025-03-30 11:57

  文/ 傅飞扬

  梁宁在《真需求》这本书中一言概之:“世界不是由生意组成的,是由生命组成的。”一句话,道出了商业的底层逻辑:创造可以被生命感知的利益。

  那么,从哪里感知?

  场景。

  我们说,场景是唯一能够把产品、用户和需求结合在一起的一个概念。

  什么是场景营销?

  无论是对于品牌界还是对于产品界,场景都是一个大家早已熟知的概念。场景营销这个理念提出很多年了,在当下仍有争议:说它有用,大家也无法确认究竟是品牌自身的能量,还是由于场景的赋能;说它是未来的增量,很多正做这类营销的品牌仍然身陷泥潭,看不见曙光。

  所以,我觉得首先是清晰界定。

  营销是无法追求确定性的,场景营销不是一个确定的方法论,而是一个营销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我们只有认清场景营销的构成,才能根据产品或品牌的独特性,选择适配的场景营销方法。

  哲学是认知世界的方式,而理论,则是对现实的重新归类。

  如果对场景营销有一个清晰的归类,那么大家对它的争议和理解,也会相对清晰明了。

  在我的定义里,场景营销是为产品找到需求场景,需求场景里有真正的用户群,围绕“产品、人群”进行一系列营销动作:传播场景、社交场景、情感场景、体验场景、购买场景、使用场景。其中“需求场景+传播场景+ 体验场景”组成了核心的场景三角(如图1 所示)。

  品牌在做场景营销时,通过这张图,就可以清晰地判断自己的动作处于哪个场景中,应该规划什么样的内容,对应什么样的目标。有步骤、有目标去落地,才会取得相应的效果。

  场景本来就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很多时候并非独立存在的单项场景,所以大家在做场景营销的时候,很容易混淆误会,并不清晰所做的到底是哪一环。这张图有助于大家厘清思路,作出切合实际的判断。

  场景营销如何产生效果?

  对于场景营销,首先要明白,场景不是排他性的,而是共生性的。找到需求场景,并不代表成为某个品类的绝对唯一或者是第一。需求场景是让大家都能在这个品类赛道里找到有利的生存方式——拿到市场的入场券。

  如果想要在市场上建立较大优势,俗称成为品类的唯一或者第一,除了需求场景的先发优势之外,还需要通过两大主线场景:体验场景、传播场景。

  体验场景既包括了商家营造的特定场景(独家),也包括常规的购买场景、使用场景、服务场景。

  传播场景包括IP、内容、互动、广告、媒介、分享、公关等诸多细分场景。

  情感场景单独列出来,它从属于需求场景,比如礼品类产品、国民品牌——它代表了使用者的尊重、关爱、拥护等一切情感的维系。

  从品牌的生长周期来说,一个新产品(也有可能是滞销的老产品),它要通过场景营销效果路径(如图2 所示),才有获得成功的可能:

  (企业)泛场景发现需求→产品满足需求→需求形成(特定)场景→场景引导成交→成交兑现价值→

  社交传播价值→价值建立品牌→品牌引发跟随→跟随造成增量→增量变成趋势→趋势壮大品牌(企业)在这11 个步骤中,品牌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过程。整个过程中,场景营销一以贯之,实现了引领与闭环。

  场景营销的运用之道

  众所周知,品牌有不同的阶段,大致可分为新品牌、发展中品牌、大品牌。之所以前面要对场景营销进行一个清晰的界定,就是因为不同品牌期,面对一个“理论”时,其实是“鸡同鸭讲”。

  1. 创新品牌(包括老产品升级)

  这最主要是在需求场景中找到新的品类空间。如果在场景中发现了新的需求,你就有可能找到一个创新点,成为这个领域里一个先发优势的产品。

  比如好望水就是从婚庆礼宴的场景中发现了需求,创造了品牌。果汁饮品十分常见,并不是新颖价值的产品;好望水从礼宴的细分需求里叠加产品价值,引导人们在这个需求场景中成交,并通过传播形成了产品特定场景,获得了细分领域的品牌优势。

  这是需求场景创造品类的例子。

  2. 发展中品牌

  处于发展阶段的品牌,更多的是要在体验场景中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

  比如名仁苏打水的“酒前酒后喝名仁”,完全挣脱了苏打水的功能诉求思维,转而捆绑体验场景。饮料原本是用来解渴的,名仁是在饮酒的体验场景中发现了新的功能性需求—解酒。

  所以名仁调整了营销策略,从传统的货架思维变成了场景思维,深入每一个酒庆的场景中,通过渠道场景中进行强有力的渗透,由酒席上的意见领袖引导其他人形成消费习惯。喝酒,成了名仁苏打水的专属场景和用户的购买理由。

  在这个体验场景里,名仁不再需要与同类苏打水产品竞争,反而一枝独秀,从四线走到了一线。这是场景创造需求的例子,苏打水不是新品类,但解酒是新需求。

  3. 成熟品牌

  这类品牌更多的是要在传播场景中去寻找自己的新用户。

  成熟品牌本身积累了庞大的消费群体,但当这个群体在不断地被迭代和新品牌分化之后,品牌只有持续获得消费用户群体,才能保持以往市场的占有率,而传播场景是触达新用户的最佳途径。

  这也是为什么越知名的品牌越在营销上花费巨资的原因。毕竟,维持盛名并增长销量,才是它的目标。最显著的例子是茅台与瑞幸联名,联的不是产品,而是用户。

  4. 品牌营销

  在传播场景里,品牌要串联到社交场景、情感场景以及产品定制。一个好的传播场景营销,必须有好的产品承接落地。

  定制产品可能并不是品牌营销战略的目标,而是营销的道具。

  成熟品牌用体验场景和传播场景建立品牌优势之后,不需要创造品类,它就可以借助品牌优势延伸产品线,在市场原有的需求场景里去收获新增量,比如小米的造车,胖东来的月饼、白酒、啤酒……

  这时候的场景增量,已经是品牌优势的集成:它的需求场景、体验场景、传播场景,都源于品牌对消费者的号召与驱动。

  场景营销有哪些误区?

  我们分析了这么多场景营销,很多品牌也觉得奇怪:我明明做了呀,为什么没有效果?

  因为这里存在两个误区:

  1. 场景界定模糊

  不懂得分辨自己要做的是哪个场景的营销,先后顺序和主次顺序是否颠倒。在没有做好需求场景的界定时,就跑到传播场景里大声宣扬;在应该注重情感场景时,又急着推进购买场景;在应该提升体验场景时,又困在需求场景里摇摆不定。类似错位的决策,造成不良的效果,导致品牌对场景营销缺乏信心。

  江小白梅见新年酒,在刚发生的新年传播场景里,就忽视了大家对春节情感场景的幸福感需求,只沿用了社交场景的营销习惯,内容偏离特定情感场景的方向,导致网友们极为反感,不得不发出了一篇道歉公关稿。

  缺乏对传播场景需求洞察,很多品牌的公关危机就是这样来的。

  2. 堆砌场景

  柒牌在2024年中秋节推出萝卜裤,卖点是“百搭”,列出了多种穿着场景,反而不能打动消费者。什么场景都可以用、穿的物品,意味着这个场景里没有它也行,它不是某个场景的必需品。

  何况有些场景原本是相互冲突的,比如户外和商务场景的着装要求区别很大,心理需求也不一样。品牌为了宣传产品的百搭性,强行把这些场景列到一起,不仅无法让产品显得高级,反而显得它像所有场景的备胎。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伪场景营销。

  海澜之家新年广告,就是基于过年买新衣的真场景和真需求,对消费者进行品牌提醒,引导消费行为。真场景里才有真需求,才会产生真感受。

  我常常说,品牌是感受价值,营销是创造感受。营销与感受之间的介质,就是场景。最后,回顾一下文章的观点:场景营销不是一个方法论,而是一个营销体系。

  场景营销以“需求场景+ 传播场景+ 体验场景”为核心的场景三角,叠加传播场景、社交场景、情感场景、体验场景、购买场景、使用场景等不同的营销策略与作用,形成一个品牌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清晰效果路径。(作者:傅飞扬,场景营销研究院专家,红效飞扬品牌策划创始人)

  编辑:范俊强 / 微信:ymyg304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