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林木种苗生产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初探

  文/广东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周鹏车显荣徐谙为柯碧英

  随着全球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林业作为生态建设的主体,其重要性日益凸显。林木种苗生产技术作为林业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教学内容涵盖了林木种子生产、种苗选育、繁殖、栽培、管理及病虫害防治等多个方面,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中起着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是培养学生林业生产技能与职业素养的关键课程,其教学内容与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林业专业人才的培养。[1]然而,传统教学模式往往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兴趣不高、教学资源有限等问题,难以满足新时代林业技术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对林木种苗生产技术课程进行教学改革,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并探索线上教学的新模式,成为当前林业技术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

  一、林木种苗生产技术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林以种为本,种以质为先,质以苗为基”,林木种苗是林业发展的“芯片”,林木种苗生产是林业生产的第一环节,在林业生产中具有重要地位。林木种苗生产技术课程作为高职林业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对于培养林业技术高技能人才具有重要作用。[2]当前,在林业类高职院校中林木种苗生产技术课程主要存在课程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实践教学不足等问题。[3]

  (一)课程内容陈旧

  当前,部分院校的林木种苗生产技术课程内容仍以传统理论知识为主,课程内容与实际生产脱节是一个显著问题。由于林业技术的快速发展,课程内容往往滞后于最新的生产技术和标准,缺乏对新技术、新方法的引入,导致课程内容与林业生产实践脱节,学生所学知识难以直接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二)教学方法单一

  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是制约课程效果的重要因素。在传统的课堂中,教师一般采取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这种方法缺乏互动性、参与性和实践性,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丧失,难以激发学习主动性,也限制了他们的思维发展。同时,实验和实习环节不足,阻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实践教学不足

  资源的缺乏是制约课程发展的重要因素,包括教材、实验设备、实习基地等在内的课程资源不足,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体验。由于教学资源有限,部分院校的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往往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学生缺乏实际的操作,没有参与或模拟参与生产一线的机会,难以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教学质量大打折扣。

  二、林木种苗生产技术课程教学改革途径与措施

  (一)课程思政的融入

  课程思政是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的全过程,旨在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和生态意识。在林木种苗生产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融入林业发展的相关理念,让学生深刻理解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养成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精益求精的品质。这可以引导学生的专业学习,不仅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还增强其责任感、使命感和职业道德感,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林业技术人才奠定基础。[4-5]

  1.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入

  林业作为一个传统行业,其发展史上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德才兼备的林业工作者。在林木种苗生产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典型课程思政案例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植入学生心中,切实增强学生服务现代林业和建设美丽中国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林业技术技能创新人才。

  绿色生态意识培养。教师在教学中融入林业前沿理念,强调林木种苗生产在维护生态平衡、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林业发展理念,关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具有生态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职业道德教育。教师通过分析林木种苗生产行业中的职业道德规范和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道德观,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责任意识,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道德基础。

  社会责任感培养。教师结合国家林业政策、林业产业发展趋势及林业科技创新等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关注林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他们为林业贡献力量的热情。

  2.思政融入的教学策略

  专业课融入思政元素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林木种苗生产技术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要深挖思政元素,将其与专业知识紧密融合,通过课程目标、教学大纲、课堂教案以及教学课件等方面加以融入,并贯穿于课堂教学、讨论交流、实践操作等各个环节。

  案例教学。教师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林木种苗生产案例或林业工作者案例,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生态、经济和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同时,结合案例中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元素进行教育和引导。

  讨论式教学。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辩论活动,围绕林木种苗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或争议话题展开讨论和交流;通过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同时加深对课程思政内容的理解和认同。

  实践教学。教师可在实践教学环节融入思政元素,如组织学生进行林业生态考察、参与社区绿化项目等活动。通过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学生可深刻认识到林业生产对于生态环境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增强生态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二)线上教学的应用与创新

  线上教学具有资源丰富、时空灵活、互动性强等优势,能够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为学生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学习体验。然而,线上教学也面临着教学资源匮乏、线上资源利用率低、学生学习自律性不强、师生互动不足等挑战。[6-7]因此,在林木种苗生产技术课程中应用线上教学模式时,教师要充分考虑这些优势与挑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应对。

  1.线上教学平台的选择与建设

  资源平台选择。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构建开放共享的教学资源平台成为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的重要途径。教师应根据课程特点和教学需求,选择合适的线上教学平台,优先考虑平台的技术稳定性、用户体验、教学资源丰富度以及数据安全性等因素,同时关注平台的用户口碑和服务质量评价。

  教学资源建设。教师应积极整合优质教学资源,包括教学视频、课件、案例、习题等构建完善的线上课程体系。线上教学资源库或现有的开放教育资源平台可为学生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学习资源。同时,教师要凸显教学资源的多样性、针对性,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学校应通过举办教学资源设计大赛等方式,激发师生参与教学资源创作的热情,推动教学资源的不断更新和优化,建立交流平台促进教师之间的资源共享和经验交流,提升整体教学质量。

  2.线上教学的实施策略

  直播授课与互动教学。教师可采用直播授课的形式进行知识传授和答疑解惑,通过实时互动功能,如弹幕、问答等,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同时,注重课堂氛围的营造和节奏的把控,以确保教学效果的达成。

  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教师应通过设置明确的学习任务和作业,引导学生利用线上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通过小组共同讨论、在线协作互助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团队精神。同时,教师要充分发挥平台的数据分析作用,对学生的学习进度、知识掌握情况、学习效果进行实时监控和反馈,以便调整教学策略和教育方法。

  虚拟仿真与实景教学结合。针对林木种苗生产技术中的实践操作环节,教师应利用虚拟仿真技术构建虚拟实验环境,让学生进行模拟操作练习。同时,结合实景教学视频或直播展示真实场景下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以增强学生对实践操作的掌握和理解。

  (三)实践教学环节的强化与拓展

  在林木种苗生产技术课程中,实践教学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理论知识,并运用于实际操作过程中,还能增强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通过加强实践教学,学生可深入生产一线,参与林木种苗生产全过程,更直观地了解林木种苗生产的各个环节,掌握关键技术和方法,为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8]针对当前情况,我们可以从实践教学内容、教学基地建设和教学评价与反馈等方面进行改进。

  1.实践教学内容的丰富

  为了提升实践教学的效果,我们应不断丰富实践教学内容,除了传统的实验室操作和田间实习外,还可以引入项目式教学、企业实训、科技竞赛等多种形式。例如,组织学生参与林木种苗生产项目的策划与实施,从选种、育苗、管理到销售全过程参与,学生可在实践中学习、在项目中成长。同时,加强教学与科研实践相结合,教师鼓励学生参加林业科技竞赛、大学生科技创新培育项目等,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意识。

  2.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与利用

  加强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与利用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学校应积极与当地林木种苗企业、科研机构等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建设实践教学基地。通过校企合作,学生可以接触到最前沿的林业技术和最新的设备,了解行业动态和发展趋势。同时,企业也可以在学生实践活动中选拔优秀人才,实现双赢。此外,学校还可以利用自身的资源和优势,建立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如林木种苗繁育中心、生产性苗圃、植物园等。

  3.实践教学的评价与反馈

  评价体系应包括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和企业评价等多个方面,指标内容涵盖学生的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同时,学校应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反馈机制,根据学生、教师和企业的意见和建议,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教育过程进行持续改进和优化。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在推进林木种苗生产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师资队伍的建设同样至关重要。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和思想的引导者,其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学改革的成败。

  1.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学校应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的培训和交流活动,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优化知识结构。特别是针对课程思政和线上教学的新要求,学校可组织专门的培训,提升教师在这些领域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同时,学校要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科研项目,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素养。[9]

  2.优化师资结构

  学校应构建一支年龄结构合理、学科结构多元、专业背景互补的师资队伍,积极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创新能力的行业专家、企业技术人员等,或邀请兼职教师或客座教授为学生带来行业前沿信息和实践经验。同时,学校要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支持,通过导师制、教学竞赛等方式,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10]

  3.加强团队协作

  学校应鼓励教师之间开展跨学科、跨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共同研究和解决教学中的难题,通过组建教学团队或科研团队,整合教师资源,形成合力,推动教学改革的深入实施。同时,学校要推动教师与企业、科研机构等的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三、教学改革效果的评估与展望

  (一)教学改革效果的评估

  为了检验教学改革的成效,学校应定期进行教学效果评估,评估内容应包括学生的学习成绩、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方面。学校可通过问卷调查、访谈、测试等多种方式收集数据和信息,对教学改革的效果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价。同时,关注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和职业发展情况,以检验教学改革对学生未来发展的影响。[11]

  (二)未来展望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教育理念的更新,林木种苗生产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将不断深入和发展。未来,我们可以期待更多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被引入到课堂中来,如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辅助教学等,让课堂变得更加直观、形象。同时,随着社会对林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不断变化,我们也要调整和优化教学内容与课程设置,以适应市场变化和人才要求。

  四、总结

  综上所述,林木种苗生产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需要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资源平台等多个方面入手,加强课程思政的融入和线上教学的应用与创新,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的有效性。学校应通过不断探索,推动教学改革的深入实施,构建符合新时代要求、具有鲜明特色的课程体系,培养更多优秀的林业技术人才,不断为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

  [1]周亚爽,曹玲.“林木种苗生产技术”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与探索[J].现代园艺,2022,45(23):193-195.

  [2]付丽梅,李艳杰.高职院校林业专业群课程诊改探索与实践[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3,22(06):179-180.

  [3]柯碧英,潘坚,李金英.《林木种苗生产技术》实践教学改革与研究——基于广东生态工程职业学院林业技术专业的教学教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7(43):130-133.

  [4]王华光.新时代以生态文明教育推进高等林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究[J].中国林业教育,2024,42(02):35-39.

  [5]闫东锋,代莉,杨喜田.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传统林学专业改造提升路径[J].中国林业教育,2024,42(03):30-34.

  [6]刘西军,杜杰.新时代森林培育学课程创新教学改革与实践[J].安徽农学通报,2021,27(02):157-158.

  [7]陈玉珍,杨莉琳,李慧,等.“山野菜开发技术”课程开展混合式教学的改革探索[J].中国林业教育,2024,42(02):66-69.

  [8]黄石竹,郑宝仁,王雷,等.基于生产过程的高职“林木种苗生产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施[J].职教通讯,2014(24):17-20.

  [9]潘澜,胡文涛,冼丽铧,等.课程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以《森林培育学》课程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9(24):109-110.

  [10]邱权,何茜,李吉跃.“森林培育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以华南农业大学为例[J].林区教学,2022(09):25-28.

  [11]任伟,张胜利,马俊红,等.《林木种苗生产》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效果分析——基于新疆林业学校现代林业技术专业教学改革实际[J].教育教学论坛,2014(30):273-275.

  [资助课题:广东省高等职业院校农林牧渔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高职扩招背景下《林木种苗生产技术》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研究(YN2021YB26)”,广东生态工程职业学院服务乡村振兴开放课题项目“职业教育在乡村生态振兴中的作用与途径研究(2022-13)”。通讯作者:柯碧英。]

  责任编辑陈春阳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