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多词素词认知加工机制: 表征方式与激活进程
- 来源:《广东教育》(职教)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汉语,机制,方式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5-04-08 17:09
海南师范大学肖少北
词素是表达意义的最小语言单元,在汉语中,词素也被称为语素。通常来说,词素为一个单字,由两个或多个词素组成的词称为多词素词。[1-2]学者研究发现词素对汉语母语者以及非汉语母语者进行汉语词汇识别均具有重要作用。[3-4]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研究者重点关注视觉识别领域词素的认知加工[5],随着研究的深入,词素争论的焦点不断发生变化。早期,研究者多关注多词素词在心理词典中的表征方式。目前,研究者多关注词素语义激活及其发挥作用的时间进程。[5-11]本文围绕上述几个方面,系统总结汉语词素近20年来取得的研究进展,并提出未来研究方向。
一、汉语多词素词通达表征及其影响因素
(一)汉语多词素词通达表征观
研究者围绕多词素词的认知表征形成了三种具有争议的观点:词素表征观、整词表征观以及混合表征观。词素表征观认为多词素词以词素表征形式存储在心理词典之中,读者对多词素词的识别需要通过对词素的加工,才能通达词汇语义。整词表征观认为,多词素词以整词方式进行存储,读者在识别多词素词时无须词素参与。混合表征观认为心理词典中多词素词存在词素和整词两种表征形式,词素和整词在词汇加工中均可激活,对于熟词而言,先激活整词,随后词素也被激活。对于新词或者假词而言,在心理词典中不存在对应的整词表征,只能激活词素。[5,12]词素和整词表征方式从逻辑上讲有各自优缺点,如词素表征节省了认知网络中的存储空间,但可能引起歧义词素以及语义不透明词认知加工的困难;整词表征简化了视觉刺激与心理表征匹配的认知过程,但占用存储空间较多,且对于新词而言,不可能以整词方式通达表征。[13]单独的词素或整词表征方式无法解释多样的语言现象,相比之下混合表征观更具灵活性。[14]
(二)汉语多词素词通达表征的影响因素
1.整词词频
词素和整词通达表征均得到相关研究支持。有研究进一步发现两种通达表征的作用受整词词频的影响。学者Yan等通过眼动研究发现,读者对低频首词素注视时间显著比高频首词素注视时间更长,表现出字频效应,然而字频效应受到词频的调节。[15-16]对此,研究者认为汉语读者对复合词进行识别时,两种通达表征受到复合词词频的影响,高频词更容易通过整词通达表征,低频词则倾向通过词素通达表征。[15]然而,王春茂等研究发现,当合成词整词为高频词时,高词素频率组进行词汇判断的时间显著短于低词素频率组。[17]但是,当整词为低频词时差异不显著。对这一现象,研究者以连接主义观点将其解释为:高频词中出现词素频率效应是由于高频词和其构成词素之间具有强连接,而低频词由于这种连接较弱,词素对整词作用较小,所以在低频词中没有发现词素频率效应。由此可见,整词词频对复合词表征的调节作用,并非仅仅是高频词以整词形式通达表征,低频词以词素形式通达表征。整词和词素之间的连接及其影响因素可能会与整词词频交互影响这一过程。
2.语义透明度
语义透明度是指能够从组成词素中推断多词素词含义的程度,可用于表示词素语义与整词语义相关的程度。[18]有研究者认为语义透明度影响多词素词通达表征,具体而言,透明度高的词其意义与词素意义密切相关,因此透明度高的词更可能以分解的词素通达表征。而不透明词的意义与词素意义的相关程度不大,甚至是毫无相关,仅通过词素表征无法通达整词的意义,因而语义透明度低的复合词更可能是以整词方式进行表征。[19]早期,王春茂和彭聃龄使用重复启动法证实了汉语复合词表征受语义透明度影响这一观点。[20]并且,该研究还发现,语义透明度影响了词素和整词在心理表征中的关系,即对于透明词而言其整词和词素之间为兴奋性连接,对于不透明词而言其整词和词素之间为抑制性连接。此外,王娟等在考察语义透明度对多词素词加工影响的研究中发现,首字启动词对高语义透明度词的启动量为正,对低语义透明度词的启动量为负。[2]对此研究者认为,透明度高的词,可以通过其构成词素的语义整合通达整词语义,因此,词素语义激活可以促进整词语义加工。而透明度低的词,无法通过其构成词素通达整词语义,因此,词素语义的激活反而与整词语义表征之间形成竞争,从而表现出抑制作用。
3.加工通道
方杰和李小健指出,与视觉识别混合表征不同,听觉识别只存在整词表征。[21]然而新近研究却有不同观点,Shen等一项眼动实验发现,在1000—1500ms时窗内,尾词素竞争者条件下的注视点显著多于干扰条件,表明汉语口语识别中词素语义能够得到激活,即汉语口语识别中存在词素表征。[22]此外,Shen,Qu等学者对首词素竞争者效应进行考察,同样发现了口语识别中词素表征的存在[23],但Huettiget等认为视觉词汇信息可能会对听觉信息的加工产生影响[24],鉴于此,词素竞争者效应可能是由于视觉语义信息的预激活对听觉刺激的尾词素语义产生启动效应而引起的。尽管对于该问题研究者已做了额外的实验予以澄清,但未来仍需改进或采用不同研究范式来探讨汉语口语识别中词素激活的相关问题,以避免研究范式单一而造成研究误差。
二、词汇识别中汉语词素语义激活
(一)词汇识别中汉语词素语义激活理论
关于汉语词素加工的本质问题,目前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词素语义激活论,另一种是词素形式激活论。前者主张,在汉语多词素词的认知加工过程中,词素的语义能够被激活。而后者认为,汉语多词素词的认知加工仅仅基于词素的形式分解,语义并未在这一过程中被激活。[25,5]众多研究者发现词素语义在多词素词加工中起重要作用,并构建相关模型对这一作用进行阐述。其中Taft和Nguyen-Hoan构建的lemma模型主张在词形与功能表征之间存在一个lemma表征,其包含分层组织的词素lemma和整词lemma,词素lemma能够编码词素的语义信息。[26]对于多词素词,它们在加工过程中首先进行形态上的分解,分解后的字形会激活相应的lemma表征,而后lemma之间的连接也随之激活。这一连接和多词素词的语言特性有关,比如语义透明度,当多词素词为高语义透明度时,词素lemma会向整词lemma发出兴奋性连接,当多词素词为低语义透明度时,词素lemma则会向整词lemma发出抑制性连接。[25]另有研究者在lemma模型基础上提出修正,修正后模型认为汉语歧义词素的词形对应多个不同意义的lemma,这些lemma之间存在相互竞争的关系,lemma的激活程度随词素意义使用频率的增加而增强,而激活程度较强的意义将抑制其它意义的激活[8];与lemma模型中的前馈结构不同,修正的lemma模型提出,整词lemma能够向词素lemma发出反馈连接,从而在整词与其构成词素之间形成一个交互作用的网络;此外,该模型指出,词素层面的歧义消解是通过相关lemma之间的抑制机制完成的,在这一过程中,语境词素发挥了重要作用,具体而言,语境词素lemma可以直接抑制歧义词素的不适当意义lemma,或通过激活适当意义lemma来间接抑制不适当意义lemma,从而实现对歧义词素的消解。[25]
(二)词汇识别中汉语词素语义激活实证研究
一些研究者基于行为实验探讨词素语义激活。Tsang和Chen以歧义词素构成的双字词为实验材料,采用掩蔽启动范式,探讨汉语词素语义加工。[8]结果发现被试在主要意义启动条件下做出与启动词一致反应的比例显著高于次要意义启动条件。该研究还发现,无论启动词歧义词素表达主要或次要意义,被试均倾向对目标歧义词素的意义做出和启动词意义一致的反应,表现出语义启动效应。另外,有研究者在控制了歧义词素意义使用频率后考察词素语义的激活。行为结果发现,当目标词与启动词共享词素取相同意义时产生了启动效应,而共享词素取不同意义时,未产生启动效应,这为汉语多词素词加工过程中词素语义得以激活提供有力证据。[7]
另有研究者基于认知神经科学方法探讨词素语义激活,并揭示了词素语义激活时间进程。赵思敏等控制了词素意义使用频率,使用ERP进行研究,发现相比相同词素条件,同形词素引发的N250效应更小,持续时间更短,这体现了词素语义对N250的调节,表明词素语义在词汇加工早期得以激活。[7]上述研究中歧义词素两个意义的使用频率相当,然而有些歧义词素不同意义的使用频率存在差异,有研究者进一步发现,当歧义词素不同意义存在使用频率上的差异时,歧义词素在早期激活中其主要意义和次要意义的激活存在不同时程特点。Wu等研究发现,在早期N250时窗中,仅歧义词素的主要意义得以激活,此时,并未发现歧义词素次要意义的激活。由此研究者推测,歧义词素的次要意义由于不经常使用,相比主要意义,次要意义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得以激活。[11]尽管越来越多研究支持词素语义早期激活论,但也不可忽略持不同观点的研究,而两者的不同提示了词素语义早期激活可能受到诸如词频等因素的影响,对这些因素的探讨将有助于深化理解词素认知加工过程。
三、小结与展望
自20世纪80年代汉语词素受到研究者关注以来,该领域的研究基本肯定了词素在词汇加工中的重要作用。[27]并且研究者构建了众多模型试图厘清词素在词汇加工中发挥作用的机制,其中基于拼音文字构建的lemma模型得到了众多来自汉语研究的支持[1,7-11],然而该领域仍有许多问题有待探讨,为了更好地建构汉语词素认知加工模型,促进对汉语词素认知加工过程理解,未来仍需对以下问题进行研究。
第一,探究汉语词素加工脑定位。目前越来越多研究开始关注汉语词素加工的脑机制,使用ERP考察词素加工时间进程的研究发现N250和词素加工相关,而关于汉语词素加工脑定位的研究之间仍存在争议。以往多项基于拼音文字的研究发现,左侧额下回在词素加工中起重要作用[28],而章鹏等以及Zhao等在考察汉语多词素词认知机制脑定位时并未发现左侧额下回的激活[12,29],这似乎提示了跨语言词素加工脑机制的特异性。但是也有研究者发现,左侧额下回与汉语词素的分解和整合密切相关,并认为左侧额下回是跨语言和词素结构进行词素加工的核心脑区。[30,28]鉴于汉语词素脑定位研究较少,且研究结果存在不一致,因此,未来应对左侧额下回在汉语词素加工中是否发挥作用以及发挥什么作用作进一步探索。
第二,澄清是否存在整词词形表征。以往不乏有研究证明了汉语复合词整词表征的存在,然而这些研究并未对整词表征分类做出区分,并且lemma模型只提及词素存在形式表征,并未对整词词形表征做出相关假设。未来可以借鉴张玲燕等提出的研究范式[13],进行相关研究,完善多词素词表征形式的相关理论。
第三,深化对汉语词素语义激活时间进程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的认识。词素语义加工尤其是词素语义加工时间问题仍然是这一领域关注的焦点,尽管研究发现词汇识别早期,词素语义便得以激活,然而Shen等研究发现高频多词素词最初可能先激活整词表征[10],这似乎提示了词素语义的激活并非总是先于整词,这一过程可能受到整词词频的调节。此外,歧义词素意义丰富性、歧义词素意义频率偏差也可能对歧义词素语义激活产生影响。[11]因此,未来应结合具有时间精度优势的ERP技术,选择合适的研究范式对上述影响因素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吴岩,李天虹.词素语义在三、五年级儿童汉语词汇识别中的作用[J].心理科学,2018,41(03):572-578.
[2]王娟,张积家,许锦宇.语义透明度和构词频率对汉语动词多词素词识别的影响[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4,12(06):769-774.
[3]陈琳,翁斐斐,夏天生.语素位置对中级汉语学习者并列式复合词识别的影响[J].心理学探新,2016,36(04):305-309.
[4]陈琳,徐贵平,翁斐斐.首、尾语素频率对中级印尼汉语学习者复合词识别的影响[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8,16(02):145-149.
[5]张玲燕,金檀,田朝霞.词素认知加工——基于形式还是基于语义?[J].心理科学,2013,36(03):576-579.
[6]张玲燕,金檀,田朝霞.聚焦词素语义加工的时间轴——先形后义还是形义并行?[J].心理科学进展,2013,21(08):1382-1389.
[7]赵思敏,吴岩,李天虹,等.词汇识别中歧义词素语义加工:ERP研究[J].心理学报,2017,49(03):296-306.
[8]Tsang Y K,Chen H C.Early morphological processing is sensitive to morphemic meanings:Evidence from processing ambiguous morphemes[J].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2013,68(3):223-239.
[9]Tsang Y K,Chen H C.Morpho-semantic processing in word recognition:Evidence from balanced and biased ambiguous morphemes[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Learning,Memory,and Cognition,2013,39(6):1990.
[10]Shen W,Li X,Pollatsek A.The processing of Chinese compound words with ambiguous morphemes in sentence context[J].Quarterl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2018,71(1):131-139.
[11]Wu Y,Duan R,Zhao S,et al.Processing ambiguous morphemes in Chinese compound word recognition:Behavioral and ERP evidence[J].Neuroscience,2020,446:249-260.
[12]章鹏,张琪涵,彭国慧,等.汉语双字词在心理词典中的表征方式:来自fNIRS的证据[J].心理科学,2016,39(04):849-855.
[13]张玲燕,田朝霞,金檀.汉语合成词的整词词形表征[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3,11(04):569-574+576.
[14]王春茂,彭聃龄.多词素词的通达表征:分解还是整体[J].心理科学,2000(04):395-398+508
[15]Yan G,Tian H,Bai X,et al.The effect of word and character frequency on the eye movements of Chinese readers[J].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2006,97(2):259-268.
[16]赵冰洁,王永胜,陈茗静,等.双字词整词加工与词素加工在眼跳目标选择中的作用[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8,16(06):721-734.
[17]王春茂,彭聃龄.合成词加工中的词频、词素频率及语义透明度[J].心理学报,1999,(03):266-273.
[18]丛凤娇,陈宝国.第二语言学习者形态复杂词的加工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21,29(03):438-449.
[19]陈曦,张积家,舒华.颜色词素在词义不透明双字词中的语义激活[J].心理科学,2006,(06):1359-1363.
[20]王春茂,彭聃龄.重复启动作业中词的语义透明度的作用[J].心理学报,2000,(02):127-132.
[21]方杰,李小健.复合词在言语产生的词汇通达中的表征[J].心理科学进展,2009,17(06):1116-1123.
[22]Shen W,Li Z,Tong X.Time course of the second morpheme processing during spoken disyllabic compound word recognition in Chinese[J].Journal of Speech,Language,and Hearing Research,2018,61(11):2796-2803.
[23]Shen W,Qu Q,Ni A,et al.The time course of morphological processing during spoken word recognition in Chinese[J].Psychonomic Bulletin&Review,2017,24:1957-1963.
[24]Huettig F,Rommers J,Meyer A S.Using the visual world paradigm to study language processing:A review and critical evaluation[J].Acta psychologica,2011,137(2):151-171.
[25]胡睿.汉语歧义词素语义加工[D].海南师范大学,2022.
[26]Taft M,Nguyen-Hoan M.A sticky stick?The locus of morphological representation in the lexicon[J].Language and Cognitive Processes,2010,25(2):277-296.
[27]邹丽娟,舒华.语素在词汇识别中的认知及神经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13,21(09):1570-1577.
[28]Zou L,Packard J L,Xia Z,et al.Neural correlates of morphological processing:evidence from Chinese[J].Frontiers in human neuroscience,2016,9:714.
[29]Zhao S,Wu Y,Tsang Y K,et al.Morpho-semantic analysis of ambiguous morphemes in Chinese compound word recognition:An fMRI study[J].Neuropsychologia,2021,157:107862.
[30]Wang X,Mao M,Zhao J,et al.Neural Substrates of the Morphological Structure of Chinese Words[J].Mathematical Problems in Engineering,2021,2021(1):6672762.
[基金项目:2024年度湛江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对话理论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及路径研究”(ZJ24YB128);2023-2024年岭南师范学院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课题“新时代循证视角下多元数据驱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三位一体”课程体系构建研究”(WD2425);2023-2024年岭南师范学院教育数字化转型课题“大数据驱动高校特殊群体学生心理问题精准识别与危机智能预警模型构建研究”(SZ2406)。]
责任编辑朱守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