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师课程思政数字化能力提升策略研究

  文/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王贵

  在当今全球信息化与数字化浪潮中,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阵地,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与挑战。随着课程思政理念的深入实践,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已成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路径。如何在数字化转型的大背景下,有效提升高职教师的课程思政数字化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成为当前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本研究聚焦于高职教师课程思政数字化能力的提升策略,旨在探索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通过数字技术赋能,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专业教学深度融合,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

  一、高职教师课程思政数字化能力的现状分析

  (一)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欠缺

  1.数字化技术应用能力不足

  教师在面对快速发展的数字技术时,缺乏系统的学习和实践,难以熟练运用数字化技术进行教学,如数字化教学软件、平台,课程思政数字化资源的获取和整合、AIGC应用等。

  2.教学内容与数字技术融合不当

  一方面,在将数字化技术融入课程思政时,只是简单地将传统教学内容数字化,而没有深入挖掘数字技术与课程思政内容的内在联系,实现学生个性化、差异化学习;另一方面,在课程思政教学中对数字化教学方法的应用较少,如很少运用在线讨论、小组协作学习平台等数字化工具组织教学活动,使得教学效果低下、育人成效不佳,影响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资源数字化程度低

  1.课程思政数字化教学资源匮乏

  学校由于建设经费有限或学校管理层对课程思政重视不够,在课程思政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方面投入不足,使得教师在开展课程思政数字化教学时难以找到合适的思政素材和合适的数字化教学工具,限制了教学方式的创新,弱化了课程思政育人的功能。

  2.课程思政数字化资源更新不及时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教学资源和工具不断涌现。如果在课程思政数字化资源建设方面缺乏更新意识,会导致教学资源陈旧,无法满足现代教学的需求。如网络上涌现的众多与课程思政相关的时事热点、案例素材等数字化资源没有及时更新,使得课程思政数字化素材与现实社会联系不够紧密,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了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

  (三)缺乏线上线下协同育人模式

  1.线上线下教学脱节

  在课程思政教学时,缺乏线上线下协同育人的意识,线上和线下教学脱节。线上教学往往只是简单地复制线下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和互动性;而线下教学则缺乏线上教学资源的支持和补充。

  2.缺乏协同育人机制

  在课程思政的开展过程中,缺乏线上线下协同育人机制。由于缺乏跨学科合作、缺乏与企业和社会组织合作等,使得课程思政数字化教学内容、方式相对单一,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限制了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成效。

  (四)课程思政数字化评价机制不合理

  1.教学管理数字化程度低

  许多高职院校在教学管理方面仍然采用传统的方式,如纸质作业、人工考勤等。这不仅增加了教师的工作负担,也降低了教学效率。同时,缺乏数字化的教学管理系统也使得教学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变得困难。

  2.评价体系不完善

  在课程思政的评价方面,许多高职院校仍然采用传统的考试和作业评价方式,缺乏数字化的评价工具和方法来健全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使得评价结果缺乏客观性和准确性,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思政素养的提升情况。

  (五)课程思政数字化保障激励机制不健全

  1.保障措施不足

  在课程思政数字化的推进过程中,一些高职院校缺乏必要的保障措施来支持这一变革。例如,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更新和维护需要持续的投入,包括资金、技术和人力等。然而,一些高职院校在这些方面的投入不足,导致数字化教学资源匮乏、质量不高或更新不及时。此外,对于教师在课程思政数字化方面的培训和支持也不足,使得教师难以有效应用数字化工具和技术进行教学。

  2.激励机制缺失

  在高职院校中,教师的职称评定、绩效考核等往往侧重于科研成果和教学任务完成情况,而对于课程思政数字化的贡献则缺乏明确的评价和激励。这导致教师在课程思政数字化方面的积极性不高,缺乏主动探索和实践的动力。同时,对于在课程思政数字化方面表现突出的教师也缺乏相应的表彰和奖励,难以形成良好的示范效应。

  二、高职教师课程思政数字化能力提升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高职教师课程思政数字化能力提升的必要性

  1.适应教育数字化转型趋势

  随着数字经济的飞速发展,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生产生活、交往学习与工作方式。教育领域同样面临着数字化转型的必然趋势,高职课程思政教育也不例外。提升高职教师的课程思政数字化能力,是适应这一转型趋势的必然要求,有助于推动高职教育的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

  2.增强思政教育效果

  数字化技术能够打破时空限制,丰富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方式方法。高职教师提升课程思政数字化能力,可以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如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大数据分析等,打造沉浸式、交互式的教学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从而增强课程思政育人效果,提升育人质量。

  3.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课程思政旨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提升高职教师的课程思政数字化能力,有助于将思政教育元素融入专业课程内容中,实现全课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通过数字化手段,教师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习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高职教师课程思政数字化能力提升的紧迫性

  1.应对数字化挑战

  当前,数字化技术正在深刻改变着教育生态。高职教师如果缺乏课程思政数字化能力,将难以应对数字化带来的挑战,如教学资源获取困难、教学方式方法落后等。这将直接影响思政教育的质量和效果,甚至可能导致课程思政教育在数字化时代被边缘化。

  2.满足学生需求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发展,学生的学习方式和信息获取渠道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们更倾向于通过数字化手段获取知识、交流思想。因此,提升高职教师的课程思政数字化能力,是满足学生需求、提高教学吸引力的紧迫任务。

  3.推动思政教育创新

  创新是课程思政教育发展的不竭动力。提升高职教师的课程思政数字化能力,有助于推动课程思政教育在内容、形式、方法等方面的创新。通过数字化手段,教师可以更灵活地设计教学方案、组织教学活动,提高课程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高职教师课程思政数字化能力提升策略

  (一)增强课程思政数字化应用意识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是关键。要推动广大教师进一步强化育人意识,找准育人角度,提升育人能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化应用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推动着教育数字化变革。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AI技术、VR技术、大数据技术等,将课程思政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等进行数字化改造,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目标,提高育人效果,提升育人质量。有的高职教师一直沿用传统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忽视课程思政育人价值,忽略数字化教学可以促进教育公平和提升教育质量;有的高职教师由于缺少课程思政数字化方面的培训及实践机会,缺乏有效开展课程思政数字化教学能力;有的高职教师没有课程思政数字化方面的改革创新动力,不积极使用新技术、数字化工具等去挖掘优质课程思政素材有效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有的高职教师不积极拥抱新技术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育人效果不佳;也有的学校对教师考核机制“重科研轻教学”,对教师育人和数字化能力考核没有提出具体要求,导致教师科研能力不强,育人能力和教学手段不足,背离了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职院校教师只有做到对课程思政及数字化理念认同和能力胜任,增强教师课程思政数字化应用意识,才能使课程思政工作真正落地见效。[1]

  (二)提升思政理论水平,增强数字化应用能力

  1.构建课程思政数字化能力培训体系

  培训是提升教师课程思政理论水平、增强教师数字化应用能力的有效载体,职业院校应该为教师提供能力提升的培训,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新时代伟大成就、数字平台运用、数字教学、教学资源开发和数字评估等方面的培训。通过与同行交流教学经验,分享成功案例和心得体会等方式,提升教师课程思政理论水平和数字化应用能力。学校应该根据不同老师的不同需求,建立由点到面、分层分类的培训体系,促进教师可持续发展。[2]

  (1)建立课程思政、数字化能力培训长效机制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课程思政与高校思政课程在角色定位、职能作用等方面相互补充,共同承担着培根铸魂育新人的神圣使命。同时,在教育数字化背景下,教育数字化不仅推动高校教学模式的创新、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化与共享、助力高校管理效能的提升,还为高校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实现教育公平发展。由此,学校管理层应该树立课程思政育人意识、数字化赋能教育意识,积极制定教师课程思政、数字化能力培训长效机制,落实培训经费保障制度,构建评价与激励机制。利用线上、线下等方式组织教师专题学习,如思政理论学习、数字化工具实践、课程思政数字化资源的应用、数字化教学模式创新等,推动课程思政教学的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2)建立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机制

  思政课程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更多地通过显性教育来实现其在立德树人中的关键作用;而课程思政则更多地通过隐性教育来实现其育人功能,将思政教育元素有机融入专业课程中,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起到协同育人的作用。对于思政课程教师而言,思政素养是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思政教师需要具备坚定的政治立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良好的师德师风,才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因而,建立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机制,挖掘思政教师在课程思政教师能力提升中的赋能作用,提高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的贴合度,增强德技并修的育人效果。

  (3)构建思政虚拟教研室协同育人平台

  构建思政虚拟教研室协同育人平台对于提升思政教育质量、促进资源共享、加强教师交流与协作以及推动思政教育的持续发展与创新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促进资源共享与优化配置。虚拟教研室平台能够打破地域限制,实现各高校思政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如教学案例、课程资料、视频讲座等;通过平台资源整合功能,可以更加精准地匹配师生需求与资源供给,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升育人效果。

  第二,加强教师间交流与协作。虚拟教研室为来自不同高校的思政教师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他们可以在此分享教学经验,探讨教学难题,共同提升教学水平。平台也可以促进跨校、跨企业等合作项目的开展,如联合备课、共同开发课程、共同研究课题等,利用校校、校企、院院等资源形成教育合力,提升整体教学质量。

  第三,推动思政教育持续发展与创新。虚拟教研室促进校校与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形成一个持续学习、共同进步的思政教育共同体,推动思政教育持续发展和创新。

  2.提升课程思政元素的数字化挖掘融合能力

  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数字化挖掘能力是推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高思政教育质量和效果的重要举措,它有助于促进课程思政与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丰富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和形式。

  (1)强化思政理论学习

  学校利用线上、线下组织教师进行思政理论专题学习,加强教师课程思政意识,提升教师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立场、观点和方法的能力,深入学习党的最新理论成果,筑牢思政根基。

  (2)提升教师课程思政科研能力

  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学术会议、研讨会等活动,与同行交流学术思想,提升课程思政研讨能力,并将研究成果应用到专业课程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思考社会现象和人生价值。

  (3)加强数字化教学工具实践

  教师积极参加数字化工具培训、学习和实践,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慕课、在线学习平台等;拓宽教学渠道,提高教学效果,如多媒体教学软件、在线教学平台、虚拟仿真实验平台等;熟悉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应用,如电子教材、网络课程、在线题库等,丰富教学手段和内容,以推动课程思政教学的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4)推动数字化教学方法创新

  探索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利用数字化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分析和评估,为个性化教学提供依据。

  (三)构建课程思政数字化资源库

  课程思政数字化教学资源库是一个集教学资源、教学工具、教学平台于一体的综合性系统,旨在通过数字化手段提升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体验。

  1.共建共享构建专业群课程思政数字化资源库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数字化已成为全球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通过数字化手段整合和优化思政教育资源,推动思政教育的现代化和智能化,进一步提升课程思政育人效果。课程思政数字化教学资源库收集了大量的思政教育资源,包括视频、音频、图片、文本等多种形式的素材,课程思政教师可以利用资源库中的多媒体素材和互动工具,创新教学方式,如采用情景模拟、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同时,数字化教学资源库还支持在线学习和远程教学,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得学习更加灵活和便捷。由于课程思政数字化资源库建设是一项长期、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群策群力形成合力,才能升级专业群教学资源库功能,丰富教学资源。

  (1)创新开展校企党支部联建

  学校思政理论强,企业思政案例多,通过开展校企党支部联建,共建共享思政课堂,共同打造校企协同育人生态圈。通过挖掘行业领域劳模工匠故事、优秀企业文化、企业创业历程等思政要素,为专业群思政育人提供资源案例,将劳模精神、工匠精神融入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的职业认同感、职业忠诚度和契约精神。

  (2)校企共建课程开发中心

  政、行、企、校多方合作共同研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共建课程开发中心。将产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新标准,跟岗挖掘绘制能力图谱,升级改造课程内容,更新迭代课程资源,转化企业培训资源,建设“对接岗位、数智融合”的优质核心课程。

  2.开发课程思政数字化教学工具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数字孪生、5G等,开发高效、便捷的数字化教学工具,如视频编辑软件(Adobe Premiere Pro等)用于制作思政教学视频、动画制作软件(Adobe Animate等)用于创建生动的思政动画案例、豆包、橙篇等AI工具生成课程思政PPT和微视频等,推进“AI+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个性化、差异化学习,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3.产教融合打造课程思政数字化教学平台

  利用5G+、人工智能、大数据、数字孪生、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数字技术,通过产教融合共建共享数字远程实训平台和虚拟仿真实训平台,构建“传统课堂+虚拟课堂+企业课堂”的教学空间,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课堂教学全过程,创新适应技能人才成长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深度学习。

  (四)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是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方向,旨在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效和综合能力。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到,坚持科学有效,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可以从评价内容、评价方式、评价主体、评价技术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和实施。评价内容包括传统的学业成绩、道德品质、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劳动精神等综合素质以及通过项目式学习、实践活动、竞赛表现等方式表现出来的团队合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关键能力。评价方式包括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构成的综合性评价以及增值评价等。评价主体包括教师、学生、企业、社会、家庭等,形成多元的评价主体,并加大企业对学生课业评价的权重。运用多元的评价技术,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强化过程评价,改进结果评价,注重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

  四、结语

  在深入探讨高职教师课程思政数字化能力提升策略的过程中,笔者对高职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深刻反思与重构。通过强化数字技术培训、构建数字化教学资源库、推动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实施个性化教学与精准评价等措施,旨在帮助高职教师更好地适应数字化时代的教学需求,将思政元素有效融入专业课程,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高职教师课程思政数字化能力提升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推动教育数字化改革,需要不断优化教学策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与全面发展,才能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胡萍萍.大学英语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现状调查[J].外语电化教学,2024(1):11-17.

  [2]许倩倩,吴雪萍.数字化转型背景下职业院校教师数字胜任力:发展逻辑、内涵要素与提升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23(23):13-19.

  [基金项目:2024年度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等教育专项)“教育数字化背景下广东高职教师课程思政数字化能力评价体系研究”(立项编号:2024GXJK877);2024年度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校级课题“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民航卫星通信及系统》”(立项编号:SZKC2024006)。]

  责任编辑何丽华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