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心”聚“德”,护航学生健康成长
- 来源:《广东教育》(职教)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学生,健康,成长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5-04-08 17:16
文/深圳市宝安职业技术学校赵淑君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中职学生的健全人格,使学生具有积极心理品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职业心理素质,这是保证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基础。
深圳作为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以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较大的竞争压力。社会的压力传导到家庭,呈现在孩子。如何培养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心态,使学生学会自我调节和管理情绪,做到自立自强、坚韧乐观,尤为重要。深圳市宝安职业技术学校从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构共建中,总结学校德育工作经验,提炼出“匠心”德育品牌特色,以活动式育人途径,打造心理特色学校。
一、工作方案与实施过程
(一)党建引领,思政一体
德育与心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两个侧面。为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学校每周专题研讨学生心理工作,全局引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情况。学校以党建引领,做好顶层设计,以在党委书记、校长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的统筹引领下,推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充分发挥思政课关键课程的作用。学校紧密结合实际情况,深化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落实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学校切实加强心理专职教师队伍建设,统筹用好各类教育资源,大力提升心理健康课育人质量,有效发挥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的重要育人作用。
(二)“德”“心”携手,双管齐下
以某艺术类专业班级为例,一年级上学期,该班级存在部分心理有问题学生,班级风气有待提高。为扭转这一局面,重塑班级凝聚力,帮助心理高危学生走出困境,学校构建了以心理课堂、团体辅导活动、心理咨询为主战线,以日常行为管理、德育评价、规章制度建设为辅的德育与心育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首先,师资保障,选强配优德育骨干担任该班的班主任。除了安排专门负责心理课堂教学的授课教师之外,另外安排经验丰富的心理教师共同开展该班级心理辅导工作。
其次,班主任与心理老师携手共进,建设良好班级风气。班级管理重新建立班干团队,引导学生明确班级目标,完善班级管理制度。心理老师为班级组织开展系列专题团体辅导活动,引导学生关注心理健康,为学生提供互相支持、相互理解的机会,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加强同伴沟通,增进同学关系。在班级氛围进入稳定阶段后,教师定期开展心理主题班会课。
接着,规范制度,加强手机管理。手机过度使用,学生在网络发布不良言论等现象,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学校结合实际,出台《关于学生中涉网络安全问题的有关管理办法》及《关于进一步加强在校学生使用手机管理的通知》等规章制度,学生手机管理实施“非必须不使用”原则。根据管理办法,学生课前将手机存放到班级手机箱,由班主任统一管理,放学后再领取。为激发学生配合的积极性,该班班主任制定奖励机制,对及时存放好手机的学生进行合理奖励。学生自觉按要求上交手机,保证晚上睡眠时间,有更好的精气神参与课堂学习。
最后,加强班级文化环境塑造。以艺术特色打造教室环境,在班级设立“班级心愿墙”,学生写下对班级和自己的期望,让每一个梦想都有被记录、被期待的空间。教师组织学生参加学校艺术节和劳动实践活动,学生在活动中表达情感,在动手实践中感受劳动对心灵的治愈功能。在学校技能节中,该班承接植物染劳动课展示任务,学生不仅学会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还锻炼了小组团队协作、沟通协调能力。在合唱比赛中,该班级从专业部评选中脱颖而出,在学校总决赛中斩获佳绩。
“德”“心”双管齐下,该班级从问题班级转变为文明班级,心理危机学生逐步稳定,学生以100%的升学率顺利完成学业。
(三)“三全育人”,“三人帮扶”
学校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全过程、全方位、全员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校为每一位在校生安排一名专属“关爱成长导师”,对学生实施亲情化、个性化教育,深入学生心灵深处,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学习,自主地探究,独立地生活,从而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学校分层次分类对德育骨干、班主任、生活老师及非教管理人员等开展危机干预培训讲座,提高全体教师心理健康教育ABC证持有率,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全员化、专业化。学校不断完善心理危机预防、预警和干预的机制和方案,保障全员育人效果,建立完善家校医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有效干预心理问题特别预警的学生。
学校每两周采用由班主任、家长他评和学生自评相结合的形式,评估心理危机等级,并及时报送上级领导单位。针对存在严重心理危机的学生,组成由“班主任+心理老师+行政领导”三人组成的“三人帮扶”团队,对该生进行持续关注,必要时召开家校联席会议,在持续跟进中,从德育及心育多方面引导学生对身心安全的敬畏和负责的态度,培养学生积极的心态,提升学生的心理韧性,守护学生的身心健康。
(四)家校社企,四方联动
学校完善家委会和家长学校各项制度,组建家庭教育学校教研组,通过开展教研,提升家庭教育指导水平;多种途径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办好家长课堂;开展多种形式的家庭教育活动,开展“我想更懂你”亲子绘画团体沙龙,“家书活动”,“爱家行动”等活动,促进亲子沟通。学校还特别邀请专家为心理危机学生家长多次开展针对性讲座培训,提高家长思想认识,掌握亲子沟通方法技巧,营造良好家庭氛围,为学生心理健康提供坚强的支持后盾。
学校还积极引入社会资源,发挥社会教育的力量。学校加强医校合作,邀请医生为家长开展主题讲座,普及心理知识,对心理危机学生及时有效干预,切实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学校紧密联系社工机构,协助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社工机构利用社区资源,组织学生开展预防校园欺凌情景剧活动,反家暴教育活动等。通过引企入校、校企共建为学生开展实习实训提供条件,在学生班级管理中引入企业管理模式,进行企业文化教育,在班级活动以及实践中培养学生韧性乐观、积极进取的心理品质。
(五)五育并举,多元成长
学校在匠心德育特色品牌引领下,以培养“树匠品、立匠志、践匠行、精匠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四匠”人才为目标,实现五育并举,开展丰富多彩德育文体活动。
一是发挥党建引领,坚定理想信念,弘扬爱国之心。学校党委书记上第一节思政课,以党建带团建,开展升旗礼、红色文化研学、大国工匠进校园等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保障以德育心。
二是学校将饱含“匠心”的人物故事、产品服务、历史事件等元素融入到思政课和专业课教学中,开展辩论赛、主题演讲等活动,组织特色课堂活动,指导学生编演“职业生涯情景剧”,以轻松欢快的形式,引导学生对未来职业生涯进行规划和思考,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观、就业观和劳动观,促进以智慧心。
三是校团委发力“校内+校外”“线上+线下”双轨道开展志愿服务,成立志愿服务队,每周参与志愿服务达80人次。学校每周开展劳动教育课程,每学年聘请劳动模范等工匠人才进行专题教育。在广泛开展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中,实现以劳健心。
四是体育教师组织全体学生每天晨起跑操,增强学生的体质,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习惯。学校每年举办艺术节、就业创业节、技能节和运动会、体育健康节、职业教育活动周、读书月等多样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的个性特长和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和展现,达到以体强心,以美润心的效果。
学校现有社团近90个,如礼仪队、国旗班、义工队、醒狮社、混声合唱团、广播站等。学校每年举办“四节一会”、职业教育活动周、读书月等多样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的个性特长和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和展现,达到以体强心,以美润心。
五是围绕匠心德育品牌特色,以“活动式”积极心育模式的构建为抓手,积极整合心育工作成果,凝练心育工作特色。学校开发积极心理活动校本课程,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第二课堂,组织心理健康活动月活动,包括国旗下演讲、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午间广播)、心理游园会、幸福接力、三行诗、“我的小确幸”打卡等主题丰富心育活动,全员心育,全心护航,打造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
二、工作效果评价
全方位实施德育与心育的结合,促进了学生的成才、教师的成长和学校的稳步发展,优化了学校的各项工作。
(一)学生自尊自信,阳光明礼
2020年以来,学校有效化解了心理危机事件58起,重点和特别预警人数从48人下降到20人,心海系统的《中小学生心理普查问卷》显示,学校极高和较高风险的检出率由2019年的16.86%降至2022年的12.45%,明显低于中职常模(17.18%),学生总体的心理健康水平不断提升。
学生积极参与各类活动,在升学、社团活动各方面均取得优秀成绩。学生参加高职类高考,升学率达97%以上。2007—2022年,学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累计荣获一等奖39个,二等奖62个,三等奖66个。学生参加全国文明风采竞赛累计荣获一等奖140项、二等奖355项、三等奖396项。
(二)教师专业发展,能力提升
2020年以来,学校心理教师团队在教育教学成果和心理课例比赛中获得区级奖项13个、市级奖项10个、省级奖项7个。其中两节心理课例入选深圳市线上教学平台资源库。学校获首届全国中职学校德育工作先进个人1人,获国家级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一等奖1人,二等奖1人,三等奖1人;获广东省规范化家长学校优秀校长1人、优秀班主任1人。
(三)学校秩序井然,高质量发展
学校凝练德育和心育特色,成绩斐然。2021年,学校被广东省教育厅列入“广东省高水平中职学校建设单位”“广东省第一批中小学劳动教育基地”,被深圳市教育局评为“深圳市文明校园”。
2021年7月,学校荣获深圳市宝安区教育系统“第一批党建工作示范校”称号;学校获深圳市宝安区第二届德育工作示范校荣誉称号。2022年,学校被广东省教育厅列入广东省首批中职学校“三全育人”典型学校培育建设单位,被团市委列入深圳市首批“中学团校示范校”。2022年11月,获“超级丹”羽毛球特色学校。2023年4月,获深圳课程改革示范校。
学校编制的德育专著《匠心德育——宝安职校的创新实践》,集中展示了“匠心德育”特色思政模式。学校完成了两项广东省教育评价改革试点项目《基于就业导向的多元德育评价改革》和《以标准促评价,以平台促监督,深化学生实习考核改革》。
三、经验反思
(一)加强队伍建设,提供全员育人保障
德育与心育相互融合,需要队伍建设加强保障。一是夯实班主任常规管理培训,加强班主任关注学生心理健康能力。二是加强德育骨干管理培训,提升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提高心理问题学生的干预水平。三是加强生活老师和非教学时段管理人员常规培训,切实做到全员引导学生敬畏生命,呵护学生身心健康。四是提升全体科任教师心育意识,既要“教书”也要“育人”,履行“关爱成长导师”职责。
(二)开展评价改革,制度促进“德”“心”共育
常规的对班主任工作的评价方式方法以班级学生纪律卫生等为抓手,忽视了班主任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要求。学校从改进德育工作评价方式方法入手,重视班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指标,提高班主任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以评价改革促进德育工作者在管理时既能坚守“制度”,也能流露“温度”,在教育管理的同时温情实施心理健康关怀,让学生在规范行为的同时得到心灵呵护,健康成长。
(三)优化课程建设,守护积极心育第一线
心理健康课程是传播心理健康知识,做好心理防护的第一线。学校加强心理教师专业能力提升,以课题研究的形式,深入开展实效研究,完善课程建设方案。通过课程优化,促进课程育人的实效性。学校针对学生发展性的、共性的问题,开发相关主题课程,帮助学生在课程中体验,在活动中感悟,普及常识,疏导情绪,掌握方法,能以积极阳光的心态面对学习生活中偶发的问题。
(本文获广东省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典型案例二等奖。)
责任编辑朱守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