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理科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与支持服务体系构建
- 来源:《广东教育》(职教)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青年,教师,专业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5-04-08 17:08
文/华南理工大学王功敏
党的二十大报告作出“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的重要部署,各项政策文件频频颁布指引高校重视教师队伍建设。202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提高教师培养培训质量,培养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强调“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指导意见》要求“建设高校教师发展平台,着力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能力”“夯实高校教师发展支持服务体系”。教师专业发展是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十分必要。
青年教师是高校发展的生力军、主力军,高等理科教育是创新之基,高校理科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是对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以及理科重要地位、青年教师独特地位的回应。本文探讨了理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要素结构,调查分析专业发展意识、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情感等现状,继而构建内外驱动结合、个人自觉和集体协作结合的支持服务体系。
一、问题提出
据统计,我国高校39岁及以下专任教师人数达906284人,占总数的49.4%。[1]青年教师接近一半,高等理科教育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高校理科青年教师专业发展不仅体现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水平,一定程度体现理科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关系到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质量。
目前学界相关研究集中于教师专业发展、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围绕高校理科+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鲜见。在中国知网,以“教师专业发展”“高校教师专业发展”“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为主题检索,分别有40127、2513、385篇;聚焦理科,以“理科教师发展”“高校理科教师发展”“高校理科青年教师发展”为主题检索,分别为87篇、8篇和1篇。鉴于此,在建设教育强国、理科越来越重视的背景下,高校理科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亟待加强,尤其是理科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证研究需充实。
二、研究设计与实施
(一)研究设计
舒尔曼认为,教师的专业知识分为学科知识理论、教学法知识理论。波兰尼提出教师的知识可以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种。米勒提出十种教师的个人素质能力,六项教学中的能力或技巧。丹尼尔·戈尔曼则在《情感智商》一书中强调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对于个人成功的重要性,等等。
借鉴教师专业发展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本文认为教师专业发展不仅涉及专业知识、科研能力等,更应关注专业情感、教学能力。教师专业发展是专业发展意识、专业情感、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不断更新和升级的过程。专业发展意识是教师对自身职业发展的认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前提;专业情感即教师对其所从事工作的情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这两者属于内隐部分。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则属外显部分,专业知识涵括学科专业知识、教育学科知识和实践性知识;专业能力包含教学、科研、服务社会等。
为调查高校理科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现状,本研究借鉴参考已有教师专业发展调查问卷,编制了“高校理科青年教师专业发展与能力提升调查问卷”,调查对象为高校40岁以下的理科教师。问卷内容包括教师个人基本情况、专业发展情况、专业发展困境和专业发展评价等四部分。
(二)研究实施
本次调查通过问卷星,依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理科教育专业委员会等于2023年12月至2024月3日,面向全国高校理科青年教师发放问卷,共回收问卷254份,其中有效问卷251份,样本有效率9882%。
性别方面,男性占571%,女性占429%;职称方面,教授占1063%,副教授占4173%,讲师占4055%,其他占709%;最高学历专业方面,理科专业均覆盖,其中数学类1496%,物理类189%,化学类1693%,地理科学类591%,生物科学类1693%,海洋科学类276%,地质学类236%,统计学类512%,心理学类236%,其他1377%;年龄分布方面,30岁及以下13%,31-35岁43%,36-40岁44%。可见本次调查男女比例相当,各类职称、理科专业均涉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参考性。同时作者在高校教务部门工作,通过个体访谈、座谈会等形式及结合工作经验,掌握一手资料,为梳理现状打牢基础。
三、高校理科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情况调查分析
(一)高校理科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现状
1.专业发展意识
关于“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是否有规划”,7874%表示有。具体到“专业发展目标定位”,选择教学、科研并重的占比最高,为7795%,成为科研达人占189%,成为教学能手占315%。
2.专业知识
专业知识方面,5472%的青年教师希望“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等教学相关知识”,表明青年教师对教育学科的知识学习还不够。高达874%的青年教师认为“课后进行教学反思,努力改进”,6457%的青年教师认为“与身边同事相比,我很努力”。
3.专业能力
科研能力维度方面,高达9252%的青年教师“积极申报科研项目”。教学能力维度,7637%的青年教师“将学科前沿、企(行)业动态、个人科研等融入教学”、815%的青年教师“注重教学互动,课堂氛围活跃”、625%的青年教师“使用智慧教学工具开展混合式教学”。3189%的青年教师选择“当教学和科研任务冲突时,选择科研”,这在一定程度说明青年教师重视教学。服务社会能力维度,3071%的青年教师“参与社会兼职”、4291%的青年教师“参与社会公益、志愿服务等其他无偿地为社会服务的活动”、4292%的青年教师“与企业、政府等开展产学研合作”。
4.专业情感
对于“如果可以重新选择职业,您希望担任哪类教师?”坚定选择理科的占6063%,分别有2165%、157%、315%的青年教师转而选择工科、文科、其他学科,13%的青年教师选择不当老师,可见专业认同度较高。关于对学生的情感,6457%的青年教师“担任班主任或指导学生学科竞赛”。关于“遇到工作挫折,保持积极的心态”的青年教师占7402%。
5.专业发展评价
仅3897%的青年教师对个人目前专业发展现状满意。对学校、学院管理的满意度方面,认可教学管理制度的青年教师占4292%、认为学院对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有支持的青年教师占4212%,认可学校科研管理制度的青年教师占3937%、认为学校对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有支持的青年教师占3854%,可见专业发展氛围与理科青年教师期待尚有差距。
(二)高校理科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要素与需求
1.关于专业发展影响要素
专业发展影响要素从高到低依次是:学校职称评审制度(9174%)、自己的知识储备和努力钻研(9124%)、学校科研管理制度(9016%)、学校教学管理制度(8543%)、教师的教育情怀(811%)、国家加大对理科教育的政策扶持(8071%)、本校同事的合作交流(7169%)、优秀老教授传、帮、带和专家指导(6969%)、外出参加各类培训和进修(626%)。可见,学校管理制度、教师个体因素、国家扶持政策是影响最大的三类要素。
2.关于教学中的困难
对于教学中的困难调查发现,认为“科研占用大量时间和精力”占4724%、“教学质量评价压力大”占2953%、“课堂组织与管理不足”占2559%。其他方面比例相当,“教学反思和研究较少”占1929%、“语言表达技巧和仪态欠缺”占189%、不擅长运用信息化教学技术占185%。关于科研中的困难,认为“科研考核任务重,压力大”占6142%、“理科研究研究周期长、出成果慢”占5591%、“行政琐碎、家庭与工作平衡等个人原因”占4921%。“其他困难”聚焦实验设备、研究经费等学校科研条件不足占3937%,可申请的项目偏少占3268%、项目申报书撰写等技能欠缺占315%。“最需要提供的支持”占比最高的三项:健全分类灵活的薪酬分配制度,如适当延长基础研究、青年教师等考核周期占7244%,加大项目申请和经费支持占6732%,改变重科研轻教学的教师考核评价制度、突出教学业绩比重占4094%。
四、高校理科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构建策略
(一)构建支持服务体系
结合上述现状调查分析,笔者认为促进理科青年教师专业发展需从个体、组织、集体等层面全方位构建支持服务体系。
首先是个体支持。个体是其专业发展的第一主体,专业发展意识、需求、自我效能感等个体因素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有研究利用Probit模型分析显示:教师的性别、教龄、学历、专业知识需求和应用技能需求对其专业发展参与度均有显著影响。[2]青年教师与老教师相比经验能力欠缺,理科成果产出又比其他学科慢,如果将外在的学校考核要求等作为一种“克己”力量,没有内化为“自主自为”的意识,就会陷入焦虑、抑郁、苦闷等精神危机,需增强高校理科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主动性与自觉性。
其次是组织支持。国家、学校、学院层面加强政策引导、制度建构、环境营造等,不仅提供方向指引,而且解决发展动力、保障等问题。教师专业发展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国外大约从20世纪60年代起设立专门机构,我国大约自1985年设立教师发展中心。本次调查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困难、最需要提供的支持”是科研考核、教学质量评价、薪酬分配制度,这些属于科研、教学、人事等部门;仅2756%认为教师发展中心对个人专业发展有促进作用,教师发展中心应加强统筹协调。
再次是集体支持。教师专业发展不仅是教师个人素质能力阶梯性质变的过程,更是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提升的过程。理科是基础学科,成长周期长、难以立竿见影,理科青年教师专业发展需站在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学校发展大局的高度,不仅关注效率等理性维度,更要重视人文关怀等伦理维度。此次关于专业发展影响要素,“本校同事的合作交流”占7169%“优秀老教授传、帮、带和专家指导”占6969%,表露了理科青年教师对集体支持的渴望。
(二)具体策略
1.强化主体意识,促进教师主体责任与学术自由意志统一
一是激发专业发展自觉意识。“在‘伟大事物’的跟前,教师的专业兴趣被发动起来;这兴趣能够打破其与学科知识的隔离,使其专注地投入到探寻与思考当中。[3]高校理科青年教师作为高知识群体,有强烈的自我实现需要,应客观认识和评价自我,通过学校有组织的青年教师导师制、青年教师发展指导小组等机制,以及与专家、同事等交流互动,主动制定职业发展规划。应正确看待职业压力,自我调适,优化平衡教学、科研与生活的关系。
二是促进教研相长。教师身份明确了其有教学科研的责任,又有学术自主的自由意志。据本次调查,大部分高校理科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目标是教学、科研并重,而学术动态发展、延续性强,青年教师应持续保持对学术的好奇和探索,加强理性经验的创造性构建,及时调适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等。且学术与教学相辅相成,可从教学中发现问题,找寻科研创新点,促进教研融合。
三是教育家精神引领。教育家精神是教师群体长期实践形成的精神结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理想样态。引导教师以教育家精神的六个维度为引领,融入科学研究、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等环节,纳入教师培养培训、管理评价、师德师风建设等全过程,探寻和促进自身专业发展与教育家精神实质的契合之处,逐步提高对工作职能的情感认同,将教育家精神内化为自身行为标准。
2.优化学校管理环境,建立发展性考核评价和培养体系
首先,优化教师分层分类考核评价。一方面,职称评审、年度考核等考核评价不能以论文数、项目数等科研成果简单量化为依据,应结合教师职业生命周期特征,按不同年龄对应的适应期、发展期、成熟期、衰退期等,以及专业技术职务不同层级设计,让每个年龄段、每个层级有不同的考核办法和考核周期。另一方面,补齐教学业绩短板。《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把认真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作为评价教师的基本要求,引导教师上好每一节课、关爱每一个学生。学校可在教师聘用合同、年度考核、职称评审等中明确理科教师承担本科生教学最低课时要求,综合评价教学规范运行、课堂教学效果、教学改革与研究、指导学生等教学实绩。还应为青年教师提供转岗机会,便于及时调整职业发展方向。
其次,理科青年教师的评价周期宜更长。高校应自主开发或引进过程性评价系统,涵盖专业发展现状、预期目标、自评与反思、提升策略等,建立理科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档案,并作为绩效考核等的依据。一方面,定期对教师的专业发展预期目标和干预后的现状进行对比,由此明确差距、分析成因、及时反馈给教师。另一方面,通过日常反馈、期中评估等不定期反馈问题给教师,以提醒改进。同时引入AI技术,汇聚教师个人特征、科研成果、教学过程与质量等多维数据,形成教师专业成长个体画像,将个体画像与群体画像、目标画像进行对比,生成横向对比报告、个体纵向评估报告和教师发展建议等。
再次,优化教师培训机制。结合高校发展战略和理科青年教师培训需求,优化培训内容和方式。抓好入职初期,通过导师制等方式,解决教学基本功、项目申报、职业规划等青年教师最急切的困惑。对知识、技能等显性素质采取讲座、观摩课等方式,对专业发展意识、自我管理、人际交往等隐性素质通过案例探究、团队交流、榜样引路等持续化培育。
3.打造教师发展共同体,形成各类型合作机制
一是构建教师发展共同体。高校管理部门要打破科层式组织结构下学院—系的组织隔离,通过灵活设置基层教学组织、跨学科研究团队建设、项目合作等建立健全合作机制。通过青年教师谈心谈话制度、社会实践活动等,关注青年教师的心理健康、工作体验等,事关分类评价体系等政策出台广泛征求各年龄段教师的意见,提高教师对对政策的认同度。
二是构建师生发展共同体。高校可将课堂外的师生互动交流,如固定答疑制度、师生学术研讨制、本科生导师制等纳入师风师德建设、教师考核中,引导教师与学生形成紧密的发展共同体,在师生互动中收获经验,促进自身能力的提升。与学生的和谐相处也能缓解激烈竞争带给青年教师的不良情绪。
三是构建跨区域跨校共同体。国家大力扶持理科,对理科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也不断提升,单靠一校的力量显然不够,可由教育主管部门协调或某高校牵头,组建跨区域跨校理科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实现资源互补共享和教师专业发展规模化。着力从共同体建设整体设计、教师培训、教研、科研合作的内容设计、活动方式等一体化,为教师发展提供学习资源、交流平台、项目合作机会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专任教师年龄情况(普通高校)[EB/OL].(2021-08-31).http://www.moe.gov.cn/jyb_sjzl/moe_560/2020/quanguo/202108/t20210831_556644.html.
[2]陈纯槿.国际视域下的教师专业发展及其影响因素:基于TALIS数据的实证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17(06).
[3]张宛.大学教学中教师专业自我建构的实践理性[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02).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2022年度高等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校理科青年教师专业发展与能力提升研究”(编号:22LK0310)的成果。]
责任编辑何丽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