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森林食品开发大文章
- 来源:国企管理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森林,食品,人口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5-04-18 11:25
文/倪建伟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我国是一个有着14亿人口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作为山区面积约占国土面积70%的多山国家,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必然要重视开发森林食品,也就是以森林生态环境下生长的植物、微生物及动物为原料生产加工的各类食品。
只有在保护好自然资源和发挥好生态优势的前提下发展粮食生产,才能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我们应充分发挥区域自然优势,优化山区粮食生产布局。
一是要以发挥比较优势为原则,扩大优势作物供给,利用广袤山区的自然优势与特色,提高我国优势作物总体供给水平,确保各个农业区之间畅通、协作、互补,建立健全粮食供需长效平衡机制。
二是要以促当前与利长远相结合为原则,保障
倪建伟市场供给平衡,重点是依托农业大数据引导山区粮食生产结构调整。
我们应进一步强化农业科技创新,保障山区粮食安全生产。
一方面,要培育适宜山区高产量、高质量生产的良种,充分整合现有农业科技人才体系与研发系统,加速推进山区特色良种的研发、培育工作,做好种业支撑。
另一方面,要完善农业科技领域基础研究稳定支持机制,以山区农业生产为侧重点,布局一批创新基地平台,动员各地高校、农业科技企业及科研院所为山区农业生产提供智力支撑。
区域农业经营体系的构建要因地制宜。我们应全面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增添山区粮食种植活力。
对山区来说,一方面,应理顺农业人口数量缩减与素质提高的关系,更好满足新型农业对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培养一批服务山区农业发展的新型职业农民。
另一方面,要梳理土地经营权与经营者的关系,更好满足耕地流转的现实要求,重点引导确有困难的农户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或者交由村集体等统一经营。
现代化大农业是一个涵盖产前、产中和产后的产业体系,物流是山区经济发展的短板,山区粮食供给要在物流体系上寻求突破。我们应着力打造农业物流体系,支撑山区粮食供给流转。
一是科学合理规划山区粮食现代物流网络体系,健全一体化的铁路、公路、水路干线运输体系。
二是在山区乡镇建立多功能仓储式“粮仓”,通过专业的运输配送、储存加工构筑常态化的山区粮食中端流转体系。
三是在交通发达、规模较大、消费力强的中心型城市建设集物流、存储、应急、加工、科研、展览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型粮食产业园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