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时代国际传播格局重构的新机遇、新思维与新路径
- 来源:对外传播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新机遇,新思维,新路径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5-05-03 10:47
沈正赋
【内容提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要求“推进国际传播格局重构”。数智时代,我国的国际传播工作应当抓住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应用的新机遇,更新传统媒体对外传播的传统思维、传统思路及其形成的传统格局,探索智能技术条件下国际传播工作的新路径,在全媒体传播工作中重构数智时代国际传播工作的新格局。
【关键词】人工智能 国际传播格局 新机遇 新思维 新路径
人工智能技术作为一种模拟人类智能的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随着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加速推进,人工智能技术也成为新闻传播工作的重要辅助性工具。在国际传播格局面临重构的关键性“风口期”,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在国际传播工作中显示其独特价值和功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提出:“推进国际传播格局重构,深化主流媒体国际传播机制改革创新。”①由此可见,“推进国际传播格局重构”已成为我国国际传播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和使命。数智时代,国际传播工作应抓住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应用的新机遇,更新传统媒体对外传播的传统思维、传统思路及其形成的传统格局,探索智能技术条件下国际传播工作的新路径,重构国际传播工作新格局。
一、数智时代国际传播格局重构的新机遇
传统媒体时代,囿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我国国际传播工作还存在诸多瓶颈和难题,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我国传统媒体在“走出去”中遇到一些现实困难和技术障碍:一是外宣媒体的有效“落地”和传播内容的精准化“投送”问题;二是内容生产方式的盲目性和片面性、单一化和模式化。然而,新媒体尤其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有望给国际传播工作这些困难局面和被动局面的转变带来新契机。
(一)打破西方垄断格局,国际传播版图面临重新修正和改写。长期以来,西方媒体和社交平台在国际传播中占据主导地位,形成了话语垄断。在过去,国际传播领域主要由西方媒体和社交平台掌控,它们通过强大的内容生产和传播能力,影响着全球的信息流动和舆论导向。西方国家拥有众多全球性的新闻媒体,如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英国广播公司、路透社、《纽约时报》等。这些媒体不仅是国际新闻的主要发布者,还设定了全球新闻报道的框架和叙事角度。“西方媒体往往从自身利益出发,构建特定的叙事框架,将西方的立场合法化、正当化,将非西方国家的声音边缘化或负面化。这种选择性报道不仅加深了全球南北之间的理解鸿沟,也进一步巩固了西方国家的文化话语霸权。”②此外,像脸书、X(原推特)、优兔等西方新型社交媒体平台,更是成为数字时代国际传播的信息枢纽,对国际关系和地缘政治走向产生直接影响。然而,随着数字技术的崛起和全球互联网格局的演变,这一垄断局面正在被打破,国际传播平台正面临重新洗牌的趋势。一方面,新兴平台的崛起是打破西方垄断格局的关键因素,新兴平台通过创新的内容生产和传播方式,逐渐赢得了全球用户的关注和认可,打破了西方媒体垄断的格局;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应用也为国际传播平台的重新洗牌提供了有力支持。近年来,TikTok、小红书等社交平台纷纷在国际传播中崭露头角。这些平台利用AI技术提升用户体验,吸引了大量国际用户,为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提供了新渠道。
(二)革新内容生成方式,多元主体参与国际传播内容生产。在传统的国际传播中,内容生产方式往往较为单一,主要依赖于政府、主流媒体等少数主体。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内容的多样性和创新性,难以满足全球受众的多元化需求。同时,传统国际传播内容生产方式也缺乏足够的互动性和参与性,难以形成有效的国际传播生态。新媒体时代,在专业机构生成内容(PGC)模式的基础上添加了用户生成内容(UGC)模式,并且形成了专业用户生成内容(PUGC)模式。尤其是数智时代,内容生产方式实现了更大的革新,AIGC技术如视频生成模型Sora,允许用户仅通过简短指令生成复杂的多角色视频,大大降低了内容生产门槛。这种自动化、规模化的内容生成方式,使内容生产更加平民化,不再局限于少数专业媒体,广大用户也能成为内容生产者,丰富了国际传播的内容多样性,多元化的内容生产主体广泛介入到国际传播内容的生产之中。国际传播的事实表明,多元主体的参与可以带来不同视角、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内容创作,从而丰富国际传播的内容库,满足全球受众的多样化需求;多元主体参与国际传播内容生产,可以形成更加立体、全面的传播矩阵,扩大内容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提高国际传播效果;多元主体的参与可以促进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互鉴,增进彼此之间的理解和信任。
(三)优化国际传播方式,实现中国文化的精准化传播。传统的国际传播方式往往是点对面的大众传播,难以满足受众的个性化需求。新媒体时代,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通过收集和分析国际受众的社交媒体数据、搜索行为等,可以深入了解他们的文化偏好和需求,为精准传播提供数据支持。AI技术通过算法追踪和数据分析,能够对受众进行精细的数据画像,实现内容的智能推荐和精准传播。这种传播方式不仅提高了信息的到达率,还增强了传播效果。AI技术通过数据分析,能够精准识别受众的需求和兴趣,生成个性化、定制化的文化产品和信息服务,满足海外受众的差异化需求。利用机器学习技术分析受众的浏览行为,推荐符合其偏好的内容,尤其是根据受众的历史阅读记录,可以向他们推送可能感兴趣的中国文化内容,进而提升对外传播信息的有效性和传播效果。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还能实现对中文内容的快速、准确翻译,为国际受众提供无障碍的阅读体验,并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背景、语言习惯等,对传播内容进行文化本地化处理,提高受众的接受度。不仅如此,算力的提升使实时分析与快速反应成为可能,传播者得以根据不断变化的网络环境调整传播策略,确保信息能够及时、准确地传达给目标受众。
二、数智时代国际传播格局重构的新思维
长期以来,中国国际传播工作中主要存在单向传播思维、官方主导思维、宏大叙事思维等传统思维。从一定意义上来看,这些传统思维大多制约着我国国际传播效果的提升和影响力的扩大。数智时代,我国国际传播工作在格局重构中必须树立符合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互联网思维和全媒体思维,积极运用新媒体和新技术进行创新传播。这些新思维主要体现为全球网络化思维、平台化思维和多模态传播思维等。
(一)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的全球网络化思维。全球网络化思维是一种适应互联网时代,强调信息共享、开放合作、跨界融合和持续创新的思维方式,它“是指依靠互联网将各个国家的数字信息紧密联系在一起,从战略性思维高度进行布局”。“必须从传统的本土化思维向全球网络化思维模式进行转型。”③网络传播的速度快、多变化、无边界、多维度等特点,加速了全球化进程,使得信息、文化等各个领域的交流更加便捷和频繁,实现了全球范围内的信息共享。在国际传播工作中,它要求人们具备全球视野,关注全球热点问题和受众需求,制定符合国际传播规律的策略和内容。加强跨文化交流和互动,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包括价值观、信仰、习俗和传统等,能够在跨文化交流中保持开放和包容的态度。通过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阐释中国特色,向世界展示和展现一个真实立体全面、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观照下,全球网络化思维有助于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增进相互理解和尊重,推动世界文化的包容性和多样性繁荣发展。
(二)推行智能技术驯化条件下的平台化思维。智能技术驯化是指将智能技术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等,应用于国际传播领域,通过训练和优化,使其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国际传播的目标和需求。这包括智能内容生成、智能分发、智能监测等环节。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加速发展,一方面,国际传播的主体更加多元化,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空前扩大;另一方面,国际舆论格局复杂多变,不同文化和价值观之间的碰撞和融合日益频繁。在此背景下,智能技术为国际传播提供了新的手段和工具,而平台化思维则为智能技术的有效应用提供了新思路。在国际传播领域,“平台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平台权力集中化与用户行为分散化,技术实现同质化与文化表达多样化,以及信息传播全球化与群集或社交的地方化”。 ④平台化思维是一种将各个利益相关方有效连接起来,通过共享资源、开放协作、互利共赢的方式,实现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的思维方式,它具有开放性、共享性、连接性、协作性和创新驱动等特点。在国际传播中,推行智能技术驯化的平台化思维,是一种将智能技术融入媒体的运营和决策中,通过平台化模式实现资源优化、协作创新和价值共创的战略思维。平台化思维鼓励各方在平台上进行开放协作,共同推动国际传播的创新和发展。
(三)实施数字技术驱动下的多模态传播思维。数字技术,尤其是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多模态传播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这些技术不仅能够生成和处理多模态内容,还能通过数据分析和推荐算法实现精准传播,提高传播效果。生成式AI技术能够自动生成多种信息模态的内容,如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为多模态传播提供丰富的素材来源。“多模态传播,即包括人工智能在内的数字技术和应用辅助数字内容生产所生产的内容和生成式人工智能所生成的内容,在推荐算法等助力下进行传播的传播模式。”⑧在国际传播中,这种传播方式能够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受众的沉浸感和体验感,使受众能够更直观地了解新闻事件。不仅如此,借助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创建沉浸式的传统文化体验场景,还能够使海外受众身临其境地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数智时代,许多新闻媒体已经开始实施数字技术驱动的多模态传播思维,通过整合多种信息模态和传播渠道,实现新闻内容的快速传播和广泛覆盖。
三、数智时代国际传播格局重构的新路径
数智时代,国际传播格局正在经历深刻的改变与重构。随着新兴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人工智能和人机交互等技术的广泛应用,国际传播在方式、内容和效果上都发生了显著变化。数智时代的国际传播格局重构主要遵循以下四条新路径:
(一)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参与国际新闻生产与传播。在国际传播中,我们要鼓励媒体机构和内容生产者积极应用AIGC技术,提高内容生产效率和质量。要善于通过自动化生成工具快速生成符合多元文化需求的内容,满足受众的多样化需求。近年来,从TikTok、小红书到DeepSeek,从社交平台到AI平台,无数外国人找到了更契合自己需求的产品。以TikTok为例,这款短视频应用凭借其独特的内容创作和传播机制吸引了大量海外年轻用户群体,越来越多的机构媒体开始在TikTok上发布新闻内容。一些知名的新闻媒体,如《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世界报》等,已在TikTok上开设了账号,并积极探索适合该平台的新闻传播方式。“30岁以下的美国成年人中,大约有四分之一的人经常从TikTok上获取短视频新闻。”“自2020年以来,TikTok作为新闻来源的使用率从22%上升到33%。”⑥小红书以真实、多元、接地气的内容生态著称,用户可以在平台上分享各种类型的内容,包括新闻资讯、文化习俗、兴趣爱好等。这种内容多样性为国际新闻传播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表现形式。一些国际新闻机构也纷纷在小红书上开设账号,发布相关新闻内容,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DeepSeek作为一款拥有缜密推理能力的AI模型,不仅具备强大的语言处理能力,支持多种语言,而且支持联网搜索,能够即时获取最新的信息和数据,为国际新闻传播提供了实时、准确的内容来源,在国际新闻传播中具有较大潜力。
(二)优化算法推荐机制,构建精准化国际传播体系。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算法推荐已成为信息分发的重要手段。算法推荐可以帮助传播者更精准地定位目标受众,通过追踪用户的网络行为,运用数学算法计算出个人特征、环境特征等相关信息,分析用户的兴趣和行为数据,建立用户画像数据库,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内容推荐,实现更加精准、有效的内容传播,提升国际传播的针对性、有效性。在国际传播中,优化算法推荐机制,构建精准化国际传播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根据国外目标受众的特点,制定差异化的传播策略,包括内容选择、传播渠道、传播时机等方面,提高国际传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二是提供高质量、有吸引力的内容,满足海外受众的信息需求和审美要求;三是注重国际传播内容的创新性和多样性,避免算法偏见和信息茧房现象的形成,确保受众能够接触到多元的信息;四是鼓励受众对传播内容进行反馈和评价,及时了解海外受众的需求和意见,为优化算法推荐机制和改进传播策略提供依据。
(三)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国际传播平台布局与发展。当前,国际传播格局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各国依托本土传媒产业,在全球化、商业化、数字化的浪潮下,逐步扩大本国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加强国际合作,有助于我国在国际传播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推动国际传播平台的多元化和均衡化发展。通过国际合作,不仅可以借助国际传播平台,向世界各国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而且便于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了解。同时,国际合作还有利于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加深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通过分享各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成果和发展经验,共同推动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和发展。推动国际传播平台布局与发展的策略主要有:一是支持国内AI企业“走出去”,加强与各国主流媒体的合作,通过合作,实现资源、经验和技术共享、优势互补;二是积极运用5G、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兴技术,推动国际传播平台的创新与发展,加快移动端传播平台建设,创新短视频、微视频、云直播、语音播报等多元信息发布形式;三是鼓励我国媒体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推动国际传播平台的本土化建设,提高传播内容的适配性和贴近性。
(四)采用多元叙事模式,创新国际传播策略与方式。多元叙事模式一般包括多角度叙事、跨文化叙事、多媒体叙事和故事化叙事等。多角度叙事体现在全面性、立体性、深入性等方面,通过不同视角的补充和印证,可以还原事件的真相,避免片面或歪曲的报道。跨文化叙事涉及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类经验、价值观和信仰的理解和表达,旨在通过叙述的方式,跨越国界和文化界限,反映不同民族、宗教和社会群体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有助于消除文化隔阂和误解。多媒体叙事是指在信息或故事的呈现过程中,综合运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元素,通过不同的感官刺激和交互方式,增强受众的理解和感受,提高吸引力、增强可信度和满足多样化需求。故事化叙事是指运用故事化的手段呈现信息或事件,通过构建情节、塑造角色、设置冲突等元素,使原本可能枯燥或平淡的信息变得生动有趣。它在国际新闻报道和传播中可以通过新闻故事化表达,增强新闻的吸引力、趣味性和感召力,使受众更容易接受和理解新闻信息。总之,在国际传播中采用多元叙事模式,可以根据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受众特点制定灵活多样的叙述方式,丰富和创新国际传播策略,进而提升信息的接受度和传播效果。
本文系贵州省“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专项课题“全媒体时代主流媒体系统化变革的路径研究”(课题编号:25GZZD1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沈正赋系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