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小学教学管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 来源:留学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小学,教学,管理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5-05-09 15:13
文_ 马洪杰
当前,小学教学管理理念滞后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管理模式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与考试成绩的提升,忽视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这种以应试为导向的教学管理理念,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此同时,由于基础设施和资金的制约,很多学校依然无法实现信息化教学的全面覆盖,传统教学方式仍占主导地位。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同样存在提升空间,许多地区的教师队伍依然面临教育理念更新缓慢、教学方法单一、专业发展空间受限等挑战。尤其是欠发达地区,教师的学历和专业背景往往不能满足新课标对教师的要求。除了学科知识的局限性,教师的教育技能和职业素养也存在一定的不足。教师整体素质的提升,不仅要求学科知识的更新,更指向教育理念的深刻转变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转变。
优化教学管理理念,明确核心素养导向
优化教学管理理念、明确核心素养导向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前提。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动教育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能力培养模式。因此,教学管理理念必须从传统的知识灌输和应试导向转向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培养。当前,许多学校仍停留在以教师为中心的管理模式上,课堂教学和学生发展往往局限于知识点的传递与考试成绩的提升,忽视了学生思维能力、合作精神以及社会责任感等素养的培养。为此,教学管理理念的更新需要将核心素养作为教育的核心目标,通过教育理念的转变,促进学生能力的多维度发展。
明确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管理理念,不仅要求教师重新审视课堂教学的核心任务,还要求学校在课程设置、教学组织及评估机制等方面进行全面调整。学校应通过改革传统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体系,明确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最终教育目标,根据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来设计多元化的教学活动。这种教学管理理念的转变,能够激发教师的教学创新意识,促使其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这也要求学校教育管理者在政策和资源上为教师提供支持,使其能够更好地将新的教学理念转化为课堂实践,确保新课标的精神能够在教学管理中得到真正体现。
加强教师专业培训,提高教学适应能力
在新课标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成为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当前,许多教师在面对教育改革时,尤其是在实施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中,缺乏足够的适应能力和灵活运用新理念的能力。尽管大部分教师具备一定的学科知识基础,但他们在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性和有效性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尤其是在教学方法、评价手段、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教师的适应能力仍显得不足,这导致教学效果未能完全达到新课标要求。因此,加强教师专业培训,提升其综合素质和教学适应能力是当务之急。
当前,教师培训大多停留在知识和技能层面,缺乏对教育理念深度理解的引导。有效的教师培训应当注重更新教育观念,帮助教师理解和掌握符合新课标要求的课程内容设计、教学策略及评价方式。此外,教师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上,虽然有基础设施的支持,但缺乏系统且深入地培训,这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法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来提升教学效果。培养教师的教学适应能力,不仅要提高他们对新课标的理解深度,还要加强其在多元教学方法、课堂管理、学生差异化教学等方面的实践能力。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升,能有效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更为科学和合理的支持。
完善课程协同管理机制,促进知识体系有机整合
在现代教育体系中,课程协同管理的有效性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然而,许多学校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学科间缺乏有效协作和衔接的问题,从而造成课程内容重复或割裂,影响了学生知识体系的有机整合。特别是在多学科交叉和综合素养培养的背景下,课程协同管理的重要性愈加突出。尽管新课标强调课程内容的整合与跨学科协作,但由于缺乏完善的管理机制,许多学校和教师在实际操作中无法实现学科间的有机融合,导致课程体系的整体性和连贯性受到影响。
课程协同管理的不足不仅体现在学科教学的衔接问题上,还反映在课程内容、教学进度和评价方式上的不一致性。各学科教师往往按照自己的教学安排进行教学,缺乏对整体课程目标的统一把握,导致学生在不同学科之间的学习进度不一致,难以形成综合的学习体验。此外,课程协同管理的缺失使得教师在课堂上无法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整体把握,进而导致学生在多个学科的学习成果未能得到有效整合。随着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教育的重要目标,如何建立和完善课程协同管理机制,推动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确保课程实施的整体性和科学性,成为当前教育改革亟待解决的课题。
针对这些问题,教育管理者和教师需要共同努力,推动教育理念的深刻转变,使教学管理真正服务于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优化教学管理理念,明确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目标,结合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同时,教师的专业发展也需要得到更多的支持,只有提升教师的教学适应能力,才能确保新课标的精神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切实落实。课程的协同管理和教学评价体系的创新更是推动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通过系统性和科学性的课程设计与评价标准,能够真正实现对学生全面素质的评估,进而推动教育质量的提升。
(作者单位:济南市槐荫区担山屯小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