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人—书” 好关系, 培育阅读“营养基”
- 来源:《广东教育》(综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培育,阅读,关系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5-06-07 16:16
文/ 广州市华侨外国语学校 李晓霞
阅读, 是提升个人素养、塑造健全人格以及整个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近二十年, 侨外一直坚持全科、全程、全员共生阅读, 把阅读作为立德树人的校本化实践, 着力培育阅读共生体。“阅读共生体” 是以阅读为任务驱动, 连接学生、教师、家长、社区等相关人,形成平等、互为、协作、分享的成长关系。构建“阅读共生体” 的关键是培育阅读“营养基”。
“营养基” 指人工配制的, 为微生物等提供生长所需营养的基质。阅读营养基则是为孵化互动生长的阅读, 实现群体文化素养跃升而“配制” 的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物(书、环境) 的关系。本文将结合侨外共生阅读的研究与实践, 探讨如何培育“营养基”。
一、在阅读中建立多元互动的人际关系
阅读共生体不会自然产生, 需要主动、积极构建学生、教师、家长、社区阅读关联。
1. 多元荐读引领, 促进师生、家庭、社区阅读关系的建立
传统阅读主要是学生的活动, 往往是单向的输入或被动的输入。而共生阅读强调的是协作交流、共同影响, 因此我们采用“荐读” 这一路径建立多元互动的阅读关系。
(1) 校长荐读: 多年来校长坚持写《校长荐读》, 包括习惯培养、学科教育、学习策略, 教育观念等。在学期开学、假期、学业水平调研等重要节, 推荐各类书籍, 作为家长育人课程的重要教材。多年的校长荐读促进家长阅读, 学校通过家长的阅读反思了解家长在教育中的现状与需求。
(2) 老师荐读: 主要针对学科学习、习惯培养, 内容涉及各个学科领域, 是学生全面发展重要的营养基。各学科老师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阅读特点, 筛选推荐阅读书目, 包括学生必读书目、选读书目和亲子阅读书目。
通过学生阅读书目的推荐, 共读一本书构建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阅读对话, 在课前进行分享, 课中进行讨论,课后反思感想, 激发学生思维火花的碰撞, 提升学生的高阶思维。
通过推荐亲子阅读书目, 组织亲子共读一本书, 搭建亲子高质量沟通的桥梁, 此外教师还特别推出与学科相关和科学育儿的家长阅读书目, 便于家长更好与孩子沟通, 及时解决孩子阅读中出现的问题, 因此孩子更愿意说, 家长也有更多机会倾听。
通过学科交叉推荐, 老师间的交流更频繁, 促进跨学科融合。比如语文学科与生物学科共推《昆虫记》阅读,以问题为导向, 引导学生从文学欣赏的角度分析、学习《昆虫记》的表达手法, 又从生物学的角度分析法布尔研究昆虫的方法、科学表述等, 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现、分析问题, 采用手抄报、报告等形式呈现阅读成果, 进一步互相学习与探讨。
(3) 学生荐读: 将自己喜欢的书推荐给同伴, 是学生乐做的事。他们给每本捐赠的书粘贴上特别设计的标签,认真在标签写上阅读寄语或推荐原因,当其他学生取下书本的那一刻, 通过书签与捐书的同学有了初步的交流。
(4) 社区荐读: 主要针对全民阅读素养的提升, 学校联合社区通过荐读带动社区居民的阅读。比如邀学校教师荐读《正面管教》, 引领社区居民走进正面管教的核心理念, 引发进一步阅读兴趣。学生带着绘本走进社区幼儿园讲故事, 以哥哥姐姐的身份吸引小朋友阅读。
通过荐读构建了师生、同伴、亲子、校家、校社等网状的阅读共生体基础。2. 多元组织建设, 形成学校主动、家庭互动、社会联动的阅读态势学校建立“星火书社” “侨外读荟” 等学生、教师读书会, 定期开展班级、年级、学校阅读分享会、辩论赛、亲子阅读札记展览活动等, 邀请家长参与讨论与分享。
学校开发“小种子阅读坊”, 邀请家长、作家、学校老师作为“阅读的种子”, 开阅读沙龙、读书分享、阅读推荐会等等。如解码青春期, 阅读坊学校的心理老师导读《为什么我的青春期孩子不和我说话》, 指导家长通过阅读寻找青春期父母最合适的做法, 逐渐减少自己的焦虑, 并将正能量传导给孩子。
学校联合多个社区一起探索阅读教育的创新模式, 致力于社区共生阅读基地建设, 积极动员街道干部、社区居民、基层党组织等多方参与社区阅读活动, 探索合理利用社区资源构建“社区阅读基地” “阅读咖汇社” 等, 促进社区居民的全民阅读。这些项目活动吸引了社会各界, 得到了大力支持, 近年来接收了来自社会各方力量的捐书, 创设更多的机会邀请作家或专家学者到社区、学校开展阅读讨论, 激发学生和居民的阅读兴趣, 有效助力全民阅读。
学校邀请教师、家长、学者、社区工作者做“阅读点灯人”, 牵手学生共阅读, 拉动万名家长同阅读, 影响社区10 万人的精神生活。
二、在阅读中富集阅读环境资源共生阅读的基本关系是“人—书”的关系, 需要为读者创设有书可读、随时随地可读的阅读阵地。目前学校的阅读阵地是“图书馆+” 模式, 即“校级图书馆主馆+年级分馆(年级阅读空间) +班级小馆(图书角) + 家庭书房+社区阅读空间+数字平台(云端资源) ” 的立体图书资源。
学校在各年级闲余的场地, 设计开发了整体的阅读空间, 各班的课外书籍可以漂流到年级的阅读空间, 学生随时在走廊、拐角处驻足, 随手取书阅读交流。每个班级课室都设各具特色的图书角, 学生定期带书来学校更换, 让闲置在家里的书籍也流动起来。为了管理好图书角, 师生一起探讨管理方法, 比如图书角要有明确的借阅制度和管理流程, 设立学生图书管理员团队, 负责图书的整理、维护和借阅记录。
学校还特别关注学生课外的阅读,借“双减” 的政策减出学生自主阅读的一片晴空。学校自2021 年开展“书香家庭” “最美书房” 等评选活动, 科学制定评比细则。家庭通过图片与文字或视频介绍家庭共生阅读的做法与收获, 学校根据评比细则评选出“书香家庭” 和“最美书房”, 隆重举行颁奖盛典。这激发了家长与学生阅读的热情, 营造了更优越的家庭阅读阵地和阅读氛围。
此外学校与社区探索建设阅读场域, 如将社区原单一的休憩场地打造成阅读空间, 与区图书馆共建引入阅读资源, 形成社区阅读的靓丽风景。
注: 本专题系列文章系中国教育学会2024 年度教育科研规划课题“构建共生阅读育人体系的实践研究” (课题编号: 202427216806B)、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重大课题“ 九年一贯制学校‘五阅’ 育人模型的建构研究” (课题编号: 2025DQJK25)、2025 年广州市教学科学规划课题(教学成果培育项目)“ ‘共生阅读’ 体系下‘五阅’ 育人机制的构建与实施” (课题编号: 2024111435)阶段性研究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