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书阅读视域下开展项目化学习的探索

  文/ 新兴县教师发展中心 黄可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 》指出, 整本书阅读教学旨在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阅读整本书;借助多种方式分享阅读心得, 交流研讨阅读中的问题, 积累整本书阅读经验,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提高整体认知能力, 丰富精神世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基于整本书阅读视域, 指导学生开展项目化学习, 建构真实的学习情境, 融入多样化的实践活动, 促使学生解决真实、复杂的实际问题。整本书阅读项目能促使学生自主探究项目问题或任务, 在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内化所学知识, 发展阅读思维。

  一、基于人物形象, 确立项目主题

  整本书阅读的体量较大, 学生阅读理解起来有难度。这要求教师帮助学生挖掘分析作品的核心内容, 确定项目探究的主题, 为他们的自主探究指明方向。在确立项目主题时, 要围绕文本特质提炼整本书的核心概念, 结合核心概念确立项目主题。小说的文体特点之一是具有丰满的人物形象, 作者往往通过塑造人物表达主题思想。故此, 在指导学生阅读小说时, 要围绕人物形象确立项目主题。

  结合《景阳冈》, 教师可以设计《水浒传》整本书阅读项目主题。首先提出问题, 了解学生关注哪些水浒人物, 如“你是否看过《水浒传》改编的影视剧作品? 请说说自己最喜欢或最讨厌的人物”。通过总结可以了解学生对哪一类人物最感兴趣。然后提出问题, 引导他们逐步深入地分析人物, 如“请用一句话评价你最喜欢的水浒人物” “武松为什么在明知景阳冈有老虎的情况下, 依然要上山”。最后结合学生的理解, 确立项目主题。项目主题可以有两种类型, 一种是概述型主题, 如“请结合水浒人物,说说什么才是真正的‘侠义’ ”; 另一种是围绕某个人物进行深度探究的主题,如“请以武松打虎为例子, 深度剖析该人物的性格特点” “请以林冲为例子, 探究他为何会上梁山”。

  由此可见, 在基于人物形象确立项目主题时, 教师可以先通过访谈了解学生对哪些人物感兴趣, 再确立项目主题。项目化学习能提升学生的探究欲望, 增强教学的有效性。

  二、聚焦情节发展, 分解项目任务

  由于项目式学习是一个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所以, 学习的关键在于让学生明确探索的方向, 让他们在问题的驱动下合作探究。故此, 在确立了项目主题后, 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项目主题分解任务, 明确自主阅读的方向。由于小说一般都有跌宕起伏的情节, 故此, 可以聚焦情节发展分解项目任务。

  以《小英雄雨来》为例子, 项目主题为“探索英雄形象, 体会雨来的爱国精神”。后续的教学指导便要引导学生探究雨来做了什么事情, 思考他为何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依然有着坚定的信念。故此, 可以聚焦情节发展, 将项目分解成几个任务。任务一为搜集整理类任务,要求学生试着用图表的形式, 整理雨来做过哪些事情, 接触过什么人。通过该任务, 学生能了解情节发展, 同时也能感受雨来的成长和蜕变。任务二为深度思考类任务, 要求学生分组讨论, 说说雨来的形象随着情节发展出现了什么变化。通过该任务, 学生可以发现, 雨来从调皮好动的少年, 逐步成长为勇往直前、有着坚定信念的革命战士。任务三为自我反思类任务, 要求学生找出最让自己感动的故事情节, 说说获得了什么启迪, 想象如果自己处于相同的情境下,会怎样做。该任务将反思和创意改编结合在一起, 能让学生在语言应用中进一步理解如何推动故事情节。

  在分解项目任务后, 学生明确了后续阅读的方向。他们可以将掌握的知识、阅读经验和文本内容结合在一起,深入解析作品情节, 解决各种问题, 逐步进入深度阅读的层次。

  三、设计认知支架, 发展项目思维

  由于小学生的阅读经验有限, 掌握的阅读方法也不多, 在自主探索中会遇到各种问题。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阅读过程, 把握教学契机, 为他们提供各种认知支架, 引导他们一步步发展思维能力。如此设计能更好地推动项目进行,也能驱动学生高效完成阅读任务。

  教学《猴王出世》后, 教师可以布置《西游记》整本书阅读项目。该项目主题是体会西游人物的精神, 包含两个项目任务。在学生完成任务时, 教师要提供若干不同的支架。任务一为“整理归纳西游路径, 了解师徒经历了哪些磨难”。结合该项目, 可以提供地图支架, 让学生在地图上标注师徒的行进路线, 写下每一站遇到了什么妖怪,发生了什么事情。该支架能提升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有助于提高他们信息整理的能力。任务二为“编演经典片段,演绎人物性格”。结合该任务, 可以提供辩论支架, 让学生围绕人物性格展开辨析。如: “唐僧没有法力, 为何会成为团队领袖? 你认为唐僧有资格当众人的师父吗?” 该支架能锻炼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条理性。此外, 还可以提供想象支架, 让学生想象自己是主人公, 试着用心理细节描写补白人物的内心活动。该支架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这一系列支架能辅助学生完成任务, 让他们提升与发展思维能力。

  在设计认知支架时,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 选择一些适合小学生的认知支架。在认知支架的辅助下, 学生的求知欲有所提升, 阅读效果也会随之提升。

  四、搭建数字平台, 强化项目评价

  在项目化学习中, 教师要安排多样化的自评、互评活动, 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 明确未来的努力方向。利用信息技术, 可以搭建数字化交流平台, 让学生展示作品, 参与多元化评价活动。

  结合《陶罐和铁罐》《鹿角和鹿腿》等课文, 教师可以安排学生阅读《伊索寓言》整本书。该项目的主题是让学生解读寓言中蕴含的哲理, 了解寓言的文体特点。它包含“解读寓言”和“创编寓言” 这两个小任务。为了让学生尽情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 教师可以搭建数字分享平台, 让学生上传自己的作品, 赏析他人的作品, 并进行评论和打分, 选出其中的优秀作品。评价方式可以包括以下三种。第一种是编写评价表格, 明确评价角度。例如, 让学生围绕“主题是否明确、语言是否得体、人物形象是否鲜明” 等角度进行评价。每一个角度都可以包含若干细化条目, 如“语言是否得体” 之下可以包含“作品用词是否准确、句式是否多样、修辞手法的运用是否恰当、句与句之间的过渡是否顺畅自然” 等若干细目。第二种是修改文本内容, 要求学生通读全文, 用批注法标出错别字、病句等并改正。第三种是撰写评论文, 要求学生在阅读后尝试写简短的评语, 概述此作品的优缺点, 说说如果自己创作同类型作品, 会如何处理。

  搭建数字平台, 能让教学评价与时俱进, 丰富评价方式。学生能逐步养成与他人交流阅读体会、分享阅读收获的好习惯, 进而形成常态阅读意识。

  综上所述, 项目化学习系统性强、灵活性高, 有助于创设科学合理的阅读教学活动和评价体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确立项目主题,设计一系列具有挑战性的驱动任务, 让学生在阅读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从而增强自主阅读和探究能力, 发展语文核心素养。

  责任编辑 罗 峰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