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社会实践在小学阶段的实施探究
- 来源:《广东教育》(综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学校,实施,探究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5-06-07 16:20
文/ 广州市天河区昌乐小学 王 斌
当今社会快速发展, 传统的教育模式已难以满足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以学科实践为基础的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一种新型育人方式, 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这种教育模式强调将学科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在小学阶段设计、实施以学科实践为基础的社会实践活动, 以及这样的实践如何促进育人方式变革。
一、学校社会实践实施的现实需求
最近几年, 人工智能的发展如火如荼, 部分传统社会岗位和工作正逐渐被人工智能取代, 其中主要是不需要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工作。因此, 建立学校与生活间的联系, 通过各种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开展, 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求的综合素养, 是时代赋予学校的崭新使命。
实践性教学日益引起教育领域的关注, 教师在各学科中进行了探索, 学科实践成为教学新的着眼点, 为提升学生学习品质赋能。学科实践重在学科知识与实际应用的结合, 通过实践活动深化理论理解、培养实践能力。它强调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从而促进知识的迁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科实践不仅包括实验操作等传统形式, 还涵盖了项目式学习、问题导向学习等新型实践模式。
在此基础上, 跨学科主题学习又往前迈进了一大步, 它指的是以某一研究问题为核心, 以某一学科课程内容为主干, 运用并整合其他课程的相关知识和方法, 引导学生开展综合学习活动, 具有综合性、实践性、探究性、开放性、可操作性等特点, 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必要途径, 是打破学科边界、强化课程协同育人的必要手段, 是帮助学生形成深层知识理解的必要环节。
总之, 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要求, 显然是对传统灌输式教学的质疑, 以学科实践为基础的育人方式更加契合时代发展的现实需求, 更能满足素养导向下学生发展的要求。学科实践更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实践体验,强调知识的内化和能力的培养。这种转变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还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现在和未来社会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定坚实基础。我校聚焦实践活动的设计、实施, 通过系统的课程规划、高度的资源整合、完善的评价机制, 深化教学改革, 实现育人模式变革, 切实提升育人价值。
二、学校社会实践在小学阶段的设计与实施
“设计” 指为达成某种目的而设计的具体计划或方案。“学校社会实践设计” 可以界定为: 教师围绕某一门学科既定的活动内容, 依据学生的学情,在一定情境中, 生成活动目标, 整合活动内容, 有序安排活动过程, 帮助学生深度理解、整体建构知识体系的可行性教学方案, 一般包括活动目标、活动内容、活动方式、活动过程及活动反思五个方面。
从具体的学科中选取链接学生生活实际的实践方向, 是设计的关键点,也是难点。以我校设计、实施的“我爱花城” 主题项目为例, 从学生身处的“ 花城” 切入, 设置大情境, 从“花” 的意象生发出对植物“花” 的研究, 对“花” 之美的描写、歌颂、涂绘等, 各学科借由这条主线, 找到一个着力点, 学科实践便凝聚在同一个项目中,既能够发挥学科自身的导引优势, 又叠加融合其他学科, 帮助学生形成整体性思维, 使他们的习得上升到新的高度。“花城有根” “花城有声” “花城有色” 是该项目的三大板块, 通过综合实践活动研究, 学生经历了选题、综合探究、形成多元成果的全过程, 还在学校的“科技艺术月” 中进行全面展示,并面向社区展示了项目成果。经历了整个项目活动后, 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一定提升, 对主题也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并将其创意物化, 学科实践的价值及效果便清晰可见了。
通过本项目反观综合实践活动, 我们可以发现它本质上就是以问题解决作为驱动, 引领学生开展基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而学校主导设计的学科实践, 主要是根据学情建构符合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学习活动, 其间通过方法指导, 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态度。
在具体实践过程中, 我们发现学科实践活动的开展对时间、内容和场域的要求较高, 需要组织长时研究, 联动多个学科, 并把研究的主阵地从教室向校内乃至校外延伸。
例如, 在学校第19 届读书节期间,我们设计了“阅读与生活同行” 活动,倡导学生将阅读与生活紧密相连, 在阅读中品生活百味, 做一个热爱阅读、热爱生活的人。在这个活动中, 我们依据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细化, 如四年级将阅读主题定为“舌尖上的阅读———粤食粤美”, 以语文作为主学科, 联动劳动等学科, 构建项目化学习课程, 在多学科教师的带领下, 实现“五育融合”育人目标。在学习实践的过程中, 教师需聚焦学生项目完成情况, 合理运用“信息收集” “合作讨论” “科学表达”“个性展示” 等方式, 全面了解学生的思维水平。同时, 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和创新思维, 与他人分享和交流经验, 提升自己的沟通能力和合作精神。
三、学科社会实践的效果探析
素养导向下的教学, 如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社会实践搭建了“学以致用” 的最佳平台, 打通了“课堂习得” 到“实际问题解决”的渠道, 学生不仅深化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在接触、了解社会的过程中, 也较好地实现了知识技能和公民素养的双提升。
例如, 每年学校都组织学生参与社区的各项公益活动, 如重阳节慰问老人、担任社区志愿者等, 学生在参与公益活动的同时也就小组感兴趣的专题做调研分析, 如社区垃圾分类情况小调查等。利用校外社区资源、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真实问题, 这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学科素养, 更培养了学生的公民意识, 大大增强了他们对社会公益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在培养创新能力方面, 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探索空间和创新平台。通过参与实际项目, 学生能够面对真实的问题和挑战, 有效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我校通过十多年的实践探索, 组织策划了科技活动、科技课堂、科技比赛等,激发学生对科技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技意识, 让学生在科技实践中产生新的想法和解决方案, 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四、结论
构建完善的学科社会实践活动体系, 推动教师角色转变、学校管理创新和教育生态重构, 是实现育人方式变革的关键。尽管在实施过程中面临挑战,但以学科实践为基础的社会实践活动,为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提供了重要途径。接下来, 我校将进一步探索和完善这种教育模式, 为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贡献更大力量。
注: 本专题系列文章系2025 年广州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素养导向的校本跨学科课程群建设” (课题编号:2024111457; 课题类别: 省教学成果培育项目) 阶段性研究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