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445N” 区域学生劳动素养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文/ 佛山市顺德区京师励耘实验学校 周晓晓

  学生劳动素养评价是区域和学校劳动教育发展过程中的薄弱环节, 主要体现在尚未形成系统的评价体系, 评价理念陈旧、评价内容片面、评价主体缺位、评价方式单一等, 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劳动素养的培育。因此,亟须构建区域学生劳动素养评价体系,通过评价的积极引导、有效实施与诊断改进, 保障区域和学校劳动教育的实施效果, 充分发挥劳动课程的育人价值。“33445N” 区域学生劳动素养评价以学生日常劳动记录和有关实证性材料为基础,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客观公正地评估每位学生在劳动实践中的表现, 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 实现劳动教育有记录、能追溯、可评价。在区域层面指导下, 学校以“三原则、三领域、四维度、四步走、五联动、多途径” 为指引, 对标对表评价任务, 落实落细评价环节, 关注学生在劳动中的成长与发展, 彰显评价的教育性、综合性、过程性、情境性与增值性。

  三原则: 聚焦核心素养, 更新评价理念

  学生劳动素养评价体系以核心素养为导向, 遵循导向性、发展性、系统性的原则。在评价导向上, 以学生劳动素养的达成为导向, 关注学生在具体劳动过程中的表现, 注重劳动素养四个方面的发展状况; 在评价功能上, 基于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发挥评价的反馈改进功能, 充分肯定学生的成就与进步, 正确对待劳动中出现的问题, 激励学生持续改进与提升; 在评价目标、评价主体及评价方法上, 强调评价目标的循序渐进、评价主体的多方参与和评价方法的多样适切性, 将评价贯穿学生学习全过程。

  三领域: 开发劳动项目, 丰富评价内容

  评价内容应基于劳动教育的真实环境, 突出育人导向。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反映了学生在社会生活中不同维度范畴的劳动活动。区域可以劳动课标为依据, 结合三领域的劳动内容, 根据各学段学生发展特点和素养要求, 围绕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三大劳动领域, 及清洁与卫生、整理与收纳、农业生产劳动、传统工艺制作、现代服务业劳动、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等10 个任务群, 开发了93 个劳动项目, 实现评价内容全覆盖。

  四维度: 构建评价指标, 注重综合考察

  评价指标是学生劳动素养评价的基础工具和现实依据, 在整个评价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区域可将学生劳动素养划分为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精神、劳动习惯与品质4 个一级指标, 各一级指标之间相互依存、互为促进, 构成有机整体, 全面反映劳动实践过程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情况。在此基础上, 根据一级指标的内涵, 进一步形成若干二级指标。

  四步走: 强化过程评价, 搭建进阶路径

  引导学校以时间为脉络, 形成包含日评价、周小结、月展示、学期(年)表彰的“四步走” 评价策略, 确保学生在整个学习阶段都能获得持续且全面的评价。

  日评价。学校以“劳动任务评价表”为载体, 依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劳动素养要求, 制定相应的劳动清单, 侧重对学生每天的卫生习惯、生活能力和自理自立意识进行评价。此外, 鼓励学校为学生建立劳动电子档案, 记录并评价他们在校值日、个人卫生等方面的表现。

  周小结。在日评价基础上, 对学生一周的劳动表现进行总结, 并邀请表现优异的学生在班级内展示自己的“劳动任务评价表”; 同时, 学生也通过劳动日志详细记录劳动过程及感悟, 整理成“学生个人劳动档案袋”, 作为评估他们劳动表现的重要参考。最终, 教师将综合评判学生的劳动表现及成效, 评选出本周的“劳动小标兵”, 颁发电子奖章。

  月展示。依据学生一个月内获得的电子奖章数量, 授予前三名学生“劳动奖牌少年” 荣誉称号, 并颁发实体奖牌。获奖者有机会在班级内展示个人劳动档案袋, 并通过录制微视频等方式, 分享自己的劳动心得与收获。

  学期(年) 表彰。学期或学年结束时进行综合评价, 反映学生的劳动水平和劳动素养达成情况。学期末, 学校根据学生获得的劳动奖牌数量, 评选校级“劳动奖杯少年”。学年末, 学校还会组织开展校级展演, 包括劳动技能展示、劳动故事演讲、劳动档案袋公示, 对他们的劳动表现、技能、品质和精神等方面进行深度考察, 最终选出“劳动之星”。奖章、奖牌、奖杯、劳动之星评选等方式,不仅激励了学生积极参与劳动实践, 还使劳动素养评价真正融入了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劳动实践之中。

  五联动: 多元评价主体, 力求客观精准

  基于劳动教育多主体、多场域的特点, 构建了包含五类评价主体、家校社三方协同育人的联动机制。

  自评。学生通过完成“劳动任务评价表” “个人劳动档案袋” “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评价表” 中的劳动任务,对自己的劳动时长、劳动过程、劳动成果、劳动体会、劳动反思进行全面记录, 并完成自我评价。

  互评。教师可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劳动的经历与感受, 填写“劳动任务互评表”, 鼓励劳动任务完成出色的同学展示自己的成功经验, 激励其他同学总结劳动中存在的问题, 在后续劳动实践中不断完善。

  校评。校评的评价主体包括班主任、生活教师、劳动教师、其他学科教师等。学校通过研究制定本校学生劳动素养评价方案, 明确评价的基本程序, 明晰学校各类需要参与评价的教师的职责, 分工合理, 各司其职。同时, 根据“四步走” 评价路径, 在班级、学校宣传栏、公众号宣传推广评选出来的优秀学生。

  家评。在“劳动任务评价表” 中设置家长评价栏, 实现家长对学生劳动的指导和评价。此外, 鼓励家长按照学校本学期劳动任务清单, 将相关劳动内容作为家庭劳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现学生劳动技能的强化和劳动品质的熏陶,家长还可通过撰写观察日记或布置亲子劳动任务等方式, 评价学生的劳动素养。

  社评。学校制定“学生社会劳动实践评价表”, 在劳动职业体验、社区宣讲服务等活动中, 由接待单位与服务对象评价学生的参与热情、劳动任务完成度、劳动态度和劳动成果等。

  多途径: 创新评价方法, 坚持育人为本

  多途径是评价体系实施的一大特点, 鼓励学校通过拓宽劳动教育的实施和评价路径, 不断补充和完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 导向育人目标的达成。

  劳动日“引导评”。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开展清洁洒扫等劳动实践活动, 在美化校园环境的同时提升其育人功能,确保校园的每一处都能成为学生劳动实践的舞台。此外, 学校采用相互检查以及评比表彰等评价方式, 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还有助于塑造他们坚韧不拔的劳动品质与团结协作的劳动能力。

  劳动节“趣味评”。以劳动节为契机, 开展劳动技能PK 赛和劳动成果智慧展。对低年级学生, 聚焦基本生活能力开展趣味竞赛, 旨在评价学生的生活技能习得与熟练程度; 中高年级开展“基础要求+特色项目” 的劳动成果展示活动, 体现学生的筹划思维与创意设计能力。集知识、实践、趣味、创新于一体的劳动竞赛活动, 使评价更加生动有趣。劳动周“开放评”。学校每学年开展一次劳动周, 设置跨时空、长周期的劳动主题, 统筹利用好区域内劳动基地、研学基地等劳动教育资源, 做好详细方案, 引导学生在集体劳动中互帮互学、合作建构, 更好地实现劳动育人价值。

  项目化学习“综合评”。在其他学科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 开展“垃圾分类” “家乡旅行规划设计” 等项目式学习活动, 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实践操作、知识运用等, 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 实现核心素养提升。

  劳动实践“数据评”。学校打通“线上+线下” 评价渠道, 基于云平台发布学校劳动活动、上线学校劳动课程, 定期通过问卷调查、布置线上劳动任务、联动“学校+家庭+社会” 共同评价等手段,全面搜集学生参与劳动实践的相关数据。通过前后数据对比分析, 为每位学生建立定制化的成长档案, 实现评价过程的针对性、增值性、发展性。

  主题活动“广泛评”。学校以科技节、学雷锋纪念日、志愿者日等特定节日或主题活动为契机, 开展多样化的劳动实践活动。鼓励学生通过劳动日志撰写、微视频制作、实物作品展示等形式记录实践过程、汇总实践成果, 旨在通过反馈评价导向学生的全面成长, 促进学生在劳动实践中获得更丰富的经验和更深刻的理解。

  参考文献:

  [1] 方嘉静, 田秋华. 基于CIPP模式构建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评价指标体系[J]. 教育导刊, 2022, (5):56-63.

  [2] 卞玉昌. 小学生劳动素养评价体系的价值与构建[J]. 教学与管理,2021, (26): 16-18.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