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科融合的初中语文“二本五步” 写作教学———以“景物描写开篇” 为例

  文/ 东莞市黄江中学 袁伟锋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 》强调要“发展学生书面语言运用能力”。笔者结合“景物描写开篇”专题教学案例, 将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深度融合, 建构“以生为本、以质为本” 的“二本五步” 写作教学模式,通过“学情研判→多维导写→分层巧写→多元评价→精准升格” 五步教学闭环, 展示如何运用大数据分析、云端平台等技术手段破解写作教学三大难题。实践证明, 该模式有效提升了学生语言建构、思维发展等核心素养, 为初中写作教学改革提供新思路。

  一、理论建构: 双本理念观照下的写作教学革新

  (一) 以生为本: 唤醒写作主体意识

  依据人本主义教育理论, 写作教学应尊重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在《秋夜》仿写训练中, 教师构建“天气→景物→情感” 三维思维导图, 引导学生将“台灯忽明忽暗” 的视觉体验转化为“考试失利时台灯的光晕”。这种具身认知策略使抽象的环境描写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产生深度联结, 如某学生在《雨夜》中写道: “水珠在玻璃窗上蜿蜒出歪扭的泪痕, 恰似数学卷上刺目的红叉。”

  (二) 以文为本: 构建写作认知图谱

  基于文本互涉理论, 搭建经典文本与写作实践的对话桥梁。将《秋夜》的环境渲染式开篇与《荷叶·母亲》的意境营造进行对比分析, 形成“景物遴选→感官调用→情感投射” 的写作知识链。在“三月春风” 主题训练中, 学生通过模仿《笑》的“雨→月→光” 意象组合, 创造出“樱花雨沾湿校服衣角, 粉笔灰在晨光中跳圆舞曲” 的个性化表达。

  二、五步实施: 核心素养落地的实践路径

  ( 一) 学情研判: 技术赋能的精准诊断

  1. 智能问卷分析。运用问卷星开展“景物描写开篇” 专项调研, 通过词云分析发现“意象贫乏” “情景割裂” 两大症结。预调查数据显示: 所教班级72%的学生存在“入题拖沓” 现象,58%的学生习作呈现“为写景而写景”问题, 为教学设计提供精准导航。

  2. 动态分层建模。依托智能写作平台, 将学生划分为: A 层(语言建构型), 需强化语料积累; B 层(思维发展型), 需训练逻辑架构; C 层(审美创造型), 需提升意境营造。

  (二) 多维导写: 三重技法支架

  1. 环境渲染式导写。搭建“时空坐标→天气滤镜→特写镜头” 三维模型。以《济南的冬天》为范例, 指导学生运用“季节特征+地域元素” 组合公式, 总结出“环境渲染式—造景传情” 开头写作步骤。第一句写时间:春夏秋冬, 早晚晨昏, 午后凌晨……;第二句写天气: 阴晴雨雪, 冷热干湿……; 第三句写一两个景物或者人物; 第四句写引入句: 感受, 回忆……有学生在《家乡的秋》中写道: “白露染黄了晒谷场的稻茬, 老柿子树把灯笼挂满屋檐, 我不由得拿起手机记录下这惬意的秋。”

  2. 状物切入式导写。创建“观察→联想→移情” 思维链。通过《项脊轩志》的枇杷树意象分析, 形成“物象细描→情感投射” 写作模板, 总结出“状物切入式—睹物思情” 开头写作步骤。第一句写发现物品; 第二句写触摸物品细看物品; 第三句引入主题句。在“童年玩具” 主题写作中, 学生写出了细腻的感触。

  3. 诗意象征式导写。构建“意象选择→隐喻转化→意境升华” 三级阶梯。借鉴《赤壁赋》的江水明月意象,指导学生建立自然现象与人生哲理的象征系统, 总结出“诗意象征式→托物起兴” 开头写作步骤。第一句写时间/ 地点+情感或气氛; 第二句写特定物体(地形/ 植物/ 物品); 第三句引入主题句。如用中考作文以“爬山虎”起兴, 学生写出“新叶在旧藤上舒展,像极了父亲新长出的白发” 诗意的开头。

  ( 三) 分层巧写: 因材梯度训练

  1. 基础层: 从“裹脚布” 到“凤头” 蜕变。修改问题开头, 将病例《看菊展》开头改为环境渲染式。原文: “我爱花, 因为生活中不能没有花。今年中秋佳节, 我参观了人民公园的菊展, 让我大开了眼界, 增长了知识。” 可修改成: “暮秋的霜风掠过虹园, 千万朵菊花在寒露中舒展金瓣, 恰似给萧瑟时节绣上滚边———这便是我与菊展的初遇。”

  2. 进阶层: 从“白开水” 到“龙井茶” 进阶。仿写名家巴金《秋夜》句式, 即诗意象征式(托物起兴)。学生1 习作: “三月的江南, 柳絮在斜阳中纷飞, 仿佛天上人间的信笺落了满地。我抬起头, 眼前重现了毕业前夜的情景。” 学生2 习作: “清晨的风吹得很轻, 带着一丝凉意, 拂动了窗外的杨树枝条。一丝泥土气息飘过, 像天空与大地共同酝酿的清新, 勾起了我顿悟人生的那刻。”

  3. 高阶层: 从“模板化” 到“个性化” 突破。创作个性化开头, 题目是《那一刻, 我读懂了你》, 要求: 用“风” 或“阳光” 象征情感, 起兴手法写开头。学生1 习作: “晨光攀上梧桐树梢时, 我正坐在廊檐下看父亲修自行车。他弓着背, 链条油蹭在藏青色的工装裤上, 像一簇簇墨色的梅花。我望着他灰白交杂的鬓角, 忽然想起幼年时他教我骑车的模样。” 学生2 习作: “窗台上的风铃叮咚作响, 暮春的风裹着槐花香, 轻轻翻开桌角那本泛黄的日记。母亲的字迹在夕阳下晕染开来, 那一刻, 我终于读懂了她的沉默。”

  (四) 多元评价: 三维评价体系

  采用表现性评价理论, 构建“自评→互评→师评” 三维评价模型。设计“写景开篇评价量表”, 设置“意象典型性” “情感一致性” “语言表现力”等维度。

  组内师徒交换习作, 用“三明治评价法” (优点+建议+鼓励) 撰写评语。示例评语: “你的开头‘雨丝轻敲窗棂’ 画面很美! 若增加一句‘像外婆的絮语’, 更能呼应亲情主题哦!”

  (五) 精准升格: 问题导向式修改与润色

  运用错误分析理论, 建立“问题诊断→策略供给→修改验证” 升格机制。例如针对“春节” 开头的情感冲突问题, 指导学生运用“ 反向衬托法”, 将“阴沉的天空” 转化为“灯笼映红雪地”, 使环境描写与节日氛围形成和谐统一。

  1. 问题习作升格示范。《快乐的春节》原文: “早晨一起床, 看见天空阴沉沉的, 好像满脸愁容。太阳不知躲到哪里去了, 北风呜呜地哭泣着。看看那四面山头, 也灰蒙蒙的, 深锁着眉头。这时候, 街上传来锣鼓声、鞭炮声, 人们都在欢度春节, 多么快乐的节日啊!” 这个开头写阴天, 破坏欢乐氛围。学生修改成: “腊月廿三, 灶糖的甜香飘满巷子, 邻家的灯笼一盏接一盏亮起, 映得雪地红彤彤一片。年俗是精神寄托与乡愁的象征, 珍惜传统, 让年味永存心间, 共赴团圆之约。”

  2. 学生自主升格。根据评价反馈,运用“增删调改” 四法优化开头。增:添加感官细节(如气味、触觉); 删:剔除冗余信息(如删除“哪个学校不搞活动” ); 调: 调整句式节奏(长短句交错); 改: 替换平淡词汇(如将“开心” 改为“雀跃” )。

  经过三轮教学实验, 学生逐步掌握了“诗画同源” 思维, 如将“阳光”转化为“母亲微笑的温度”, 实现物象到情思的审美跃迁。“二本五步” 模式将新课标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写作训练体系, 解决了写作教学“少慢差费”的痼疾。通过经典文本的解码与再造,引导学生完成从“机械模仿” 到“创造性表达” 的蜕变, 重塑“写作即生命对话” 的教学哲学。正如学生在习作后记中所言: “原来梧桐叶不只是落叶, 更是时光镌刻的书签。” 这正是语文核心素养在写作教学中绽放的智慧之花。

  注: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学“十四五” 规划课题“基于学科融合的初中语文‘二本五步’ 写作教学模式实践研究” (课题编号: 2023YQJK396)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 罗 峰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