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控中心食品检测实验室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控制策略

  • 来源:食品安全导刊
  • 关键字:食品检测实验室,质量管理,环境控制
  • 发布时间:2025-06-08 10:09

  宋 芳

  (淄博市临淄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山东淄博 255400)

  摘 要:本文从人员操作、仪器设备、样品管理及实验室环境等维度,分析了当前疾控中心食品检测实验室质量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控制策略。通过完善培训体系、优化设备管理、规范样品流程及科学分区管理等方式,可为提升实验室检测质量提供理论参考,助力食品安全监管体系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疾控中心;食品检测实验室;质量管理;环境控制

  食品安全关乎民生福祉,与公众的健康和生活品质紧密相连。疾控中心作为食品安全防线的核心力量,承担着检测各类食品、评估安全风险的重任。食品检测实验室是疾控中心发挥作用的重要场所,精准且可靠的检测结果是守护食品安全的关键依据。然而,随着食品种类的日益丰富、检测标准的持续提升,疾控中心食品检测实验室在质量管理方面暴露出诸多问题,严重影响检测效能与结果质量。基于此,本文深入探究并制订切实有效的控制策略,以强化实验室管理,为食品安全保障提供坚实支撑。

  1 疾控中心食品检测实验室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人员检测操作管理问题

  疾控中心食品检测实验室作为食品安全监管的技术中枢,其检测人员的专业素养直接影响检测结果的科学性与权威性。当前,部分实验室存在人员操作规范性不足的突出问题,主要体现在检测标准执行与技能更新等方面。①检测人员对国家标准方法及行业技术规范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部分人员在实验步骤中主观简化流程或依赖经验操作,如微生物培养时间未严格遵循规定、化学试剂添加量估算化处理等,导致检测数据偏差风险上升。②实验室缺乏系统化、周期性的技能培训机制,新入职人员多依赖“传帮带”模式学习操作,培训内容碎片化且未覆盖前沿检测技术,难以适应食品添加剂、农药残留等复杂项目的分析需求[1]。③人员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日常操作监督流于形式,部分检测人员责任意识淡薄,对异常检测结果缺乏敏感性,甚至存在未及时记录原始数据或随意修改检测记录的情况,严重削弱了实验室质量管理的公信力。

  1.2 仪器设备管理问题

  疾控中心食品检测实验室的精密仪器设备是保障检测精度的重要物质基础,然而当前设备管理环节的疏漏已成为制约检测质量的短板。①部分实验室对大型仪器的维护保养缺乏科学规划,如气相色谱仪、液相质谱联用仪等设备未定期进行校准或性能验证,导致基线漂移、灵敏度下降等问题频发。部分老旧设备因经费不足长期超期服役,关键零部件磨损严重,在检测高灵敏度指标时易出现数据波动,直接影响重金属、毒素等微量成分的定量分析准确性。②设备共享机制缺失导致资源利用率低下,不同检测组别间缺乏统筹协调,同一台设备可能因频繁切换检测项目而增加交叉污染的风险[2]。③设备使用记录不规范现象普遍存在,部分操作人员未完整填写仪器状态、环境参数及异常情况,导致后续故障溯源时难以明确责任归属,进一步加剧了设备管理混乱问题。

  1.3 检测样品管理问题

  样品管理的科学性与规范性是疾控中心食品检测实验室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但现有管理漏洞导致样品失真风险增加。在样品采集阶段,部分采样人员未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或抽样代表性原则,如在农贸市场抽检时随意选取表层样本,未考虑不同批次食品的均匀性差异,导致检测结果无法真实反映整体质量。运输环节中,冷链物流设备配备不足或温度监控失效的情况屡见不鲜,尤其是对于需要低温保存的乳制品、水产品等,运输途中温度波动可能加速微生物繁殖或化学成分降解,直接影响后续检测结果的有效性[3]。实验室内部样品存储管理亦存在隐患,不同类别样本混放现象突出。例如,未将化学污染样品与微生物检测样品分柜存放,导致交叉污染风险显著升高。此外,部分实验室样品标识信息模糊,流转记录缺失关键节点信息,一旦出现检测争议,难以追溯样品原始状态与处理过程,极大地削弱了检测报告的法律效力。

  1.4 实验室环境管理问题

  疾控中心食品检测实验室的环境控制水平直接关系到检测过程的稳定性和结果的可靠性,但当前环境管理缺陷已成为潜在的风险源。实验室功能区划分不合理问题较为突出,部分机构因场地限制将理化分析与微生物检测区域交叉使用,未设置有效的物理隔离屏障,导致气溶胶扩散引发洁净区污染[4]。环境参数控制方面,温湿度调节系统精度不足或维护不及时,尤其在梅雨季节或极端天气下,精密天平室或PCR 扩增区的环境波动可能引发仪器漂移或试剂失效。通风系统设计缺陷亦不容忽视,部分实验室排风效率低下,挥发性有机溶剂废气未能及时排出,不仅威胁操作人员健康,还可能干扰光谱类设备的检测精度。

  2 加强疾控中心食品检测实验室质量管理的策略

  2.1 完善检测培训体系,规范检测人员操作疾控中心食品检测实验室需构建多层次、动态化的检测人员能力提升机制,以系统性培训与考核强化操作规范性。①建立分级分类的培训制度,针对初级、中级与高级检测人员制订差异化的培训方案。例如,初级人员重点强化基础操作技能与国家标准的解读能力,高级人员则需掌握新型检测技术原理与复杂样本处理方法,确保培训内容与岗位需求精准对接。②引入模块化实训模式,通过虚拟仿真平台模拟微生物污染检测、农药残留分析等典型场景,使参训人员在交互式操作中熟悉标准流程。③定期联合高校或行业权威机构开展技术交流,将食品检测领域的前沿技术,如纳米传感器检测、高通量测序等纳入继续教育范畴,推动知识体系迭代更新。④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将日常操作规范性、异常结果识别能力等纳入绩效考核指标,同时实施盲样测试与能力验证,对未达标人员实行“回炉培训”,形成“培训—考核—反馈”管理模式,全面提升检测人员技术和操作素养。

  2.2 加强设备维护校准,定期更替老旧设备

  疾控中心食品检测实验室需构建全生命周期的设备管理体系,从以下4 个方面保障检测仪器的技术性能。①建立仪器状态动态监测机制,为每台设备配置专属电子档案,详细记录使用频次、故障历史与维护日志[5]。针对气相色谱仪、质谱仪等核心设备,应制订个性化维护计划,如每月进行基线稳定性测试、每季度开展灵敏度校准,确保设备性能始终处于最佳状态。②推行预防性维护策略,利用物联网传感器实时采集设备运行参数,通过大数据分析预测零部件损耗周期,提前更换易损件以降低突发故障风险。③设立专项设备更新基金,优先淘汰超出服役年限或技术指标落后的仪器,重点引入自动化程度高、检测通量大的新型设备[6]。例如,采用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替代传统平板培养法,既能提升致病菌检测效率,又可减少人为操作误差。④构建区域级设备共享平台,通过跨实验室协作提高高精尖设备利用率,同时制定统一的设备操作规范与数据质量标准,避免设备差异导致检测结果可比性下降。

  2.3 规范样品采样流程,完善样品流转记录

  疾控中心食品检测实验室需建立标准化、可追溯的样品管理模式,从源头把控检测数据的真实性。①制定覆盖不同食品类别的采样技术规范,明确采样工具灭菌要求、抽样点位分布原则及样品最小代表量。例如,针对液态食品需规定分层取样深度,固态散装食品则需按“五点法”均匀取样,避免采样偏差导致检测结论失真[7]。②强化样品运输过程监管,为冷链运输车辆加装温湿度监测终端,实时上传数据至实验室管理系统。对于需要低温保存的样品,应配置专用保温箱与温度记录仪,确保从农田到实验室的全链条环境参数可控。③推行样品唯一性编码制度,利用二维码或射频识别技术实现“一物一码”,在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中完整记录采样时间、运输条件、交接人员等关键信息[8]。④建立样品存储动态监测机制,在冷库、超低温冰箱等存储区域部署环境传感器,设定阈值自动报警功能,防止设备故障导致样品变质。

  2.4 合理划分实验分区,严格控制检测条件

  疾控中心食品检测实验室需通过空间优化与智能调控实现环境参数的精准管理。①依据检测项目特性重构实验室布局,严格划分预处理区、理化分析区、微生物检测区及废弃物处理区,各区之间设置缓冲间与单向气流系统。例如,将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扩增区与电泳分析区物理隔离,避免气溶胶污染导致假阳性结果[9]。②引入智能环境监控系统,在关键区域部署温湿度、压差、洁净度等传感器,并将数据实时传输至中央控制平台。当环境参数超出预设范围时,系统自动触发空调、新风设备的调节程序,确保检测条件恒定[10]。③针对不同检测需求制订专用的环境方案,如重金属检测室需维持正压防尘,微生物培养室则需控制二氧化碳浓度与光照强度。④建立实验室环境管理追溯机制,每日记录各区域环境参数波动曲线,定期开展生物安全柜气流模式验证、洁净室悬浮粒子检测等专项评估,及时发现并消除环境干扰因素,为检测活动提供稳定可靠的技术支撑。

  3 结语

  疾控中心食品检测实验室质量管理面临着人员检测操作、仪器设备、检测样品及实验室环境等多方面的挑战。专业技能不足、设备老化、采样不规范、环境条件失控等问题,给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带来了诸多隐患。完善检测培训体系、加强设备维护校准、规范样品采样流程以及合理划分实验分区等策略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路径。未来,在应对新型污染物与复合型食品安全事件的挑战中,疾控中心需进一步强化多学科交叉融合能力,探索快速检测技术与大数据分析工具的集成应用,同时深化国际合作机制,对接国际先进标准,持续提升食品安全检测结果的科学性与公信力,为构建现代化食品安全治理体系提供持久技术动能。

  参考文献

  [1] 李广君, 朱丹丹. 宁陵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食品检测能力现状调查与评价分析[J]. 口岸卫生控制,2023,28(2):24-27.

  [2] 史建慧, 卢安, 张若, 等. 某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能力的现况调查[J]. 上海预防医学,2021,33(5):391-396.

  [3] 张镝, 赵舰. 重庆市区县疾控中心食品检验能力现状分析[J]. 现代医药卫生,2020,36(3):359-362.

  [4] 郑奇光, 刘盛田, 朱美娟. 浅析基层疾控机构食品理化实验室的发展策略[J]. 现代食品,2022(6):26-28.

  [5] 邹敏, 段建坤, 毛宏敏. 关于食品检测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方式的探讨[J]. 中国标准化,2025(1):274-277.

  [6] 刘红, 孙慧. 食品检测实验室质量控制与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 中国食品工业,2024(11):56-58.

  [7] 韦舒婷. 食品药品检测机构化学实验室质量控制要点分析[J]. 实验室检测,2024,2(3):47-50.

  [8] 来凤堂, 薄文文, 袁军, 等. 食品微生物检验检测实验室质量控制要素及措施[J]. 中国食品工业,2021(14):35-36.

  [9] 徐雪梅, 续艳丽, 周斌, 等. 基于检验过程管理的食品药品检测实验室风险评估和控制[J].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20,11(21):8079-8085.

  [10] 陈颖, 周亮, 于浩洋, 等. 如何有效控制食品检测实验室的食品检测质量[J]. 现代食品,2020(7):22-23.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