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地区食品安全监管问题与对策探析
- 来源:食品安全导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农村地区,食品安全,食品安全监管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5-06-08 10:10
王春艳
(和顺县市场监管综合行政执法队,山西晋中 032700)
摘 要:农村地区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地理交通条件较差,城乡发展不平衡,因此其食品安全监管工作面临诸多难题。本文对农村地区常见的食品安全问题如生产流通环节监管缺陷、基层监管力量薄弱、基层检测能力不足以及公众参与主动性不强等进行分析,并结合实际提出加强食品生产流通环节监管、构建多元化监督方式、提升农村食品安全检测效率与加强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宣传等优化食品安全监管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地区;食品安全;食品安全监管
21 世纪以来,食品工业快速发展,食品市场规模逐渐扩大,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人们的健康意识日渐增强,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如苏丹红鸭蛋、三聚氰胺毒奶粉、地沟油、双汇瘦肉精、“土坑”酸菜、“僵尸肉”等。这些事件不仅影响恶劣,更严重威胁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因此,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已经刻不容缓。农村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偏僻,交通条件较差,信息相对闭塞,生产经营条件简陋,分布零散,且农村食品生产经营者多为小作坊和个体户,使得食品安全监管工作面临诸多难点,难以实现全面覆盖。此外,农村居民食品安全意识薄弱,收入水平较低,购买食品时更多考虑的是价格因素。部分不法商贩利用这一特点,将假冒伪劣产品以低价销售到农村地区,从而赚取高额利润,因此农村地区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应成为当前食品安全监管的重点之一。
1 农村地区常见的食品安全问题
1.1 食品生产卫生条件难以保证
农村地区的部分食品加工作坊存在设施陈旧、环境卫生条件较差等问题,且生产经营者通常会在这种环境下进行食品生产、加工、储存。此外,部分小商贩使用的食材本身存在变质、过期等问题,且通过超范围超标使用添加剂等来增色增香。这些在食品生产卫生条件难以保证的环境下生产的食品,大部分也会销往监管较为薄弱、居民安全意识缺乏的农村地区,存在较大的食品安全隐患。
1.2 村民的食品安全意识薄弱
由于农村地区居民大多数文化水平较低,食品安全意识薄弱,法律观念淡薄,导致部分食品加工生产从业者及经营者未能紧跟食品安全发展趋势。部分不良商贩为追求利益,对法律至若惘然,同样使得农村食品市场难以有效规范。此外,农村地区居民对食品安全问题认识不足,缺乏食品安全知识与自我保护意识,也导致他们容易受到假冒伪劣食品的侵害。
1.3 食品安全监管效果不佳
农村地区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小作坊、个体户分布较为分散。此外,部分小作坊加工生产周期不固定,导致实施监管难度较大。部分农村存在小卖部无证经营或销售过期食品等情况,尽管相关部门进行了查处,但最终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
2 农村地区食品安全监管问题与成因分析
2.1 食品生产流通环节监管困难
在农村地区自产自销的模式下,形成了以家庭为单位的食品小作坊模式。这些小作坊、个体户大多存在缺乏食品生产加工资质、管理水平低、设备简陋、卫生条件差、从业人员素质较低等问题,导致在生产加工过程中生熟食不分区、操作不规范、消毒杀菌不彻底,生产的食品难以达到卫生标准,甚至会在利益诱导下生产假冒伪劣产品[1]。此外,农村地区大部分食品作坊未建立冷库,冷链物流也未完全覆盖,易腐坏变质的食品在储运流通过程中极易发生腐败变质。同时,农村基础建设较为落后,缺乏大型商超,食品经营者多为农贸集市和流动摊位,进货渠道不规范,游商散贩行踪不固定,这也使得流通环节的监管较为困难。此外,部分农村居民只关注食品价格,缺乏鉴别能力,使得农村地区假冒伪劣产品盛行,受到侵害后又缺乏维权意识和维权途径,进一步加剧了农村食品生产流通环节的监管困难。
2.2 监管力量薄弱难以有效覆盖
2019 年,全国各地工商、质检、食药监等部门机构重组,新组建的市场监督管理局进行职能整合,基层监管工作量和监督难度有所增加。然而,部分地区城乡监管资源存在配置不均衡的问题。农村地区监管人员数量不足,乡镇监管部门有限的数名监管人员需要同时兼顾多个村落,很容易出现监管周期长的情况[2]。此外,农村地区的部分私人小作坊、畜禽屠宰等场所较为分散,多分布在偏远地方,在食品生产加工完成后大多数又直接被消费者购买,导致难以监管到位。农村地区食品监管人员专业水平较低,缺乏专业化的检测设备和技术,部分人员在执法过程中存在手段过于粗暴、行为不规范等的情况。当前,对于农村食品生产经营的异常情况通常以罚款为主,处罚力度普遍较轻,难以起到震慑作用,部分地方甚至存在以罚代管的情况,未形成长期有效的监管机制。
2.3 基层检测设备与技术力量不足
科学可靠的检测数据是提升食品安全监管效能的关键。农村地区未建立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机构,基层监管部门大多依靠配备的快速检测设备进行检测,检测范围局限于重金属、农药残留、兽药残留及部分微生物菌类等,检测结果仅可用于定性和半定量,加之基层监管部门的检测人员往往身兼数职,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导致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权威性受到影响。对于包含快速检测无法适用的检测参数的食品样本,基层监督机构通常抽样后送往第三方食品检测机构进行检测。由于农村地区交通不便,这一过程无形中延长了检测周期,进而影响了监管效率。农村地区的蔬菜、水果等农产品以及许多农产品加工品具有保质期短、货架期短的特点。因此,目前基层监管部门的检测能力与农村地区食品市场日渐增多的检测需求不相匹配,难以满足食品安全监管和执法的技术支撑和保障需求。
2.4 农村居民参与社会监督主动性不强
农村地区的居民文化水平较低,缺乏食品质量鉴别能力和食品安全法律意识,参与社会监督的积极性不足、主动性不强。传统价值观对农村居民的行为模式有着深远影响。当他们遭遇食品安全问题时,若对自身损失影响不大,往往会选择放弃维权和起诉。大部分农村地区食品安全知识宣传、普及不到位,食品安全监管机制不健全,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加之举报流程不完善、举报程序较复杂,导致部分有维权意愿的消费者面临举报无门的困境。这种情况进一步挫伤了农村地区公众监督的积极性,致使少数违法分子的违法行为更加猖獗。此外,当前大多数农村地区的食品经营者尚未纳入食品安全信用评价体系,部分偏远农村的小卖店和游商散贩甚至存在无照经营的问题,这也进一步助长了部分商贩销售假冒伪劣产品、攫取利益的侥幸心理。
3 农村地区食品安全监管的优化策略
3.1 加强食品生产流通环节监管
食品安全监管应涵盖从食品生产、市场流通到消费的全过程。针对农村地区部分小作坊与个体户食品加工设施老旧、卫生条件不达标等问题,监管部门应予以劝解,促使其重视卫生条件。若劝解无效,则应责令其进行整改。对于屡教不改者,应依法予以关闭。对于生产假冒伪劣食品等违法行为,应依法从重从快处理。同时,还应重视对食品流通环节的监管,规范农村集贸市场管理,建立日常抽样监管制度,尤其是加大对流动摊位的监管力度,对于存在销售假冒伪劣食品的游商散贩进行严厉打击,形成一种有效的震慑力。此外,各市县政府部门还应根据当地经济状况和农村地区食品市场需求,加强食品流通服务网络建设和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并依托行业协会、科研院所等,推广绿色、有机农产品和食品,强化连锁配送功能,增加农村商品供给,以推动食品市场环境持续改善。
3.2 构建多元化监督方式并提升执法水平
农村地区食品安全监管力量薄弱,需要构建监管部门、食品企业、行业协会以及公众等共同参与的食品安全多元治理体系[3]。市场监管部门可以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建立违法线索移交、跨区域取证、跨区联合执法的跨区域协作机制,统筹汇聚跨区域、跨部门、各相关单位力量,形成强大合力,打破普通监管的局限性,有力、有序、有效推进农村食品安全工作。同时,还可以开通简单高效的举报渠道,鼓励农村消费者积极参与食品安全监督工作。此外,基层市场监管部门还要加强对农村食品安全监督队伍的建设,通过以老带新等方式传授经验,还可以通过邀请专家授课、现场观摩或赴外地交流学习等多种形式,不断提升基层监管人员工作能力和水平,以便优化执法行为方式,保证执法的行为规范性和专业性,减少执法过程中矛盾的激发[4]。
3.3 提升农村食品安全检测效率
目前,国内多地整合组建了县级综合检验检测中心,并且许多县级综检中心已通过了中国计量认证/ 认可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考核合格资质认证。但受仪器设备落后、技术人员不足等因素影响,导致检测能力偏低,认证参数较少,覆盖产品范围不多[5]。各地政府部门可以针对当地食品安全检测需求,为检测机构提供必要的财力和人力支持,提升检测机构检验能力,以便能满足农村地区的食品安全检测需要。同时,还可以在乡镇所在地或城乡接合部等商贩密集的地方设立综合检测分点,配备较为先进的快速检测设备,对专门从事检测工作的人员做好培训工作,以提高对蔬菜、水果等保质期短、货架期短产品的检测效率。此外,相关部门还应促成当地检测机构与第三方检测机构、兄弟县市检测机构的合作,强化部门间检验检测技术的互补,建立监管资源共享的跨部门协作机制,通过科学准确的检测数据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支撑。
3.4 加强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宣传
公众参与是食品安全多元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地区的食品生产经营从业者法制观念不强,消费者缺乏食品安全意识,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加强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宣传。近年来,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断增加,逐步实现了电视、电话、网络等全覆盖,智能手机也已基本普及。这些变化明显拓宽了农村居民获取信息的途径。相关部门宣传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时,可采取以下措施。①通过举办村民会议、讲座等方式,让村民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增强他们的食品安全意识,使其了解食品安全的重要性。②利用线上广播、电视、网络和公众号等方式,广泛宣传食品安全知识,增强居民的食品质量鉴别能力,激发他们参与社会监督的积极性。
4 结语
农村食品安全监管是一项系统工程。通过加强生产流通环节监管、构建多元化监督方式并提升执法水平、提升农村食品安全检测效率、加强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宣传,能够有效提升农村地区食品安全的监管水平,切实保障食品安全,促进农村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 左保龙. 农村食品安全的问题及对策[J]. 中国食品工业,2024(3):81-83.
[2] 代栋栋.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食品安全监管问题及对策研究[J]. 黑龙江粮食,2022(7):105-107.
[3] 丁勇嘉. 地方政府食品安全监管问题及对策研究[D]. 青岛: 青岛大学,2023.
[4] 昝晓涛. 农村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及治理[J]. 现代食品,2024(3):130-132.
[5] 姜红霞. 甘肃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农技服务,2020,37(7):129-130.
